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钴(Ⅱ)、镍(Ⅱ)在丁二酮肪—盐酸羟胺—亚硝酸钠体系中,(pH=7.8)各有一灵敏的极谱催化波,峰电位分别在-1.28V和-1.07V(Vs.SCE)。钴和镍的检测下限分别为0.016ppb和0.16ppb。钴的线性范围为0.016-0.24ppb,镍的线性范围为0.16-5.6ppb,可准确用于茶叶中钴和镍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叶面喷施硒酸钠对不同小麦品种(系)籽粒硒含量及其他矿质元素的影响,对114个不同小麦品种(系)进行叶面喷施硒酸钠,试验设4个梯度,分别为0 mg·kg~(-1)(CK)、100 mg·kg~(-1)(Se10)、200mg·kg~(-1)(Se20)、300mg·kg~(-1)(Se30),利用离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仪测定了籽粒硒、钙、镁、铜、铁、锰、锌、硫含量。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硒酸钠可以提高小麦籽粒的硒含量,增幅因品种(系)而异;CK、Se10、Se20及Se30处理下,籽粒的总硒含量分别为1.54、5.70、10.01和13.10mg·kg~(-1)。籽粒中不同矿物质元素对叶面喷施硒酸钠的响应不同;籽粒中硒与其他元素的积累既有协同也有拮抗作用,因元素种类、小麦品种(系)和施硒量而异。总体而言,高浓度硒处理降低了籽粒中钙、镁、铜、铁、锰和硫的含量,但提高了锌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施硒对冬小麦产量及硒吸收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施硒(Se)对冬小麦产量及Se吸收转运的影响规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北方石灰性潮土中5种施Se量对冬小麦产量、Se吸收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Se量的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成穗数和穗粒数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Se0.5、Se1处理的籽粒产量和各产量构成要素均高于Se0处理,最大值均出现在Se0.5处理。施Se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各部位的Se含量、Se累积量以及植株总Se累积量;施Se增加了Se元素从颖壳向籽粒的迁移系数,降低了Se元素从地下部向地上部、茎叶向颖壳的迁移系数;施Se增加了Se在冬小麦籽粒中的占比,降低了Se在颖壳、茎叶中的占比。Se0.5、Se1较Se0处理,增加了冬小麦籽粒产量、籽粒Se含量、籽粒Se累积量及籽粒Se的占比。  相似文献   

4.
大田大区试验,设6个施氮量处理(0、60、120、180、240、300 kg·hm~(-2),分别用N0、N1、N2、N3、N4、N5表示),测定棉花生长发育阶段以及收获期各器官干物质质量、产量及纤维品质,研究施氮量对赣北植棉区油后直播棉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8月2日之后,施氮量120 kg·hm~(-2)处理棉花株高最高;8月19日之后,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棉花单株果节数最高;在8月30日,施氮量300 kg·hm~(-2)处理棉花单株成铃数最高;施氮0~240 kg·hm~(-2),棉株单株干物质质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在180~300 kg·hm~(-2),各器官干物质质量差异不显著;以施氮180 kg·hm~(-2)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最高;施氮量对油后直播棉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赣北地区早熟油后直播棉施氮量为180 kg·hm~(-2)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福建省稻米铅的污染状况,调查了福建省40个县(市、区)、118个水稻品种、395个稻米样品中铅的含量,同时也调查了相应的表层土壤样品中全铅和有效铅的含量,并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全铅含量在4.70~849.6 mg·kg~(-1)之间,绝大多数土壤的全铅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250 mg·kg~(-1),pH值不大于6.5):土壤有效铅(DTPA提取)含量介于1.81~210.0 mg·kg~(-1)之间,超过《福建省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分类标准》中的二级标准(DTPA有效铅不大于28 mg·kg~(-1))的占7.1%。