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三明市引进和选育了一批杂交晚稻新组合,组织各县(市、区)进行联合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示范,筛选出一些苗头组合,其中汕优多系1号和汕优669巳通过省级审定,特优70和汕优明86巳通过市级审定。本文根据区域试验结果,研究这些组合在不同生产条件下的丰产性、稳产性,为更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材料来源于1996年三明市水稻联合区域试验各试点的记载。取参试组合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汕优669、汕优多系1号、特优70、汕优明86和对照汕优63等五个组合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先用巴特氏法对试点进行同质性检验,然后将9个同质点…  相似文献   

2.
经全国黄红麻品种科研协作座谈会商定,1981~1983年对我所提供的三个优良红麻杂交组合首次在全国主要红麻产区进行了区域试验,以鉴定其区域适应性和丰产性,明确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慈溪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近十年共选送的10余个抗虫棉优势组合参试江西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慈杂7号和慈杂8号为小桃丰产型棉花新品种,且品质较优;慈杂12号为优质型新品种,除马克隆值外,纤维长度、比强度达到国家I型优质棉标准,而且产量稳定;慈杂11号为综合型品种。慈杂7号已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慈杂8号、慈杂11号、慈杂12号3个组合均先后通过江西省棉花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应用证书,进入品种审定程序。该4个慈杂棉组合在产量、品质、抗逆性、抗虫性等方面各有特点,均有极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6~2003年河北省春播玉米区域试验资料,对先后承担区域试验的15个试验点判别品种的能力和产量结果的代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5个试点是理想的试点,4个是较理想的试点;试点产量水平的高低不影响其判别能力和代表性;理想试点组合的判别能力和代表性都高于单个试点。  相似文献   

5.
参阅了 1996~ 19983a 18期《杂交水稻》杂志(见表 1) ,并结合近期的有关资料 ,综述三系杂交稻育种概况。1 早、中、晚组合3a 18期刊载的通过省级审定的组合共 32个 ,其中中晚稻组合 2 6个 ,早稻组合 6个。这说明中、晚稻接班组合较多 ,而早稻组合相对较缺。还说明科研单位在选育工作中更重视追求高产。在早季生态条件下要求高产、优质、又抗病 ,选育早杂组合难度大。2 产量水平总体上说产量有所提高 ,但没有很大的突破。中稻已从单产 550kg (单产面积为 6 6 6 7m2 ,下同 )基础上提高了 4 0~ 50kg。具体组合是特优 559,Ⅱ优 16 …  相似文献   

6.
中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本文介绍了中国杂交油菜的研究历史及目前的进展情况。1990年中国的杂交油菜种植面积已达40多万公顷。4个杂交组合已通过省区域试验和品种审定。目前参加全国区域试验的杂交组合有18个。同时还分别介绍了中国在选育天然杂种、自交不亲和系杂种、化学杀雄杂种、核不育杂种、细胞质雄性不育杂种以及应用基础研究的情况。对当前杂交油菜的研究重点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鄂粳杂1号(N5088S/R187)系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两系法杂交晚粳新组合,于1995年2月13日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已在湖北、云南、江西、浙江等省市累计推广4.67万hm2,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易脱粒、易制种等特点。1 主要特性1.1产量高该组合1992~1993年参加湖北省杂交稻双季晚粳区域试验,2a平均单产6.75t/hm2,居参试组合首位,比鄂宜105(CK)增产5.75%,比威优64(CK)增产3.85%(附表)。1995年孝感市孝南区鄂粳杂…  相似文献   

8.
经全国黄红麻品种科研协作座谈会商定,1981~1983年对我所提供的三个优良红麻杂交组合首次在全国主要红麻产区进行了区域试验,以鉴定其区域适应性和丰产性,明确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协优3550     
系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协青早A与恢复系3550组配育成的华南晚籼型组合(3550恢复系是青四矮16/IR54杂交选育而成)。1988~1989年晚稻参加广东省杂交稻弱感光性迟熟组区域试验,亩产386.6和512.35kg,比对照组合汕优桂44分别增产10.8%和15.6%,达极显著值。1992年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1主要特征特性该组合属弱感光性晚稻组合.全生育期130天左右,株高95~100cm,茎秆坚实、叶片厚直、株型紧凑、耐肥抗倒。分蘖力较强,有效穗多,每穗粒数120~130粒,后期耐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水稻综合育种技术的建立,以及通过该技术培育成功的水稻优良籼型恢复川恢802及其系列组合,川恢802对野败,矮败,马尾粘Dissi岗型,K型,印尼水田谷等胞质不育系均具有强的恢复力,较高的一般配合力和高的遗传稳定性,以川恢802配制的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均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其中已有3个组合通过省级区域试验,1个组合(Ⅱ优802)通过省级鉴定,II优801一.般单产约为9000kg/hm^2  相似文献   

