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黄海中南部鳀鱼各发育阶段对浮游动物的摄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1999~2001年在黄海中南部采集的鯷鱼(Engraulis japonicus)消化道进行了分析。产卵场的鯷鱼仔稚鱼和越冬场的成鱼都是主要在白天摄食,胃饱满指数白天明显高于夜间。鯷鱼消化道中的食物团几乎全部由浮游动物组成。鯷鱼偏好的食物随鯷鱼长度的增加而变化。桡足类和它们的卵子、幼体是最大的优势类群。体长小于1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卵和无节幼体;体长11~2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和原生动物;叉长21~30mm的鯷鱼主要摄食纺锤水蚤等小型桡足类和甲壳类的蚤状幼体;叉长41~80mm的鯷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叉长81~9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和桡足幼体;叉长91~10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刺水蚤、真刺水蚤等较大的桡足类;叉长101~12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剌水蚤、太平洋磷虾、细长脚域;叉长大于121mm的鯷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磷虾和细长脚Song。  相似文献   

2.
婆罗异剑水蚤的培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海水养殖业中,桡足类可作为海产经济鱼类仔、稚、幼鱼和贝、虾、蟹类幼体的动物性饵料生物。婆罗异剑水蚤(Apocyclops borneoensis Lindberg)隶属于剑水蚤目、剑水蚤科,是一种小型的桡足类,体长0.98-1.13mm,分布于广东(虎门)、福建(厦门)和印度尼西亚,生活在低盐度的咸淡水中。  相似文献   

3.
春季东海区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 2 0 0 3年春季东海区 (2 7°0 0′~ 34°0 0′N)禁渔线附近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根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 ,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海域的浮游动物分为 5个群落。群落Ⅰ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强额拟哲水蚤、尖额唇角水蚤和强壮箭虫 ;群落Ⅱ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小哲水蚤和小拟哲水蚤 ;群落Ⅲ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普通波水蚤 ;群落Ⅳ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和五角水母 ;群落Ⅴ的优势种为 :孔雀唇角水蚤、丹氏纺缍水蚤、中华哲水蚤和刺尾纺缍水蚤。另外 ,在春季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子的可集中体现在纬度因子方面。  相似文献   

4.
渤海桡足类(Copepoda)的食性和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渤海11种桡足类包括了优势种和常见种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种类即小拟哲水蚤、双刺纺缍水蚤,太平洋纺缍水蚤、墨氏胸刺水蚤、瘦尾胸刺水蚤、刺尾歪水蚤、钳形歪水蚤、汤氏长足水蚤和中华哲水蚤均营浮游植物食性,以摄食硅藻类为主,其营养级一般为2.0级,仅双刺纺缍水蚤和刺尾歪水蚤由于它们同时摄食少量原生动物中的纤毛虫类(拟铃虫),为2.1级。此外,双刺唇角水蚤和真刺唇角水蚤均营小型浮游生物食性或称杂食性,它们都以小拟哲水蚤为最重要的摄食对象,又摄食不少硅藻类,其营养级分别达到2.7和2.8级。  相似文献   

5.
轮虫是淡水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绝大部分鱼类的鱼苗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化阶段中最适口的优质饵料.在渔业生产上,鱼苗培育水体中轮虫的数量直接影响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淡水枝角类通称水蚤,又称"红虫"、"金鱼虫".水蚤营养价值极高,是鲢、鳙、鲤、鲫等常规养殖鱼类鱼苗培育阶段和特种水产养殖幼体阶段的良好活饵料.  相似文献   