(2)各品种水稻糙米铅的平均含量介于0.04 mg·kg~(-1)和0.23 mg·kg~(-1)之间,糙米铅的最高含量为0.57 mg·kg~(-1),23.3%的糙米中铅含量超过了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稻谷铅的限量值(0.2 mg·kg~(-1))。(3)各水稻品种铅的平均有效量基富集系数(土壤-糙米)介于0.003和0.159之间,差异较大。可分为高富集(有效量基富集系数大于0.05)、中富集(有效量基富集系数介于0.01~0.05)和低富集(有效量基富集系数小于0.01)3类。(4)调查区水稻糙米铅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土壤铅的污染程度,很可能反映部分调查区大气铅沉降对稻米铅的富集有一定影响,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水稻品种桂朝2号抽穗期的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应用抽穗期感光基因型明确的秋光(e1e1 e2e2e3e3 Se1eSe1e)、越光 (E1E1E2E2e3e3Se1eSe1e)、日本晴(E1E1e2e2e3e3Se1Se1)和日光(E1E1 E2E2 e3e3Se1Se1)作鉴别品种,分析了中籼水稻品种桂朝2号的抽穗期基因型。结果表明桂朝2号的抽穗期感光基因型为E1E1e2e2E3E3Se1tSe1tiSe1 iSe1, Se1t可能是Se1位点中的一个新的显性感光基因,其效应小于Se1n和Se1u。进一步用抽穗期QTL近等基因系NIL(Hd1)、NIL(Hd2)和NIL(Hd5)进行的实验也验证了桂朝2号存在显性的主效感光基因Se1t及hd2, hd2基因可能与隐性感光抑制基因iSe1等位,其功能是抑制显性主效感光基因Se1t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以40个品系(品种)为试材,用方差分析法估测了8个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及选择效果等遗传参数。初步结果为:(1)分离世代育种材料的含糖率及褐斑病性状宜在早代从严选择,块根产量和产糖量早代不宜苛求,由于含糖率的变异度小,宜扩大选择群体;(2)褐斑病病情、块根产量和含糖率与产糖量的相关极为密切(rp58=-0.943、rp68=0.761、rp78=0.587),含糖率与褐斑病病情的相关也极密切(rp57=-0.694),块根产量与含糖率呈微弱负相关(rP78=-0.051);(6)产糖量主要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根产量和含糖率的直接影响效应大(P6y=0.8075、P7y=0.5483),褐斑病通过含糖率的间接影响效应较大(r57·P7y=-0.5023),其他性状的影响效应均较小;(4)任一性状对产糖量的相关选择不如目前育种上采用的直接选择经济有效;(5)产糖量的综合选择效率可提高7—13%,其中间Ⅰ⑨和Ⅰ⑩的性状组合较好。Ⅰ⑨=0.0046x1-1.4776X3-0.0847X4-1.0000X5 0.048lX6 0.4755X7-0.1864X8Ⅰ⑩=-1.0000X5 0.0522X6 0.5641X7-0.2001X8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适合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小麦稳产高产栽培的氮密配置,在大田条件下以安农0711(AN0711)和烟农19(YN1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150×10~4、210×10~4、270×10~4和330×10~4株·hm~(-2)4个种植密度(分别用D1~D4代表),以及135、180、225和270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1~N4代表),分析了氮密互作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光合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密互作可改善小麦冠层结构,显著影响冠层光合特性。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超过225 kg·hm~(-2)时变化均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和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和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显著提高,且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均以D4N4处理最大,灌浆中期均以D3N3处理最大。氮密对籽粒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D3N3处理下AN0711和YN19的冠层光合能力和籽粒产量均最高,其中产量分别达到7 866.67和7 400.00 kg·hm~(-2)。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分别为270×10~4株·hm~(-2)和225 kg·hm~(-2)。  相似文献   

9.
