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1,(12):27-29
最近几年在研究茶史时,让笔者深感惊讶的是,《茶经》、《续茶经》、《茶经述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等权威文献从未提及的吴理真,怎么一下子成了茶祖神农之后的“西汉茶祖”和中国植茶始祖了呢?这是中国茶史和佛家茶事的重要事件,值得广大茶人关注。  相似文献   

2.
正茶史专家朱自振最早提出"西汉甘露大师手植蒙顶茶"纯属子虚乌有2011年,笔者对近年来大肆宣传的所谓"西汉茶祖"吴理真其人其事作了考证溯源,先后在多家报刊、网站发表,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2012年,笔者看到著名茶史专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朱自振早在1996年出版的《茶史初探》已明确指出:"有人可能会引‘西汉僧人甘露师'植茶蒙山,来说明佛教与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周文棠 《茶叶》2009,35(4):244-249
中国茶文化史上,有栽种茶树第一人——甘露禅师吴理真之说,或表述为“西汉时,甘露禅师吴理真结庐于四川蒙山亲植茶树,是佛教徒种茶的最早记载。”本文依据相关历史资料,进行考证,认为蒙顶产茶记载于唐代;五代至北宋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具有道教文化的内涵;蒙山甘露禅师出现于北宋;自南宋至清代记载中的蒙顶植茶人具有佛教文化的内涵;吴理真是宋代从岭表至蒙山的僧侣,因有灵异而被南宋孝宗敕封;明代杨慎的记载,进一步确证了“宋甘露禅师行状碑”的真实性,并补充了关于吴理真的生平,吴理真之所以被敕封是因为有灵异,而不是种茶;蒙顶植茶人吴理真是当地农民的观点出现于现代;蒙顶植茶人身份的变化反映的是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茶文化史上“吴理真是西汉时在蒙顶植茶之人的观点”是错误的。作为茶文化工作者有必要厘正茶史,以免谬论遗于后代。  相似文献   

4.
正茶文化忽悠的是我们自己,坑的是生存艰难的茶农。必须弘扬科学的茶文化,回归正本的茶道——精行俭德。陆羽在《茶经》中将茶道的原则概括为:"精行俭德。"茶乃草中英,草本俭物,山中自长,随意可采之。《茶经》卷下《六茶之饮》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者,荼也。《尔雅》有"苦荼"之句。《茶经》云:"茶茗久服,有力悦志。"这是对茶功效的概括,也说明茶初期似乎是常用药的一种。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西汉王褒《僮约》有"烹荼尽具""武阳(四川属地)买荼"。唐白居易《长恨歌》句:  相似文献   

5.
蒙山茶话     
爱品茗饮茶的人,都知道“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一说.蜀中大大小小茶馆多张贴此联,以招徕茶客.蒙山,又名蒙顶山,在四川省名山、雅安境内,海拔一千四百五十米,山势巍峨,绝壑飞瀑,重云积雾,雨水丰沛,号称“西蜀漏天”,终年“雨雾蒙沫”,是天造地设的产茶宝地,被誉为“茶界圣山”.蒙山茶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有位叫吴理真的禅师将七株“灵茗之种,植于蒙山五峰之间”,从而开启了蒙山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正世界三大饮品茶第一,人文茶以园为先,四川幸有文豪传真中国西汉乃至全球第一大茶园。茶三用:药礼饮,解毒、礼神、醒脑。一、药茶《神农本草·木部》"茗,苦荼"和《草部》"苦荼,一名荼"。草木混叫,异物同字,秦汉同物异名把人害苦了。西周战乱,巴蜀军需茶叶入药,防疫消毒。狗监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陪汉武帝,作《凡将篇》:"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荈、诧都是茶,他常用药治疗糖尿病,竟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启坤 《中国茶叶》2008,30(7):8-10
一、前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很大。自西汉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记载以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白陆羽《茶经》系统总结形成的茶文化,发展至今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茶世界》2016,(7)
正四川犍为,千年古郡,茶的历史文化深厚。远在汉代,犍为的茶也就闻名海内外!犍为地处北纬29°,与玛雅文化在同在一条纬度线上。公元前135年,犍为置郡,北起彭山,南至宣威。西汉时王褒曾有诗云:"罕犬贩鹅,武阳买茶。"《华阳国志·蜀志》也曾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这里所指  相似文献   

9.
《茶叶》2015,(1)
<正>品名——叙说历史名茶的前世今生天目青顶原称天目山茶、天目云雾茶。早在西汉元始年就有梅福天目植茶的文字记载。唐陆羽在《茶经》中赞道:"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明代被列为"贡品"。清宣统二年在南洋劝业博览会上荣获特等金质奖。1986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  相似文献   

10.
西汉·王褒著的《僮约》,是我国最早而具有研究价值的茶叶文献之一。自唐宋刊行以来,久为世人和学者所重视。近二十多年来,有川报发表的《川茶史略》、朱自振的《茶叶史话》、茗叟的《略谈王褒的僮约》、艾彤的《茶趣》、孙占升的《茶和喝  相似文献   

