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工接种28日龄非免疫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后,对感染鸡的法氏囊、胸腺、脾、盲肠扁桃体、哈德氏腺、肝、肾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感染后48h,法氏囊淋巴组织最早出现坏死且长久存在。其他淋巴器官的病变出现较迟,程度轻微且恢复较快。IBDV单抗免疫荧光检测,法氏囊及其他淋巴器官中均检测到病毒,接种后12h法氏囊中即检出病毒,持续时间也最长(攻毒后12d),其次是盲肠扁桃体(攻毒后8d)。攻毒13d以后,上述器官均未检测到病毒。法氏囊粘膜上皮的扫描电镜观察,攻毒后2d,上皮细胞肿胀,微绒毛减少或消失。攻毒后3d,局部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并向整个粘膜层扩展,攻毒后10d,上皮层基本修复。  相似文献   

2.
单抗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检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抗鸡传染性支气管病毒(IBV)核衣壳蛋白(N)的单抗株6DH8作为一抗,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鼠IgG作为二抗,建立了检测石蜡切片中IBV抗原的单抗免疫过氧化物酶技术(Mc-IP),并对人工攻毒鸡及临床IBV感染疑似鸡进行了检测。在IBVM41株人工攻毒鸡,用该技术于1~12d从气管、2~7d从肾脏可以检测到IBV抗原,阳性染色集中于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临床疑为IBV感染的病鸡,以Mc-IP技术和单抗免疫荧光试验(Mc-IFA)同时进行检测,结果阳性率分别为90.3%及83.9%。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用马立克氏病(MD)三价疫苗(SB-1+814+HVT)和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分别肌肉注射免疫1日龄AA肉鸡,15日龄腹腔注射MD强毒(vMDV),攻毒后5,25,45和75d,以彩色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测实验雏鸡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和哈德尔腺的IgG,IgM和IgA抗体生成细胞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MD强毒攻击后,免疫雏鸡法氏囊和脾脏中IgG,IgM和IgA抗体生成细胞较对照攻毒雏鸡  相似文献   

4.
为了澄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致病性与病毒抗原分布之间的关系,将强毒株(Ehime/91、DV86)与弱毒株(JI)比较,电镜观察法氏囊,胸腺,脾脏和骨髓中的病毒靶细胞,尽管所有毒株都引起相似的法氏囊萎缩,强毒株还引起胸腺重量指数的大幅度下降,以及盲肠扁桃体,胸腺,脾脏和骨髓的严重损伤,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经Ehime/91或DV86株感染鸡的组织内抗原表明,骨髓和脾中出现大量的抗原阳性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贫血病是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之后,70 年代末新发现的又一禽的免疫抑制病,该病除引起雏鸡一定数量死亡之外,临床经过雏鸡生长发育迟缓,体重降低,并对其它病原(如 M D V、 I B D V、腺病毒等)的易感性增加,更为严重的是可导致某些禽病疫苗免疫失败,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项研究对1 日龄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 C I A V)雏鸡接种新城疫( N D)疫苗和新城疫强毒(v N D V)攻击后免疫器官组织的 Ig G、 Ig M、 Ig A 抗体生成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免疫保护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 1 日龄感染 C I A V 雏鸡 N D 疫苗免疫后,其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外周最大的免疫器官脾脏和细胞免疫中枢器官胸腺的 Ig G、 Ig M 、 Ig A 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均不同程度低于未感染 C I A V 的免疫对照雏鸡。其中,感染雏鸡 Ig G 抗体生成细胞于免疫后7~28 d,在法氏囊和胸腺髓质及脾脏红髓和白髓区明显低于未感染 C I A V 的免疫对照雏鸡, Ig M 生成细胞分别于免疫后7~28 d、7 d 或14 d 明显降低;而 Ig A生成细胞于免疫后28 d,仅在法氏囊髓质 区明显减少,表明 C I A V 感染雏鸡免疫器官对 N D 免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间接法Dot-ELISA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抗原的检测,其最低检出量为0.43μg/ml。对人工感染/自然病例的各组织脏器进行检测,结果法氏囊的IBDV检出率为100%,脾脏的检出率为80%/84.9%,其它器官组织如肾、胸腺、心、肝、肺、盲肠扁桃体、胸肌等均含有一定量的病毒(11~60%)。经统计学分析,法氏囊与脾脏的病毒检出率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人工感染差异极显著P<0.01,自然病例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证实法氏囊是IBDV最主要的靶器官。试验结果表明,该法检测IBDV抗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并且经济、方便、快速,适于大批量样品检测,可作为一种诊断IBD的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时血细胞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感染IBDV免疫和未免疫30~59日龄AA雏鸡的外周血细胞动态变化。结果表明:IBDV对红细胞数(RBC)影响各组差异不显著,均随日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从以IBDV攻毒前1d到攻毒后的头5d,3组鸡的白细胞数(WBC)均呈上升趋势,未免疫未攻毒鸡(C组)随后下降,而未免疫攻毒鸡(A组)和免疫攻毒鸡(B组)则持续上升至攻毒后第7d,然后下降;A组在IBDV攻毒后,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的单核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急剧增加,淋巴细胞第1d虽有减少但随后上升,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第7d出现峰值,以后下降。方差分析显示,A组WBC和DC均高于或显著高于B组和C组,B、C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无IBDV母源抗体的1日龄健康滨白公雏接种IBDV后,于不同时期检查其法氏囊,胸腺,脾脏,盲肠扁桃体及哈德尔腺中IgG,IgM和IgA生成细胞的数量。结果表明,1日龄IBDV感染全身及局部免疫器官组织中三种抗体生成细胞的数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鸡,呈现体液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9.
取320只30~40H龄SPF鸡,经滴鼻和点眼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接种后24~72h出现死亡,病死率51.25%,死亡鸡剖检变化主要为法氏囊肿胀、出血,甚至呈紫葡萄样,脾脏肿大、出血,骨骼肌出血,腺胃肌胃交界处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呈现以法氏囊淋巴滤泡内髓质淋巴细胞坏死为主的特征性病变,并可在巨噬细胞浆内发现病毒包涵体。电镜观察,在法氏囊内淋巴细胞、异染性细胞、巨噬细胞浆内,见大量晶格状排列的病毒粒子和包涵体,表明IBDV首先损害法氏囊淋巴滤泡髓质内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病毒在淋巴细胞内以包涵体方式增殖。  相似文献   

