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茶黄素积累及其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切细红茶生产上,“发酵”应控制怎样的条件,又应“发酵”多长时间才能获得最佳的制茶品质等,是“发酵”控制的关键性问题,只有依据叶内化学成份的化学反应规律,对“发酵”的化学过程进行准确的定量控制,才能获得预期的制茶品质。茶黄素含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切细红茶的品质。因此,如何取得最高的茶黄  相似文献   

2.
五、红茶“发酵”中茶黄素形成机制的讨论茶黄素化学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劳勃茨等对茶黄素的提取、分离,化学结构、和红茶品质的关系等方面,做了十分有价值的工作。并提出了茶黄素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由儿茶多酚类的前导物偶联氧化形成的机理。为后来茶黄素化学的深入探讨打下了基础。近年来,由于应用了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劳勃茨等对  相似文献   

3.
沈荣生 《茶业通报》1989,11(2):38-40
解块筛分是红碎茶初制中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其作用是将揉切后的茶胚团块解散、筛分出不同规格体形的颗粒,并使茶胚散热透气,降低叶温。目的是为红碎茶品质的形成服务,获得浓、强、鲜的颗粒茶。它与成茶品质和鲜叶经济价值的发挥密切相关。人们对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的研究较多,然而对红碎茶的解块筛分也不应该忽视。陈椽教授曾指出:揉捻必须解块筛分。揉捻离开不了解块筛分。笔者在此分析探讨影响红碎茶解块筛分的因子,提出改善解块筛分效果的办法措施。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消费者普遍反映眉茶品质的传统风格逐渐减弱,品质有所下降。一些外商指出眉茶外形松,扁、碎,内质香低味淡,与五十年代的我国同级眉茶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外形短碎,少面张茶更为突出。国內口岸公司近几年来也不断指出供应出口的眉茶面张少,下段茶多,碎末比重大。如屯溪茶厂1980年出厂的249唛外销绿茶中,上海口岸验收指出“碎茶稍多”的有98唛,占35%。1982年该厂又过剩下段茶32吨,为正茶的1.4%。不好拼配,只得降价单独出售,这在过去是极为罕见的。由此看来,眉茶外形短碎,碎茶多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传统红茶饮料产业所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液态发酵生产红茶饮料产品进行研究。笔者主要综述了红茶饮料液态发酵体系中影响发酵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底物浓度、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鲜叶预处理和液态发酵的技术参数。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体系中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的含量和比例,从而影响红茶品质,对红茶饮料液态发酵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内外红茶饮料液态发酵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当前所存在的问题,从原料、酶和自动控制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为这一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八三年八月,根据省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对我省毛茶和成品茶的质量下降问题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质量下降表现在:红毛茶主要是乌条、高火、焦茶、色枯暗;绿毛茶主要是断碎、烟焦味、红梗红叶。综上所述,我省红绿茶存在着香低而不持久、味淡而不纯正。茶叶质量的下降,有栽培管理方面的问题,有机械性能不佳的问题,也有茶农在生产时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问题,影响因素很多。现就制茶机械对制茶品质的影响,略议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发酵”是红茶色、香、味形成的重要工序之一。“发酵”条件和技术的控制,对提高红茶品质,关系十分密切。目前我国红茶的“发酵”大多数均是采用人工的室内自然“发酵”,温、湿度及通氧均不能控制,因而“发酵”程度难于掌握适度。广大农村初制厂缺乏“发酵”设备,而是篾箩“渥红”或堆积晒簟变红,常形成叶色枯暗或花青不匀,品质均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提高“祁红”品质,实现初制全程机械化生产,于1981~1983年进行了“发酵”机械化的设计与试验。基本摸索了“祁红”进行“发酵”机械化的品质状况及其效率,为今后生产配套及结构改进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红碎茶品质的物质基础在鲜叶的嫩度、匀度与鲜度等,一般以一芽二,三叶初展为主。红碎茶的色、香、味品质的形式,是初制中的物理与化学变化的结果,也就是初制中各个工序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红碎茶按标准样交售给国家,必须经过把毛茶进行精制加工的过程。初制时应分为提毫,一至四次切和茶尾。因一次切的毛茶净度好、色泽乌润、梗少,  相似文献   

9.
黄檗玉针茶是江西省重新恢复生产的历史贡茶——黄檗茶的一种,为促进其标准化生产,开展了黄檗玉针茶做形工艺技术研究,分析了不同做形条件对黄檗玉针茶品质的影响,优化出做形工艺技术。结果表明,以做形叶含水量为30%时,有利于黄檗玉针茶品质的形成;黄檗玉针茶最佳做形条件是做形温度为120℃、做形叶量为45 g/槽、做形时间为20~25 min,这将促进黄檗茶的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烤茶是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茶饮品,具有独特的茶文化。为了研究不同烤茶用具在不同温度下烘烤不同时间对佤族传统烤茶品质的影响,更好地推广应用佤族烤茶,笔者以晒青绿毛茶为试验材料,选取佤族常用的土罐、生草纸、铁板等3种用具,选择3种温度和2个烘烤时间对佤族晒青绿毛茶进行烘烤试验。结果表明,以草纸烤茶品质较好,优于佤族传统烤茶用具铁板烤茶;佤族烤茶烘烤温度以250℃时较好,但烘烤10 min和15 min对佤族烤茶品质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黄友谊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222-226
为促进金花菌茶产品的开发,通过人工接种金花菌发酵,分析比较不同茶类、不同绿茶原料对金花菌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茶类原料中以红茶发酵的金花菌茶感官品质最佳,菌香浓郁,绵滑感强,但内含物质含量以晒青发酵的最高;不同绿茶原料中以杀青揉捻叶发酵的金花菌茶品质最佳,汤色橙黄尚明,滋味浓醇绵滑,内含成分丰富。这说明在不同茶类中以红茶为原料更有利于金花菌茶感官品质的形成,晒青原料更有利于金花菌茶理化品质的形成,而以杀青揉捻叶为原料发酵金花菌茶更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2.
对黑毛茶接种冠突散囊菌,压制为质量为5 g左右的圆柱形的茯砖茶,再发酵制作微型茯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通过研究茶叶含水量、蒸制时间、渥堆温度及渥堆时间,筛选出合适的工艺条件,并确定制作微型茯茶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影响微型茯茶品质的环境因子依次为:含水率>渥堆温度>蒸制时间>渥堆时间,最优水平为含水率26%,蒸制时间10 min,渥堆温度70℃,渥堆时间2.0 h,在此条件下其发酵的茶叶汤色红艳透明、香气浓郁、滋味甜香醇和。  相似文献   

