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本研究从2005到2006年中国部分地区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鸡分离到12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其部分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11株病毒分属于LX4和CK/CH/LSC/99I型。通过S1 基因比较、进化树分析、BLAST搜寻以及动物试验等方面研究发现CK/CH/LSD/05I是一株新型变异毒株。动物感染试验表明CK/CH/LSD/05I感染鸡的肾脏病变不明显,仅有20%的感染鸡肾脏病毒分离呈阳性,但100%感染鸡呼吸道病毒分离阳性,表明该病毒不是中国普遍流行的“肾型”毒株,而其对呼吸道具有强的嗜性。同时,试验应用弱毒疫苗H120和本实验室致弱的3株异种毒株进行了动物保护试验,结果显示用CK/CH/LSD/05I攻毒后,这4株异种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免疫对气管的保护率很低。初步提示该毒株可能属新的血清型病毒。  相似文献   

2.
应用鸡胚连续传代的第5(P5)和115代(P115)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bronchitisvirus,IBV)中国分离株CK/CH/LDL/97Ⅰ进行动物实验,评价两个不同代次毒对SPF雏鸡的致病性、病毒在机体内复制动态以及病毒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变化。结果显示,P5接种的鸡群发病率为100%,死亡率为10%;P115接种的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0%。表明,P115较P5毒力明显减弱。病毒复制动态检测结果显示,P5和P115均能在鸡的上呼吸道中复制,但P5接种的鸡群上呼吸道带毒时间为15d左右;P115接种的鸡群上呼吸道带毒时间为9d左右。抗体检测发现,P5与P115均能刺激机体产生血清抗体,SPF鸡对P5与P115感染均能产生良好的体液免疫应答,说明致弱毒P115仍然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P115代病毒可作为IBV疫苗研制的候选毒株。  相似文献   

3.
从广西13个鸡场,有呼吸道症状及尿石症的病鸡中分离出 C、G、Z、Q4株病毒。病毒经电镜观察,其大小在94~108nm 之间,囊膜外有特征性疏松排列的刺突。敏感鸡接种16~36小时后出现呼吸道症状,剖检病鸡时大多数鸡肾肿大并有尿酸盐沉积。各毒株接种鸡胚都能产生体儒胚;被56℃1小时灭活;在鸡胚中均能干扰鸡新城疫病毒 LaSota 株的生长。C_(19)株可被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标准阳性血清所中和。G_3不被 IUDR 所抑制,属 RNA 病毒;对乙醚敏感,证明属有囊膜病毒。从以上各项鉴定指标证明,所分离的4株病毒是引起鸡尿石症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据作者的经验,提出分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较为合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用已鉴定的广西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分离株G,C,Z和Q分别通过鸡胚传代进行致弱,在一定代次时分别接种敏感鸡作毒力测定试验.然后用已致弱的毒株在实验室进行攻击保护试验,最后取已致弱而且抗原性良好的毒株在广西各地鸡场进行田间应用试验。结果表明,C株在传至40代时,G,Z和Q株分别传至20代时对鸡的毒性均已大大降低;免疫鸡用标准强毒株(M_(41))攻击,然后用病毒回收的技术来衡量其免疫力,结果各株经免疫两次后均有很好的保护率(60%~10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致弱株分别在南宁、柳州、容县、岑溪和博自5县市的11个鸡场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的鸡有30群共103761羽,试验时分别对疫苗免疫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安全性和育成率进行观察和测算,结果表明,作者培育的IBV弱毒苗对鸡是安全的,使用C_(60)或C_(80)和G_(20)株先后两次免疫鸡,对IB有较好预防效果,这些弱毒株有希望成为供生产使用的疫苗。  相似文献   

5.