10.
芦荟蜂胶蜂花粉对雏鸡IBD攻毒前后免疫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芦荟蜂胶蜂花粉对雏鸡IBD攻毒前后免疫器官的影响陆钢,边庆华,刘瑞萍,屈洪岩(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100094)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急性、高度接触性、危害幼鸡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淋巴组织,特别是法氏囊是受到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由于该病传染性强...  相似文献   

11.
法氏囊病毒感染对肉鸡内分泌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弱毒疫苗免疫和强毒感染艾维菌鸡,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浆甲状腺素(T3,T4)、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和皮质酮(F)来研究IBDV感染对肉鸡内分泌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IBDV弱毒疫苗免疫使肉鸡产生高效价抗体,血浆ACTH含量升高;IBDM强毒感染导致肉鸡血浆T2、F急剧升高,法氏囊肿大,血清中也出现IBDV抗体,但效价显著低下;而IBDV强毒感染曾  相似文献   

12.
某些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株(HV-IBDV)通过鸡胚连续传代适应于鸡胚,鸡胚适应的HV-IBDV成功地在鸡胚成纤维(CEF)细胞上生长,表现致细胞病变作用,鸡胚-细胞适应株对实验感染雏鸡的致病性大大降低,无一只死亡,法氏囊病变与标准株的相似,交叉病毒中和试验表明,细胞培养适应与标准株的抗原性有差异,免疫学试验表明,适应株免疫鸡后,对HV-IBDV强毒感染有很好保护作用,特别是免疫接种后3天攻强毒,适  相似文献   

