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淡竹竹叶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淡竹竹叶的挥发油,用GC-MS法分析其具体组成,结果表明:淡竹竹叶挥发油中共检出41种化合物,相对含量超出5%的主要有:十六酸、金合欢基丙酮、植醇、石竹烯和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共占总含量的58.6%。化合物种类最多的是醛类,共12种,但相对含量只有11.56%;酮类有5种,相对含量最高,总计达25%;而3种酸类的相对含量也达21.46%。淡竹竹叶挥发油含有一些良好香味的化学成分,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外来入侵植物假臭草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丽昌  王宁  杨先会  邓世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5805-5806,5809
[目的]分析和鉴定假臭草地上部分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常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新鲜假臭草的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通过NIST化合物谱库检索,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得到所提取各组分在该化学成分中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毛细管分离出27个峰,确认了其中的2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58%。新鲜假臭草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大牻牛儿烯D,含量23.63%;石竹烯,含量14.95%;α-杜松醇,含量8.00%;6-亚甲基-1,5,5-三甲基-环己烯,含量6.79%;(+)-表-双环倍半水芹烯,含量6.02%。[结论]新鲜假臭草挥发油成分主要是萜类,还含有少量的羧酸和芳香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蓝桉、巨桉和大叶桉是成都地区广泛引种栽培的绿化植物,本文挖掘了桉树植物资源的利用潜力。[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挥发油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其成分和相对含量,同时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评价了3种桉树叶挥发油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蓝桉、巨桉和大叶桉叶的挥发油得率分别为3.67%、1.21%和0.43%;分别从它们的叶挥发油中鉴定出34、34和31种化合物;α-蒎烯、莰烯、右旋柠檬烯、桉油精、葑醇、龙脑烯醛、龙脑、香芹酮、别香橙烯、石竹烯、邻伞花烃等共17种化合物是3种挥发油的共有成分。含量最高的成分均为α-蒎烯和桉油精,在蓝桉、巨桉、大叶桉叶挥发油中,α-蒎烯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7.18%、17.89%、41.91%,桉油精的相对含量分别为59.55%、50.49%、7.68%;3种桉树叶挥发油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人正常肝L02细胞的增殖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SMMC-7721细胞的抑制效应大于L02细胞;大叶桉、巨桉、蓝桉叶挥发油对SMMC-7721细胞的IC_(50)为4.66、7.36、13.53μg·mL~(-1),以大叶桉挥发油抗肿瘤活性最佳。[结论]同一地区桉属不同种类的挥发油组成成分和含量具有一定的差异,桉树挥发油具有开发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董然  南敏伦  刘洪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7900-17901
[目的]分析长白山特有种单头橐吾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叶片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10个色谱峰,鉴定出9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4.62%。单头橐吾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为石竹烯氧化物(50.00%),其次是植物醇,z-α-反式-香柠檬醇,环戊甲酸-3-异丙叉-龙脑酯,7-亚甲基-2,4,4-三甲基-2-乙烯基-双环[4,3,0]壬烷,3,7-二甲基-6-辛烯-1-醇甲酸酯,而石竹烯和正十六酸的相对含量均在3.00%以下。其中,石竹烯和石竹烯氧化物占总挥发油的52.17%,2种醇类和2种酯类分别占24.00%和10.44%,1种烷类占5.43%。[结论]鉴定出的9种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检出,是开发祛痰止咳及强身类药物的重要资源植物。  相似文献   