rFPV-IFNγS1是一株共表达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和鸡干扰素-γ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将其接种SPF鸡3周后,用传染性支气管管炎病毒异源毒株攻击,考察重组疫苗对异源毒株攻击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疫苗接种后,免疫鸡血清中抗体很快产生,外周血中CD 4 和CD 8 T淋巴细胞与非免疫对照组相比都有显著差异。用LHB株IB病毒攻击后,免疫鸡的病理损伤明显轻于非免疫对照组,并且其排毒时间明显缩短,排毒量明显减少,攻毒后免疫组的发病率为30%(3/10),死亡率为10%(1/10),非免疫对照组的发病率为100%(10/10),死亡率为40%(4/10)。体重分析结果表明,攻毒前后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均没有显著变化,但攻毒后免疫组鸡体重增长的幅度要高于非免疫对照组。从以上结果可以说明,重组疫苗能在动物体内很好表达,对试验动物产生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减轻了重组疫苗对体重增长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应用鸡胚尿囊腔接种的方法,从广西患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失败的病鸡中分离到一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命名GX-YL5),通过间接血凝试验、动物回归试验和气管环交叉中和试验对该毒株进行鉴定和主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同时利用RT-PCR技术扩增克隆该病毒的S1基因和N基因并测定其核苷酸序列。结果表明:该病毒株有间接血凝性;致病性较强;血清型不同于常用疫苗株H120、Ma5、4/91。同源性分析表明,S1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株的同源性分别为63.5%-81.2%和50.7%-78.8%;N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参考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5.7%-87.2%和89.5%-91.7%;S1基因和N基因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与其它参考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远。S1基因和N基因分型与血清学试验结果相吻合。本研究结果提示了广西分离株GX-YL5可能是一个新的变异株,这可能是目前免疫失败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为研制适合本地使用的IBV疫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应用RT-PCR对9个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 fection broch itis v irus,IBV)广西分离株的S1基因高变区Ⅰ(HVRⅠ)进行扩增和序列测定及分析,并用DNA star软件将这些分离毒株与我国常用疫苗毒株、国际上其它血清型的代表参考毒株分别进行核苷酸和氨基酸系统发生进化关系分析。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9个广西分离毒株可形成两个分支:第一分支与弱毒疫苗株H 120、H 52、M a5和参考株M 41、B eaudette的亲缘关系比较近,第二分支与疫苗株H 120、H 52、M a5的亲缘关系比较远。研究结果提示,广西养鸡业现场流行的IBV毒株已经发生了变异,实际免疫中要根据流行毒株的特性来生产和选择合适的疫苗。  相似文献   

8.
应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的方法,从一个疑患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群中分离到2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分别命名为YL 051和YL 052);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分离株VP 2基因的高变区序列,并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技术,对分离株进行致病型鉴定及其基因差异的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YL 051属IBDV的超强毒株(vvIBDV),而YL 052株既具有强毒株的特征即七肽区(SW SA SG S)和279D,但同时也具有284T的弱毒株特征,可能属于介于强毒株与弱毒株之间的一个中间型。与国内外参考毒株的序列比较分析发现:YL 051与其他vvIBDV的核苷酸同源性达94%~97%;YL 052则与经典毒株STC、疫苗株B 87的核苷酸同源性均为94.3%。  相似文献   

9.
