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黑玉米花色苷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还原能力、抗脂质过氧化和对自由基清除能力等方面对黑玉米花色苷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黑玉米花色苷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对脂质过氧化、DPPHO,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均具有较强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其对应的最大抑制率和清除率分别为52.05%、95.61%和77.45%。黑玉米花色苷作为具有抗氧化功能的天然色素,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黑豆·黑米·黑芝麻黑豆是大豆的一个特殊品种。古书载:“大豆有数色,惟黑色入药。”中医认为,黑大豆性味甘、温、无毒。其药用价值为补肾消渴,活血利水,解毒清热,黑发明目,益身健体。用黑大豆与懦米等量热粥给孕妇食用,有养胎保胎、预防流产的功效。老年人食用黑...  相似文献   

3.
大孔树脂对黑大豆种皮花色苷的纯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比较了10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黑大豆种皮花色苷的吸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AB8大孔树脂是最佳的树脂类型;花色苷溶液在AB8树脂上吸附属于多分子层吸附模型,吸附平衡时间为140min,吸附的最适质量浓度为800mg/L,经其纯化后花色苷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分别提高约2倍和3倍。  相似文献   

4.
颜色是红葡萄酒重要的感官特征和质量评价指标,花色苷是红葡萄酒呈色、稳定和营养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既往研究极少探讨外源添加天然色素对红葡萄酒颜色质量和花色苷的影响。选取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为研究对象,于酒精发酵前和发酵后分别添加天然色素Ⅰ和天然色素Ⅱ2种色素,并以添加黄岑苷、绿原酸和没食子酸3种多酚为对照,探究对葡萄酒颜色特征、花色苷种类与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发酵前添加天然色素Ⅰ和Ⅱ使得酒体颜色加深、红色色调加强、花色苷含量增加。在发酵后添加以上多酚对葡萄酒颜色和花色苷的影响弱于发酵前添加,但添加天然色素Ⅰ仍然有利于花色苷含量的保持,只是效果弱于发酵前添加。其余多酚物质处理对供试酒样颜色品质影响较小。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前添加多酚物质更有利于红葡萄酒颜色品质的提升和稳定、花色苷含量的保持和稳定,天然色素Ⅰ是相对最优质的辅色剂。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葡萄资源,研究采用烟-73酿酒用调色葡萄为原料,同时研究了溶剂浸提对葡萄花色苷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葡萄皮花色苷提取的最适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优化溶剂法提取蓝莓花色苷的工艺参数,以蓝莓鲜果为试验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的方法,探讨提取剂浓度、温度、提取时间、pH值对花色苷提取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蓝莓花色苷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60%,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60 min,提取剂pH值3.0。  相似文献   

7.
浸提法提取黑米色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黑米为原料,在充分把握天然黑色素稳定性的基础上,对黑米色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考察了温度、时间、酸度、乙醇浓度、料液比等试验条件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成本低、纯度高、工艺简单的乙醇浸提法提取黑米黑色素的最佳条件及精制工艺。乙醇浸提法提取天然黑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浸提温度为60℃、浸提时间60min、浸提剂乙醇浓度80%、料液比(g/mL)1:5、浸提剂pH值为3、提取级数1级,在535nm下吸光度A为0.514,提取率达到2.35%。  相似文献   

8.
郑惠超 《农业工程》2016,6(2):59-62
通过吸附、洗脱试验,分析大孔吸附树脂对桑葚花色苷的纯化效果,筛选出适合分离纯化桑葚花色苷的大孔吸附树脂,并确立树脂纯化工艺的参数。结果表明,XDA-6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桑葚花色苷分离效果良好,纯化吸附条件为上清液浓度1.5 mgmL,pH值3.5,洗脱条件为洗脱剂乙醇溶液浓度60%。   相似文献   

