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暴发性鱼病对主要淡水养殖鱼类酿成极大危害。初步研究表明,其病原因子是细菌,但引起发病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池塘环境恶化更是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各地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看,发病率高和危害严重者,以多年不清淤池塘为多。有的鱼池多年未清淤,淤泥深厚。其中有大量有机物堆积。高温季节下。由于细菌的腐败作用等因素加剧,引起水质恶化,造成对鱼类生长不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暴发性鱼病对主要淡水养殖鱼类酿成极大危害。初步研究表明,其病原因子是细菌,但引起发病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池塘环境恶化更是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各地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看,发病率高和危害严重者,以多年不清淤池塘为多。有的鱼池多年未清淤,淤泥深厚。其中有大量有机物堆积。高温季节下,由于细  相似文献   

3.
玉东 《新农村》2003,(12):19-19
养鱼池塘中生长大量的藻类植物,会使水质恶化,影响鱼类生长,甚至引起鱼类死亡。现介绍几种常见有害藻的防除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池塘养殖中,往往产生大量的有害藻类,造成水质恶化,影响鱼类生长,甚至引起鱼中毒死亡,现将养殖池塘中容易蔓生的几种主要害藻的防除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池塘养鱼实行混养密放后,投饵施肥多,密集的鱼群和大量的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好气 性细菌等呼吸以及它们排泄的粪便和其它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随着气温 升高和鱼类的生长,这样的池塘往往容易出现水中氧气不足。当缺氧严重,鱼类浮向水面呼吸 时,如不及时采取急救措施,就会造成鱼类因窒息而大量死亡,甚至全塘覆没,这种现象俗 称 “泛池”。有的塘鱼浮头现象虽经常发生,日出后却能恢复正常,无发生死鱼,但切不可疏 忽,仍须采取措施,改善水质。虽不发生泛池,但长期溶氧不足的池塘也难以达到高产。 1 池塘缺氧的原因   池塘缺氧除与放养密度过高有关外,还有以下一些因素:①阴天使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少而降低了水中的溶氧;高气温、低气压的天气易出现缺氧,因为水中溶氧量与气压成正比, 气压低,造成水中溶解氧降低。②闷热天气,遇到下了雷阵雨,使池塘表层水温急剧下降,从而引起上下层水对流,使上层溶氧较高的水下沉,很快被下层水中有机物质和还原物质所 氧化消耗,而上层水溶氧量降低后又得不到补充,结果使整个池塘水的溶氧迅速降低,引起池水缺氧。③池底淤泥过多,投饵、施肥不当,尤其当一次施放过多的未经发酵的有机肥料 时,由于有机物的分解发酵而消耗大量氧并放出有毒气体,恶化水质,激发“泛池”发生。④放养比例不当,尤其是花、白鲢的比例不当时,容易引起“泛池”发生。因为白鲢主食浮游植物,花鲢主食浮游动物,若只放养白鲢,不放或很少放养花鲢,造成浮游植物被白鲢和 浮游动物大量摄食,池塘浮游植物含量锐减而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生长。结果因浮游植物少而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氧就大大减少,还由于大量浮游动物呼吸而消耗氧,导致池塘鱼缺氧浮头直至“泛池”。  相似文献   

6.
池塘的淤泥是池塘养殖过程中残饵、鱼类排泄物、死亡的生物及流入泥沙沉积于池底形成的。一般来说,池底保持一定厚度的底质,不仅可提供养分,稳定水质,而且有益于底栖生物及鱼类的生长繁殖。但是,淤泥过厚会给养殖水体带来极大危害:其一是使池水变浅,减少鱼类活动空间;其二是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其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水中大量溶氧,使池底始终处于缺氧状态,除了易引起“泛塘”外,有机质的不完全分解还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引起水质恶化,厌氧菌大量繁殖。对养殖池塘淤泥过厚应采取如下综合措施治理:  相似文献   

7.
环境条件直接影响水产养殖过程中鱼类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随着池底淤泥变厚、底质恶化,养殖水体微生物结构失调、鱼类病害频发。本文重点介绍了池塘底质恶化的危害、底质改良剂的种类及应用等,以期为水产养殖工作者合理使用底改产品提供帮助,同时希望养殖者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日常池塘底质改良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王文彬 《农家顾问》2009,(10):52-53
冬闲时段是改造鱼塘的最佳时期。经过一年或多年养鱼的池塘.肥料和饵料残渣、鱼类粪便、泥沙杂质日积月累.加之外界影响.多种致病细菌和敌害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鱼塘老化.环境因子不利于鱼类生长发育.如不及时改造.会直接影响下年养殖。现结合生产实际.简要介绍冬闲时间鱼塘的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池塘是养殖鱼类生活栖息的场所,在生产过程中随着残饵、鱼类粪便等有机物质以及泥沙不断地沉积池底而产生淤泥。但淤泥过厚会使水体污染,若不及时清淤消毒就会成为各类病原体的储藏场所,继而引发鱼病甚至死亡,影响池塘的生产力水平。因此,要提高池塘养殖水平,积极开展池塘的清塘消毒工作是渔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一、池塘淤泥的形成与危害  相似文献   