以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为选择指标,从东农423×藤系180F2代起连续定向选择培育成的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的F10后代东农1006(直链淀粉含量为18.82%)、东农1012(直链淀粉含量为7.70%),同样,从系选1号×通769后代中选出东农1001(直链淀粉含量为17.51%)、东农1024(直链淀粉含量为7.40%)比较分析了灌浆过程中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及同工型基因表达量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灌浆不同时期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后代及亲本直链淀粉量始终低于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后代及亲本;成熟期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低的亲本和后代籽粒支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高的亲本和后代,抽穗后10d、17d、24d的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间均呈负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抽穗后10d、17d、24d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5**,-0.7554*,-0.5957,与支链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94,0.5453,-0.0207;在灌浆过程中亲本及后代的胚乳OsSSSⅠ、OsSSSⅡ-1、OsSSSⅡ-3、OsSSSⅢ-1和OsSSSⅢ-2基因随籽粒灌浆进程其mRNA转录表达量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又逐渐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而OsSSSⅢ-2和OsSSSⅣ-2基因mRNA转录表达量在灌浆各时期都比其他基因大;灌浆不同时期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后代与高亲相比、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后代与低亲相比,既有转录表达量增加的基因,也有降低的基因;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与OsSSSⅠ、OsSSSⅡ-3、OsSSSⅢ-2的mRNA转录表达量正相关,相关达显著水平;与OsSSSⅡ-1、OsSSSⅣ-2的mRNA转录表达量正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与OsSSSⅢ-1的mRNA转录表达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利用菜用大豆品种(系)中科毛豆1号和品系121,在正常氮磷种肥用量基础上,进行不施钾(K0),种肥施钾120 kg·hm~(-2)(K1),种肥施钾120 kg·hm~(-2)+叶面喷施钾肥(K2)3种施钾处理,探究菜用大豆开花后28~56 d内茎秆、叶片、叶柄、荚皮、籽粒中钾素积累动态。结果表明:相同时期不同部位钾素积累均为K2K1K0,各部位钾的相对积累量为籽粒荚皮叶片叶柄茎。同时发现,菜用大豆茎秆、叶片、叶柄、荚皮中钾积累量均随着生育进程逐渐下降,而籽粒中钾素的积累在开花后28~42 d下降,42~49 d升高,随后略有降低。施用钾肥增加了菜用大豆植株各部位的钾积累量,施钾叶面肥可进一步增加钾积累量。  相似文献   

11.
限量灌溉对京郊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北京及周边地区限量灌溉下小麦适宜的灌水制度,设置5个灌水梯度,以北京平均灌溉水平2 550m3·hm-2为对照(CK),逐渐减少用水量到2 100、1 650、1 200和750m~3·hm~(-2),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研究灌水对小麦生长、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灌水量为2 100和1 650m~3·hm~(-2)的处理下,小麦产量降幅未达显著水平,其余两个处理(1 200和750m~3·hm~(-2))的产量显著降低。减产源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减少;有效穗数的减少源于群体茎蘖数(起身、拔节)的减少,穗粒数的减少源于穗长的缩短、不孕小穗数增加和有效小穗数减少。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其中灌水1 650m~3·hm-2的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与对照相比,灌水2 100和1 650m~3·hm~(-2)的处理,每公顷效益减少290元以内,其余两个处理减少超过1 700元。综合考虑产量、效益、水分利用效率,在限制灌溉量无补贴的情况下,灌水量为1 650 m~3·hm~(-2)(越冬水750 m~3·hm~(-2)、拔节水450 m~3·hm~(-2)、灌浆水450m~3·hm~(-2))的节水灌溉模式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使用传统回归模型对大豆种植密度及施肥量进行优化时存在的拟合精度低、优化结果不准确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RBF神经网络的优化方法。将大豆种植密度、N、P_2O_5、K_2O施用量作为试验因素,产量作为影响指标,选取黑河43作为试验材料,进行四因素五水平的正交旋转试验,获得各处理下大豆产量数据。对种植密度、施肥量与产量关系构建RBF神经网络拟合模型,对模型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种植密度42.65×10~4株·hm~(-2)、施N量61.82 kg·hm~(-2)、施P_2O_5量106.05 kg·hm~(-2)、施K_2O量19.81 kg·hm~(-2),该配比下大豆产量为3 821.48 kg·hm~(-2)。对优化结果进行试验验证,最优配比下大豆实际产量为3 742.29 kg·hm~(-2),与优化结果相对误差为-2.17%,表明该方法有效,且优化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测定委陵菜中槲皮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Zorbax SB C18柱(250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磷酸(50∶50∶0.04),检测波长为360 nm,测定委陵菜中槲皮素含量.