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脂肪酸在生命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乳是许多脂肪酸的天然来源。乳中脂肪酸既可以由乳腺从头合成,也可直接来自于血液,这个过程受遗传、饲料、泌乳阶段、年龄、季节、养殖方式、畜群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作者介绍了乳中脂肪酸的合成及各脂肪酸间的相关性,并对影响脂肪酸组成各种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驴乳脂肪酸组成与人乳及牛乳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驴乳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了其脂肪酸组成,分析比较了驴乳、人乳和牛乳的脂肪酸成分.驴乳中不饱和脂肪酸达到62.9%,牛乳以饱和脂肪酸为主.约占68.0%.驴乳的脂肪酸组成与人乳比较接近,是一种优质的脂类资源.  相似文献   

3.
牦牛乳营养价值高,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于荷斯坦乳及其它乳。本文主要分析了牦牛乳脂肪酸的组成、合成以及影响因素,如饲料及季节、泌乳阶段、环境等。  相似文献   

4.
乳富含各类营养成分,是营养最完整的食物之一,具有很多营养及功能特性,包含维持新生儿和婴幼儿生命所需的所有营养,并能提高人类膳食质量。但是少数物种的动物乳因为产量较低而带来的低经济效益一直被忽略。为认识小品种乳的重要性,激发人们对小品种动物乳研究与应用的兴趣,本文介绍牛乳、牦牛乳、马乳、驴乳、羊乳、驼乳的营养组成,通过对小品种动物乳与牛乳中的常规成分、脂肪酸组成、活性物质及其功能特性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小品种动物乳是集营养与健康益处为一体的乳源,且具有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肖浩 《四川畜牧兽医》2007,34(10):25-26
本文主要综述添加各种脂类对干物质采食量(DMI)、纤维素消化率、乳产量和乳成分的影响,重点概述乳中乳脂及乳脂肪酸组成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反刍动物的肉和奶为人类提供高质量蛋白质、必需矿物元素和脂溶性维生素,同时也是人类饮食结构中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临床医学研究证明,过量的摄入饱和脂肪酸和人工合成的反式脂肪酸会增加机体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人类的饮食与其慢性病的演化过程密不可分。为此,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肉和乳产品中脂肪酸合成的代谢机制,以及通过营养调控和基因选择手段改善反刍动物肉和乳产品中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优化反刍动物肉和乳产品的品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冬季绵羊初乳和常乳中70种C4-C24脂肪酸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初乳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C14-C16直链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常乳,而C4-C12、C18及C15-C17支链饱和脂肪酸含量却低于常乳。绵羊品种对于其乳中脂肪酸分布无影响。产羔后1~2d即初乳形成时,乳中脂肪酸组成发生显著变化。在泌乳第6天,乳中脂肪含量持续升高,而在此之后的第60天内乳脂肪含量上升缓慢。这与推荐大家在绵羊泌乳后6~8d食用羊奶的建议一致。与常乳相比,初乳中棕榈酸和豆蔻酸含量偏高,表明初乳的脂肪酸组成可以满足羔羊生长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简讯     
牦牛乳中的主要脂肪酸成分根据我国科学家的报道,牦牛乳中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主要是C16∶0,C18∶1,C18∶0和C14∶0。在饱和脂肪酸中,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丰富,油酸是含量最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牦牛乳中含有35.2%的中链脂肪酸。牦牛乳中的共轭亚油酸成分可能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种类、牧草以及饮食中C18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9.
牦牛乳蛋白质组成及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牦牛乳是营养价值极其丰富且珍稀的乳制品.相比普通牛乳,牦牛乳蛋白质含量更高.本文主要介绍了牦牛乳蛋白质的组成及其营养与功能特性,也介绍了牦牛乳中的微量活性蛋白及其功能,以期为牦牛乳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乳是由哺乳动物乳腺分泌的特有物质,是哺乳动物生存和发育的物质基础。比较不同哺乳动物乳成分,可以了解各成分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更好地掌握不同哺乳动物乳的特点,从而针对性地开发和推广不同哺乳动物乳制品。本文总结不同哺乳动物乳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对蛋白质、脂肪、乳糖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哺乳动物乳成分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并根据比较得出的结论总结不同哺乳动物乳制品的功能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选择生活在高海拔(平均海拔4 200 m以上)的青海高原型牦牛(夏季,n=18;冬季,n=18)分析季节对牦牛乳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蛋白质、乳糖、非脂乳固体、灰分、VA和主要反式脂肪酸(反-9-C18:1和反-9,12-C18:2 n-6)含量冬季显著低于夏季(P<0.05),而脂肪和主要脂肪酸(C16:0、C17:0、C18:0、顺-9-C16:1、顺-9-C18:1和顺-9,12-C18:2 n-6)含量冬季显著高于夏季(P<0.05),说明青海高原型牦牛乳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受季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肖岚  李诚  辛松林 《乳业科学与技术》2006,28(5):210-211,209
本文主要综述了乳中的天然抗菌体系——乳过氧化物酶体系的组成、抑菌机制及应用现状,并对乳过氧化酶体系在整个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乳业》2011,(9):47-47
根据我国科学家的报道,牦牛乳中的主要脂肪酸成分主要是C16∶0,C18∶1,C18∶0和C14∶0。在饱和脂肪酸中,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丰富,油酸是含量最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牦牛乳中含有35.2%的中链脂肪酸。牦牛乳中的共轭亚油酸成分可能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种类、牧草以及饮食中C18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乳业》2011,(9):47-47
我国科学家的研究结果显示:牦牛乳脂肪酸组分受胎次的影响,并报道了不同海拔牦牛乳脂肪酸的变化,大部分脂肪酸组分是相似的,主要是共轭亚油酸含量在不同海拔问存在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系统比较中国荷斯坦牛、娟姗牛及娟荷杂交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及乳品质,本实验选取江苏省某奶牛场50头荷斯坦牛(平均泌乳290 d),20头娟姗牛(平均泌乳243 d)及10头娟荷杂交牛(平均泌乳200 d),分别于夏季(2020年6、7、8月中旬)及冬季(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及2月中旬)采集奶样,测定乳成分及乳脂肪酸含量。每个品种选取10头牛,收集冬夏两季奶牛瘤胃液,测定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结果表明:娟姗牛瘤胃内的丙酸和戊酸浓度显著低于荷斯坦牛;夏季瘤胃内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低于冬季。娟荷杂交牛的日产奶量和乳糖含量显著高于娟姗牛,但娟姗牛的乳脂、乳蛋白和全乳固体含量优于其余两个品种(P<0.05);夏季牛奶中的全乳固体和非脂乳固体含量显著低于冬季,而尿素氮则相反(P<0.05)。娟姗牛和娟荷杂交牛的乳脂肪酸含量相似,但与荷斯坦牛的乳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冬季牛乳中C6:0~C12:0含量高于夏季,C18:1cis9和C18:2trans9,12含量显著低于夏季。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VFA浓度与乳中C6:0、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奇数碳脂肪酸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猪的初乳和常乳是新生仔猪成活、健康生长和发育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哺乳仔猪的生长潜能以及制约因素,猪乳的组成特点和猪乳用于仔猪所得到的真回肠氨基酸消化率。探讨了猪乳中可能缺乏的精氨酸、色氨酸、苏氨酸,以使出生后到21d的仔猪达到最佳的蛋白质沉积,有利于断奶前仔猪的生长发育和提高养猪效益。  相似文献   

