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多点试验表明玉米免耕覆盖稻草栽培的玉米产量、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均优于翻耕覆盖稻草和翻耕不覆盖稻草栽培,且免耕覆盖稻草栽培的玉米收益高于翻耕覆盖稻草和翻耕不覆盖稻草栽培。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鲁梅克斯K-1对关中奶山羊产奶性能的影响。选取50只健康、体质量、产奶量接近(P>0.5)的关中奶山羊,试验共分5个处理,每个处理10只,各处理每只羊每天均饲喂3 kg粗饲料和1 kg精饲料,对照组粗饲料全喂玉米秸杆青贮,A、B、C、D组用鲁梅克斯青贮分别替代0.5、1、1.5、2 kg玉米秸杆青贮,进行为期50天泌乳试验。结果表明:(1)整个试验期,处理C组共产羊奶1850 kg,处理C组分别比CK、A、B、D组多产奶490、325、260、310 kg,差异极显著(P<0.01);(2)处理C组比CK、A、B、D组奶山羊的乳干物质、乳脂率、乳蛋白及乳糖含量均有所改善,但差异不显著(P>0.5);(3)C组的纯收入为5675元,C组分别比CK、A、B、D组多收入2035、1350、1065、1215元,差异极显著(P<0.01)。鲁梅克斯营养丰富,与玉米秸杆混合青贮能有效提高关中奶山羊产奶量,改善乳蛋白、乳糖及乳脂率,其在粗饲料中添加量在50%为宜。  相似文献   

3.
玉米免耕与翻犁栽培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全省10个不同海拔、生态、气象条件的试验点试验进一步表明玉米免耕覆盖稻草栽培处理下的玉米产量、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均优于免耕起垄覆盖稻草、翻耕覆盖稻草和翻耕不覆盖稻草栽培,且免耕覆盖稻草栽培的玉米收益高于免耕起垄覆盖稻草、翻耕覆盖稻草和翻耕不覆盖稻草栽培。  相似文献   

4.
适应玉米秸秆还田的小麦根病拮抗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从玉米秸秆还田土中筛选得到对小麦全蚀病、小麦根腐病、小麦纹枯病都有防效的拮抗细菌19株,抑菌率在41.57%—93.36%之间,结合其对玉米秸秆性降解性能,发现菌株F1514即对小麦根病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又对玉米秸秆具有一定的分解能力和适应性。菌株F1514对小麦全蚀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的抑菌率分别为92.92%、90.81%、63.26%;在测定时间内其对粗纤维降解率的为10.92%。经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 Bacillus.sp)。  相似文献   

