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磷、钾肥对糯玉米鲜果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糯玉米品种西山糯,结合2002年试验结果,即适宜种植密度每公顷为6.5万株,施N量每公顷为450kg,进行了不同P、K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P、K肥施用量及配比为:每公顷P(P2O5)肥120kg、K(K2O)肥120kg,比例为1∶1;P(P2O5)肥120kg、K(K2O)肥360kg,比例为1∶3;P(P2O 5)肥360kg、K(K2O)肥120kg,比例为3∶1。鲜果穗产量每公顷达14617.5~16045.5kg,干子粒产量每公顷达6745.5~7168.5kg,支链淀粉含量达93.0%~94.4%,可溶性糖含量为2.19%~2.62%。  相似文献   

2.
采用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对吉林省优质晚熟品种吉粳 6 6在栽培上的 5个主要可控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①吉粳 6 6新品种高产、稳产 ,平均产量效应为公顷 8150 7kg ,若栽培技术得当 ,公顷产量最高可达 992 1 1kg ;②主要栽培措施对吉粳 6 6产量作用大小的顺序为 :施氮量 >插秧方式 >施磷量 >插秧期 >施钾量 ,特别是施氮量对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③预测吉粳 6 6公顷产量达到 90 0 0kg以上时 ,主要栽培措施应采用的数量为 :插秧期在 5月 2 2~ 2 4日 ,插秧方式以 30 0cm× (13 4~ 14 4 )cm ,施氮量每公顷 2 0 2 6~ 2 10 6kg ,磷肥 (磷酸二铵 )每公顷 2 50 0~ 2 6 2 9kg ,钾肥 (硫酸钾 )每公顷 85 2~ 10 5 0kg。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2010-2011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在总施N 240 kg/hm2条件下进行了氮肥基追比(3∶7、5∶5和7∶3)和春季追氮叶龄(春4、5和6叶期)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的LAI均随氮肥基追比增大而增大,尤其是拔节期不同基追比的LAI差异显著.随春季追氮时期后延,拔节到开花期的LAI减小,而开花20 d以后的LAI显著增大.小麦旗时总物质生产力在灌浆前期随氮肥基追比的减小和追氮时期的后延而下降,但在灌浆后期却随追氮时期的后延而增大.氮肥基追比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每公顷穗数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减少,而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增加.籽粒产量也随追氮时期后延显著提高.综合研究结果,在总施氮量为240 kg/hm2左右的条件下,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9 000 kg/hm2以上)的氮肥运筹以基追比5∶5~7∶3,春生6叶期追施氮肥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冬小麦生产过程中氮肥的合理施用时期、基追比例及施用量,增加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提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实现氮肥资源高效利用,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追肥时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基追比(6∶4和5∶5)和施氮水平(0、75、150、225、300 kg/hm~2)下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均影响冬小麦氮素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并且存在互作效应;追肥时期、基追比例和施氮量对各器官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基追比6∶4基追比5∶5以及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最大;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递减。冬小麦适宜的追肥时期为拔节期、基追比为6∶4、施氮量225 kg/hm~2,该氮肥运筹方式下,其籽粒氮素积累量最高,为250.30 kg/hm~2。研究结果可为冬小麦合理施氮和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解决非洲的粮食短缺问题,是目前的主要任务之一。在2006年的中尼"南南合作"期间,进行了中国玉米引种尼日利亚东北区的试验。经过试验并单2号引种类似尼日利亚北方包奇市的地区比较适宜。采用密度为45000株/ha左右,投肥为1050~1125kg/ha,投肥方法为底肥为75kg复合肥/ha、起身—拔节期每公顷追322.5kg复合肥+112.5kg尿素、大喇叭口时期每公顷追525kg复合肥。其产量水平可达6750~7500kg/ha,每公顷增收`142500~150000萘拉(折合人民币8532.9~8982.0元)。  相似文献   

