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菇在降解富舍纤维素的原料时,纤维素酶活性受到降解产物葡萄糖的反馈调节。随着纤维素酶活性的降低,纤维素降解速率下降;通过对平菇菌种进行遗传操作,获得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菌株,以此来实现平菇的高产。实验对平菇杂-17生产菌株进行氯化锂和亚硝基胍联合诱变处理,利用舍葡萄糖结构类似物2-脱氧葡萄糖的纤维素培养基平板进行筛选,得到平菇纤维素酶抗降解物阻遏的突变株。通过对突变株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筛选获得了一株纤维素酶活力较平菇原始菌株有明显提高的抗降解物葡萄糖阻遏的菌株。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秸秆饲料化转化中消化率低的难题,开发秸秆分解与软化技术,优先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促进秸秆资源的饲料化利用与推广,以真菌菌株为中间载体,以小麦秸秆为原料,将秸秆转化为菌丝体饲料,并进行秸秆饲料化规模生产的效果评价研究。以显色反应和生长速度为指标进行菌株初筛,筛选发菌生长速度快并且适合规模化生产菌丝体饲料的菌株,并进一步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动态监测,筛选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能力强的菌株,为菌丝体饲料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红平菇具有较强的生长速度,在Bavendamm平板上和RB亮蓝平板上生长速度最快,分别在6 d和9 d长满平板,红平菇对麦秸的纤维素降解率高达54.8%,粗蛋白降解率高达86.58%,以红平菇开发的菌丝体饲料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摇床液体发酵试验,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酶活性进行CMC酶活性测定,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菌株T075,并通过试验,确定该菌株的最优产酶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组合条件是液体发酵培养温度30℃,秸秆粉:麸皮为2:1,接种量6%。  相似文献   

4.
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菌MYB3和YB1菌株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的存活性、酶活性及对秸秆分解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MYB3菌株存活的最适条件为35℃,pH值8时;YB1菌株为30℃,pH值9。2种菌在发酵中生成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分别达到19.28U/mL(MYB3-玉米秸秆-3d)和19.5U/mL(YB1-稻草-3d);半纤维素酶最高分别达到6.66 U/mL(MYB3-玉米秸秆-2d)和17.17 U/mL(YB1-稻草-4d);淀粉酶活性最高分别达到9.84U/mL(MYB3-玉米秸秆-3d)和10.65U/mL(YB1-稻草-5d)。MYB3菌株适合玉米秸秆发酵,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率(5d)分别为39.03%和14.67%;YB1菌株适合稻草发酵,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率(5d)分别为31.53%和37.44%。  相似文献   

5.
6种白腐真菌的产酶能力及对稻草的降解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不同时间点6种白腐真菌在试管内降解稻草过程中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锰过氧化物酶(MnP)、漆酶(Lac)的活性及培养基的纤维素、木质素降解率.结果表明,发酵后5d和10 d黄孢原毛平革菌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达到高峰,分别为449.96 U/g和375.35 U/g;平菇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在5d和10d时分别为323.07 U/g和289.24U/g;红芝的LiP、MnP、Lac在发酵后4、8、10 d达到最高值,分别为85.64、12.32、1.85 U/L,黄孢原毛平革菌、秀珍3号、红芝的纤维素降解率达到42%、20%、20%左右,平菇、红芝、黄孢原毛平革菌的木质素降解率达到27%、28%、27%左右,说明平菇、红芝和黄孢原毛平革菌具有较好的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高温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和酶活性测定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滤纸条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碳源,从牛粪堆肥中分离出6株能降解纤维素的高温细菌,对其进行了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对各菌株进行了透明圈测定、纤维素酶活性测定和滤纸条崩解试验.结果表明:大部分菌株可以在纤维素-刚果红平板上快速生长,透明圈形成速度达到8~10 mm·d-1.酶活性最高的菌株A-3在接种后16 h酶活性为1.21 mg·mL-1(30 min).部分优良菌株能在3 d内将滤纸条完全降解.为确定菌株A-3的分类学地位,PCR扩增后测定其16S rDNA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较,并与一些相关细菌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整体来看,筛选到的菌株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高,在纤维素类物质污染的治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平菇816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菌丝体不同生长时期的每日生长量、总生长量、生长速率以及3种纤维素酶酶活性,结果表明平菇816菌丝体的再生能力和生长势很强第1天的日生长量最大第1天至第6天是快速生长期占总生长量的72.17%之后进入平稳生长期,菌丝体平均生长速度为9.88mm/d,外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随着生长天数增加而增加而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β1,4葡聚糖苷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总活性在第5天达高峰最高和最低酶活性分别相差4.38倍、3.65倍、2.24倍,外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与每日菌丝体生长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回归方程为y=0.0209x+1.2545,早期纤维素活性高低影响菌丝体生长纤维素酶活性与菌丝体生长呈现正相关外切β1,4葡聚糖酶在纤维素分解过程中的起到关键作用显著影响菌丝体代谢能力进一步影响了菌丝体的生长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复合菌系的秸秆分解能力和酶活性,评价该复合菌系的功能稳定性及适应性,为进一步完善该复合菌系的筛选技术及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复合菌系GF-20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测定所得复合菌系的滤纸分解特性、玉米秸秆降解率、发酵液pH值、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以评价复合菌系的功能稳定性。【结果】在温度4~30℃、pH 6.0~9.0时,经过15代的继代培养,复合菌系GF-20在培养的108~140h可分解滤纸纤维素,玉米秸秆降解率保持在30%以上,发酵液pH值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趋近于中性,pH调节能力良好,纤维素酶活性为1.22~2.34 U/mL,半纤维素酶活性为12.82~14.23U/mL。【结论】复合菌系GF-20可在较大的温度和pH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活性,能发挥秸秆降解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的选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摇床液体发酵试验,对18个菌株产纤维素酶进行滤纸酶活性、CMC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筛选出1株产纤维素酶活性较高的菌株(C真3),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该菌株的最优产酶条件.结果表明,最佳组合条件是液体发酵时间7d,摇床培养温度30℃,起始粗酶发酵培养基pH值5.5.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产量占据世界总量的70%以上,是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部分。平菇在我们生活中也是最常见、食用和生产最广泛的食用菌之一;漆酶是一种木质纤维素降解酶,其活性的高低直接反应了品种降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本文选择平菇菌株,通过与常规品种漆酶活性进行比较,观察漆酶活力对平菇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平菇的进一步生产应用,原料选择提  相似文献   

