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四川松树截根菌根化育苗造林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优良Pt固体菌剂,对湿地松、火炬松与马尾松进行了截根菌根化接种育苗造林。结果表明,截根菌根化接种方法,使供试松苗形成了大量菌根,Pt菌根指数大于60,苗木质量明显改善,用菌根化苗木造林,幼林成活率与生长量都明显提高。菌根化幼林还具有一定抗旱性和抗污染能力。  相似文献   

2.
三尖杉切根育苗及造林成效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比试验表明,三尖杉小苗定距移栽切主根1/2~1/3,苗木质量优于无切根,切根是培育三尖杉壮苗的主要技术措施。应用切根苗造林,造林成活率较无切根苗高,幼林生长也更快。  相似文献   

3.
杉木无性系不同规格苗木造林对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1年生杉木无性系扦插苗分为5种规格进行造林试验,研究不同规格苗木对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量的影响。经8a观测表明:苗木生长对造林成活率影响不显著,对幼林生长量则有显著影响。采用苗高34根径0.61cm以上的苗木造林,可显著促进幼林生长,有利于发挥无性系造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火炬松、湿地松芽苗截根菌根化育苗,能促进苗木根系的发育,苗木生长好,质量高,可使造林成活率达98%以上,一级苗出苗率达95%。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切根、菌根化容器育苗效果的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马尾松切根、菌根化容器育苗效果的试验表明:催芽切根的苗木的主根和高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但地径生长、侧根发育及须根数量均有显著改善,并且避免了畸形根系的产生,从而提高了容器苗的规格质量;切根茵根化的苗木高、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均优于切根未接种菌根的苗木,幼苗造林成活串和幼林生长发育状况也明显比对照要好。  相似文献   

6.
采用广东台山红岭湿地松种源材料,以思茅松为对照,对湿地松在云南省双江县的育苗和苗木生长情况以及造林和造林后苗木生长情况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 a生湿地松苗木高生长和粗生长均比同龄思茅松要快,而2 a生及3 a生湿地松苗木高生长和粗生长均比同龄思茅松慢;二者在造林成活率上没有差异,造林保存率上湿地松较思茅松要高.  相似文献   

7.
火炬松,湿地松芽苗截根菌根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炬松,湿地松芽苗截根菌根化育苗,能促进苗木根系的发育,苗木生长好,质量高,可使造林成活率达98%以上,一级苗出苗率达95%。  相似文献   

8.
国外松壮苗培育技术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国外松苗木质量的评价因子,对几项育苗技术试验结果进行总结,种子大小和重量与种子发芽速度相关,早发芽幼苗在苗床上拥有生长空间优势,经种子分级,采用大,中粒种子育苗能够提高苗木质量,根据苗木质量评价和造林表现及育苗经济综合分析,提出国外松适宜的育苗密度为110-140株/m^2苗木切根改善根系质量和苗木结构,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改善苗木生长,在亚热带地区,宜在8-10月份实施2-3次,深度1  相似文献   

9.
将 1年生杉木无性系扦插苗分为 5种规格进行造林试验 ,研究不同规格苗木对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量的影响。经 8a观测表明 :苗木大小对造林成活率影响不显著 ,对幼林生长量则有显著影响。采用苗高 34cm ,根径 0 .6 1cm以上的苗木造林 ,可显著促进幼林生长 ,有利于发挥无性系造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
苗木质量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对针叶树种的移植苗进行切根,可进一步促进苗木多生侧根,地径增粗,从而提高苗木质量。为探求苗木切根的最佳时间和最佳深度,我们于1987年在东丰县横道河林场对二年生落叶松移植苗进行了不同时间、不同深度的切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  相似文献   

