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甘肃省中部豌豆大田生产存在的问题,对定西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豆课题组提供的14个品种(系),其中当地品种定豌4号为对照,进行品种(系)鉴定试验。通过分析评价,筛选出4个优异品种(系),可根据当地不同用途选择种植,实现品种(系)的更新换代;同时选出生长习性、粒型、粒色、百粒重等方面具有优异性状的品种(系),可用作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较优异的豌豆品种(系),对定西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豆课题组提供的11个豌豆品种(系)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0231-1、0616-1、20231-2、20263、2001、202102均可在定西市种植。首推品种(系)是20231-1、0616-1和20231-2,其产量较高,可根据当地生产条件,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大面积推广,实现品种(系)的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优异甜荞麦品种,于2014-2016年通过田间种植、考种对晋北地区引进的12份甜荞麦品种(系)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观测和测量,运用高稳系数法结合产量变异系数对不同甜荞麦品种(系)的稳产丰产性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法对其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荞杂 1、通荞1号等品种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综甜荞2号和通荞1号静态稳定性较好。12份甜荞麦品种(系)的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5947%,根据各品种(系)的综合得分,筛选出3份在晋北地区综合性状表现良好的甜荞麦品种,分别为右玉甜荞、蒙0530和宁荞1号。聚类分析表明,12个甜荞麦品种(系)可划分为两大类,其中第Ⅰ类的株高相对较高,主茎节数和一级分枝数较多,籽粒重、单株粒数多;优于第Ⅱ类。研究为当地甜荞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豌豆隐性基因的遗传研究及育种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选育优质高产鲜食豌豆品种,利用豌豆隐性基因易纯合、稳定快,其表象易观察,其性状表达易选择的特点,开展豌豆隐性基因的遗传应用研究,提高育种效率。以矮秆半无叶白花硬荚型白色圆粒豌豆品种和高秆普通小叶紫花软荚型麻褐色凹圆豌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杂交,开展半无叶型、矮株、白花、软荚等多个隐性基因遗传研究和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研究结果表明,F1籽粒表现为白色和圆粒籽粒,植株表现为高秆、普通小叶、紫花、硬荚等性状;F2其籽粒颜色和植株表观性状经卡方检测,符合显隐性分离比3:1;叶腋花青斑与紫花颜色具有相同观测值,符合基因完全连锁效应;‘苏豌4号’的成功选育,为豌豆育种提供了多隐性基因的育种材料。综合利用多隐性基因表观选择可较早定向选择目标性状,对目标进行丰产性和抗性等方面的性状选择,以加快育种进程,特别是针对某些性状由一对或两对显隐基因控制的遗传表观选择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甘肃省中部豌豆大田生产存在的问题,以定西市农科院食用豆课题组提供的9个品种(系)及当地品种定豌4号(CK)为试验材料,进行品种(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842、9316-2和9638-1,以其抗白粉病和较好的稳产性,可大面积推广,并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其次是9615-2、9612、20012,以其产量较对照定豌4号较高,粒色白色,也可大面积种植。但9842、9316-2、9638-1、9615-2、9612和20012均是半匍匐品种(系),适宜在旱地或瘠薄地块种植,不会造成植株旺长;水地种植,株高较高,茎纤细,生长后期均倒伏于地,上层植株覆盖下层,影响下层植株的生长发育,一旦遇上降雨天气,下层荚果子粒易霉烂。根据当地工业的发展或交通运输便利状况,可选择不同的优异品种(系)。9316-2籽粒绿色光圆,适宜生产加工类型食品。9842、9638-1、9615-2、9612、20012籽粒白色光圆是生产豌豆粉条、粉丝或炒食的原料,可大面积推广,有较好的增值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创制优异种质,对27份六棱大麦品种(系)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产量、不孕粒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六棱大麦品种(系)不孕粒(变异系数52.04%)、籽粒产量(变异系数22.44%)、穗长(变异系数21.51%)及有效穗(变异系数14.76%)的变异范围较大,而株高(变异系数8.15%)、千粒重(变异系数 8.98%)和穗粒数(变异系数12.74%)变异范围相对较小,六棱大麦品种选育的增产结果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的适当提高;相关分析可知,六棱大麦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比较复杂,有效穗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把27份供试材料的主要性状进行降维因子分析,使其累计贡献率达85.5807%;六棱大麦品种(系)在遗传距离10水平上可聚为三大类:矮秆多穗型,高秆大穗型,中秆中穗型。  相似文献   