11.
抗真菌海洋细菌L_1-9菌株的几种胞外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平板透明圈法和比色法研究了分离自连云港海域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抗菌作用的海洋细菌L1-9菌株的蛋白酶、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结果表明,海洋细菌L1-9菌株在蛋白质酶、葡聚糖酶鉴别培养基上能形成明显、清晰的透明圈,在纤维素、几丁质鉴别培养基上形成的透明圈较弱。用不同的产酶培养基对L1-9菌株进行发酵培养,比色法分别测定4种酶的活性,结果表明,海洋细菌L1-9菌株的蛋白酶活性较高,培养44h活性最高,可达551.65U/mL;葡聚糖酶活性培养40 h最高,为243.54U/mL;纤维素酶活性16 h达到最高,为80.53U/mL;几丁质酶活性培养28 h时达到最高,为50.38U/mL。  相似文献   

12.
以新鲜巨菌草为栽培料,与巨菌草干草及木屑进行对比,制作平菇栽培种,测定平菇生长发育过程中几种胞外酶活性及栽培料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新鲜巨菌草与巨菌草干草为栽培料的平菇的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滤纸酶、多酚氧化酶活力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随生育期延长逐渐降低,漆酶活性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木屑为栽培料的平菇,半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和漆酶活力随生育期延长先升高后下降,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力逐渐降低,滤纸酶活力几乎无变化。新鲜巨菌草的多酚氧化酶活力较其他2种栽培料高。以巨菌草鲜草为栽培料时,平菇接种后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均在下降;以巨菌草干草为栽培料时,平菇接种后干草的半纤维素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均在下降,纤维素、木质素的含量在菌糟时期有所上升;以木屑为栽培料时,平菇接种后到菌丝体满袋时期,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上升,之后开始下降,木质素含量以较快速率下降。所有栽培料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均为先下降后上升,且菌糟时期的蛋白质含量都要比未接种时要高。研究表明,新鲜巨菌草对平菇的胞外酶活性及栽培料的营养成分有影响,且巨菌草栽培料在菌糟时期大大增加栽培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可以尝试将栽培后的菌糟当成饲料再次利用。  相似文献   