6.
在地势低洼的芦滩上围堤蓄水 ,面积约 6.4 8hm2 ,水深 0 .8~ 1 m。以草鱼 ( 456g/尾 )、团头鲂 ( 1 1 5g/尾 )为主体鱼 ,每公顷共放养鱼种 974 5尾。以菜仔饼为主要饲料 ,6~ 9月每月追肥 1~ 2次过磷酸钙 ( [PO3- 4 ]1 .57~ 0 .94mg/( L·次 ) )和碳酸氢铵 ( [NH 4 ]1 .4 3~ 0 .58mg/( L·次 ) ) ,同时持续注水。饲养约 1 0个月 ,每公顷产鱼约 4 0 68kg,产投比 1 .66  相似文献   

7.
特优175高产结构分析和配套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优175分蘖力中强、穗大粒重、株型理想、高产稳产.经调查分析,其高产结构中,以每穗结实粒数的变异(cv=17.20%)最大,与产量相关最密切(r=0.591 1**,对产量的通径(p=1.035 6)和净贡献率(pr=0.612 1)最大;其次为有效穗(cv=10.40%,p=0.709 5,r=0.184 4,pr=0.130 8);千粒重是品种的稳定性状,对产量的贡献有限.每公顷产量7 500 kg左右的适宜产量结构为:每公顷250万穗,每穗结实120粒、千粒重28 g左右.在保持一定的穗数下,较高的每穗结实粒数是高产栽培的主攻重点.配套栽培技术是:(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每公顷基本苗150~180万);(3)合理调控水肥,每公顷施纯氮150~180 kg,氧化钾120~160 kg,五氧化二磷60~80 kg;(4)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8.
以晋太182冬小麦为试材,设置2个追肥时期(起身期、拔节期)和5个追肥量(0,75,150,225,300 kg/hm~2),研究不同追肥时期、不同追肥量对晚播冬小麦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追肥量水平相同时,起身期和拔节期追肥都有利于冬小麦籽粒产量提高。在同一追肥时期,追肥可改善小麦穗部性状,在0~300 kg/hm~2的追肥范围内,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冬小麦的穗粒质量、穗质量、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增加,并且追肥量越多晚播冬小麦的产量越高;追肥量为0 kg/hm~2时,产量最低,为5 227.78 kg/hm~2;追肥量为300 kg/hm~2时,产量最高,达到6 244.44 kg/hm~2,与不追肥处理相比增产19.4%。追肥时期和追肥量互作对晚播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表现为起身期不追肥产量最低,为5 166.67 kg/hm~2;起身期追施300 kg/hm~2产量最高,为6 288.89 kg/hm~2,与不追肥处理相比增产21.7%,与拔节期追施300 kg/hm~2相比增产1.4%。在0~300 kg/hm~2的追肥范围内,起身期和拔节期追肥均可提高晚播冬小麦的产量,其表现为随着追肥量的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最适施肥方式为起身期追施300 kg/hm~2尿素。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威霸EC和威霸EW对棉田杂草的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 :每公顷施用 6 90 %威霸EW 75 0~90 0ml(有效成分 5 1 8~ 6 2 1g)、8 0 5 %威霸EC 6 0 0~ 75 0ml(有效成分 4 8 3~ 6 0 4 g)可有效地防除直播棉田稗草、千金子、马唐、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 ,效果分别为 92 4 2 %~ 95 87%、95 32 %~ 97 18%。与不施药不除草棉田相比 ,棉花每公顷增产皮棉分别为 5 13 75~ 5 4 7 88kg、5 34 75~ 5 5 8 19kg ;增产率分别为 10 1 78%~ 10 8 5 4 %、10 5 94 %~ 110 5 9%。  相似文献   

10.
1989年和1990年两年4因素3水平多点联合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烤烟品种K326,G80,K394在湖南各地种植表现均佳,尤以K32e表现最好,特别适宜湘南主产烟区种植:单株留叶数以16~18片为宜;在N:P_2O_5:K_2O为1:1:2的条件下,每公顷施纯氮150~180kg,可望获得优质适产(2250~2650kg/ha);在追肥占总施肥量60%的条件下,栽后40~50d之内将追肥分3~4次施下可望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