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杉木林采伐迹地两种更新方式(人工营造杉木纯林、自然更新)的林地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了杉木林不同更新方式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栽杉木林地土壤粘性明显高于针阔叶混交林,自然更新形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对林地土壤质地、通气性有了明显的改善;两种不同更新方式林地土壤自然含水量动态变化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季节变化规律,但在0~10cm、10~20cm土层中,不同季节,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高于杉木人工林地,在垂直方向上,自然更新林地土壤含水量在不同层次空间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杉木人工林地的变化却不明显;与杉木林地相比,自然更新林地的pH值、有机质含量和营养元素含量增加的程度更为显著.说明针阔叶混交林能够更好地维持和恢复林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2.
豫南山区杉木萌芽更新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杉木主伐迹地萌芽更新、整地造林和荒山造木的杉木林前5年生长情况及投资情况调查表明:杉木萌芽更新林与后两种更新杉木林比较,高生长量分别增加3.9和1.1倍,地径生长量分别增加2.8和1.4倍,营林投资分别为后者的53.8%和48.8%。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对杉木萌芽更新提出了一些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从休宁县一代杉木采伐迹地的基本特点入手,分析了杉木二代林不同更新方式的林分结构特点、生长状况和投入产出情况,提出了当前条件下杉木二代林最经济适用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4.
杉木萌芽更新技术○王太明由于杉木萌芽更新节省劳动力,节约投资,幼林生长快,轮伐期短,加之幼年杉木林稳定性较高,所以各地广泛采用这种更新方式。笔者认为,要培育好杉木萌芽林,必须掌握以下技术要点:一、伐区面积不宜过大。杉木自造林到成林,逐步适应了周围的自...  相似文献   

5.
根据调查研究和30多年的生产实践,我们认为在北亚热带南缘的太子山地区,在适合杉木生长的宜林地段,杉木采伐后仍然栽杉木。原不适宜杉木生长的土壤,第一代杉木长得不好的地段,杉木采伐后应改换其它树种。更新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大面积植苗造林,二是少数地区可以控制采用萌芽更新。  相似文献   

6.
杉木在安徵有林地面积中仅占12.9%,蓄积占18.7%;用材树种中杉木面积占10%,蓄积占20%;杉木蓄积中小径材(6—14cm)占59.9%,可伐量已下降为24.2%,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交通闭塞的边远社队。因此,对现有少量杉木资源应实行集约经营,推行小面积(以50亩为宜,缓坡可大至100亩左右)皆伐,伐一块更新一块。安徵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方式,解放前以人工插条、萌芽更新和人工促进萌芽更新为主。解放后增加了实生苗造林和萌芽更新的比重,而人工促进萌芽更新有所忽视。实生苗造林更新在很多地区往往落后于森工采伐,而萌芽更新难以成林成材,易发生树种更替。调查表明,杉木皆伐后,在交通不便、劳力缺少的地区,可选择人工促进萌芽更新为主;在劳力多、经营条件好的地区,可选择实生苗更新为主,以培育大径用材。而择伐后单纯依靠萌芽更新,在很多情况下会发生树种更替现象,降低林分价值。本文根据1954、1963—1980年在黔县、休宁、歙县和金寨等地杉木采伐和更新的调查资料整理而成,为今后确定采伐方式和萌芽更新、人工促进措施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杉木萌芽更新林分1~15年生长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4年幼树阶段平均树高、地径分别达4.1m、9.5 cm,是同林龄实生幼林的241.2%、351.9%;10年生杉木萌芽更新林分平均胸径、树高、蓄积量分别达11.4 cm、7.8 m、97.9 m3/hm2,是同林龄实生林的142.5%、116.4%、159.2%;15年生杉木萌芽更新林分平均胸径、树高、蓄积量分别达15.6 cm、10.3 m、192.8 m3/hm2,是同林龄实生林的126.8%、103.0%、118.4%;从杉木萌芽更新和实生苗造林前期成本投入来看,前者是后者成本的60.8%。可见,杉木萌芽更新是投入少、技术简单、生长快、轮伐期短的更新方式。  相似文献   

8.
杉木迹地更新丰产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宝凤 《中国林业》2008,(15):58-58
皖南山区是杉木主产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本地区人工植苗造林1代杉木林面积达30万亩,目前各杉木林均已进入成熟采伐期。采伐后的林地如何更新才能充分提升潜力呢?笔者根据二代萌芽杉木、光皮桦的生物学特性,结合近10年的实践分析,提出了如下更新丰产技术。  相似文献   