13.
4组常温分解小麦秸秆复合菌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筛选常温高效产酶复合菌系,分别以枯叶土壤、牛粪、堆肥和自然腐烂的小麦秸秆为微生物源,通过外淘汰法筛选了4组常温分解小麦秸秆并产胞外酶的复合菌系WSD-5、N、M和D。培养15d后,WSD-5分解小麦秸秆75.6%,而N、M和D的分解率分别为65.0%、69.4%和67.5%。通过各复合菌系对小麦秸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成分的分解比较,可知WSD-5复合菌系具有明显的分解优势:相对于初始秸秆,WSD-5复合菌系使麦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别减少了94.2%、81.9%和21.3%。4组复合菌系虽然均检测到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及滤纸酶的酶活性,但以WSD-5复合菌系的酶活性为最高。其中滤纸酶活性最高为1.30U/mL,纤维素内切酶活性达4.35U/mL,外切酶活性达到0.60U/mL,β葡萄糖甘酶活性达到0.43U/mL,木聚糖酶活性达到15.16U/mL。特异引物PCR结果显示,WSD-5复合菌系由真菌和细菌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倒木中具有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性的大小,以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长苞铁杉倒木作为研究对象,将菌源通过富集培养、滤纸崩解、CMC酶活测定,分离筛选出具有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并将筛选出的高产纤维素酶菌株进行18S rRNA测序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经过初筛、复筛,得出TB4为高产纤维素酶的目的菌株,经鉴定该菌株为小刺青霉,该菌株产纤维素酶的酶活性为243.73 U·mL~(-1)。  相似文献   

15.
金项侧耳主要以基质中的非木质纤维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为营养来源。菌株通过菌丝分泌的胞外酶降解基质中的大分子有机物为小分子有机物,供菌丝生长利用。本项研究究测定了金项侧耳在生长期间纤维分解酶的活性及基质中主要组分的变化,实验表明:(1)金项侧耳的包外羧甲基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较高,滤纸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很低,4种酶活性与菌株的生长阶段有关。(2)菌株对基质中不同成分的降解能力不同,对同一种成分  相似文献   

16.
以菜园土和不同有机肥组合的土样为材料,通过天然纤维素分解菌群的分离、驯化以及复配具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活性的单菌株来构建玉米秸秆分解复合系。结果表明,对筛选得到的6个分解菌群进行了驯化培养,10代后菌群的pH值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活性已基本稳定;经过与具有纤维素酶活性(M,H)、木质素酶活性(Y1,Y7)、半纤维素酶活性(Y6)的菌株复配后得到的复合系,真菌与细菌含量均有所提高,CMC活性达到了35.6 U/g。  相似文献   

17.
选用稻草作为主要原料配制培养基,接种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Jeca ex Fr.)菌株,测试平菇菌株生长对稻草木质素及纤维素的降解率。通过对接种平菇菌株30d后的稻草与对照稻草组分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平菇菌株的稻草木质素降解率为23.36%,纤维素降解率为16.04%,蛋白质含量增加了45.85%。平菇菌株对稻草的木质素及纤维素具有分解能力。蛋白质含量增加表明了稻草转换成饲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张蒙 《农家致富》2010,(10):49-49
以平菇废料栽培草菇为例,平菇以利用纤维材料中的木质素和半纤维素为主,很少消耗纤维素。因此,在平菇菌床废料中,纤维素的含量相对较高,正好满足草菇的营养要求。其方法如下:栽培平菇的培养料在采完菇后将其菌块打碎,晒干保藏。堆制草菇料时,在100公斤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土壤中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对其进行组合培养获得可高效降解纤维素的混合菌群,为微生物混合培养降解纤维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刚果红纤维素琼脂平板培养基从土样中初步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再以内切酶(CMC)、纤维素全酶(FPA)、外切酶(C1)和β-葡萄糖苷酶(β-Gase)4种酶活性为指标进行复筛,对复筛获得的高效菌株进行组合培养,筛选高效组合菌群。对复筛后的菌株通过菌落和菌体形态进行初步鉴定。【结果】筛选获得了y3、yi-71、ye-9、er-72和se-93等5株活性较高的纤维素降解菌,对其进行组合培养,得到1个较好组合ye-9/er-72/se-93,其CMC、FPA、C-1和β-Gase 4种酶活性分别为3.18,1.67,1.08和1.12 U/mL,均比单菌株有一定程度提高。初步鉴定ye-9、er-72、se-93均为放线菌。【结论】组合菌群对纤维素的降解效果优于单一菌株。  相似文献   

20.
开发微生物降解消除技术是厨余垃圾处置的良好途径.为此,在前期分离筛选出1株具有较强食物垃圾降解能力的丝状真菌基础上,通过液体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液初始pH及含盐率对该菌株降解蛋白质、淀粉、脂肪和纤维素等胞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第4天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达到最大值,第6天时纤维素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在培养温度15~55℃、pH4.5~8.5、NaCl浓度0%~12%范围内均测出了这4类酶的活性,其中最适培养温度均为30℃,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最适初始pH范围为6.5~8.0,淀粉酶为6.5~7.0;NaCl浓度在0%~1%范围内,4种酶活性均最高,而NaCl浓度为8%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仍分别可达各自最高值的14%、21%、19%和20%.可见,该菌株对环境温度、pH和介质含盐率具有较广范围的适应性,是良好的厨余垃圾生物降解候选功能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