5.
华南地区入侵杂草藿香蓟叶挥发油的成分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水蒸气冷凝法提取华南地区入侵杂草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叶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离、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藿香蓟新鲜叶片提取8h的挥发油得率为0.545%。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02个峰,共鉴定出102种化合物,其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100%。藿香蓟叶挥发油的化合物种类丰富,包括烯、醇、萘、烷、酯及醛类等,其化学成分主要为石竹烯(23.40%)、早熟素Ⅰ(17.66%)、(Z)-乙酸-3-己烯-1-醇酯(12.14%)、早熟素Ⅱ(9.51%)、1-乙烯基-1-甲基-2-(1-甲基乙烯基)-4-(1-乙缩醛甲基)环己烷(4.53%)、倍半水芹烯(4.24%)、(z)-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3.86%)、莰烯(3.10%)、反式-2-己烯醛(2.11%)、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甲基乙基)-萘(1.93%)、1-己醇(1.32%)、3,7,7-三甲基双环-[4.1.0]-二庚烯(1.01%)等,这些成分占总挥发油质量的87.91%,其中含量最高的石竹烯是一类双环倍半萜类化合物,是被允许使用的食品香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黑龙江和新疆地区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成分含量差异。[方法]水蒸气蒸馏方法提取罗马洋甘菊挥发油,GC-MS分析其中所含主要化学成分和特有化学成分。[结果]黑龙江地区罗马洋甘菊挥发油确定化合物结构共25种;新疆地区罗马洋甘菊挥发油确定化合物结构共28种。2个产地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均为酯类。存在含量差异较大的主要成分是α-蒎烯、3-甲基-2-丁烯酸-3-甲基丁-2-烯酯、3-甲基-2-丁烯酸-3-甲基丁基酯、松香芹酮等。[结论]不同产地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性状相似,但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这可能是由于土质及气候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7.
何忠梅  王慧  包海鹰  白冰  刘汉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646-10648
[目的]研究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以期为千里光的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中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结果]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别,即从栽培千里光挥发油中鉴定出23种化合物,从野生千里光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化合物,其中有13种化合物是相同的。栽培千里光挥发油中含有17种萜类化合物,6种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中含有9种萜类化合物,12种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2种千里光挥发油成分的含量也不同,即栽培千里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α-金合欢烯(11.60%)、α-石竹烯(13.49%)、石竹烯氧化物(8.57%)、棕榈酸(10.86%)和亚油酸(9.00%);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α-金合欢烯(8.10%)、α-石竹烯(19.50%)、石竹烯氧化物(14.22%)、棕榈酸(21.45%)和亚油酸(13.66%)。[结论]该法测定出栽培千里光和野生千里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这为千里光的合理开发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少花龙葵叶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水蒸气冷凝法提取少花龙葵叶的挥发油,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挥发油进行成分分离、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151个峰,共确认了其中138种化合物,所鉴定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100%.少花龙葵叶挥发油的化合物种类丰富,包括包括醇、醛、烷、酯、烯、酮及醚类等成分.少花龙葵挥发油的主要成分(相对含量>0.5%)为(E)-2-己烯醇(45.25%),(Z)-3-己烯醇(41.0%),7-甲氧基-2,2-二甲基-二氢-1-苯并吡喃(1.49%),十四醛(0.97%),己醛(0.97%),壬醛(0.88%),环戊醇(0.61%)及4-丁基-2-(1-甲基-2-硝基乙基)环己酮(0.57%)等,这8种主要成分占总挥发油相对含量的91.74%;其中含量较高的(E)-2-己烯醇与(Z)-3-己烯醇2种物质是生产食品香料和化妆品香精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国外引进的9个罗勒品种与福建地方罗勒品种挥发油成分及含量的差异,发掘福建地方罗勒品种的特有成分,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9个国外引进的罗勒品种和1个福建地方罗勒品种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10个品种共鉴定出90种化学成分,主要为醇类、萜烯类、酯类等化合物;国外9个品种中有7个品种相对含量最高成分均为芳樟醇,另外2个品种相对含量最高成分分别为异丁香烯(32.06%)和甲基丁香酚(14.56%),福建地方罗勒品种相对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为肉桂酸甲酯(42.96%);与9个国外引进品种相比,福建地方品种挥发油特有成分有5种,分别为肉桂酸甲酯(42.96%)、苯甲醛(0.60%)、D-柠檬烯(0.53%)、顺-菖蒲萜烯(0.43%)和(6,6-二甲基双环[3.1.1]羟基-2-烯-2-基)甲基碳酸乙酯(0.41%);10个品种可分为3种化学型,福建地方罗勒品种以肉桂酸甲酯为主要化合物,与国外品种亲缘关系较远。综上结果表明,福建地方罗勒品种与9个国外引进品种存在较大差异,肉桂酸甲酯是其主要特有成分,也是该品种相对含量最高的成分。福建地方罗勒品种具有...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假臭草挥发油,利用气质联用仪对假臭草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利用质谱图进行计算机检索,共鉴定出假臭草精油中37种化合物,其中2-异地丙基-5甲基-9亚甲基,双环[4.4.0]-1烯、β-菖蒲烯醇、刺伯烯、荜茄醇和榄香烯等5种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较高,分别占18.214%、14.165%、12.065%、10.476%和10.046%.  相似文献   

