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均匀度的高低,不但直接影响着生产成绩,而且更直接影响着养鸡户的经济效益。要提高肉仔鸡群体体重均匀度,除加强对温度、湿度和药物防治等管理外,必须抓好以下十项技术措施。 1 “开水”、“开食”要科学 雏鸡出壳后第一次饮水称之为“开水”。“开水”要在开食之前。在养鸡户,雏鸡入舍后1~2h,即供给雏鸡21C的3%红(白)糖水,连饮6h。或用5%葡萄糖和0.1%维生素C的溶液饮水。饮完糖水后,再用青霉素加链霉素(各2000单位/只)混合液饮水,每天2次,每  相似文献   

2.
雏鸡的成活率,直接关系到蛋鸡场的经济效益,要想提高雏鸡的成活率,必须牢牢把握好育雏这一关键环节。1科学的饲养措施1.1雏鸡的饮水雏鸡入舍后,应先用温开水配成3%-5%糖水,并加入1ml/kg水维生素C,饮至2-3h后再投料开食。糖水映用时间一般不超过6h,防止细菌在水中大量繁殖。以后逐渐换成白开水,连饮l周后换成普通水。  相似文献   

3.
蛋雏鸡的成活率,直接关系到蛋鸡场的经济效益,必须牢牢把握好育雏这一关键环节. 1 科学的饲养措施 1.1 雏鸡的饮水 雏鸡入舍后,应先用温开水配成3%~5%糖水,并在1 kg水中加入1ml维生素C,饮用2~3 h后,再投料开食.糖水饮用时间一般不超过6 h,以防止细菌在水中大量繁殖.连饮1周后,逐渐换成普通水.  相似文献   

4.
<正>雏鸡的成活率,直接关系到蛋鸡场的经济效益,要想提高雏鸡的成活率,必须牢牢把握好育雏这一关键环节。1科学的饲养措施雏鸡的饮水:雏鸡入舍后,应先用温开水配成3%~5%糖水,并按每千克水加入1毫升维生素C,饮至2~3小时后再投料开食。糖水供应时间一般不超过6小时,防止细菌在水中大量繁殖,以后逐渐换成白开水,连饮1周后换成普通水。雏鸡的开食:雏鸡的消化  相似文献   

5.
(一)雏鸡的管理 (1)雏鸡进入消毒好的育雏室,所需温度为1~3日龄35℃,4~7日龄33℃,第2周30℃,第3周27℃,第4周24℃,第5周21℃。雏鸡在采食前要先饮水,饮5%的葡萄糖水,实践证明,头7天饮糖水  相似文献   

6.
(一)雏鸡的管理 (1)雏鸡进入消毒好的育雏室,所需温度为1~3日龄35℃,4~7日龄33℃,第2周30℃,第3周27℃,第4周24℃,第5周21℃.雏鸡在采食前要先饮水,饮5%的葡萄糖水,实践证明,头7天饮糖水可提高雏鸡成活率.  相似文献   

7.
1科学的饲养措施 1.1 雏鸡的饮水 雏鸡入舍后,应先用温开水配成3%~5%糖水,并加入维生素C 1mL/kg,饮至2~3h后再投料开食。糖水饮用时间一般不超过6h,防止细菌在水中大量繁殖。以后逐渐换成白开水,连饮1周后换成普通水。  相似文献   

8.
在蛋鸡饲养管理中 ,育雏是关键。由于早春气温低 ,风力大 ,很容易造成鸡舍内温度下降 ,对雏鸡生长极为不利。根据雏鸡生长特点及季节影响 ,在育雏期必须采取供暖保温等措施 ,为雏鸡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1 雏鸡的饲养1 .1 饮水 雏鸡出壳后进入育雏室 ,要确保初饮 ,供给清洁的饮水。 1~ 3日龄的雏鸡可供给 0 .0 2 %的高锰酸钾水 ,以清理胃肠道残留的胎粪。有条件时 ,在第 1周的饮水中可加入 5 %~ 8%的葡萄糖、0 .0 4 %维生素 C或适量的可溶性复合维生素制剂 ,可使幼鸡尽快恢复体力和日后正常采食。1 .2 开食 一般在出壳后 2 4~ 36h开…  相似文献   

9.
饲养7日龄雏鸡要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条件,7日龄对雏鸡的很多指标都有重大影响,在饲养中这个阶段特别重要,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1)饮水:雏鸡进舍后2 h进行初饮,进雏2 d内给予凉开水,第3天开始饮用凉水,在初饮时加入少量葡萄糖,以缓解鸡体脱水,雏鸡进入育雏舍,要检查水盘是否有水、漏水.  相似文献   

10.
春季天气渐暖,是育雏的最佳季节。要提高雏鸡成活率,应抓好以下技术要点:1 严格消毒 进雏前一周维修好育雏舍,堵塞鼠洞,打扫干净。用2%火碱溶液对地面和墙壁进行消毒。再按每1m3空间用福尔马林15mL、高锰酸钾7.5g熏蒸,密封24h后放净烟雾。饲槽、饮水器等用具可用1%火碱溶液消毒,然后用清水冲洗,晒干备用。2 饮水方法 雏鸡进舍后先饮水,后开食。3周内的雏鸡可饮水温在16℃的温开水。头1d饮5%~8%葡萄糖水或白糖水,中间饮一次0.02%的高锰酸钾水(水呈桃红色),有利于蛋黄吸收和胃肠消毒。从第2d起饮5~7d的0.02%痢特灵水…  相似文献   

11.
春暖花开,是一年中育雏的最佳季节。要育好雏,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提高雏鸡成活率。1.喂糖水。1~7日龄,每天饮用8%蔗糖水(也可饮用红糖水)。  相似文献   