9.
对杉木人工栽植和伐后除萌更新两种不同营造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介绍了两种栽培方式的主要技术要点,并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效益分析。对本区杉木造林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姚立炀 《林业科技》1998,23(3):8-11
针对杉木二代林连作其成活率、保存率低,生长量小的事实,进行了优良单系选择、优良无性系单系选择、杉阔混交、萌芽更新、不同整地方式、调整林种等六项试验,结果表明,以优良无性系单系更新和杉阔混交及全垦挖穴更新二代杉木较为理想,其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都优于其它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西江林场,采用实生苗造林、萌芽更新和插条造林3种更新方法对杉木林分进行了改造。结果表明:经实生苗造林和萌芽更新后,杉木林分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均好于插条造林,而实生苗造林和萌芽更新的杉木林分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2.
杉木迹地更新造林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南山区的国有林场大多建于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早期营造的杉木用材林已进行皆伐利用。因此杉木采伐迹地的更新造林将是营林上的一大课题。旌德县庙首林场于1983年进行杉木皆伐作业以来,便进行了不同更新造林方式的对比试验。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或在不同更新方式的林分中,选择立地条件相近地段。随机抽样设标准地调查。现将试验结果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魏阳琼 《四川林业科技》2012,33(1):56-58,34
针对杉木林地连栽时有发生,同一养分匮乏,地力衰退明显的现象,对毛竹林替代杉木林的三种更新方式的生长效益、土壤肥力变化等经营效益差异的比较,探索一条林地更新的良好途径:毛竹林以诱导扩鞭成林最理想;林冠下更新毛竹是可行的,经营效益是理想的。  相似文献   

14.
杉木萌条光皮桦混交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杉木低产林改造时,采用了炼山和清杂整地方式。并进行了杉木萌条更新、营造光皮桦纯林及杉木萌条光皮桦混交林对比试验。其结果表明:杉木萌条光皮桦混交林的地径年平均生长量比光皮桦纯林高14%、比杉木萌条纯林高26%、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分别比纯林高12%和28%。清杂整地优于炼山。  相似文献   

15.
卫闽林场杉木人工林经验收获表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理查德方程建立杉木人工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株数的生长模型,结合有关公式编制了杉木人工林经验收获表,该表经检验证明适用,可用于林分生长收获预估和小班资源数据更新。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杉木人工林林下更新技术,选择了一片32年生杉木林设置固定观测试验地,对其采用4种不同疏伐强度(每公顷保留株数分别为75株、150株、225株和300株)处理,随后采用1年生杉木实生苗在林冠下进行造林更新,形成复层林,同时设置对照(皆伐后造林更新形成单层林)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老杉木每公顷保留密度为75株、150株、225株和300株的林下杉木更新幼树的平均树高分别为对照的97.19%、94.94%、90.45%和84.83%,平均地径分别为对照的96.23%、109.12%、96.23%和80.82%。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地径生长有显著差异,在复层林中以杉木老树每公顷保留株数为105~135株处理的林下更新杉木生长为最好;但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树高生长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第二代人工杉木林更新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更新方式及萌芽更新中的采伐季节、萌芽部位、采伐工具因素对林木胸径、树高、材积生长有显著差异,萌芽更新体现了较强的优势,采伐季、采伐工具、萌条留取部位分别宜为冬季、锯砍和上部.  相似文献   

18.
阔叶林采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而形成的米槠林群落特征的研究,分析比较了人工促进更新林分与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态,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人工促进更新的米槠群落和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均高于杉木人工林,林分总管蓄积量比杉木林高11.87%,总生物量比杉木林高22.10%;人工促进更新的投资利润率和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比杉木人工林高4%和11.03%。  相似文献   

19.
杉木萌芽更新生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萌芽更新具有成本低,成材早,收益快的特点,是群众经营杉木的一种常见方式。为了摸清杉木萌芽林的生长规律及其经济效益;特做如下调查。我们在会同炮团,洒溪公社等地,选择立地条件基本一致、年龄相同的杉木萌芽与实生混生的林分,砍伐了三组平均木,经树干解析计算其生长过程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20.
杉木林迹地不同树种更新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杉木人工林连栽容易引起产量下降和地力衰退等问题,对杉木林采伐迹地采用火力楠、湿地松和马尾松进行更新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火力楠为更新树种形成的人工林生长快、蓄积量大,林下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较大的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快。火力楠是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较为理想的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