9.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葡萄资源,采用烟—73酿酒用调色葡萄为原料,通过研究光、热、pH值、氧化剂对葡萄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为葡萄花色苷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微波对菜籽粕固体物料的灭菌效果,本文以微波功率、微波时间、菜籽粕料液比和浸泡时间为试验因素,以细菌致死率为评价指标,结合菜籽粕对高温的耐受程度优化微波灭菌工艺。结果表明:微波功率、时间和料液比对细菌致死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浸泡时间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P>0.05)。其中微波功率的影响最大,微波时间次之,料液比的影响最小。最佳灭菌工艺条件为:菜籽粕无需浸泡,直接以料液比1:2,在微波功率800W下辐照3min,即可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故而采用微波辐照是菜籽粕物料灭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介电特性在粮食含水率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农业物料的含水率对其相对介电常数等电参量的影响关系,对水稻、玉米和大豆等3种物料的含水率进行了标定试验,提供了测定含水率的一种更为简单、易行的方法,对物料电特性与介电常数、含水率的函数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相关研究,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微观地理尺度下耕地种植结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黑龙江省典型产粮大县为研究区,以1km2地理网格为研究单元,运用分区统计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及地理探测器法分析水稻、玉米和大豆3种主要作物种植结构的空间分异特征,揭示区域耕地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种植结构以单一大豆型、单一玉米型和玉米-大豆型为主要类型,以单一水稻型和大豆-玉米-水稻型为次要类型;不同作物种植结构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存在一定差异,水稻以HH型为主,玉米和大豆以HH型和LL型为主;地形条件是水稻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玉米和大豆种植结构空间分异主要受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影响,自然条件是耕地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影响要素;研究区耕地种植结构空间分异是多因子交互作用的结果,双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均比单一因子影响程度大,市场区位和交通区位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玉米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灌溉潜力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对水稻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但因子交互作用对大豆种植结构空间分异影响程度的提升不明显。本研究有利于理解不同粮食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分异的形成机理,可为耕地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豆振兴背景下,大豆成为吉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作物。本文利用1985—2019年吉林省大豆相关数据,通过建立Nerlove模型对大豆供给反应进行分析,得出吉林省大豆短期供给价格弹性为0.23,而长期供给价格弹性为0.39,表明大豆供给对价格反应较为迟缓,缺乏弹性。测得预期价格调整系数为0.72,调整时滞为1.39,表明大豆种植户在调整种植面积行为上的滞后期约为1年。通过对吉林省大豆供给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滞后一期的大豆播种面积、大豆市场价格、大豆与玉米单位面积收益比和大豆相关政策都对当期大豆播种面积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本文剖析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提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米豆轮作制度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稳定价格、改善大豆与玉米的比价关系,提高大豆种植收益等建议,以鼓励吉林省农户大豆种植积极性,保障大豆良性供给。  相似文献   

14.
对于农作物遥感估产,精确选择最佳估产时相是关键环节。该文利用中国自行研发的HJ-1卫星CCD影像对黑龙江八五二农场3大作物(水稻、玉米、大豆)进行遥感估产的最佳时相选择,通过构建小波变换滤波方法和移动平均法的时序NDVI曲线数据,并依据平滑后的时序NDVI曲线分别确定3大作物的遥感估产最佳时相。研究结果表明,从平滑后的时序NDVI曲线中识别出来的3大作物的关键生长期与当地作物的物候期相对比,水稻生长期拟合误差为-0.003356508,玉米生长期拟合误差为-0.001687117,大豆生长期拟合误差为-0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阶段我国大豆、玉米进口逐年增加,粮食安全有较大隐患的问题,我国启动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农艺以“选配良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为核心,以“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抗倒、绿色防控”配套,对农业机械提出提升通过性能、提高作业效率的总体要求,在播种方面发展小株距精密播种技术、大豆玉米播种分控技术、玉米大排量施肥技术、秸秆防堵技术、均匀接行技术;在田间管理方面发展双喷雾系统分带定向施药技术、自适应喷杆调节技术、植保机轮距调节技术、防飘移喷雾技术;在收获方面发展密植玉米低损摘穗技术、玉米低损低破碎脱粒技术、大豆低损割台技术、大豆低破碎柔性脱粒技术、大豆高效清选技术、大豆低破碎籽粒输送技术、大豆机收质量在线检测技术。现阶段需优化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程机械化装备,进一步结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农艺特点与作业机具特性,加强理论研究,促进农机农艺进一步融合,加强创新机具研发,提高机具对种植模式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花青素对大豆蛋白质二级结构影响的多重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多重光谱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光谱探究大豆分离蛋白和花青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采用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探究花青素对大豆分离蛋白氨基酸残基微环境的影响,从而得出花青素对大豆分离蛋白构象的影响,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研究花青素对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花青素对大豆分离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为静态猝灭,其中,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在298、306、314 K时相互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分别为3.343×104、4.507×104、5.525×104L/mol,对应的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917 8、0.954 6、0.938 1。热力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反应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相互作用;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结果表明花青素改变了芳香氨基酸残基在空间结构中所处的微环境,使大豆分离蛋白的分子构象发生改变,且同步荧光光谱显示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中色氨酸残基发生相互作用,使其周围的疏水作用减少。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圆二色谱结果表明花青素引起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筛分过程中筛面结构和物料形状对筛分效率的影响,基于离散元法对5个不同筛面开孔率下的圆孔筛﹑方孔筛的筛分效率和复杂粒形物料在圆孔筛﹑方孔筛上的筛分效率进行了虚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物料的的筛分效率随筛面开孔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且在筛面开孔率相同时圆孔筛的筛分效率高于方孔筛的筛分效率;3种典型农业物料形状的颗粒在两种筛面上筛分时,小麦形颗粒筛分效率最高,大豆形颗粒筛分效率其次,玉米形颗粒筛分效率最低;圆孔筛更易于3种颗粒的透筛,筛孔形状对于玉米形颗粒的筛分效果影响最大,小麦形颗粒次之,大豆形颗粒最小。  相似文献   