11.
《茶叶》2015,(3)
<正>品名——叙说历史名茶的前世今生天目青顶原称天目山茶、天目云雾茶。早在西汉元始年就有梅福天目植茶的文字记载。唐陆羽在《茶经》中赞道:"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明代被列为"贡品"。清宣统二年在南洋劝业博览会上荣获特等金质奖。1986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  相似文献   

12.
《茶世界》2017,(2)
<正>陕西1月12日,陕西省咸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召开了《低山丘陵茶林间作技术规程》(送审稿)评审会。专家组一致同意该标准送审稿通过评审。湖南1月28日,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打造了一个中国最大茶文化主题公园:"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湖南省茶陵县因"茶"而得名,该县是中国唯一一个以"茶"命名的行政县。四川2月6日,宜宾最早春茶正式出炉,目前,宜宾局部地方茶叶可以采摘,总体采摘预计在2月15日左右进行。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湖南省炎陵县"洣溪茗峰"神农白茶获第七届湖南茶博会"茶祖神农杯"名优茶评选金奖。至此,炎陵茶叶获得省级以上金奖及一等奖、特等奖的品种达18个,产品远销江苏、上海、广东、台湾等地。炎陵县是茶祖炎帝神农氏陵寝地,有"茶祖之乡"之称。近年来,该县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名优茶叶,促进贫困山区脱贫致富。2011年以来,县财政连续3年安排专项资金,对集中连片新开发种植100亩以上茶叶的基地,每亩奖励400元。自2013年起,对当年集中连片新  相似文献   

14.
王融初 《茶叶通讯》2013,(3):35-36,39
今年5月中旬,茶陵县农业局党组书记颜祥同志送我一份由茶陵县人民政府2012年12月编制的《茶陵县茶叶产业十年(2012~2021)发展规划》,通读之中,深感这一《规划》对复兴神农氏炎帝农耕文化、振兴茶陵茶叶产业具有与时俱进划时代意义。《规划》的总体目标,通过引进茶祖印象茶业有限公司,引导全县做大茶项目,做强茶产业,做优茶  相似文献   

15.
正唐代何延之创作的《兰亭记》,在当时就引起轰动,以至后来多位书法名家书写此文。可别小看这篇《兰亭记》,因在民间流传很广,也受文人雅士喜爱,于是乎,便产生了中国茶画之祖《萧翼赚兰亭图》。据论证,此画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茶画。《萧翼赚兰亭图》是唐代阎立本所创。阎立本(约601~  相似文献   

16.
茶祖神农氏是中国远古时期最著名的部落首领。尽管学术界对神农的考证众说纷纭,但我们现在可以肯定的是:神农氏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性符号。是远古时期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化身。本文运用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从符号与象征性符号“茶祖神农”、神农氏成为茶祖的符号学意义及神农氏作为茶祖对茶文化发展的价值三个方面着手,试图对茶文化符号“茶祖神农”进行比较可行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湖南红茶     
正辉煌历史,照耀湖南红茶。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湖南红茶始创于1854年,因其"清香厚味",自道光年间问世就名传天下,列为贡品,风靡全国,直至西方上层社会而享誉世界。据《湖南省之茶》记载:"湖南红茶与祁红、建红鼎足而三,同为中国红茶之正宗"。1915年,湖南红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世界顶尖红茶的代表之一;主产县有新化、安化、石门、桃源、平江等。1993年,湖南红茶出口4.6万t,占全国出口量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18.
<正>4月20日,以"弘扬茶祖文化、促进茶叶消费、建设茶叶强省、实现千亿产业梦想"为主题的"2015中华茶祖节暨品茗思祖活动月"开幕式在长沙举行,来自国家茶叶行业组织、湖南省直涉茶部门、茶叶行业领导、湖南省茶叶龙头企业及全国茶叶经销商近千人出席了此次盛典,原湖南省政协主席刘夫生宣布活动开幕。  相似文献   

19.
林更生 《福建茶叶》2013,35(4):51-52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晋书》说:"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这一句话大意是说:"《晋书》中记载:"‘桓温任扬州牧时,由于秉性节俭,每逢请宴会,只有七盘茶果招待喝茶’。""茶果"古代不专指一种什么果品,一种解释为茶和果品。唐·自居易《曲生访宿》:"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也是这一意思。再一种解释则是泛指点心。《六都成语·茶果费》注:"衙门茶果,例有官项,  相似文献   

20.
从周秦至汉,陆续出现了多种启蒙性的识字读物。据史文记载:周有《史籀篇》,西汉有《仓颉篇》,司马相如《凡将篇》及史游的《急就篇》。后世除《急就篇》外,前三者可惜均已佚失。唐陆羽《茶经》(成书在公元765年后),在七之事里沿引了《凡将篇》(成书约公元前130年)的一段(以下简称凡将)所列都是药名。其中“荈诧”,就指的是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