马立克氏病病毒强毒株一个遗传标记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韦平副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马立克氏病病毒Meq基因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最近取得令人兴奋的进展。课题组通过对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各种致病型(pathotypes)即特超强毒株(vv MDV)648A、标准强毒株(vMDV)GA、弱毒或温和株(mMDV)CV1988/Rispons和814、及具有高致病性的(hvMDV)广西分离毒G2和N,共6个毒株的致瘤基因Meq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及比较分析,发现了MDV强毒株所共有的一个遗传标记。这是迄今为止在MDV上所发现的第一个在DNA水平上,能区分强弱毒株的标记。尽管这一…  相似文献   

10.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禽类的两大疫病之一,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是该病的病原体。为了解野禽NDV的分子特性、致病性及其与家禽NDV之间的关系,2011年分离到一株野禽NDV,将其命名为NDV2;通过标准生物学毒力检测证实其为强毒株。参照GenBank发布的NDV全长基因序列设计9对特异性引物,对NDV2进行全基因的序列测定和分析。拼接后序列分析表明,NDV2株的全基因组序列总长为15 192 nt,包含6个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6种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P)、phosphoprotein(P)、matrix protein(M)、fusion protein(F)、haemagglutinin-neuraminidase(HN)和large protein(L)的基因,长度分别为1 753、1 451、1 241、1 792、2 004和6 703 nt(GenBank登录号:KF306265)。与国内多数禽源分离毒株相似,NDV2毒株亦属于ClassⅡ、基因Ⅶ型。综合各个蛋白的同源性比较,NDV2株与近年国内流行的一些基因Ⅶ型毒株如:Egret.GX.11、Duck.WF.00、Goose.GD450.11等的同源性较高,远高于其他地区和其他基因型的毒株,这说明NDV2毒株与国内的野毒株亲缘性较高;与NDV2同源性差距最大的为ClassⅠ的JS10毒株。F基因的裂解位点显示:全基因长度为15 192nt的毒株(包括NDV2毒株在内)在裂解位点处的氨基酸序列为RRQKRF或KRQKRF,为强毒株序列。从基因分型结果来看,NDV2毒株和绝大多数参考毒株F基因和HN基因分型结果是一致的;唯一不同的就是印度鸡源分离株NDV4毒株,F基因分型它属于Ⅱ型,HN基因分型它属于Ⅶ型。分析各个基因的起始序列和终止序列后发现:NDV2株与其它参考NDV毒株的各个基因的起始序列完全相同,说明各基因起始序列保守性较高;不同之处是NDV2毒株F和HN基因的终止序列与La Sota和Sweden95一致,与其他野禽毒株不同。以NDV2人工感染无特定病原(Spicific pathogenfree,SPF)鸡(Gallus gallus)、鸭(Anas platyrhynchos platyrhynchos Linnaeus.)和鸽(Rupestris Pallas),并且每个攻毒组设同居感染组;来观察NDV2毒株对不同宿主的致病性。结果表明,NDV2毒株均可引起3种攻毒动物发病,剖解后肠道、腺胃、气管等处有淤血、出血现象;而且病毒对鸡和鸽的致病性明显高于鸭。同时NDV2毒株可引起50%同居鸡和20%同居鸽感染发病,不能引起同居鸭发病。本研究为NDV的遗传变异特征和致病规律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摘要:为明确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黄牛期间病毒基因变异情况,本试验主要研究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分离株结构蛋白VP1和非结构蛋白3ABC基因在牛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用O/Akesu/58毒株以104ID50/ml剂量舌面穿刺接种5头中国黄牛,出现临床或亚临床症状之后痊愈动物会成为可能的口蹄疫病毒带毒牛。用探杯定期采集实验牛咽喉部黏性液体(O/P液),接种BHK-21细胞增殖病毒后共分离到12株毒株。RT-PCR方法扩增持续感染分离毒株VP1和3ABC基因,克隆测序后分析发现所有持续感染分离毒株的VP1基因有16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一致的突变,但只有两个位点造成氨基酸突变(I56→T、A210→E),而持续感染分离毒株之间有4个核苷酸位点和3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颠换。非结构蛋白3ABC基因较为稳定,仅有13个核苷酸位点和5个氨基酸位点的颠换,没有缺失或突变。推测口蹄疫病毒持续感染的形成与主要的抗原基因VP1变异没有显著关系,宿主嗜性相关的3ABC基因也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禽流感病毒(Avianinfluenzavirus)正在逐渐获得突破种间屏障感染哺乳动物的能力,揭示其获得此种能力的分子机制已经成为禽流感病毒的研究热点。