5.
玉米秸秆机械还田及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在黄淮平原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收获后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条件下,采用播量、播深和镇压三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品种济麦22的出苗、越冬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播量因素显著影响出苗率、越冬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和穗粒数,对以上指标的作用力均在30%以上;镇压极显著影响越冬率,作用力占14.02%;播深对以上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播量225万/hm2基本苗,播深4-5cm,播后镇压处理的播种方式,可保证小麦高质量出苗及安全越冬,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不同暗处理对墨西哥玉米开花习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结果表明暗处理可以诱导墨西哥玉米在本地开花。在不同光照时间条件下,墨西哥玉米的单株产量有极显著差异,粗蛋白含量有显著差异,但暗处理对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墨西哥玉米在暗处理30d前提下,以每天光照9h最为适宜,在此条件下墨西哥玉米既可以在本地开花散粉,且产量和品质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小麦秸杆浸提物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庆勤  何克勤  张伟 《种子》2007,26(4):11-13
以大豆、小麦、黄瓜3种作物为受体,对皖麦19品种的小麦秸杆的化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秸杆的浸提物对3种作物的种子萌发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0.10g/ml浓度下的抑制作用显著;0.05g/ml、0.075g/ml两个浓度下的抑制作用不显著;小麦秸杆浸提物对3种受体作物的苗高、根长和干物质积累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浓度效应,小麦、黄瓜为0.05g/ml的秸杆浸提效果最好,大豆以0.075g/ml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ksc313@126.com     
 用复合氨基低聚糖抗病增产剂在不同区域对小麦、玉米、水稻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浸种或在不同时期喷施,均可使产量增加,小麦增产20.8℅,玉米10.6℅,水稻15.6℅,随机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田间调查和考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水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对照,水稻浸种或喷施的叶绿素含量及干物重高于对照,小麦喷施的花后叶面积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9.
秋水仙素浸芽法处理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采用28个育种材料的玉米单倍体籽粒,使用0.06%秋水仙素溶液浸泡幼芽上部和幼芽全部,研究秋水仙素对玉米单倍体的加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年中不同秋水仙素浸芽方法处理玉米单倍体的成活率、授粉率和结实率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浸泡幼芽上部处理能够明显减轻药害,缩短缓苗时间,提高单倍体植株的加倍效果,成活率、授粉率和结实株率均是浸泡幼芽全部处理的1.5倍左右,而且浸泡幼芽上部处理的授粉率和结实率分别是对照的2倍和4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稻草覆盖、生态拦截(指在玉米地块边缘厢边种植大豆,下同)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于2014年在湖南农业大学浏阳长期定位试验基地设置了不施肥(T1)、施化肥(T2)、施化肥+稻草覆盖(T3)、施化肥+生态拦截(T4)、施化肥+稻草覆盖+生态拦截(T5)5个试验处理,分析测试了棒三叶的SPAD值与光合特性以及玉米的养分累积、产量指标。结果表明,在施化肥的基础上,稻草覆盖、生态拦截能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提高春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降低胞间CO2浓度,可使蒸腾速率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也能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增加春玉米地上部氮磷钾养分的累积量以及穗鲜重、茎叶鲜重、地上部总鲜重、穗粒数、百粒重、籽粒产量。其中以稻草覆盖+生态拦截处理(T5)的影响效果最明显,各指标与单纯施化肥处理(T2)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分别增加了28.83%、54.67%、17.67%,地上部总鲜重增加了24.94%,籽粒产量提高了28.13%;与单一的稻草覆盖(T3)相比,除胞间CO2浓度(P>0.05)、蒸腾速率(P<0.05)、籽粒产量(P<0.05)以外,其余指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单一的生态拦截(T4)相比,净光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磷钾累积量、地上部总鲜重、穗粒数、百粒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蒸腾速率、氮累积量、穗鲜重差异显著(P<0.05),但叶绿素含量、胞间CO2浓度、茎叶鲜重、籽粒产量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而生态拦截(T4)与稻草覆盖(T3)相比,除叶绿素含量、茎叶鲜重、总鲜重(P<0.05)和钾累积量(P<0.01)以外,其余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这说明稻草覆盖、生态拦截可促进春玉米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进而提高产量,且两者共同作用的效果更明显;从整体上看,生态拦截的影响效果好于稻草覆盖。  相似文献   

11.
小麦/夏玉米∥夏芸豆是我市新兖镇代家村一带广泛种植的高产模式,目前全市种植面积达到1500hm^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般每667m^2小麦产量487.6kg、玉米665.8kg、夏芸豆700kg左右。但是夏芸豆不同播期、不同上市时间,种植效益差异较大,为了使夏芸豆最佳结荚期和最佳上市时间相吻合,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们进行了夏玉米套种夏芸豆不同播期试验,本试验设置5个处理,通过3年多点试验证明6月30日为夏芸豆最佳播种时期。  相似文献   