6.
2014年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海域进行了2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测出浮游动物35种,其中夏季30种,秋季34种。浮游动物以小型桡足类和浮游幼虫为主。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和双壳类幼体为夏季优势种;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强壮箭虫、异体柱囊虫、桡足类幼虫、沃氏纺锤水蚤为秋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高于秋季,生物量则低于秋季。季节变化会影响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辽宁省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黄海北部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州湾黄鲫幼鱼的食性及其随叉长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斌  张波  戴芳群  金显仕 《水产学报》2010,34(6):741-747
根据2008年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黄鲫幼鱼(35~79 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叉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鲫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种,甲壳类(桡足类,磷虾类和糠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占食物总个数的94.65%。优势饵料有小拟哲水蚤、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太平洋磷虾。黄鲫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叉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叉长的增大,磷虾类的比例有所增加,比重从3.57%增加到50.62%,而桡足类的比例则减少。Levin氏标准指数和叉长成反比,说明黄鲫幼鱼随着自身生长发育,其食性逐渐产生特化。黄鲫幼鱼在叉长达到45 mm时,出现了明显的摄食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8.
黄海北部春季和夏季浮游动物生态特性与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年3月(春季)和6月(夏季)对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的浮游动物调查结果,分析了两个季节的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丰度等群落结构特征。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42种,夏季34种。浮游动物以浮游幼虫和小型桡足类为主。桡足类幼虫、棘皮动物幼体、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小拟哲水蚤、拟长腹剑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为春季优势种;夏季浮游动物优势种依次为桡足类幼体、洪氏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短角长腹剑水蚤、桡足类幼虫、小拟哲水蚤和腹针胸刺水蚤。春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512.09mg/m~3,平均丰度为15 522.18个/m~3;夏季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218.84mg/m~3,平均丰度为7582.39个/m~3;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均为春季较高。黄海北部辽宁沿岸海域的浮游动物生物量、丰度较高。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优势种聚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优势种的聚集强度测度进行了分析。本文选择优势度Y≥0.1的桡足类为本水域优势种,丰水期优势种有: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火腿许水蚤(Schmackeria poplesia);枯水期有: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虫肢歪水蚤(Tortanus vermiculu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tenellus)、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 subcrassus)。运用聚集强度指标,通过对这些优势种在长江口锋区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长江河口锋区桡足类聚集强度丰水期高于枯水期;河口半咸  相似文献   

10.
2005年8月(夏季)的大、小潮期间和2006年3月(春季)的大、小潮期间对长兴岛沿岸进行了4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32种,夏季44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为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小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无节幼虫为春季优势种。小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桡足类幼体、太平洋纺锤水蚤为夏季优势种。春季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种类数均低于夏季。小潮期间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高于大潮期间。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优势种受潮周期的影响。北部沿岸和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长兴岛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长兴岛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成熟稳定。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81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冬(2月)4个航次在黄海南部和东海海域(28°-34°N,127°E以西)的中网标本,研究了中小型桡足类-拟哲水蚤属(Paracalanus Genus)优势种丰度的季节变化和平面分布.本次调查中拟哲水蚤属由小拟哲水蚤(P.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crassirostris)、针刺拟哲水蚤(P.aculeatus)和瘦拟哲水蚤(P.gracilis)4个种组成,种群数量皆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小拟哲水蚤是其中最重要的优势种,其种群数量占拟哲水蚤属的73.92%~86.18%,对浮游动物的总数量变动起着关键作用.拟哲水蚤属总丰度的平面分布特点是沿岸水域的数量比外海水域高,且皆与表层温度和盐度的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2.
于1998年6月大潮(10~13日)和小潮(17~19日)期间对潍河口及其临近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肠道色素含量和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进行了现场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优势类群主要是双毛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和浮游幼虫,在大部分站位占浮游动物数量组成的80%以上.从分布上看,双毛纺锤水蚤和浮游幼虫无论在河口内外均占优势,而小拟哲水蚤只分布于河口外区域,太平洋纺锤水蚤主要在河口及河口以内为优势种.双毛纺锤水蚤个体肠道色素含量变化范围为0.060~0.655ng/ind.,小拟哲水蚤为0.073~0.483ng/ind.,太平洋纺锤水蚤为0.142~0.916ng/ind..A1站双毛纺锤水蚤和太平洋纺锤水蚤周日肠道色素含量变化与潮汐变化规律相吻合.测得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结果表明,河口外(10号站)浮游动物优势种群体的日摄食量占初级生产力的32.28%,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4.12%,对浮游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河口内(A1站)浮游动物优势种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3%,日摄食量小于浮游植物现存量的1%.  相似文献   

13.
山东半岛南部癆鱼产卵场癆鱼仔、稚鱼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研究了山东半岛南部Ti鱼产卵场体长2.5-17.9mm的Ti鱼仔、稚鱼的摄食。Ti鱼仔、稚鱼主要饵料为原生动物的鼎形虫、单角铠甲虫、三角铠甲虫。小型桡足类的卵、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桡足类种类为墨氏胸刺水蚤、小拟哲水蚤、克氏纺锤水蚤、双刺纺锤水蚤和拟长腹剑蚤等小型类桡足类。各种饵料所占的个数的百分比为:鼎形虫2.2%,单角铠甲虫7.6%,三角铠甲虫3.3%,桡足类的卵42.2%,无节幼体30.4%,桡足幼体14.1%,Ti鱼仔、稚鱼的摄食率为16.2%,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在水的中下层进行。由于摄食率低,肠道饱满度差,饥锇可能是引起Ti鱼仔、稚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研究表明,动物性生物饵料饲养观赏鱼具有人工饲料不可比拟的优点。一、水蚤水蚤是枝角类甲壳动物,又叫红虫、鱼虫,是观赏鱼最喜食的天然饵料之一,它易吞食、易消化、营养丰富,营养价值为众多鲜活饵料之最。水蚤广泛分布于池塘、湖泊、河流中,一般黎明时用鱼虫网捞取。  相似文献   