10.
一、病原暴发性流行病在不同鱼类,其致病病原体有一定的差异,主要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弧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感染引起。这类病原中许多是条件致病菌,池塘环境好,鱼体抵抗力强时,病原菌虽存在水体中但不会引起鱼病,池塘水质恶化、鱼体抵抗力差时,易引起鱼病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冬季寒冷,最低气温达到-30℃以上,封冰期长,可达150~180天,冰的厚度最大可达80~100cm,在这种环境下,如何保证鱼类安全越冬,既是对鱼类生存的考验,更是对养殖户最大的考验。一、鱼类越冬期间死亡的原因1、越冬鱼塘严重缺氧,造成鱼类死亡一是池塘严重老化,多年未清淤,淤泥过厚,再加上饲料投喂多,排泄物多,有机物增多,耗氧量增大;二是鱼塘土  相似文献   

12.
刘山乔 《农家致富》2014,(14):39-39
养殖池塘淤泥增多,底质恶化,易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增加,也是造成养殖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所以清除养殖池塘过多淤泥是池塘改造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一、淤泥的危害1.导致水体缺氧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有机物经细菌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水体下层本来就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极易造成鱼类等养殖动物浮头,甚至泛塘死亡。  相似文献   

13.
池塘里的鱼群出现浮头现象时,如不及时解救,鱼类就会发生部分或全部死亡,称之为泛塘,也有称之为泛池。防治鱼池泛塘是池塘养鱼获高产的重要一环,下面向养鱼专业户介绍鱼池泛塘的原因、预防及解救办法。一、泛塘的原因鱼池泛塘多发生在夏秋高温季节和阴雨过后。夏秋季节水温高,适合鱼类生长;为满足鱼类生长需要,在向池塘大量投饵施肥后,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给鱼类提供了很多的天然饵料和氧气,为鱼类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因此这个时  相似文献   

14.
经过多年养殖的鱼塘,由于饵料残渣、鱼类粪便、泥沙等杂质日积月累,加之风雨、水流侵蚀塘埂,使塘中积存大量淤泥和腐殖质,多年致病细菌和敌害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鱼塘老化和产生多种危害。  相似文献   

15.
冬闲季节是建设和改造鱼塘的最佳时候.因为冬闲季节适合新开池塘准备投入开春后的养殖生产.老池塘经过一年或多年养鱼.由于在养殖过程中肥料和饵料残渣、鱼类粪便、泥沙杂质日积月累.加之外界影响.多种致病细菌和敌害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鱼塘老化.各种养殖环境因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此时如不及时改造.  相似文献   

16.
鱼池中的淤泥含有鱼类在水体生活中所需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盐类 . 但是 , 淤泥过厚会导致鱼池生态环境恶化 . 据调查 , 绝大多数使用多年的鱼池 , 其淤泥的厚度一般都在 50厘米以上 . 淤泥过厚造成的主要隐患有 :   1.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增加淤泥过厚易造成鱼池水质变坏 , 酸性增加 , 使鱼类抗病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在鱼类养殖生产中,鳃部疾病是危害最严重的鱼病之一.鱼类鳃病的确诊及其对症下药,直接关系着养殖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对鱼类由寄生虫和细菌引起的鳃病的诊治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18.
清淤消毒是池塘养殖的重要环节,为整个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章针对山区池塘淤泥的形成及危害,介绍生产中常见的清淤消毒方法并作简单对比,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一、夏季鱼池肥料变化的特点 1、池水氮元素含量增加 6~8月是鱼类主要生长季节,由于大量投喂饲料,鱼类排泄物和残饵增多,此时水温高,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快。池塘中鱼类排泄物、生物尸体、残饵在水中氧化分解,产生大量的含氮物质。根据我们测定,池水有效氮含量通常高达0.5~2.0毫克/  相似文献   

20.
正池塘底质主要由腐殖质、残饵、死亡的藻类、各种矿物质以及微生物等组成。当新塘连续养殖几年后,池塘底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池塘的生产造成危害。例如,某种矿物质过多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影响水质的总碱度、总硬度;死亡的藻类会分泌藻毒素影响鱼类的生长;腐殖质、残饵等的分解会消耗氧气造成水体缺氧,等等。但由于缺乏对池塘进行休养的认识,部分养殖户在休养期只是对池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