13.
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120、H52、M41、ARK、澳大利亚T株、野外分离株RS、RY及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减蛋综合症病毒(EDSV)等分别接种9日龄SPF鸡胚,37℃孵育48小时后,将其尿囊液离心,沉淀用PBS悬浮,涂片,用抗IBV单抗MC作一抗、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结果:H12O、H52、M41“ARK、T株及RS、RY均显阳性,而NDV、IBDV、ILTV、EDSV均为阴性。结果表明、用此法检测鸡胚尿囊液中IBV.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以马立克氏病病毒(MDV)感染1日龄肉用雏鸡,在感染后5、25、45d采取法氏囊、脾脏、盲肠扁桃体和哈德尔腺,用彩色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查免疫器官组织中IgG、IgM和Ig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MDV感染雏鸡的法氏囊、脾脏和哈德尔腺中以IgG抗体生成细胞居多,IgG、IgM和IgA抗体生成细胞均较正常对照鸡显著减少;盲肠扁桃体中以IgA抗体生成细胞居多,IgA、IgG和IgM抗体生成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鸡。由此表明,MDV感染鸡全身免疫器官和消化道、呼吸道局部粘膜体液免疫机能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5.
感染IBDV雏鸡血液激素水平和ANAE阳性淋巴细胞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内分泌活动及细胞免疫反应在鸡抗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感染中的调节作用机制而进行了本研究。结果表明,攻毒后1~5d内,未免疫攻毒鸡(A组)、免疫攻毒鸡(B组)血浆皮质酮均明显上升,而未免疫未攻毒鸡(C组)则否。A、B、C3组血浆T4水平攻毒前后无明显变化,T3除在攻毒后第3天A组明显高于B、C组外,其他时间无明显差异性变化。血液ANAE阳性淋巴细胞(%)在攻毒后的1~5d内,A组和B组明显下降,以后回升,至28d回复到攻毒前水平,并接近于C组。A组的ANAE阳性淋巴细胞(%)与皮质酮呈显著负相关,与T3和T4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鸡IBDV人工接种家鸽试验朱尧生,虞永昌,高正军(江苏省淮阴农业学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主要发生于鸡,火鸡为隐性感染,鹌鹑、鹅已有发病报导,鸭可感染并分离出病毒,但鸽IBD的发生尚未见报道。为了探索鸽对鸡IBD病毒(IBDV)的易感性及人工感染...  相似文献   

17.
给28日龄伊莎雏鸡人工接种新城疫病毒后,应用常规病理学检验、细胞化学和免疫组化技术对免疫器官的病理学变化作了研究。接毒12h,法氏囊滤泡的髓质、胸腺小叶的髓质、脾白髓、盲肠扁桃体的淋巴小结及弥散淋巴组织的部分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首先出现核浓缩、胞浆固缩等坏死变化。接毒1~3d(潜伏期),骨髓、法氏囊滤泡、胸腺小叶、脾白髓和红髓、盲肠扁桃体粘膜层及弥散淋巴组织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发生核浓缩、碎裂、胞浆固缩,强嗜酸性等坏死变化。接毒4~6d死亡病例,这些免疫器官的淋巴组织散在呈蜂窝状空泡结构坏死灶(法氏囊为滤泡坏死),进一步崩解成无结构嗜酸性颗粒状物质。这些坏死变化可作为雏鸡新城疫诊断的根据。  相似文献   

18.
选取经伟要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弱毒苗免疫和未免疫的AA鸡120羽,研究了感染IBDV强毒后血浆肿瘤坏因子-α(TNF-α)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物水平的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表明,攻毒后第1天,未免疫攻毒鸡(A组)血浆TNF-α即表现较大的变化,至第3天,A组和免疫攻毒鸡(B组)TNF-α显著高于未免疫未攻毒鸡(C组),至第5天3个组虽均下降,但A级仍 或明显高于B、C组,以后3组间无明显差异;攻毒  相似文献   

19.
复方中药对蛋雏鸡感染IBDV后免疫器官的形态学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只30日龄健康海兰蛋雏鸡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0只。A组饲料中添加复方中药,接种IBDV;B组饲料中添加中药,接种IBDV;C组不添加中药,接种IBDV;D组不作任何处理为对照组。在接种后7d剖检、取材作石蜡切片,观察鸡免疫器官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表明,传染性IBD野毒可使鸡免疫器官发育不良,主要导致法氏囊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生成,导致免疫抑制;中药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及免疫活性细胞生成,提高免疫活性,调节免疫抑制,使免疫器官的组织结构保持或恢复正常水平;复方中药抗IBDV感染的效果优于中药。  相似文献   

20.
对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雏鸡新城疫(ND)免疫及其强毒攻击后,其免疫器官kk法氏囊、脾脏和胸腺的IgG、IgM和IgA抗体生成细胞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感染雏鸡IgG抗体生成细胞于免疫后7~28d,在法氏囊和胸腺髓质及脾脏红髓和白髓区明显低于未感染的免疫对照雏鸡;IgM生成细胞分别于免疫后7~28d、7d或14d明显降低;而IgA生成细胞于免疫后28d,仅在法氏囊髓质区明显减少,表明CIAV感染雏鸡免疫器官对ND免疫的体液免疫应答降低。ND强毒攻击后,CIAV感染ND免疫雏鸡法氏囊、脾脏、胸腺的三种抗体生成细胞均程度不同地低于对照雏鸡,其中IgG生成细胞减少最为明显。CIAV感染雏鸡免疫器官抗体生成细胞减少与免疫保护率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