12.
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田间条件下,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下茬作物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实现科学合理的秸秆还田农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正常施肥、不施肥,不浇水、浇2次透水条件下全量、2倍量和无小麦秸秆还田,共8个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玉米幼苗生长和成熟期生物学与经济性状的影响试验,测定了玉米的出苗率、根系2次活力、生物学性状。结果显示,在水肥充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无小麦秸秆还田和2倍量还田的玉米幼苗,小麦秸秆还田的有无与多少都会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麦秸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减弱,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玉米长势均良好。玉米成熟期考种结果表明,2倍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861.95 kg/hm2,增长率达68%;全量小麦秸秆还田浇2次透水的处理较对照1增产2567.34 kg/hm2,增长率达61%;而仅浇2次透水无小麦秸秆还田的对照2较对照1增产2525.25 kg/hm2,增长率为60%。可见,通过农艺措施调节,能减轻过量秸秆的负效应,降低秸秆还田对下茬作物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正常施肥条件浇2次透水的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有显著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设置生长调节剂Dicamba和2,4-D不同浓度混合液共6种处理,研究Dicamba和2,4-D对5个小麦基因型与玉米杂交得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处理间、小麦基因型间以及二者之间互作均显著影响小麦与玉米杂交得胚率。单独使用100mg/L2,4-D的得胚率最高(26.2%,极显著高于25mg/L2,4-D+75mg/L Dicamba处理的得胚率(19.9%)和50mg/L2,4-D+50mg/L Dicamba混合处理的得胚率(20.0%)。其余3种混合型生长调节剂处理间得胚率差异不显著。襄麦56平均得胚率最高,显著高于扬麦158、郑麦9023和组合0173,其次为裹麦25。同一小麦基因型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的得胚率及同一生长调节剂处理不同小麦品种间得胚率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三种作物种子:小麦、大豆、玉米封样进行不同处理,并比较种子发芽率在保存一年后各处理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樟脑球及抽真空处理的小麦和大豆发芽率均显著高于对照。对于这三种作物来说,樟脑球及抽真空均是有效的保存封样种子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秸秆还田后采取何种耕作方式可以显著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危害,2016-2021年在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杜曲镇前韩村开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的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耕深25cm(T1),秸秆全量还田、耕深15(T2)、20(T3)、25(T4)和30cm(T5)处理,研究秸秆还田状态下微调的耕作方式对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病小穗率、病粒率、千粒重、病情指数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5处理的病穗率、病小穗率、病粒率、千粒重、病情指数和DON含量均是最优值(除T1外),各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从优到劣为T1>T5>T4>T3>T2,秸秆不还田T1处理表现最优,秸秆还田下T5处理表现最优,且T1和T5处理的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后T5处理的耕作方式最有利于降低小麦赤霉病的危害,高质量连年秸秆还田不会造成赤霉病流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穗率、病小穗率、病粒率、病情指数与DO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DON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4月份平均气温与小麦赤霉病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小麦产量,但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北方低温地区秸秆难以降解的问题,应用秸秆降解菌剂对秸秆进行快速分解,起到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通过模拟秸秆还田的培养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对比了3种不同秸秆降解菌在不同培养阶段对玉米秸秆的降解效果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降解菌能够加快秸秆降解,尤其是施加混合菌剂的处理,在培养100 d时降解率达到了86%,明显高于无菌处理;同时,施入秸秆降解菌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其中脲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明显,在培养末期,低温菌剂、常温菌剂和混合菌剂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是培养初期的1. 2,1. 3,1. 7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过氧化氢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各个处理的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CK和无菌对照S;各个处理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pH值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均呈现出稳定上升趋势。因此,低温条件下秸秆还田配施降解菌可以明显提高玉米秸秆降解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  相似文献   

17.
稻草覆盖对砂姜黑土冬小麦生长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砂姜黑土稻麦轮作地区免少耕麦田稻草覆盖对冬小麦生长环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具有在冬季增加土壤温度,减轻和消除小麦冻害;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土壤开裂,保持较多土壤有效水,减轻和消除小麦旱害;增加小麦出苗率,促进小麦根系早生快发,为小麦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等作用,因而不同耕作处理稻草覆盖田块小麦的增产呈现免耕套播>免耕条播>耕翻撒播之趋势,覆盖较不覆盖明显增产,增产幅度可达1%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用复合氨基低聚糖抗病增产剂在不同区域对小麦、玉米、水稻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浸种或在不同时期喷施,均可使产量增加,小麦增产20.8℅,玉米10.6℅,水稻15.6℅,随机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田间调查和考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水稻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对照,水稻浸种或喷施的叶绿素含量及干物重高于对照,小麦喷施的花后叶面积比对照高。  相似文献   

19.
低温与土壤水分含量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了25℃、10℃及5℃3个发芽温度及5个土壤水分含量,研究了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与玉米发芽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个温度条件下,玉米种子的萌发率在品种间及品种与土壤水分含量的互作下均呈极显著差异,土壤水分含量间仅在25℃处理7d时差异不显著,其他情况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玉米品种10℃处理21d与5℃处理4d+25℃处理3d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发芽势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水分含量为15%时,发芽率的变异系数最小。初步明确了玉米萌发期耐冷性鉴定的条件为:5℃处理4d+25℃处理3d,土壤水分含量为15%。  相似文献   

20.
应用正交设计优选秸秆降解菌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利用正交设计筛选秸秆降解菌组合的方法,优选产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的秸秆降解菌的组合。利用正交设计以玉米秸秆粉为发酵底物,检测分析不同组合的降解率及酶活;采用平板拮抗试验测定组合内菌株间的拮抗作用,检测筛选的效果。结果表明,降解菌不同组合之间玉米秸秆降解率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筛选出最佳组合为A1B3C1D4E1F2G1,即接种量F-11为1 mL,XX-10为2.0 mL,G-09为1.0 mL,降解率超过对照10%以上。部分降解菌菌株之间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秸秆降解率与组合内降解菌株的组成有关。正交试验设计是筛选秸秆降解菌最佳组合的一种有效方法,筛选出的降解菌最佳组合秸秆降解能力强,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