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无性繁殖系快速培养及其养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导了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自由丝状体快速培养并用固相化方法采苗下海养殖的试验,结果表明自由丝状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生长发育成熟,用固相化方法采苗可以克服自由丝状体室内集中放散壳孢子困难的缺点,每网采200万枝壳孢子囊枝切段,其出苗情况,紫菜生长均达到生产要求,本试验为自由丝状体快速采苗应用于生产上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70年代后期,当我们研究坛紫菜(Porphyra haitunensis)自由丝状体直接采苗应用于生产取得成功的时候,黄海水产研究所王素平从事的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的培养与采苗,虽然在丝状体的生长发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丝状体生长发育成熟度差,孢子放散不集中,因而未能进行直接采苗试验。近几年仍有不少研究人员想解决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采苗问题,利用固相化技术把自由丝状体后期形成的膨大细胞.附着于网帘上培养,以期达到秋季放散孢子养成紫菜的目的。然而至今未见报告,也无应用于生产上的信息.可见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的直接采苗仍是有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70年代后期,当我们研究坛紫菜(Porphyra haitumensis)自由丝状体直接采苗应用于生产取得成功的时候,黄海水产研究所王素平从事的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的培养与采苗,虽然在丝状体的生长发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丝状体生长发育成熟度差,孢子放散不集中,因而未能进行直接采苗试验。  相似文献   

4.
70年代后期,当我们研究坛紫菜(Porphyra haitumensis)自由丝状体直接采苗应用于生产取得成功的时候,黄海水产研究所王素平从事的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的培养与采苗,虽然在丝状体的生长发育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丝状体生长发育成熟度差,孢子放散不集中,因而未能进行直接采苗试验。  相似文献   

5.
以条斑紫菜优良品系深丰1号、深丰2号及野生品系WT为试验对象,在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移植育苗过程中设置不同的自由丝状体移植量和光温条件,研究不同生态条件下条斑紫菜不同品系丝状体生长和壳孢子放散量情况。结果表明,贝壳丝状体营养生长阶段,10~50μmol/(m~2·s)范围内提高光密度或15~25℃范围内提高温度都能加快贝壳丝状体的营养生长,初始藻落密度提高,丝状体能更快布满贝壳表面,获得更高的藻落密度;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培养适宜的移植量、光密度、培养温度分别为100 mg/m~2、10μmol/(m~2·s)、20℃。  相似文献   

6.
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移植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有效的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移植育苗技术,以坛紫菜的2个选育品系"申福1号"和"申福2号"及野生型品系为实验对象,初步研究了自由丝状体的移植量、移植后培养的光密度和温度对贝壳丝状体的生长和壳孢子放散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当自由丝状体移植量为50~500 mg/m2,随着移植量的增加,贝壳丝状体的藻落数显著增加,但移植量如果超过100 mg/m2,贝壳丝状体的壳孢子放散量反而减少。培养光密度在10~50μmol photons/(m2.s)范围内,随着光密度的增加,贝壳丝状体的生长速度明显增快,但壳孢子的放散量却随着光密度的提高而减少。培养温度在1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贝壳丝状体的生长明显加快;在15~20℃范围内,壳孢子放散量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0~25℃范围内,壳孢子放散量反而随着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上述结果表明,在坛紫菜自由丝状体移植育苗中,过大的丝状体移植量、过高的培养温度和光密度均会导致贝壳丝状体的壳孢子放散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全人工采苗之前,为了促使壳孢子集中大量放散,目前生产上采用的是“下海刺激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坛紫菜自由丝状体营养藻丝快速生长的最适宜光照强度。【方法】以坛紫菜新品种申福2号自由丝状体营养藻丝为培养材料,研究不同光照强度(10、20、40、80、100μmol·photons m~(-2)·s~(-1))对自由丝状体营养藻丝生长、光系统PSⅡ最大量子效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经25d培养后,坛紫菜自由丝状体营养藻丝的增重随光照强度梯度增加而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80μmol·photons m~(-2)·s~(-1)光照强度培养下的藻体增重最多,且光系统PSⅡ最大量子效率Fv/Fm值最高。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红蛋白含量整体上随光强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藻蓝蛋白含量则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藻体CA和RubisCO酶活性均随光强增加而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其中,以40μmol·photons m~(-2)·s~(-1)培养下的酶活性最强,80μmol·photons m~(-2)·s~(-1)次之。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SOD在不同光强下的活性随光强增加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80μmol·photons m~(-2)·s~(-1)下培养的坛紫菜自由丝状体营养藻丝这两种酶的活性均最低,分别为最高活性试验组的24.0%和22.9%。【结论】在80μmol·photons m~(-2)·s~(-1)培养下,坛紫菜自由丝状体营养藻丝增重最多,藻体最大量子效率Fv/Fm值最大,RubisCO和CA活性较强,超氧阴离子和SOD活性最低,该光照强度最有利于坛紫菜自由丝状体营养藻丝的快速增殖。  相似文献   

9.
用包埋-脱水法在常温和常低温下保存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探讨了温度、光(暗)和含水量等因素对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在常温或常低温下都可以保存6个月并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其中,4℃(暗)保存的最高存活率达到71.5%;而且保存后的丝状体的生长力达到了保存前的水平.包埋-脱水法操作简单,无需贵重设备,在藻类种质保存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蜈蚣藻盘状体诱导丝状体及其采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盘状体剥离的方法获得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ma丝状体,在10、15、20℃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表明:丝状体在20℃下形成的最快,数量最大,在15℃下生长最快;丝状体藻段与基质接触的细胞形成了盘状体,20℃是盘状体形成的适宜温度;丝状体藻段长度在50~250μm内,切段长度越小,盘状体的形成率越高;盘状体在20℃下生长速度最快,直径达到200μm左右时形成直立枝,不同温度对直立枝形成的影响不明显。采用丝状体切断的方法进行采苗,经过2个月的室内培养,生长出蜈蚣藻幼苗。  相似文献   

11.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采用聚集指标、聚集指标的模糊聚类分析和空间格局的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黄瓜花叶病传毒介体——瓜蚜自然种群动态进行分析,春秋两季瓜蚜种群均为聚集分布;秋季瓜蚜种群空间格局聚集性可划分为前、中、后三种类型;春季瓜蚜分为前、后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讨论并证明了概率论中常用到的欧拉—普洼松积分。  相似文献   

20.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经卫星搭载、在外层空间飞行8天的棉花种子第一代和第二代植株的子叶、叶片和花药,进行了酯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分析,发现某些后代植株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对照相比在活性和酶带数目上都有变化,但没有观察到淀粉酶同工酶在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