7.
王晓文 《甘肃农业》2014,(12):93-94
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王格尔塘乡汪唐村进行了9个豌豆新品种(系)引进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系621经济性状优,折合产量为193.33千克/亩,较对照品种陇豌1号增产13.3%,位居参试品种(系)第一位。对照陇豌1号属早熟豌豆品种,矮秆,半无叶型直立生长,抗倒伏性较普通型豌豆好,621抗旱、抗病性较强,生育期103天左右,通过试验对比较适宜在大夏河沿岸种植。  相似文献   

8.
半无叶型豌豆新品种"陇豌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明 《农村百事通》2009,(17):30-30,81
“陇豌1号”豌豆2009年1月通过甘肃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认定编号:甘认豆2009004号)。一、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早熟豌豆品种.矮秆.春播生育期85~95天,株高55~70厘米.半无叶型直立生长.抗倒伏性较普通型豌豆好。白花.每株着生8~14荚.双荚半75%,不易裂荚,每荚4~8粒.白圆粒.  相似文献   

9.
为挖掘和应用海南疣粒野生稻优异资源,本研究调查和筛选优异疣粒野生稻资源,经穗颈注射法向R225等水稻恢复系导入疣粒野生稻基因组DNA,创新水稻育种中间材料;与三系、两系不育系测交配组,对F1代及后代观察、考种与测产,选育杂交水稻强优新组合。采用SSR标记检测导入创新种质、杂交水稻新组合与疣粒野生稻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筛选出15份优异疣粒野生稻资源,获得7份导入种质创新材料,与不育系测交配组选育出12份有效穗数、穗长、千粒重、抗病等农艺性状优良的杂交水稻新组合,通过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5份高产抗病水稻新组合。SSR标记检测导入创新种质、杂交新组合具有疣粒野生稻特有分子标记带型,说明获得来自疣粒野生稻的种质创新材料,并可稳定遗传。本研究为海南疣粒野生稻种质创新和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从外地引进的6个蚕豆新品种为材料,以1个本地蚕豆品种为对照,进行了品种产量比较研究试验,并对品种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与产量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通过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蚕豆品种成胡15号为最适合本地种植的新品种,可在生产上大面积种植推广,其次为成胡16号;蚕豆的产量主要由株高和荚粒数决定,育种上应注重选择株高和荚粒数这2个性状表现优异的材料,即可选育出高产豌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直观地揭示苦荞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和类群农艺性状特点,并发掘其中的良好资源,避免杂交育种过程中选配亲本的盲目性。对来自全国11 个荞麦育种单位的45 个苦荞品种(系)的6 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将6 个性状简化为3 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3%。采用聚类分析,将45 个苦荞品种(系)在2.76 水平上聚为4 大类:髙秆、中产、小粒型;中秆、高产、大粒型;中秆、低产、小粒型和髙秆、中产、中粒型。其中第2 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是良好的品种或良好的育种材料。苦荞品种(系)间遗传差异与原产地和地理距离无任何必然的联系,杂交育种选配亲本时,除考虑性状互补、地理距离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其遗传差异(不同类群)。  相似文献   

12.
依据1990-2006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分析了17年来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照种和区试中居前三位的品种(系)在产量、成产三因素方面的变化趋势,并主要依据所有参试品种(系)的平均值,分1990-1998、1999-2006两个阶段来分析育种目标的演变。结果表明,在1990-2006年17年中.成产三因素的变化趋势是:在争取提高产量的基础上,穗数比较稳定,穗粒数逐渐增加且趋于稳定,千粒重略微增加;两个阶段育成的品种(系)表现为:产量变化从每公顷4482kg增加到5192kg.每公顷穗数稳定在520万左右,穗粒数由28.4粒增加到31.1粒,千粒重稳定在39g左右。依此提出今后旱地小麦的育种目标为:产量达到每公顷6000kg,穗数稳定在520万-540万/hm^2,穗粒数达35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同时应注重旱地优质小麦新品种(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为直观地揭示苦荞品种(系)间的遗传差异和类群农艺性状特点、并发掘其中的良好资源、避免杂交育种过程中选配亲本的盲目性,对来自全国11个荞麦育种单位的45个苦荞品种(系)的6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主成分分析将6个性状简化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3%。采用聚类分析,将45个苦荞品种(系)在2.76水平上聚为4大类:髙秆、中产、小粒型;中秆、高产、大粒型;中秆、低产、小粒型和髙秆、中产、中粒型。其中第2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是良好的品种或良好的育种材料。苦荞品种(系)间遗传差异与原产地和地理距离无任何必然的联系,杂交育种选配亲本时,除考虑性状互补、地理距离等因素外,还应考虑其遗传差异(不同类群)。  相似文献   