A/Chicken/Guangdong/04(H5N1)是一株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同时对BALB/c小鼠也具有高致病力。实验通过反向遗传操作技术对该病毒进行拯救,获得了拯救毒R-A/Chicken/Guangdong/04(R-CG)。R-CG与其亲本毒A/Chicken/Guangdong/04(W-CG)在胚半数感染量(EID50)、细胞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对SPF鸡和BALB/c小鼠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保持一致。即R-CG与W-CG对鸡都为高致病力,静脉接种指数分别为2.88和2.91;R-CG与W-CG一样,以106EID50鼻腔感染BALB/c小鼠后,均能引起小鼠死亡,在小鼠脑、肺、肾和脾脏中都能分离到病毒,说明拯救的病毒与亲本毒一样,都可在小鼠体内有效复制,对小鼠具有高致病性。本实验成功地拯救了A/Chicken/Guangdong/04,拯救病毒R-CG可作为背景毒株,为研究禽流感病毒突破种间屏障感染哺乳动物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一株信鸽新城疫强毒的分离鉴定和分子特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发病鸽的体内分离到一株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PB9601,经病毒蚀斑克隆纯化后动物回归试验可产生典型的NDV病变,其MDT、ICPI、IVPI分别为50.5、1.65和2.36,表明为NDV强毒。对其F和HN蛋白分别进行基因克隆测序,发现F蛋白多肽裂解位点的序列为111 KRQKRF 117,符合鸽源NDV强毒氨基酸基序。F基因分型及同源性比较显示:PB9601与YN-03、TW-98等鸽源毒株属于VI型,其F基因与基因Ⅱ型疫苗株LaSota氨基酸同源性为88.6%,与基因Ⅰ型疫苗株V4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1.0%,与基因Ⅸ型传统强毒F48E9等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0.6%;与国内鸽分离株GX-05、YN-03、TW-98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1%、95.5、98.6%、与国外鸽分离株Capital3-97、Tigre6-99、1166-00、IT-227-82、2736-00的同源性分别为93.3%、91.9%、94.6%、95.1%、93.6%。HN基因氨基酸同源比较显示:PB9601与LaSota、F48E9、V4等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7.2%、89.2%、87.6%;与国外鸽分离株1166-00、IT-227-82、2736-00的同源性为93.7%、95.5%、92.3%。由此看出PB9601与国内外分离株、LaSota、F48E9、V4等相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种属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新城疫病毒(NDV)F基因保守区内的核苷酸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此对引物和标准NDV毒株(含NDV强毒和弱毒)的RNA为模板,建立并优化SYBRGreen Ⅰ模式荧光RT-PCRNDV检测方法.如果待测样品扩增产物的Tm值和阳性对照的Tm值相差在2℃范围之内判为阳性.此法比文献报道的普通RT-PCR法更敏感,但仍低于鸡胚接种分离病毒法.  相似文献   

15.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RT-PCR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建立检测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 duck reovirus,NDRV)的RT-PCR方法,并运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分离毒与人工感染样品进行应用检测.根据NDRV-NP03株S3基因全序列(NDRV-NP03,GenBank登录号:GQ888710),设计合成了一对引物,以NDRV分离株为模板,建立了检测NDRV的RT-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仅能从NDRV分离毒中扩增到与预期大小相符长度为586 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检测灵敏度达到2 pg病毒RNA,而其它病毒,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禽呼肠孤病毒(Avian reovirus,AR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番鸭细小病毒(Muscovy duck parvovirus,MDPV)、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鸭副粘病毒(Duck paramyxovirus,DPMV)、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等样品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应用该方法对8株NDRV分离毒和3份人工感染鸭肝脾组织进行检测均为阳性.