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组编、竺济法编的《茶产业品牌整合与品牌文化——首届东亚茶经济、茶文化论坛“明州茶论”文集》,今年5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输出海外的最早记载,在唐贞元廿一年(805)九月。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在浙江天台山等地学佛,经明州回国时,在带去大量经文的同时,还带去了浙东茶树和茶籽。最澄作为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因此成为海上茶路与禅茶东传的开创者。2006年4月24日,在第三届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期间,举办了首届海上茶路国际论坛,与会的海内外茶文化专家、学者一致确认宁波为中国海上茶路启航地。2008年4月、2009年5月,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又连续两次举行海上茶路启航地研讨会,并于2009年5月21日,在古明州码头遗址,今宁波市中心三江口江厦公园隆重举行海上茶路启航地纪事碑揭碑仪式。  相似文献   

3.
<正>本刊讯5月26日,2017明州茶论"影响中国茶文化史之宁波茶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宁波举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省政协原主席周国富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市委副书记陈奕君会前分别会见了与会嘉宾代表。宁波市副市长卞吉安在会上致辞。宁波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郭正伟主持会议。来自全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地茶文化专家、学者以茶论道,把脉宁波茶产业茶文化发展。宁波是我国传统的绿茶产区,茶文化历史悠久。近年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最近,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与日本静冈县袋井茶文化促进会正式签署茶文化交流协议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中日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宁波是主要窗口。唐贞元廿一年(805),日本高僧最澄,到中国台州、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学佛,从明州归国时,带去了浙东茶叶、茶籽,为中国茶叶输出海外的最早记载,宁波因此成为海上茶路启航  相似文献   

5.
<正>5月11日,作为宁波第六届国际茶文化节主要活动之一、以"茶产业品牌整合与品牌文化"为主题的首届"明州茶论"研讨会,在浙江宁波南苑饭店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日本、韩国,及中国澳门和大陆的茶文化专家、学者围绕茶业品牌整合与建设、品牌文化,以及茶类消费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茶文化界,一般认为中国茶种传到日本的记载,始于唐贞元廿一年(805),到中国学佛的日本高僧最澄(762~822)回国时,带去了天台山茶籽,在其住持的京都比睿山延历寺、日吉神社等地播种。2013年4月24日,在宁波举办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上,包括日本、韩国等海内外茶文化专家、学者参与通过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共识》中,认为805年"日僧最澄携天台山、四明山茶叶、茶籽,从明州(宁波)回日本,是为中国茶种传播海外的最早记载。随后,日僧永忠、空海从明州回国又带去茶叶、茶籽。"  相似文献   

7.
<正>宁波古称明州,简称甬,是我国东南沿海的著名港口城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具有7000年"河姆渡史前遗址"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宁波茶文化底蕴丰厚,陆羽《茶经》分别记载了唐代名茶瀑布仙茗和鄮县(今宁波市鄞州区)榆荚村出好茶,是传统的名优绿茶产区。宁波是海内外专家公认的海上茶路启航地,唐贞元廿一年(805),日本高僧最澄(767~822),到天台山等地学佛回国时,将天台山、四明山茶籽带回日本,在日本多处播种,这是中  相似文献   

8.
竺济法 《中国茶叶》2011,(11):29-29
今年4月21日,150多位海内外嘉宾会聚宁波。参加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科学饮茶益身心——2011中国宁波“茶与健康”研讨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原所长程肩坤研究员,解放军总医院营养科研究员、同家卫生部戆康教育首席专家赵霖,宁波市政协副主席常敏毅,  相似文献   

9.
正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的茶和茶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互动中到了两宋时期,积淀的茶文化底蕴深厚,尤以古都汴京(开封)、临安(杭州)和明州(宁波)(以下通称现代城市名)为代表,经宁波港传播到东亚地区及世界其他国家。探索中原和沿海地区及代表城市的茶文化特色,建设"一带一路"可作借鉴。本文试作以下论述。一、源远流长的两地茶文化互动呼应茶叶多产在长江流域和江南,纵然我国北方地区不宜植茶,但人们生活总是和茶休戚相关。河南产茶闻名古今,陆羽《茶经》所述我国八大茶区之一淮南就在河南:"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即今信阳、光山一带,所产  相似文献   