[结果]槲皮素在0.2~2.1 μg/mL(r=-0.999 7)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n=6);样品平均回收率(n=9)为99.4%,RSD为2.57%.[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委陵菜中槲皮素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为给滴灌超高产冬小麦的水氮运筹提供依据,采用水、氮两因素三水平的田间裂区试验(灌水量设1 125、2 250和2 700m3·hm-2三个水平,分别用W_1、W_2和W_3表示;施氮量设0、180和270kg·hm~(-2)三个水平,分别用N_0、N_1和N_2表示),研究了9个水氮处理对麦田0~140cm土层耗水量、冬小麦品种新冬41号群体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和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滴灌量直接提高了0~60cm土层含水量,间接减少了小麦对60~140cm土层储水的消耗量,增加了麦田总耗水量;施氮量对土壤含水量影响不显著。在相同水分条件下,增加施氮量提高了小麦产量;而仅在N_2条件下,滴灌量显著影响产量,W_2和W_3的产量均显著高于W_1,但W_2和W_3间差异不显著;加大滴灌量或施氮量均增加孕穗至成熟期间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量,减少花前营养器官储存物质的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增加花后物质生产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和产量,降低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适宜水氮组合较单灌水或单施氮处理增产更显著,并同时提高水、氮利用效率,以W_2N_2、W_3N_2组合产量较高(9 051.9、9 189.6kg·hm~(-2))。综合产量和成本,春季总滴灌量2 250 m~3·hm~(-2)(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各750m3·hm-2)、总施氮量270kg·hm~(-2)(拔节期90kg·hm~(-2)、孕穗期180kg·hm~(-2))的水氮组合为北疆滴灌冬小麦超高产田水氮运筹的适宜模式。  相似文献   

15.
谷类作物籽粒中镉含量太高对人体有害。有一些报道指出 ,硬粒小麦 (Triticum turgidumL.var. durum )比普通小麦 (T.aestivam L.)的籽粒中含镉量高。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硬粒小麦籽粒含镉量的遗传性 ,为培育低籽粒含镉量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用于测定籽粒含镉量的材料有一个杂交组合的F2 代和 F2 -3 家系、两个杂交组合的 F2 -3 和 F3 -4 家系 ;用另外 13个杂交组合的随机 F8-9和 F8-10 家系测定了籽粒和叶片中的含镉量。试验在砂壤土、混合型细绵土及潜育黑土上进行。结果表明 ,籽粒含镉量主要由单基因控制 ,低镉含量为显性。叶片含镉量与籽粒含镉量高度相关 (r=0 .87~ 0 .89,P<0 .0 1)。因此 ,可以用叶片含镉量来预测基因型 ,这一点在将低镉性状导入高镉品种的回交育种中将很有用处。由 F2 -3后代与 F2 代亲本的回归或 F2 -4 后代与 F2 -3 亲本的回归测得的遗传力 (以标准单位计 )范围为 0 .84±0 .0 6~ 0 .88± 0 .0 8,表明培育低籽粒含镉量品种是可行的。由变异因素 (年份、试验地点、重复、基因型 )估算的遗传力为 0 .78,90 %置信区间为 0 .6 7~ 0 .88。籽粒含镉量的单基因遗传和高遗传力将有助于低含镉量硬粒小麦品种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诱导大豆抗阿特拉津青霉snef960菌株摇瓶发酵条件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验室保存菌种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诱导大豆抗阿特拉津的青霉菌株snef960.利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发酵培养基组分,其最佳碳氮比为葡萄糖(4%)、硝酸铵(0.6%),发酵培养基中4种无机盐的最佳配比为:氯化钾(0.04%)、磷酸氢二钾(0.15%)、硫酸镁(0.04%)、硫酸亚铁(0.001%).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青霉sne...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不同叶绿素含量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陕西关中地区施氮量对不同叶绿素含量小麦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高光效小麦的较佳施氮量,以西农979、冀麦5265及其黄绿叶突变体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施氮水平:0kg·hm~(-2)(CK)、120 kg·hm~(-2)(N_1)、240 kg·hm~(-2)(N_2)和360 kg·hm~(-2)(N_3),分析施氮量对不同叶绿素含量小麦光合能力、氮利用、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小麦生长特性和产量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西农979和冀麦5265黄绿叶突变体的旗叶面积、SPAD值、光合速率以及穗数、穗粒数、产量和品质等指标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并在N_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冀麦5265的各项指标则呈现增加趋势,在N_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西农979和冀麦5265及其黄绿叶突变体的氮肥偏生产力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减小,氮素利用效率则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呈现先减后增趋势。综上所述,在关中平原地区,西农979和冀麦5265黄绿叶突变体兼顾产量、品质与施肥效益的最佳施氮量为240 kg·hm~(-2),冀麦5265为360kg·hm~(-2)。  相似文献   

18.