18.
在大豆-玉米轮作生产过程中,玉米杂苗会与大豆苗竞争水和肥料,而且很容易遮住大豆苗,影响害虫(如玉米根虫)的防控,降低大豆品质。因此,在大豆幼苗期及时检测出玉米杂苗并对其进行处理非常重要。传统的人工检测方法主观性强、效率低,传感器和算法的发展为自动检测玉米杂苗提供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在温室环境下模仿田间条件,待玉米和大豆发芽后,连续5天用因特尔RealSense D435相机采集彩色图像,并人工裁剪幼苗图像区域,在此基础上对图像进行分割和去噪。在采集图像形状、色彩和纹理特征值后, 对所采集的特征值进行权重分析, 保留前10种重要的特征值导入基于特征的机器学习算法中进行模型训练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模型(SVM)、神经网络(NN)和随机森林(RF)的预测精度分别为85.3%,81.5%和82.6%。将数据集导入GoogLeNet和VGG-16 两种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训练, 预测精度分别为96.0%和96.2%。VGG-16 模型在区分大豆幼苗和玉米杂苗中有较好的表现,彩色图像和VGG-16 模型组成的系统可以自动检测大豆生长过程中玉米杂苗的情况,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帮助其进行生产决策和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为突破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模式受到播种机机械化水平低的限制并减少硬粘土及多雨条件对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的不利影响,设计一款集旋耕、起垄、施肥、播种等作业功能于一体的2BSQF-6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首先结合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农艺要求,提出2BSQF-6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整体结构设计方案。然后对旋耕、起垄、播种以及仿形等关键部件进行设计并确定关键参数。最后在灌云县大豆农场种植基地展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播种试验。经田间试验表明,在作业速度为4.7 km/h时,大豆玉米播种深度合格率均为93.3%,大豆和玉米的粒距合格率分别为85%和95.2%,漏播率均控制在8%以下,机具各项指标均满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20.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是实现“玉米不减产 多收一季豆”的可行途径,但是这与各地现有种植模式有很大差异,给播种机播种施肥等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系统梳理该种植模式的特点,一是精量播种,玉米单粒播种,大豆每穴1或2粒;二是行距、株距缩小,合理密植。大豆株距7~10 cm,行距25~30 cm或40 cm;玉米株距8~11 cm或14 cm,行距40 cm;大豆玉米行间距60~65 cm或70 cm。三是单位面积施肥量一个加大,一个减小。玉米高氮缓释复合肥每公顷750~975 kg,大豆低氮缓释复合肥每公顷225~300 kg,“4+4”和“4+6”种植模式施肥量还要适当增加。简要介绍对应专用播种机应考核的主要内容、合格指标及验证方法,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机播种机安全性、适用性、先进性应达到的要求、验证实施的技术要点;阐述验证结论获取及其局限性,提出促进专用播种机发展的3条建议:增加配置、改进性能;培训农户和完善农艺;长短结合、耐心培育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