11.
通过玉米花药培养、幼胚培养、化学药剂诱导孤雌生殖等复合生物技术结合常规育种,显著地提高了玉米组织培养和纯系的育成效率,从获得的135个纯系中筛选出14个有价值的突变系;30个高配合力系;配制出比对照增产10%~70%的组合85个,通过第二轮的花药培养和幼胚培养,分别获得了早熟、双穗、含糖量和含蛋白质高、配合力好的纯系V花91B,及抗倒、抗病的纯系e502GS等。经多次产量比较和两年的吉林省区域试验证明,V花91B×Mo17是一个适应性广、品质优良、抗寒性强的高产中早熟种,充分显示出玉米复合生物技术育种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2.
正2013年12月27日,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邀请有关专家,对水稻研究所所承担的"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及两系杂交稻组合选配"等5个2011年省属公益类科研专项进行评审验收。"优质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及两系杂交稻组合选配"、"三系杂交稻亲本的分子遗传改良与强优组合的选育"、"优质、抗稻瘟病水稻不育系繁源A强优势组合的配制与利用"、"水稻区试数字化平台建设及在育种上的应用"等项目共育成3个品种通过省级审定,育成2个优质水稻不育系,改良育成1个抗稻瘟病恢复系,配制了30多个品种参加省级各级区域试验,建立了水稻研究所水稻苗头品种所区域试验平台。"杂交水稻制种母本机插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一九九五年水稻新品种(组合)联合区域试验报告何国亮,叶润生(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福州350019)ffR水稻联合区域试验是对新选育的品种(组合)进行丰产性、抗逆性、适应性的鉴定,为引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水稻区试是按统一方案实施,采用随机区组...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稳系数法和适应性参数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12个陆地棉新品种(或品系)的产量进行高产稳定性与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高产稳定性和适应性最好的组合有B1和B3;同时,通过对参加试验的陆地棉新品系进行产量测验,以确定各品种(系)的产量及适应性和稳定性,从中筛选出较为优良的品种(系),为进一步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及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新香优906   品种来源:1998年江西省浮梁县利民水稻研究所用新香A与恢复系906进行配组,1999年列入浮梁二晚新组合评比试验,该组合单产7 671 kg/hm2,居21个参试新组合之首,2000年列入江西省晚稻区域试验预试,2001~2002年列入江西省晚稻区试验和全国南方稻区域晚稻中迟熟高产组区域试验,同时还安排了生产试验,产量都居参试组合之首,比对照汕优46增产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届全国红麻新品种(组合)区域试验于2004~2006年分别在安徽六安、河南信阳等7省(区)的7个区试点进行,参试品种(组合)共计8个,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四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通过对所有参试品种3年7点的田间试验鉴定与室内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影响参试品种纤维产量性状的相关变异来源进行了LSD法测验及适应性参数的估算,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汤清明 《中国麻业科学》2007,29(3):123-129,157
本届全国红麻新品种(组合)区域试验于2004~2006年分别在安徽六安、河南信阳等7省(区)的7个区试点进行,参试品种(组合)共计8个,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四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通过对所有参试品种3年7点的田间试验鉴定与室内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影响参试品种纤维产量性状的相关变异来源进行了LSD法测验及适应性参数的估算,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晚熟区域试验产量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81~2004年辽宁省晚熟区域试验参试组合的产量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从整体上看,24年来参试组合的平均产量、最高组合产量和对照种产量都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从目前的产量水平看,现有参试组合的产量水平没有大的突破,抗逆性和适应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抗枯黄萎病鉴定方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工作始于1957年,已经有50年的历史,经过试验最终通过审定的品种已达110个。抗枯、黄萎病性是新品种审定推广的重要指标,随着区试工作的日臻完善,新品种的抗枯、黄萎病鉴定也逐步达到了统一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在2006年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总结会上,该方法通过了与会专家的讨论,确定为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抗枯、黄萎病鉴定的统一方法,现通报如下。1试验目的受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及各区试汇总单位的委托,对参加国家级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参试品种(品系、组合,下同)进行抗枯萎病、黄萎…  相似文献   

20.
鄂棉22(原代号89—73)是湖北省黄冈市农科所从杂交组合鄂荆1号×PD2165中选育的高产棉花新品种。1994~1995年同时通过湖北省和国家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鉴定。1996年列入湖北省大面积试验示范项目,1997年列入湖北省“农技推广年”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