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味是衡量鸡肉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鸡肉风味的形成是由于风味前体物质通过加热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从而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特征性化合物。本文综述了形成鸡肉风味的前体物质、产生风味的化学反应、提供鸡肉风味的挥发性化合物及改善肉质风味的调控措施,为进一步研究鸡肉风味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风味是衡量肉品质特性的重要指标。鸡肉风味是由于风味前体物质经热诱导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了挥发性气味物质和非挥发性滋味物质。本文综述了鸡肉中的主要风味物质、风味前体物质转化成风味物质的主要途径、影响鸡肉风味的主要因素以及风味前体物质形成的营养调控技术,为提升鸡肉风味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鸡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鸡肉中的风味物质可分为滋味物质(非挥发性物质)和香味物质(挥发性物质)两大类。风味是由多种风味前体物经过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形成的。这些风味前体物有游离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肌苷酸及相关核酸代谢产物,还原糖,小肽(肌肽、双甘肽和谷胱甘肽等)等。挥发性的风味成分占相当大的比例,对鸡肉的整体风味起着重要的作用。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各种醛类、酮类、醇类、酸类、酯类、呋喃类、吡嗪类、氨化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目前,国内对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报道较少,而且各自的试验结果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因此,研究和确定优质鸡鸡肉的挥发…  相似文献   

4.
鸡肉风味是对鸡肉品质选择的重要指标。鸡肉风味的形成与风味前体物质以及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联系。脂质是影响风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对肉鸡生产以及肉品质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综述了影响鸡肉风味形成的前体物质、脂质对鸡肉风味形成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脂质合成过程及相关调控因素等,为深入理解鸡肉风味的形成提供理论参考,为改善鸡肉风味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肉风味前体物质与风味品质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味是重要的食用品质指标,良好的风味可引起人的食欲。肉的风味是烹调过程中风味前体物质、中间反应产物和降解产物经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的。肉风味前体物质是指鲜肉中对肉的香气形成起重要作用的非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水溶性风味前体物质和脂质。本文综述了主要的肉风味前体物质及其与风味品质的关系,为阐释风味品质形成差异的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28、35、42日龄AA肉鸡和广西黄鸡胸肉、腿肉,105日龄广西黄鸡胸肉为样品,分析了不同品种、日龄鸡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含量,以期研究两者对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对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数量影响较小,而对其种类和含量影响较大。鸡肉风味物质数量、风味成分总峰面积随日龄增加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7.
羊肉风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形成肉品风味的前体物质、产生风味的化学反应、对羊肉风味有贡献的化合物、影响羊肉风味的因素及改善羊肉风味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肉品风味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肉品风味包括色泽、多汁性、质地、嫩度、pH值、气味和滋味等。风味研究主要集中于气味和滋味[1] 。气味是挥发性的风味物质刺激鼻腔嗅觉感受器而产生 ;滋味是非挥发性物质 ,人能感受到的滋味包括酸、甜、苦、辣、咸。肉品风味正规研究始于 2 0世纪 50年代初先进分析仪器和技术的出现 ,此时仅限于鉴定形成肉类风味的非挥发水溶性前体物[2 ] 。随后 ,借助现代分析技术 ,鉴定了肉中挥发性化合物 ,虽仍未完全揭开肉品风味的秘密 ,但已认识到 :①肉品风味物质组成复杂 ;②在整个风味中起主要作用的“关键化合物”是糖类和蛋白质加热反应产物[3…  相似文献   

9.
旨探寻内蒙古三河牛牛肉风味特征物质,分析不同部位生牛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以期探索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在牛肉中的作用机理。采集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三河牛牛肉16个部位共计48份样品,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联合气相质谱分析仪(SPME-GC-MS)对三河牛牛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研究,挥发性组分通过与NIST20谱库及正构烷烃标准物质进行比对进行定性分析,且正反匹配度均大于800(最大值为1000)的鉴定结果予以确认,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16个部位中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检测出7大类共159种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化合物32种,醇类化合物21种,酸类化合物16种,烃类化合物37种,酯类化合物33种,酮类化合物10种和杂环类化合物11种。三河牛肉质氨基酸含量高、风味口感都非常好,是生产肉制品的高端原料。  相似文献   

10.
鸡肉肉质风味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接上期)2.4 风味化学物质的研究 肉类风味物质的研究始于50年代初期,当时仅限于具有肉类风味的非挥发性、水溶性的前体物质的鉴定,后来认识到肉味的形成比过去想象的复杂得多。在60年代和70年代,借助现代仪器和分离技术,开始鉴定肉中的挥发性化合物。风味物质具有如下特点:种类繁多,并相互影响;含量极微,但效果显著;稳定性较差;风味与风味物质的分子结构缺乏普遍规律性;风味物质易受浓度、介质等外界条件影响;风味物质多为非营养物质,不参与体内代谢,但能不能促进食欲等。肉品中存在大量的风味前体化合物。2.4.1 肉香前…  相似文献   