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可用于NDRV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中和胃酸、收敛、止泻、防脱水、抗继发感染的治疗原则,以碱式碳酸铋、磺胺甲恶唑、甲氧苄氨嘧啶制成铋磺合剂,分别用于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株GX8/99人工感染发病鸡和自然发病鸡。结果显示该合剂对这两种病鸡的保护率分别为96.88%~100%和93.7%~95.1%,显著高于未治疗对照鸡(P<0.05)。试验结果证明,该处方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 virus,FMDV)持续感染与病毒基因变异潜在关系,研究FMDV持续感染分离株结构蛋白VP1和非结构蛋白3ABC基因在牛体内的动态变化.实验用O/Akesu/58毒株以104ID50/mL剂量舌面穿刺接种5头黄牛,出现临床或亚临床症状后痊愈动物会成为可能的FMDV带毒牛.用探杯定期采集实验牛咽喉部黏性液体(O/P液),接种BHK-21细胞增殖病毒后共分离到12株毒株.RT-PCR扩增持续感染分离毒株VP1和3ABC基因,克隆测序发现,所有持续感染分离毒株的VP1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都在98%以上,且没有碱基缺失或插入现象;但与O/Akesu/58的核苷酸同源性仅为85%左右,氨基酸同源性也仅为90%.持续感染分离株VP1基因有多处位点发生突变,其中有16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一致突变,但只有两个位点造成氨基酸突变(I56→T、A210→E);在所有FMDV持续感染分离毒株之间有4个核苷酸位点和3个氨基酸位点发生了颠换.非结构蛋白3ABC基因较为稳定,仅有13个核苷酸位点和5个氨基酸位点的颠换,与宿主嗜性相关的3A基因也没有缺失.推测FMDV持续感染的形成与主要结构抗原基因VP1和宿主嗜性相关基因3ABC变异的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分离自广西的26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以及参考株M41和疫苗株H120、Ma5和4/91的3'端非编码区(3'UTR)的cDNA,并对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比较及其系统进化分析。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Beaudette株的3'UTR序列相比较,26株分离的IBV中有1株和3株的分离株3'UTR序列分别插入了23个和2个碱基,另外有12株、6株、1株、2株和1株的分离株3'UTR序列分别缺失了1个、2个、22个、29个和84个碱基,不同毒株之间碱基数量最大相差达107个碱基。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6株分离株可分为4群,其中21株属于第Ⅰ群,与经典疫苗株H120的核苷酸同源性均较低(54.4%~75.5%);3株与4/91同属于第Ⅱ群;1株与H120同属于第Ⅲ群;另外1株单独属于Ⅴ群。综上所述,广西流行IBV的绝大部分毒株在3'UTR序列上与目前常用的疫苗株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异,而且存在多种形式的碱基缺失和插入现象。由此,我们认为流行株的变异可能是疫苗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广西不同地方的发病仔猪脑内分离到两株病毒,分别命名为B株和W株。用这两株病毒分别接种家兔,产生的症状和病变与伪狂犬病病毒强毒MinA株相似。将两株病毒在乳兔肾细胞和CER细胞上连续传代,均稳定地出现与MinA株相同的细胞病变(CPE)。在CER细胞上进行微量血清和试验,MinA株的抗血清能完全中和B株和W株对细胞的致病变作用,表明两个毒株与PrV强毒具有相似的抗原性。电镜下观察B株和W株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20.
2008年至2009年间,在湖南和湖北两省的活禽市场中分离到了14株H6亚型禽流感病毒,为了解这14株病毒之间的分子特征和差异,我们运用PCR和测序鉴定对这14株病毒的NA基因进行了分型,并对其表面基因HA和NA进行序列测定及序列分析。14株H6亚型病毒中,H6N2亚型12株,H6N6亚型2株。序列测定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DK/HN/284的HA基因与其它13株的HA差异性较大,差异性达到19.4%~20.2%,其余13株毒同源性在94.2%~99.9%;N2亚型NA基因的同源性在91.1%~99.9%,差异性比较大;两株N6亚型NA基因同源性为89.5%,差异明显。这些数据表明:不同毒株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与我国周边其它地区的H6亚型禽流感毒株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只有DK/HN/284的HA基因与香港早期的毒株可能有着共同的来源,其余都与香港和韩国等的毒株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并且各个毒株的HA基因上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和受体结合位点也有所不同,这些数据表明,这些毒株表现出明显的异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