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水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地处黑龙江流域的南宫市,近年来探索棉田 间作收到了节水增产增收的好效果。主要间作方式是棉薯(马铃薯)间作、棉葱(圆葱)间作、棉瓜(西瓜)间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夏津县常年植棉4万hm2左右,多数棉田为一年一熟,皮棉产量稳定在1500kg/hm2左右,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搞了棉花—马铃薯间作试验示范,在棉花基本不减产的前提下,马铃薯每公顷净收益3.0万元以上,探索出了一条棉薯间作高产栽培技  相似文献   

3.
<正>山东省夏津县常年植棉4万hm2左右,多数棉田为一年一熟,皮棉产量稳定在1500kg/hm2左右,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搞了棉花—马铃薯间作试验示范,在棉花基本不减产的前提下,马铃薯每公顷净收益3.0万元以上,探索出了一条棉薯间作高产栽培技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间作作物种间关系、探究间作栽培方式对土壤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分析手段,研究马铃薯与蚕豆、荞麦间作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生物学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马铃薯间作蚕豆后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而间作荞麦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与单作马铃薯相比,马铃薯+蚕豆土壤磷酸酶、脲酶活性显著增加20. 00%、22. 05%;马铃薯+蚕豆、荞麦栽培增加了根际土壤细菌比例,降低了放线菌比例,间作荞麦土壤放线菌数量较单作相比显著下降36. 5%;间作栽培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改变了真菌生物量/细菌生物量以及革兰氏阳性菌生物量/革兰氏阴性菌生物量的值。多元分析表明,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变化与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说明马铃薯不同间作栽培模式提高了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5.
利用幼龄果园行间空闲土地和光热资源等适于间作套种的客观条件栽种马铃薯,通过间作方式可使同等条件下水肥、光热资源协调利用以及病虫杂草防治得到互补优化。马铃薯的栽培特别是地膜马铃薯栽培,既可抑制果树地内杂草的生长,又利于果园的保水保肥。  相似文献   

6.
春季棉田间作马铃薯,薯间生长快,对棉田有一定的防寒保温作用。同时,薯苗可减轻蚜虫对棉苗的危害。马铃薯收获后,其茎叶压青腐烂分解扣,可满足棉花盛花期和铃期的部分养分需求,有利于提高棉花产量。因此,棉花间作马铃薯是农民增收的一种很好的种植模式,在我市协神乡有较大面积的种植。  相似文献   

7.
蚕豆间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蚕豆间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不同连作年限(2年、6年、10年)下单作、间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蚕豆间作下根际土壤真菌、细菌群落数量减少,真菌、细菌占总群落数量的比值低于单作;但间作栽培影响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在连作6年和10年时,间作较单作处理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的香浓指数分别提高了1.11%、8.02%;间作栽培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与马铃薯连续2年、10年单作相比,间作蚕豆处理下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多聚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分别提高了135.65%、8.22%和58.32%、19.62%.T-RFLP分析共检测到土壤细菌14门20纲,间作蚕豆栽培降低了马铃薯根际β-变形菌纲比例,提高了鞘氨醇菌纲、芽孢杆菌纲比例.随连作年限的增加,间作蚕豆栽培明显改变了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泽普县马铃薯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6.7千米2左右。根据核桃间作马铃薯不同生育时期需水情况,采用常规灌溉、滴灌方式对马铃薯进行灌水试验,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马铃薯株高、块茎等的影响,尝试缓解泽普县农林间作模式下不同作物灌溉用水矛盾。一、试验时间试验于2013年11月~2014年6月,在泽普县波斯喀木乡13村核桃间作马铃薯田进行,核桃行距12米,种植年限14年。  相似文献   