11.
福建金银花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金银花的挥发油,用GC-MS法分析其具体组成,结果表明:金银花挥发油中共检出40种化合物,相对含量超过5%的包括十六酸、亚麻酸甲酯、十六酸甲酯,占总含量的55.36%。化合物种类最多的是醛类,共12种,但相对含量较低,为10.15%;酸类虽仅4种,相对含量高达48.24%;酯类8种,相对含量总计为27.74%;醇类、酮类、烯类相对含量总计也分别达到7.83%、3.81%、1.43%。福建金银花挥发油组分与其他产地的有明显差异,同时含有一些良好香味的化学成分,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26家企业34批次的贴敷类医疗器械产品中的樟脑、薄荷脑、冰片,为制订产品标准或补充检验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贴敷类医疗器械产品中的樟脑、薄荷脑、冰片进行初筛,再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对结果进行确证。结果 34批样品中樟脑、薄荷脑、冰片,10批次全部检出,3批次全部未检出,21批次部分检出。34批样品中樟脑共26批次检出;薄荷脑共22批次检出;冰片共18批次检出。结果未表明明显地域差异。结论 贴敷类医疗器械产品中樟脑、薄荷脑、冰片的添加情况非常普遍,形势较为严峻,建议补充该类产品非法添加樟脑、薄荷脑、冰片的法定检验方法,为产品质量控制、分类界定和行政执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杉木幼林施肥试验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浙江省遂昌县湖山乡林场杉木林4年施肥试验表明:施用复合肥和钙镁磷肥能明显促进杉木幼林生长。4年生杉木幼林树高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66.7%和72.9%,地径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98.9%和105.9%;7年生杉木幼林树高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74.4%和88.7%,地径生长分别增加69.9%和63.5%.钙镁磷肥对杉木生长具明显后效作用。尿素和氯化钾肥对杉木幼林生长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毛竹黑叶蜂是竹子的重要害虫,以幼虫取食竹叶。观察发现,危害指数大于60时,明显影响下度新竹质量,眉围平均下降6.7%~12.9%.用2.5%溴氰菊酯(5000倍)、25%菊乐合酯(3000倍)和40%敌敌畏(2000倍)农药喷杀幼虫,杀虫率分别可达95.7%,91.7%和100%;用50%甲胺磷原液(1.5ml/株)进行竹腔注射,杀虫率也可达98.7%.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以后,能控制新竹眉围的下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兰花炭疽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花炭疽病菌在病叶组织内越冬,4月上、中旬初次侵染,分生孢子能再次侵染。病害发生期为4~11月,其中4~8月为老叶发病期,7~11月为新叶发病期。病害发生与温度、湿度、降雨量和雨日有关。病害流行的最适气温为25℃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雨量大、雨日长发病严重。病害程度与品种有关,春兰、寒兰、和秋兰均发病严重;台兰发病较轻。在病害发生期使用1%波尔多液及75%百菌清、50%稻瘟酞、25%培福朗、50%代森锰锌等1000倍液,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防效达75%以上。  相似文献   

16.
1996-1998年进行了氙灯光源辐射处理水稻干种子试验,4个品种(组合)的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早稻以A处理的产量最高,产量为7194.00kg/hm^2,比CK增产780.00kg/hm^2,增产12.16%,达显,日产量67.80kg/hm^2,增产14.14%。D处理增产不显。另两个处理的产量较CK略减。晚稻4个处理均比CK增产,以A处理产量最高,产量6787.50kg/hm^2,比CK增产9.70%,增产达极显,日产量50.40kg/hm^2,增产11.26%,次为C处理,产量6562.50kg/hm^2,比CK增产9.70%,增产达极显,日产量50.40kg/hm^2,增产11.26%,次为C处理,产量6562.50kg/hm^2,比CK增产9.70%,增产达极显,日产量50.40kg/hm^2,增产11.26%,次为C处理,产量6562.50kg/hm^2,增产6.06%,增产显,日产量48.30kg/hm^2,增产6.62%,另两个处理增产不显。增产的原因主要是穗总粒数、实粒数显增加,结实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金钱松用普通方法嫁接成活率在30%以下。1988年以来采用改良长块削芽接和生长季节贴枝接,共接苗木2万株左右,平均成活率74%,部分优株成活率达90%以上;为建立20hm~2金钱松种子园提供了65个优株苗木。  相似文献   

18.
利用群落学方法对浙江省泰顺县黄连山村的毛枝连蕊茶Camellia trichoclada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植物资源丰富,共有维管植物58科104属153种。按Ruankiaer生活型统计,高位芽植物占85.0%,地上芽植物占2.6%,地面芽植物占13.1%,隐芽植物占8.5%,1年生植物占0.7%。群落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灌木层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均最大,分别为95,5.585 9和0.966 9;乔木层的分别为14,2.285 5和0.770 5;草本层为:38,3.845 9和0.870 5。乔木层的均匀度指数最大,为1.275 5,而灌木层和草本层次之,分别为1.226 6和1.057 3。表4参18  相似文献   

19.
通过名优茶Camellia sinensis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被调查者首先关注的是名优茶内在品质和安全,其次是知名度和价格;不同用途的名优茶,消费者的价格承受力不同,商务礼品茶要高于自用;约62.7%和72.6%消费者对名优茶的早和嫩持无所谓态度;40.7%消费者认为群体品种或无性系品种制名优茶各有特色,不过偏爱无性系的比例远高于群体品种;有65.5%消费者喜欢手工制作或手工结合机制名优茶,只有10.0%消费者喜欢纯机制茶;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等三大认证,以及质量安全(QS)认证的认可程度分别达91.0%和85.0%;77.4%和76.1%的消费者会注重名优茶的品牌和专用包装,比较喜欢的包装单位是50 g和2~3 g。名优茶生产者与消费者对名优茶的手工与机制、早与嫩认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应引起高度重视,以保证名优茶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图1表3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