11.
以 1年生南酸枣和湿地松为试验材料 ,于沿海岩质典型岸段分别就种植穴大小和磷肥蘸根、ABT生根粉沾根、选用容器苗、覆草、集团造林等共 12个技术组合进行了选择试验。结果表明 ,有利于提高湿地松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树树高、胸径生长的技术措施分别是集团造林、选用容器苗及磷肥蘸根 ;而有利于提高南酸枣造林成活率和促进其幼树树高、胸径生长的技术措施为截干和ABT生根粉沾根处理。试验结果同时表明 ,种植穴大小对南酸枣和湿地松的成活率及其 3年生幼树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了调查不同造林因子对湿地松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文章从施肥方式、立地选择、林地小气候、土壤质地、种苗类型和苗木质量等方面对湿地松造林成活率及其生长量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保持土壤中合适的水分是提高湿地松成活率的关键,合理施肥,立地条件优越,小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质地良好,容器苗和壮苗造林均能提高湿地松的成活率及树高、地径的生长量,因此栽植湿地松时应尽量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类。如果条件允许可施基肥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上种植湿地松时,应采用容器苗,以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选用不同苗龄型红松幼苗进行造林试验,以研究红松不同苗龄型对其生长和造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年生播种苗(2+0)为对照,则移床苗不同苗龄组(2+1,2+2)之间生长量和侧根数有显著的差异,不同苗龄造林的成活率和苗木生长量及侧根数也有显著的差异。以苗龄2+0为对照,试验处理2+1的造林成活率、苗高、地径分别比对照提高43.96%、78.29%和37.79%;试验处理2+2提高造林成活48.79%,苗高提高147.43%,地径提高116.39%。以2+2和2+1试验处理造林成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报道了湿地松、火炬松育苗新方式的改进—芽苗移栽工具打孔器的创造和应用,不仅比常规播种育苗省工,而且种子利用率、苗木出圃率及苗木质量均普遍提高,每0.07hm~2育苗可增加经济收入1900多元,在国外松育苗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途。  相似文献   

15.
容器苗切根育苗试验结果表明:催芽切根苗木的主根和高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地径、侧根生长发育、须根数量及根系含水均有显著改善,并避免了苗木的畸形,切根容器苗的规格质量明显优于对照,造林成活率也比对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闽东沿海山地香椿湿地松混交林生长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长义 《防护林科技》2012,(4):26-28,36
通过对不同混交比例的香椿湿地松混交林与香椿、湿地松纯林的生长比较,并进行成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香椿与湿地松混交后,不同的混交比例,其生长量不同,在混交比例为1∶2时,香椿湿地松生长量明显提高;在混交比例为1∶1时,香椿的生长量提高,而湿地松的生长量受到影响。香椿湿地松以适当的比例进行混交造林,因种间关系协调,改善了林内的生态环境条件,促进了林木生长,且混交比例在1∶2时,其生长效果佳,是闽东沿海山地理想的一种高产稳定、生态协调的人工针阔混交林类型。  相似文献   

17.
菌根菌补充接种在油松造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在造林时对未能提前菌根化的苗木进行补充接种可以提高油松造林的成活率,促进苗木的生长,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苗木的地径生长和地下部分的鲜重方面。对不同接种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以圃地接种后覆膜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黑赤松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赤松为试材进行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育苗技术研究,通过对黑赤松的移栽成活率、苗高及地径生长情况、苗木根系生长情况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黑赤松轻基质育苗基质最佳配比为草炭土60%、珍珠岩20%、蘑菇渣15%,此基质配比具有移栽成活率高,苗木生长表现好的特点,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从广西、广东和湖南3个省份收集湿地松优良家系种子,采用大田育苗和容器育苗两种方式培育实生苗,对不同种源种子质量及苗期生长量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的种子千粒重及发芽率均无显著差异,其中广东种子千粒重变异程度最低,发芽率最高;(2)不同种源间1a生大田苗和1a生容器苗的苗高和地径均无显著性差异,相比较而言,广西种源的苗木生长最好;(3)1a生大田苗的苗高和地径均高于容器苗,二者之间达显著差异,说明不同的育苗方式对苗木生长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0.
浙北海堤湿地松防护林带的前期生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湿地松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前期生长观察研究认为:湿地松在海堤的生长量虽略低于平原水稻土,但也生长良好,在土壤含盐量为的老海堤上生(含苗龄)湿地松平均树高、胸径分别达 0.34 % 9 a 3 a到和;在土壤含盐量达到的新筑海堤上也生长良好,大苗移栽成活率达,栽后 5.64 m 9.4 cm 0.5 % 100 % 3 a(含苗龄生)平均树高、胸径,是适于海堤发展的防护林或绿化树种。为提高造林成活 6 a 3.86 m 5.2 cm率,在海堤造林宜采用大苗移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