11.
每种食品材料都有自己的特征风味,风味的变化既可以反映食品材料的新鲜度,也影响消费者的选择。生鸡蛋的气味很清淡,经过加热,产生比较明显的特征风味。本文主要综述了加热后的鸡蛋产生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以及风味化合物的提取、鉴别的方法;另外,鸡蛋风味的形成是蛋白质、脂质等成分变化的结果,分析鸡蛋中各成分的变化规律能更好地解释鸡蛋的风味变化,从而为蛋制品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禽肉风味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禽肉中风味的形成  禽肉中风味形成的化学研究大都以鸡肉进行的。但是,风味形成的机理以及形成的许多风味化合物,对各种禽肉来说都是相同的。赋予风味的物质可以分为香气化合物和滋味化合物。  1.滋味化合物  滋味化合物是具有滋味或触觉的非挥发性或水溶性物质。它们可能产生咸、酸、苦、甜、鲜等感觉。肉中滋味化合物的研究都集中在红肉(redmeat)上,但赋予各种禽肉滋味的许多物质都是相同的。  肉中的咸味是由氯化钠和一些其它无机盐以及谷氨酸单钠盐、天门冬氨酸单钠盐引起的。因为瘦肉中盐浓度是恒定的,故肉制品中盐…  相似文献   

13.
一、禽肉风味的形成 禽肉中风味形成的化学研究大都以鸡肉进行的。但是,风味形成的机理以及形成的许多风味化合物,对各种禽肉来说都是相同的。赋予风味的物质可以分为香气化合物和滋味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肉类风味物质:肌苷酸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肉类风味物质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仅限于对非挥发性前驱物质,即滋味物质的研究。60年代和70年代,借助于现代仪器和分离技术,开始研究肉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即气味物质。滋味化合物是具有滋味或触觉的非挥发性水溶性物质,它们可产生酸、甜、苦、辣、咸、鲜的味觉。  相似文献   

15.
天台县发展放养土鸡已近20余年,为感官评定天台土鸡肉的风味,特选择符合无公害要求、不限日龄、相同饲养环境的参赛土鸡12组(每组2羽),进行白切鸡(色、香、味、型)和鸡煲(鸡肉风味、肉汤风味)评定。结果表明,土鸡品种是影响鸡肉风味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天台县饲养的土鸡风味评定均有皮脆肉嫩、香气浓郁等特性;一般土鸡饲养期只要达到100 d以上,则对鸡肉风味无明显影响;母鸡肉要比公鸡肉更为细嫩。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藜麦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以及这些物质对其品质和风味形成的作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法确定藜麦副产物中挥发性成分种类,采用面积归一法获得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由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定对各种副产物的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藜麦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总计测出47种不同的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29、36、35和32种;4种副产物中共有挥发性物质18种,其中醛、醇和酮类分别为6、2和2种,烯烃、芳香类、脂肪酸类分别为3、2和1种,其他类有2种。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关键风味物质的种类分别为6、5、6和8种,癸醛、反式-2,4-癸二烯醛、壬醛、正辛醛是秕谷、糠、麸皮和秸秆中共同含有的关键风味物质。研究表明,藜麦副产物中挥发性物质种类较多,对提高藜麦适口性、改善品质和延长贮藏时间产生积极作用。醛类等关键性风味物质使秕谷、糠、麸皮和秸秆具有独特的香气和风味,对形成各种副产物总体风味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去势对鸡肉品质及风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不同鸡品种去势及未去势鸡肉pH值、剪切力及肉品风味,研究去势对鸡肉肉质和风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白来航还是寿光鸡,去势鸡肉质感官综合评定结果均优于未去势鸡。这表明去势改善了鸡肉风味,使之更加鲜嫩多汁,富有口感。  相似文献   

18.
羊肉的风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接受度,因此对羊肉风味的研究备受关注。脂肪组织是羊肉最明显的风味来源,而呈现羊肉风味的化合物主要有支链脂肪酸、醛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及酮类物质等。品种、性别和年龄等遗传因素、饲料营养水平及各种添加物质等营养因素、饲养方式及疾病等因素均可影响羊肉风味。脂肪组成和代谢的遗传控制可以形成品种特有的风味,而脂肪氧化产物碳酰化合物种类和数量的差异是种间风味差异的主要原因。性别不同在脂肪含量及组成上存在差异,对羊肉风味也有影响。随着动物年龄的增长,皮下脂肪沉积增多,饱和脂肪酸比例增大,脂质氧化物的浓度增加,羊肉的风味也会变得强烈。不同部位的羊肉因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不同而在风味上存在差异。羊肉的风味受到采食饲料类型的影响,高蛋白饲料、高能量饲料、风味植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籽实及其他添加剂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羊肉的风味。饲养方式与疾病因素也会使羊肉风味发生变化。饲养密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羊肉风味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养羊生产中可以通过品种选择、营养调控及科学饲养管理等途径来改善羊肉气味和风味。  相似文献   

19.
禽肉风味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康然  刘禄 《中国家禽》2002,24(5):29-31
1引言 肉类的风味有过许多定义,现介绍美国风味化学学会于1969年提出的定义:"风味是由吃人口中物质的性质所决定,这些物质通过刺激口中的味觉、嗅觉、痛觉、触觉和温度等受体,所形成的特定的感觉."在肉类的风味中,气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因素,因此,在风味研究中,挥发性的物质占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牛奶干酪中风味化合物的来源及其缺陷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概述了牛奶干酪中风味化合物的种类及其形成机制。探讨了干酪中苦味的形成及其脱苦,以及乳酸钙和有毒胺的形成机制,并预测了干酪中风味化合物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