10.
正据唐代《明州牒》等多种牒文、《唐文续拾》《全唐文补编》、日本《传教大师全集》《邻交征书》《日吉社神道秘密记》等中日文献记载,日僧最澄(767~822)入唐、回日本及带回茶籽播种均有确切记载。他于唐贞元廿年(804)八月到达明州(今宁波),翌年五月回日本,是目前确认的中国茶种传播海外第一人,是海上茶路的开创者。2013年4月23日,由海内外专家、学者在宁波通过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共识》,对此作了确认。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叶》2012,(5):36
正本刊综合讯5月11日上午,2012第六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为期3天的茶文化节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浙江省农业厅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展商、客商、学者代表以及市民相约走进茶文化节赏茶、品茶、经贸洽谈。本届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各类活动精彩纷呈——茶文化进社区、第六届"中绿杯"中国名优茶评比、"海上禅·茶·乐"禅茶乐观摩、第四届宁波茶艺大赛、中小学书法比赛、明  相似文献   

12.
9月16日,“明州仙茗”首家旗舰店落户宁波鄞州。宁波茶文化促进会会长徐杏先和宁波市及鄞州区林业局负责人等20多名代表出席了开业仪式。至此。明州仙茗茶叶合作社已建立18家专卖店。据悉,年底前还将增加19家专卖店。  相似文献   

13.
2013年4月24日,在宁波召开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90多位专家、学者,通过了《"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共识》,对宁波作为"海上茶路"启航地的地位再次作了确认,认为宁波作为中国茶叶、茶具出口的主要港口,其时间之早,历史之长,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均为中国之最.  相似文献   

14.
正唐陆羽《茶经·八之出》:"浙东以越州上(余姚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明州,婺州次(明州贸县生榆荚村;婺州东阳县东白山与荆州同)。"这里陆羽提到了宁波地区两地名茶。现在余姚生瀑布泉岭曰仙茗者已经找到,确切地点为余姚梁弄镇白水冲瀑布之巅。2009年5月20日,宁波市人民政府在道士山立《瀑布泉岭古茶树碑记》。甬上著名艺术家曹厚德先生为此作《宁波茶赋》并书其文。另一处"明州贸县生榆荚村者"至今  相似文献   

15.
<正>5月27日,2015美国书展全球市场论坛中国主宾国活动在纽约拉开帷幕。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浙茶之美"茶文化巡礼团应邀参加了此次交流活动,向美国人民展示中国传统茶文化和当代文化。茶书展和茶艺呈现是"浙茶之美"茶文化巡礼团的两大任务,旨在展现中华茶文化的魅力。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教授的作品"论茶  相似文献   

16.
《茶世界》2016,(5)
正2016年5月6日,由中国文化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茶叶学会、浙江省农业厅和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正式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2、3、4号馆拉开帷幕。为期4天的活动期间,宁波各大名茶以及国内外知名茶叶品牌将汇聚一堂,各色产品琳琅满目,供茶友们品尝选购。据宁波茶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市林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弘扬我国悠久的茶文化传统,推崇"自然?健康?和谐"的茶文化主题,借助茶艺大赛交流活动提高福鼎白茶茶艺表演水平,从而提升福鼎白茶的影响力,让海内外朋友领略、感受福鼎白茶文化的独特风采。1月2日-3日,福鼎市茶业发展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18.
<正>本刊讯5月8日下午,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越窑青瓷与玉成窑研讨会在宁波茶文化博物院举办。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他指出,宁波越窑青瓷和玉成窑紫砂器茶具不仅是宁波茶具文化的两张金名片,也是浙江乃至全国茶具文化和陶瓷历史文物中的瑰宝,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要大力推动  相似文献   

19.
<正>本刊讯由宁波茶文化促进会、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组编、竺济法编的《越窑青瓷与玉成窑研究文集》,最近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相关专家、学者的30多篇论文、随笔,其中不乏文献史料和理论亮点,在"两窑"研究方面有所探索。风华绝代青瓷美,"千古一梅"玉成窑。越窑青瓷与玉成窑紫砂器,不仅是宁波茶具的两张金名片,也是宁波乃至全国陶瓷和历史文物中的瑰宝。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宁波茶文化促进会第三届会员大会于2012年12月17日举行,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郭正伟担任新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徐鸿道、宁波市副市长马卫光到会祝贺。宁波茶文化促进会成立于2003年8月,每5年一届。上届理事会自2008年以来,紧密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全力协办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创新茶文化活动。五年中协助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办好三届国际茶文化节和"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展示宁波茶产业,弘扬宁波茶文化。如今,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和"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已经成为国内绿茶评比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