9.
《河北农业科技》2005,(5):44-44
棉花与马铃薯间作优点很多,二者共生期较短,马铃薯收获时棉花植株只有20厘米左右,因此相互之间影响较小马铃薯收获后,由于行距较宽,改善了棉田通风透光条件棉花结铃性加强,可使棉花不少收,甚至多收。1效益分析棉花与马铃薯间作,马铃薯可产1750公斤左右,棉花产量比单作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间作作物种间关系、探究间作栽培方式对土壤的影响,试验以连续单作3年马铃薯为对照,采用BIOLOG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指纹图谱等方法,定位研究了连续2年马铃薯间作玉米(3∶2条带比)影响下,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及马铃薯产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间作栽培显著影响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群落数、提高了细菌在微生物群落中所占的比例。间作栽培中以PLFA为生物标记的土壤细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生物量均显著增加;与马铃薯单作相比,3类微生物类群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5.56%、11.08%、18.08%,真菌生物量占细菌生物量比值下降,促进土壤向高肥效的"细菌型"土壤类型发展。间作栽培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以羧酸类化合物、多聚化合物、胺类化合物为碳源的微生物类群代谢活性。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土壤有机质增加有助于放线菌种群数量的增长。间作栽培体系中马铃薯的竞争力弱于玉米、马铃薯产量较单作体系下降。间作体系作物产量与作物种间关系、马铃薯的品种特性有明显的相互联系。作物种植模式的变化,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改变了土壤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合理间、套作搭配,稳定马铃薯生产力及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晓岗  刘萍  马琨  王娜 《西北农业学报》2020,30(12):1875-1882
根据宁夏南部山区气候和作物的生长特点,设计马铃薯‖玉米(P‖M,行比分别为4∶1,3∶2, 2∶3)、马铃薯‖蚕豆(P‖F,行比同前)、马铃薯不同品种(A‖B‖C,行比1∶1∶1)间作栽培模式,以马铃薯连作为对照,研究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和菌群结构的变化,探寻能够减轻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有效栽培模式。采用基于18S rDNA的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T-RFLP) 技术研究不同间作栽培模式下马铃薯根际土壤真菌的菌群结构和多样性变化,构建真菌ITS克隆文库,利用Genbank数据库比对各栽培模式中ITS序列的测序结果,并作群落结构组成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间作栽培后真菌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马铃薯与玉米、蚕豆间作后根际土壤真菌的物种丰富度在门、纲和目的分类学水平上与连作相比明显下降,菌群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成熟期马铃薯‖玉米3∶2行比间作模式与连作的差异最大,属的比例下降67.74%。间作栽培后,黑孢属(Nigrospora)、地丝霉属(Geomyces)、圆盘菌属(Orbilia)、枝顶孢属(Acremonium)、四枝孢属(Tetracladium)等9个属的真菌消失,同时新增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毛壳属(Chaetomium)、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小球腔菌属(Pleosporineae)等13个属的真菌,其中马铃薯‖玉米3∶2行比间作后巨孢囊霉属比例高达60.35%。可见,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能有效改善马铃薯根际土壤的真菌菌群结构,使其微环境得以改善,缓解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坡耕地玉米马铃薯不同种植模式(玉米马铃薯2∶2间作、玉米马铃薯4∶4间作、马铃薯单作、玉米单作)对蓄存田间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自然水分条件下,玉米马铃薯4∶4间作处理的水分利用率较高且存蓄较多水分。因此,坡地上合理的间作方式能蓄存水分,其中4∶4间作处理蓄存水分较多。该研究对保护坡耕地生态环境和解决广西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生长、产量及糖类物质的变化情况,为促进马铃薯与玉米合理间作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马铃薯单作(对照)和间作(2行马铃薯间作2行玉米)2种栽培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测定,分析马铃薯间作玉米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和糖类物质的影响。【结果】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间作玉米模式下马铃薯的茎粗、单株主茎数、单株匍匐茎和单株根干物质重量及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变化(P>0.05),但间作可提高马铃薯单株分枝数、单株匍匐茎数、单株小叶叶片数、单株叶面积、单株茎叶和单株块茎的干物质重量,并显著提高马铃薯的株高、单薯重、单株产量及复合产量(P<0.05,下同)。随着间作时间的延长,间作马铃薯叶片、匍匐茎和块茎中糖类物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对叶片的影响较大,间作马铃薯叶片的蔗糖、果糖、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在块茎增长期和淀粉积累期均显著低于单作。【结论】与马铃薯单作相比,马铃薯与玉米2∶2行比间作模式下,马铃薯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复合产量显著提高,该间作模式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蒜棉间作两熟栽培是一种高效栽培方式。近几年,山东省棉花大蒜套种面积稳定增加,已成为山东省棉田高效种植的主要栽培模式。这种栽培模式,大蒜生长过程中,产生一定量的大蒜素,对棉花苗期病虫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减轻了棉蚜危害。棉花产量、质量与纯舂棉基本相当,多收一季大蒜,棉田综合效益高,深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主要害虫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的影响,为扁桃棉花间作模式下棉田害虫防治和天敌的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目测法,调查2种扁桃棉花间作棉田和单作棉田棉花的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的种群数量。【结果】 扁桃棉花间作(南北向)有利于棉田蚜虫和捕食性天敌的发生,扁桃棉花间作(东西向)则不利于其发生。扁桃棉花间作不利于棉田牧草盲蝽的发生;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棉蓟马和棉铃虫的发生无影响;不同类型棉田烟粉虱的发生与虫源地距离有关。扁桃棉花间作有利于棉田蜘蛛的发生。【结论】 扁桃棉花间作对棉田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旱地马铃薯与蚕豆不同间作方式的效益比较,结果表明,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马铃薯膜侧间作蚕豆的最佳方式为2行马铃薯间作2行蚕豆,产投比最高,马铃薯和蚕豆折合产量分别为38 550、1 635 kg/hm2,产值达26 563.5元/hm2,纯收益达16 848.0元/hm2,可在甘肃省中部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单作棉田与2种枣棉间作棉田对生态的改善程度及单位土地面积内的经济效益。【方法】以棉花品种新陆中36号为材料,设置单作棉田(CK)、1膜2行枣棉间作棉田(C1)及1膜4行枣棉间作棉田(C2)。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棉田的微环境指标、棉花不同生育期生长、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不同间作模式棉田光强变化为CK>C1>C2;C1、C2的3个冠位CO2总浓度均高于单作棉田;单作棉田的光强、风速、空气及土壤温度均高于2个间作棉田,而空气、土壤湿度均低于2个间作棉田。C2模式棉田的空气、土壤温度、风速明显低于C1,空气及土壤湿度则相反。蕾期-花铃期的棉花各生长指标表现为间作棉田>单作棉田。CK模式棉花产量最高,达到398.00 kg/667m2。净收入表现为C1>C2>CK&...  相似文献   

18.
南阳盆地小麦·马铃薯·棉花1年3熟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小麦间作马铃薯,马铃薯收后套种棉花间作套种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以3行小麦间作2行马铃薯、套种1行棉花的种植方式,经济效益最高。河南省南阳盆地在传统“3.1”式麦棉套种方式的基础上,在小麦预留行上间作2行马铃薯,经济效益可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参考喜德县花椒生育特点与马铃薯生产情况,介绍了喜德县花椒间作马铃薯周年管理技术,包括花椒间作马铃薯期间的栽植管理、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果园清洁等内容,为喜德县花椒与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幼龄梨园间作马铃薯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辽宁省建平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全县推广幼龄南果梨间作马铃薯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践证明,幼龄南果梨间作马铃薯是辽西低山丘陵区一种切实可行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