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行农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地既是生产手段,又是劳动对象,由此可把农地利用分为纯生产性活动和投资性活动。前一种活动旨在追求单位农地的产出量;后一种活动在于改善农地质量,提高农地的生产能力。本文基于“农地可持续性是农民合理使用农地的结果”这一观点,分析现行土地制度存在的缺陷,即农地可持续利用缺乏制度保障。对我国农地可持续利用制度提出建议:建立和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建立农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市场机制;建立公正、公开的农地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农地可持续利用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制度;建立农地保护的群众性组织。  相似文献   

2.
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农地制度呈现出多样化变迁的趋势。由于土地产权的可分割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原因的存在,我国农地制度的多样化趋势也必将继续下去。只有在坚持多样化这一前提下,在深化现有农地制度自身改革的同时,不断完善改革的外部环境,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农地制度的进一步变迁。  相似文献   

3.
海峡两岸农地制度改革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比例高是我国台湾与大陆农业资源的共同特征。因此,制约人们对有限农地资源使用方式选择的农地制度安排,在影响两岸农地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中,始终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以1949年为起点,台湾与大陆由于经济制度不同,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农地制度改革途径,并且,各自的农地制度安排也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客观经济规律运作中展示利弊,对两岸历经50年的农地制度改革绩效与弊端进行比较与分析,作为农地制度进一步改革与小农经济发展之借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后我国农地制度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现行农地制度的某些缺陷又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形成了效率性、功能性、市场性制约。为此,应当立足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农地征用与农地产权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现行农地征用制度对农地产权的侵害,以及其运行过程中所折射的农地产权的残缺,提出要完善农地产权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引入市场化手段改革征地制度;二是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建设,即明确所有权主体,界定产权边界,设立农地发展权。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以土地抵押为特征的农地金融制度,是解决当前我国农地制度存在问题的主要方案。文章论述了农地金融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国家与地方相结合共同构建我国农地金融制度的设想及在建设农地金融制度方面的相关配套问题。  相似文献   

7.
建国以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历经了五次重大变迁,这一制度变迁过程既是制度创新主体追求潜在的制度收益的必然要求,也是农地产权制度变迁路径演进的结果,同时平均主义思想、中央集权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农地产权制度变迁方向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日、美及西欧等国家通过农地制度保障了农地利用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协调发展,并有效地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对比我国农地制度发现,我国农地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家才能”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可借鉴日、美及西欧等国家的经验改革我国的农地制度。  相似文献   

9.
农地流转制度的完善是解决我国农地流转诸多问题的关键。英国土地制度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能够为完善我国农地流转制度提供借鉴。本文总结了英国土地制度的经验,针对我国农地所有权流转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地制度改革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它既包括一系列正式制度安排的改革与更民包括非正式制度安排的扬弃,在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正式制度安排,但非正式制度安排的作用决不可低估。本文在对非正式制度安排、现行农村神经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对1978年开始发生的农地家庭承包制进行了新注释:家族意识与激进式的农地制度变迁,家庭、家庭观念与农地制度变迁;平均主义与农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是我国整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深化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难点在于外部环境的约束 ,一方面缩小了改革的可选择空间而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可能获得的经济绩效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制约农地改革的主要环境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由于农民对土地的特殊依赖性,建立怎样的农地制度就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我党就始终把土地问题作为农村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不断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最终确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符合我国现时国情的农地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土地制度仍需不断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张普选 《甘肃农业》2001,(8):4-5,14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由于农民对土地的特殊依赖性,建立怎样的农地制度就成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发始,我党就始终把土地问题作为农村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解决,不断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最终确定了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一符合我国现时国情的农地制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土地制度仍需不断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对俄罗斯、中东欧等转型经济国家的农地制度改革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农地制度的三次重大改革,并得出农民家庭经营是当前农地制度的最优的经营形式,农地流转应依靠市场机制并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申红卫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580-11582
分析了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现状,在评析我国目前4种农地所有制创新模式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实行土地农户所有制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并指出了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模式定位。  相似文献   

16.
东亚农地制度改革沈阳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张桂林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省从40-50年代开始,对农地占有制度和使用制度进行了持续的改革和调整,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第一阶段:以“均田制”为核心的土改运动,消灭封建地主土地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创建农地银行及经营制度,能够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培育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将成为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在创建农地银行时,主要可从政策法律、组织机构、资金来源、经营程序方面考虑。同时,要着重创建农地租借受托制度、农地出售受托制度、恢复经营支助制度、农地储备制度、农地交易制度、农地租借制度、农地交换.合并.分割制度、农地退休金制度。这将成为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切合我国实际、符合农民愿望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8.
农地具有多种功能,农地承包经营权所承载和表现的功能特征变化与农户的流转选择具有紧密的关联.笔者通过对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简要回顾,总结了农地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功能及执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探讨了此类特征对农地流转的现实影响,并从产权、制度基础、外部环境、组织选择等方面提出了主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流转实质上是一种分工演进的过程,它不仅受到交易效率的制约,而且受到社会组织试验效率的制约,而自由价格和自由企业制度的市场机制是保证社会组织试验效率的基本制度。社会组织试验对我国农地流转的启示是:农地流转制度和政策本质上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农户职能分工与农业经济组织演进,实现交易效率的提升和农民收益的增加。而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地流转制度要着眼于流转主体划分及其效率激励,长期来说,促成一个自由的市场体制才是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地征收补偿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倩  蔡海燕 《河北农业科学》2008,12(11):142-144
简述了我国农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农地征收补偿制度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