15.
运用优势度和聚集强度测度对黄海南部及东海(28°00′~34°00′N、121°00′~127°00′E)中小型浮游桡足类优势种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季出现的主要优势种是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近缘大眼剑水蚤(Corycaeus affinis)和尖额保猛水蚤(Aegisthus mucronatus)等.各优势种的优势度与平均丰度相关关系均大于0.90,相关关系十分显著.主要优势种的丛生指标从冬季,春季到夏季逐季上升.拟长腹剑水蚤聚块性指标和扩散指标冬春季相差不大,但夏季明显升高.小拟哲水蚤聚块性指标和扩散指标冬春夏3季相差不大,夏季高丰度区分布范围扩大,春夏季拟长腹剑水蚤高丰度分布区偏北,位于混合水偏黄海冷水一侧.近缘大眼剑水蚤高丰度区靠长江口近岸,位于混合水偏沿岸水一侧.小拟哲水蚤适应范围最广.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81年2、5、8和11月4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对黄海南部及东海(28°00′~34°00′N、121°00′~127°00′E)水域中、小型浮游桡足类隆剑水蚤科(Oncaeidea)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水域共出现隆剑水蚤9种,其中等刺隆剑水蚤(Oncaeamediterranea)、背突隆剑水蚤(Oncaeaclevei)和角突隆剑水蚤(On caeaconifera)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丰度最高(60.38ind·m-3),秋季次之(15.16ind·m-3),冬季最低(2.34ind·m-3)。通过对同步温度和盐度资料分析后发现,隆剑水蚤主要分布在受台湾暖流和黑潮暖流影响的高温、高盐区域,其中等次隆剑水蚤可作为暖流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17.
2013年7月对红旗泡水库浮游动物及水质情况进行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4种,根据浮游动物出现频率、丰度和优势度y>0.02的优势种类有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简弧象鼻溞Bosmina coregoni、哲水蚤Calanidae sp.、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爪哇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javanus、英勇剑水蚤Cyclops strenuns。浮游动物平均密度1418.78ind/L。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综合评价表明:红旗泡水库水质属于中污染或无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城市封闭湖泊浮游甲壳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的季节变化,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对扬州市蜀冈湖进行为期1周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蜀冈湖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13属15种,其中枝角类2属4种,桡足类11属11种,桡足类中哲水蚤目的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i)、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和剑水蚤目的毛饰拟剑水蚤(Paracyclops fimbriatus)、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为优势种。4种优势种丰度春夏季高于秋冬季,体长秋冬季大于春夏季;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4种优势种丰度与水温呈正相关,体长与水温呈负相关(P0.05);2种哲水蚤优势种丰度还与氨态氮、总氮和叶绿素a呈正相关,与透明度呈负相关,体长与透明度呈正相关,与叶绿素a呈负相关(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水温显著影响优势种丰度和体长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种类夏季出现较多,春季出现较少;91~110 mm体长组出现较多,≤50 mm体长组和>130 mm体长组出现较少。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50 mm体长组较低,>130 mm体长组较高,食物多样性指数随体长的增加而升高。卡方检验显示,棘头梅童鱼主要食物种类宽尾刺糠虾(Acanthomysis latiscauda)、中国毛虾(Aceteschinensis)、七星底灯鱼(Myctophum pterotum)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出现频率有极显著的季节变化,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的出现频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宽尾刺糠虾和七星底灯鱼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极显著,而中国毛虾、中华假磷虾和中华哲水蚤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春冬季、夏季和秋季三个时期的食物组成差异显著;体长聚类分两组,即体长>70 mm和≤70mm之间食物组成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发现: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物的季节变化与该海域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食物组成随发育的变化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其饵料生物种类和大小随棘头梅童鱼体长的增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水蚤一般指枝角类和桡足类两大类,它们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是鱼苗鱼种的适口饲料。水蚤还具有监测和净化水质的作用。在此,特介绍人工培育水蚤技术,供参考。水蚤适宜水温18—25℃,PH值7.5—8,溶氧饱和度70—120%。培育池一般采用土池和水泥池均可,池深约1米左右,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