13.
发酵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繁殖和代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利用红曲菌以荞麦为基质进行固态发酵,考查发酵温度对发酵产红曲荞麦中的生物量、色价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的前6 d,生物量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而增大;6 d之后,30℃条件下生长量增长最快;发酵4 d后产生色素,黄、橙、红3种色素的色价在30℃条件下都增长最快。荞麦基质中的黄酮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探究“红裸土”景观形成与土壤侵蚀之间的联系,笔者采用137Cs示踪法,分析了同一坡度3种不同覆被条件下土壤137Cs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的137Cs背景值为878.41 Bq/m2;137Cs在山原红壤剖面中的分布深度较浅,通常在15 cm以内;经测算,云南松林覆被下的土壤侵蚀速率为1252.34 t/(km2·a),草丛覆被下的土壤侵蚀速率为3069.718 t/(km2·a),“红裸土”中未能测到137Cs,土壤侵蚀速率呈现出“红裸土”>草丛>松林的侵蚀趋势。山原红壤覆被条件劣化是导致土壤侵蚀速率增大的重要原因,土壤侵蚀是“红裸土”景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植被保育是控制“红裸土”景观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红茶发酵过程生理生化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其实质是在特定温湿度和供氧条件下,以多酚类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TFs)、茶红素(TRs)、茶褐素(TBs)等高聚物为核心,同时芳香物质、糖类、蛋白质等品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笔者综述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脂肪氧合酶等酶类在红茶发酵过程中主要发挥的功效,以及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和糖类等生化成分在发酵期间的变化规律,概括了液态悬浮发酵、通氧发酵、添加外源物发酵等新型发酵技术,以及温湿度、光照、供氧量等参数的调控和一些辅助工艺在红茶发酵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展望了未来红茶发酵机理的研究内容和发酵设备,为红茶发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由于茶汤品质是在制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因此,“发酵”在制茶过程中的意义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讨论的将是:茶叶“发酵”机理;包括不同“发酵”类型和影响“发酵”的诸因子以及茶汤品质特点的发展变化。本文特别着重讨论的是“发酵”室的理想条件和“发酵”室灭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茶黄素组份分离以及与制茶技术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晓芳 《茶业通报》1991,13(2):8-11
茶黄素是红茶主要氧化产物之一。它的含量高低可以作为红茶品质好坏的指标。随着茶黄素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对它的组份进行研究。Lea和Crispin采用了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茶黄三个主要组份进行了初步分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样品预处理和色谱条件等做了进一步改进,从而使茶黄素三个主要组份获得更好地分离效果。同时,采用正交设计法探讨制茶技术因素对茶黄素组份的影响以及茶黄素组份与品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红茶品为掘挖了碎质的内在潜力,提高经济效益,适应国际市场需要,1980年春,湖南省平江茶厂瓮江初制厂承担了中国土畜产进出口公司从国外引进的劳瑞式切细制茶机的试验研究任务。四年来,在领导和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探索、确定了这种新机具与双齿辊揉切机的配套程式,研究出一套完整的科学技术。即自制出吹风式萎凋叶输送除杂装置和初烘茶坯筛分解团机,改装了国产513型输送带加热烘干机等。同时,制定一套生产流程和技术指标,实现红碎茶初制生产系列化、标准化。经省科委鉴定,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外贸三等奖。  相似文献   

19.
空调发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红茶制法后,叶色由绿变红过程,称为渥红。1890年日本古在油泽(Y.Kosai)首先提出制茶的绿变红过程与工业发酵相同,定名为“发酵”。几十年来国内外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证实:红茶的“发酵”不是微生物发酵,而是酶促作用。目前,用“发酵”作代名词。在制茶中,从广义上讲,发酵是个过程,揉捻开始,发酵就开始。狭义上讲,发酵又是一道工序,在揉捻或揉切筛分之后,在烘干之前。发酵技术在逐步发  相似文献   

20.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茎段遗传转化体系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甘肃主栽品种的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转化条件(菌液浓度、感染时间、预培养及共培养时间)对转化效率的影响,以及选择压和培养基对抗性出芽的影响,初步建立了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和“台湾红皮”的遗传转化体系并获得了转化植株。卡那霉素生根筛选和PCR鉴定结果表明,再生的转化植株假阳性率比较高,要获得预期的转基因植株群体需加大遗传转化工作中转基因植株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