原子荧光法测定小麦中铅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选择一种简便快速测定小麦铅含量的实验方法,选用小偃22、陕150、陕160、陕225和N9628等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分别以HNO_3-H_2O_2、HNO_3-HClO_4、HNO_3-H_2SO_4为氧化剂,密封式压力罐消解小麦样品,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度计测定小麦中的铅含量。考察了小麦样品消解过程中采用混合酸的种类及用量、试样用量、还原剂硼氢化钠浓度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该方法的最佳实验条件为:HNO_3-H_2O_2作为氧化剂有利于消解试样,试样用量为0.5~1g,NaBH_4浓度为2%。用此方法对实际小麦样品的回收率及方法的精度进行测定,回收率在89.8%~103.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90%,在0~200 n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方法的检测下限为0.02 ng·ml~(-1),可满足实际样品测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以饲用甜高粱海牛品种为试材,以不同刈割频率为处理:年刈割1茬T_(1-1)、年刈割2茬第1次T_(2-1)和第2次T_(2-2),研究刈割频率对甜高粱产量和饲用价值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适度的刈割频率有利于分蘖,会降低株高、主茎粗和节数;(2)刈割2茬较刈割1茬鲜草产量增加10.66%;(3)营养成分方面,刈割有利于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可溶性糖的积累,却降低了含水量和无氮浸出物含量,而粗纤维变化无明显规律;(4)营养价值T_(2-1)和T_(2-2)分别较T_(1-1)增加13.54%和8.23%;饲用价值由高到低依次是T_(2-2)T_(2-1)T_(1-1),T_(2-2)和T_(2-1)的饲用价值分别较T_(1-1)增加5.62%和1.89%  相似文献   

20.
为从抗氧化酶同工酶表达方面了解小麦专用复方抗旱型浸种剂和包衣剂对小麦抗旱性的调节作用,以小麦品种临麦2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小麦专用复方抗旱型浸种剂和包衣剂处理种子对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同工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Mn-SOD和Fe-SOD表达量(活性)高于对照,而Cu/Zn-SOD同功酶表达量(活性)降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POD同工酶中的Rf 0.05、Rf 0.13、Rf 0.22和Rf 0.61条带表达量降低,抗旱型包衣剂和浸种剂处理种子均提高干旱胁迫下Rf 0.05、Rf 0.13和Rf 0.61条带的表达量,而普通包衣剂处理增加了Rf 0.18、Rf 0.22条带的表达量。干旱胁迫降低了CAT同功酶Rf 0.04、Rf 0.76条带的表达量,其中Rf 0.04表达量降幅较大,而抗旱型包衣剂和浸种剂处理种子均提高干旱胁迫下这两个条带的表达量,尤其是Rf 0.04的表达量显著超过对照。说明抗旱型包衣剂和浸种剂能够调控小麦幼苗抗氧化酶同工酶的表达,进而增强植株的抗氧化能力,提高小麦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