17.
奶牛乳腺中乳成分前体物对乳成分合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成分的含量及组成直接影响牛乳的品质.本文主要综述了乳腺中乳成分前体物对乳糖、乳蛋白质和乳脂等合成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乳脂和乳蛋白质产量,改善牛乳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供给含不同脂肪酸组成(长链和饱和度)和化学组成(游离脂肪酸、脂肪酸钙盐和甘油三酯)的脂肪源对泌乳奶牛日粮消化能浓度和消化能采食量的影响。对照组日粮中添加2.9%的长链脂肪酸,3个处理组日粮中分别添加3%含饱和(C18∶0)游离脂肪酸(SFA)、脂肪酸钙盐(CaFA)和富含C16∶0的甘油三酯(TAG)的脂肪,主要用于替代日粮淀粉。研究结果表明,CaFA处理组泌乳奶牛干物质采食量(22.8kg/d)低于对照组(23.6kg/d)和TAG处理组(23.8kg/d),但与SFA处理组相当(23.2kg/d)。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日粮由于提高了泌乳奶牛乳脂率,乳脂校正乳产量高于对照组,但在脂肪处理各组间,生鲜乳产量和乳成分没有区别。4组日粮的干物质消化率、能量消化率、碳水化合物组分消化率及蛋白消化率没有影响。CaFA处理组日粮长链脂肪酸消化率最高(76.3%),对照组和SFA日粮处理组居中(70.3%),TAG日粮处理组最低(63.3%)。与对照组日粮相比,脂肪处理组日粮含更高的消化能(12.31MJ与11.89MJ),消化能采食量高于对照组,但脂肪处理各组间消化能采食量没有区别,这可能是由于供给脂肪的包被率较低或试验处理组之间干物质采食量和它营养成分消化率区别较小,导致各试验处理不同脂肪酸差异较大的消化率并没有在消化能采食量这个指标上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乳过氧化物酶体系的性质及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属科普性综述。旨在介绍一种抗菌体系--乳过氧化物酶体系的组成,抑菌机理,包括其作用方式和影响因素,以及在牛乳保藏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近10 年来,随着先进研究方法的使用和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对益生菌的认识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对益生菌促进健康作用的机理逐渐清晰,益生菌制备技术和产业化技术更加成熟,为新型发酵乳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本文对益生菌功能机理、遗传转化及代谢调控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进行阐述,介绍分离自内蒙古马乳酒中的干酪乳杆菌LC2W和分离自发酵蔬菜中的植物乳杆菌ST-Ⅲ的益生特性、基因组及产胞外多糖特性,并进一步探讨基于植物乳杆菌增殖技术开发含高活菌数的纯植物乳杆菌发酵乳品,以期为益生菌和功能发酵乳的应用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发酵乳品是益生菌的良好载体,吸收现代益生菌科技成果,加强循证医学方法论证,基于生物活性效应分子及生物活性评价,增加临床研究数据,新型发酵乳将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多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