12.
春暖花开,是一年中育雏的最佳季节。要育好雏,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提高雏鸡成活率。1喂糖水1~7日龄,每天饮用8%蔗糖水(也可饮用红糖水)。2喂醋水雏鸡出壳后至半个月,每天坚持用1份醋、10份水喂鸡。3喂土霉素每千克饲料中加入50g切成极细的大蒜末和0.25g土霉素,可使雏鸡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4治白痢  相似文献   

13.
1饮水因出壳后大量消耗体内水分,进雏后首先要让雏鸡饮温水2~3h。初生雏鸡一般不知道喝水,饲养员要及时教小鸡饮水,将小鸡的喙在饮水器中浸一下,以帮助其找到水源,如此做三四次,雏鸡就知道自己喝水了。一个笼内有几只雏鸡喝水后,其余的就跟着迅速学会喝水。初饮时可在水中加8%的葡萄糖或蔗糖,饮水温度15℃左右,以后可添加抗菌素、多维和电解质营养液饮2~3d。前3d凉温水饮用,即饮水前预先把饮用水放入育雏室进行预温或专门进行加温,使水温与舍温基本一致,一周后逐渐过渡到可直接饮用自来水。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随时提供充足和优质的饮用水,…  相似文献   

14.
1日龄雏鸡的第1次饮水称为初饮,第1次采食饲料称为开食。初饮和开食是雏鸡饲养的开始,是育雏的重要环节。其方法得当与否,不仅影响雏鸡的健康和生长发育,也影响雏鸡的成活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育雏的成败。因此,重视雏鸡的初饮和开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育雏是养禽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本人参予从法国引进的红波罗祖代雏鸡育雏试验,现报告如下:1红波罗祖代雏鸡的育雏技术1.征入雏前的准备入雏前要做好育雏舍检修和育雏舍、育雏设备、用具的消毒。舍内要求保温良好,通风干燥,光照适中,在入雏前24小时,并关闭门窗启动育雏舍的供热系统进行预热,舍温控制在30~32℃并维持恒温。备好常用物品、药品、饲料。1.2雏鸡的饲养1.2.1开饮:因长途空运,雏鸡体内严重缺水,在雏鸡点数人舍分群后马上饮用18C含5%红糖的凉开水。还可以在饮水中加入普杀平和雏禽开食补液盐,以增强雏鸡体质和抵抗…  相似文献   

16.
雏鸡和育成鸡统称为后备鸡,生产健壮的后备鸡是取得良好产蛋性能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笔者通过实践认为:用乳头饮水器育雏(笼养情况下)与常用的塔式饮水器育雏相比有较多优点,值得总结。一、饮水雏鸡能否及时饮到水对雏鸡的生长和成活都很重要。育雏前期的根本任务是给雏鸡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让雏鸡及时喝上水,及时吃到料,不能及时喝上水的雏鸡第二天将会变成弱鸡。用乳头饮水器育雏在前期更应注意到这一点,可采用如下措施避免雏鸡缺水。1.在雏鸡到达前将乳头饮水器下面盛水杯中放满水(水中含抗应激和防病药物)。2.雏鸡装笼后,可让雏…  相似文献   

17.
育雏 ,是养鸡业成败的关键。广大养鸡专业户 ,往往由于缺乏苗鸡育雏期饲养管理的经验 ,造成成活率低、成本高、经济损失大。现对苗鸡育雏有关方面的经验进行简介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技术要点。( 1 )接雏时应选择毛光亮、活泼、欢叫、眼有神、反应灵敏、脐部愈合好的雏鸡。鸡盒和运输车要注意保暖和通风 ,鸡切勿过多、挤压。盛夏接雏要避开中午。冬春则选择气温较暖的中午。车行要平稳 ,防止颠簸等 ,以减少损失。( 2 )接回的雏鸡要连盒一起散放在育雏室内 ,休息1 0分钟左右再放在地面或网上 ,及时给水 (用温水 ,最好是 5%~ 8%的糖水 ) ,饮…  相似文献   

18.
6.6科学的饲养雏鸡入舍后必须尽快学会饮水和吃食,虽然它们能够靠腹腔内保留的蛋黄在出壳后不吃不饮达三天之久,但这样会造成损害,任何延迟都会使其脱水和虚弱,从而影响雏鸡的成活率。6.6.1饮水初生雏鸡接入育雏室后,第一次饮水称为初饮。初饮应在雏鸡安置20min后立即进行,初饮时间晚会造成体内水分消耗过多,不利于雏鸡生长发育。雏鸡初次可饮5%葡萄糖水和加有抗生素、电解多维的凉开水。若是夏季经长途运输的鸡苗,最好饮给人工口服补液盐(ORS)(配方是:氯化钠2~3.5g,氯化钾1~1.5g,碳酸氢钠2~2.5g,葡萄糖20~25g,凉开水加至1000ml),可以…  相似文献   

19.
<正>1创建适宜雏鸡生长的环境保持育雏舍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换气。在出壳的第1周雏鸡生长适宜温度为35℃左右,以后每周下降2℃~3℃。在保持育雏舍温度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通风换气,防止室内空气污浊。湿度对雏鸡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头10天室内相对湿度保持60%~65%,中后期注意防潮。2适时"开饮",供给全价饲料刚出壳的雏鸡应在24h内饮水,促使其新成代谢,避免发  相似文献   

20.
1 育雏用糖在育雏头几天的饮水中选用加有维生素、抗生素的葡萄糖盐水,可防止雏鸡因饥饿和脱水引起的早期死亡。如第一天饮5~8%的蔗糖溶液,可延缓蛋黄吸收速度,对雏鸡早期生长有利,并可降低死亡率。尤其在雏鸡长途运输时。运输前最好给雏鸡饮水加有抗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