14.
不同穗型粳稻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粒位上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sns)的发病原因及其与穗型的关系,利用54个直立、半直立和弯曲穗型粳稻品种(系),研究不同穗型品种(系)稻曲病粒在穗内不同粒位的分布。结果表明,直立穗型品种(系)的发病机率较大,而且发病严重,损失较大。直立穗型品种(系)每穗稻曲病粒数最多,半直立穗型品种(系)次之,弯穗型品种(系)最少,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3种穗型品种(系)的2次枝梗上总病粒数都比1次枝梗上的多。直立和半直立穗型品种(系)病粒数表现为穗中部穗下部穗上部,而弯穗型品种(系)则是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3种穗型品种(系)的病粒数在穗上6个部位的分布规律极为相似,都是在中部2次枝梗上分布的最多,上部1次枝梗上分布的最少;在穗上33个粒位的分布规律也很相似,病粒数都是在中部2次枝梗第一、第二、第三粒位和下部2次枝梗上第一、第二粒位上分布的较多,其中穗中部2次枝梗第一粒位上病粒数最多,而在上部1次枝梗上第一、第六、第七粒位分布的最少。每穗粒数过多,尤其是2次枝梗粒数所占比例多是利于稻曲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与穗型特点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5.
菜用豌豆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辽宁省经济作物研究所自主选育的3个及外引的3个菜用豌豆品种种植在辽宁省菜用豌豆主产区灯塔市沈旦镇北台子村,以当地的主栽品种中豌6号为对照,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通过对物候期、主要形态性状及产量分析评价,筛选出优异品种科豌6号,可根据当地不同复种模式选择种植。  相似文献   

16.
1996年,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在矮化育种、丛化育种、早长育种3个生态育种阶段取得高产超高产育种成功的基础上,开展了华南超级常规稻的选育研究,现已初步构建了华南超级籼稻育种体系,提出半矮杆早长“根深”和“广适型”(含大穗和多穗广适型)等华南优质超级常规籼稻育种株型模式,育成3个经国家认定的常规籼型超级稻品种胜泰1号、桂农占、玉香油占,储备了一批超级稻苗头新品种,同时也为杂交稻育种提供优异种质,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1994年从美国引入Hobbit优异种质,利用单交、回交、梯级杂交的方法成功育成适宜密植的半矮秆高油大豆品种(系)合丰42和超高产半矮秆大豆合98-1667,以及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系合辐04-4、合辐04-38、合辐04-46、合辐04-52、合辐04-60,这些高油品系脂肪含量在23.1%-24.2%,是未来高油大豆生产和高油育种宝贵种质。通过研究表明:Hobbit具有超高产潜力的矮源,也是高油育种优异大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出综合性状好的优良红小豆品种(系),对22个红小豆品种(系)的生育期、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荚长、单荚粒数、百粒重、产量这10个性状进行变异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结合变异系数和因子载荷可以看出,株高、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百粒重可以作为红小豆形态要求的选择标准。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居前3位的品种(系)是渝红豆4号、保红201219-1、THM2011-28,可作为优异资源加以利用。通过聚类分析,将22个红小豆品种(系)划分为4个大类群,大部分品种(系)聚集在第Ⅰ类群和第Ⅲ类群,以后应加强资源的多样性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粳稻粒型与粒重相关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粳稻粒型与千粒重的相关关系。[方法]选用江苏省粳稻主推新品种(系)和现有亲本圃等60个种质资源为材料,对粳稻粒型与千粒重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供试品种谷粒型状(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与千粒重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大小为粒长〉粒厚〉长宽比〉粒宽,从偏相关分析来看,粒长和粒厚与千粒重也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水稻超高产育种中提高粒重的方法是在稳定粒宽和长宽比的基础上,主攻粒长和粒厚,协调优化四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小麦品种(系)籽粒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贤芳  赵莉  朱昭进  汪建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204-10206
[目的]寻求小麦高产和超高产育种的关键指标。[方法]以安徽省种植的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穗粒重、单位面积粒数、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生物学产量、株高、收获指数等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产量与其他若干性状在相关方向和程度上均有差异,且其他性状之间相关性及差异显著性均有不同;大多数品种(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中的生物学产量及穗粒重显著相关,同时某些品种(系)的产量与其他性状之间显著相关。[结论]以产量作为小麦高产及超高产育种的选择指标之一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