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产业现状我县土质优良,气候温和,具有得天独厚的栽桑养蚕条件。自古以来,农桑并举,栽桑养蚕曾有过辉煌的成就。上世纪90年代初,有四边桑8000万株,全县发种24万张,产茧500万kg,农民养蚕收入6000余万元,居全省第三位,原南充地区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巫溪县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自1983年全县大育苗栽桑以来,蚕桑产业蓬勃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桑园面积达到5333hm2。4万多农户栽桑养蚕,发种最高峰达5万余张,产茧150万kg,分别在1983年发种10065张、产茧20.5万kg的基础上净增4倍多,丝厂、绸厂从无到有,每年上缴县财政税费300多万元,直接解决就业人员达2000人以上,是县上重点培植的纳税大户之一。近些年、特别是2008年,我县与其他蚕区一样,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蚕桑产业规模逐步萎缩,目前全县年发种2万多张、产茧85万kg左右徘徊。  相似文献   

3.
四川南充蚕业存在的严峻问题及巩固发展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充曾是全国四大蚕区和21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产茧量名列湖州、嘉兴之后,居四川省第一位。20世纪90年代初,蚕茧、丝绸产量分别占全省的1/3,1990~1994年全市丝绸工业总产值分别超过12亿元,上缴利税最高年达8000万元,出口创汇最高年超过5000万美元。1995年全市养蚕100万张,产茧2000万kg。2003年全市有良桑5亿多株,54万农户养蚕,年养蚕30.8万张,产茧1000万kg。全市60个蚕桑基地乡发种、产茧分别占全市的45.3%和40.5%。产茧10万kg以上的乡20个,年养蚕1000张以上的村5个,产茧1000kg以上户60个,现有桑园0.67hm2以上的大户1000余户,栽桑0.26万hm2。蓬安县程贤能承包河滩栽桑近58hm2,2003年养蚕850张,产茧3.2万kg,收入达30余万元,成为全省第一养蚕大户。近十年来,蚕桑生产逐年下滑。目前发种、产茧量已降到1971年的水平,2003年全市发种、产茧分别比1995年下降了69.3%和44.4%,营山、高坪、仪陇、蓬安、嘉陵等5个县区比1995年下降了70%以上。仪陇县1995年有桑1.29亿株,养蚕户为18.1万户,年养蚕11.46...  相似文献   

4.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县委、县府各届领导把发展蚕桑生产列为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来抓,使蚕桑基础不断巩固、蚕茧生产规模逐年扩大.1978年全县有桑树4900万株,发种52992张,产茧155.6万公斤;到1994年已发展到桑树12450万株,其中投产桑占70%,发种131094张,产茧316.7万公斤,栽桑、发种、产茧每年分别平均以10.2%.9.8%、6.9%的速度增长.今年计划发种14.5万张,育苗5000亩,栽桑3000万株.其中春夏两季发种80152张,占全年计划的55.3%,比去年同期增长9.  相似文献   

5.
<正> 栽桑养蚕在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蚕桑生产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已成为大多数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和我县经济发展的骨干项目。现全县有桑树1.07亿株,全年养蚕12万张,产茧250万公斤,蚕农茧款收入最高年达2000多万元,年出口创汇74万元,蚕桑生产在我县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 武胜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有耕地53万多亩,农业人口70万,人平占有耕地0.7亩多,是人多地少的农业县。近几年来,在发展蚕桑生产中,根据武胜实际,狠抓桑树管理,提高单株产叶量,提高栽桑效益,走内涵发展蚕桑生产的路子,保持蚕桑生产稳步健康地发展。从1984年到1990年,桑树总株数基本保持在7000—8000万株,但养蚕量逐年增加。1984年全县发种12万多张产茧5万多担。1990年全县发种20万张,产茧10.2万担,实现了300—400株桑养一张蚕。全县5个区,42个乡(镇)中,3个区产茧过双万担,两个区产茧超过万担;产茧3千担的乡达到10个,2千担以上的乡达到31  相似文献   

7.
刘万全 《蚕学通讯》2000,20(3):49-49
作为重庆市近郊农业县,具有栽桑养蚕悠久历史的铜梁县,发挥蚕桑大县的区位优势,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栽桑养蚕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农村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历史楔机,加快蚕桑大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从今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实施建设500万公斤优质茧基地县工程,以达重振蚕业雄风、重振蚕业辉煌之目的。 铜梁县实施建设500万公斤优质基地县的具体目标是:全县累计育苗360公顷,栽桑4320万株,其中成片栽植0.33万公顷,力争到2004年全县发种20万张,产茧500万公斤。今…  相似文献   

8.
蚕桑生产是我县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是农民治穷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丝厂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振兴我县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县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据《大足县农牧渔业志》记载,我县于1955年开始恢复育苗栽桑,当年育苗10.2亩,栽桑19.1万株,1956年发放蚕种8张,产茧219公斤.到1992年,全县共有桑树15430万株,达到人平有桑200株,是1956年的808倍;发放蚕种59524张,产收鲜茧1036817公斤,分  相似文献   

9.
石柱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1966年开始,党政将蚕桑生产纳入农村支柱产业发展,1994年蚕茧产量达到高峰,当年全县有6万户近20万人栽桑养蚕,桑树1.4亿株,年养蚕10.5万张,产茧212万kg,蚕农收入近3 000万元,先后建起了两个丝绸厂,缫丝能力10 200绪,织绸100  相似文献   

10.
阆中市自1985年列为省商品茧生产基地以来,经过扎实工作,蚕茧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桑树基础逐年增强.1983年有桑树3161万株.发种37453张,产茧984429万公斤.到1994年已发展到桑树1.2亿株,发种140929张,产茧365万公斤,发种、产茧每年分别平均以12.7%~12.8%的速度递增.今年春夏发种88593张,新育桑苗10000亩,计划全年发种16万张,栽桑4000万张.但由于受国际丝绸出口受阻、国内丝绸企业全面亏损、效益严重滑坡  相似文献   

11.
曾一度辉煌的阆中蚕桑生产在经历了十年持续稳定发展之后,终因生产规模较小,千家万户经营,无力抵御茧价暴跌的市场风险,而今步人了低谷.1985年被列为省的蚕丝商品基地县,经过一番努力,阆中的蚕桑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1995年底全市累计栽桑达1.2亿株,折合桑园6666.7公顷(10万亩),养蚕16.3万张,生产蚕茧4012吨.桑树、发种、产茧年均分别以10.5%、13%和10.6%的速度递增,1995年茧款收入5000万元,户平茧款300元.尽管1995年蚕桑生产是阆中栽桑养蚕收益最好的年份,然而,由于生产规模小,每个养蚕户1季只养蚕0.36张,产茧8.9公斤,茧款也仅100元.1995年  相似文献   

12.
<正> 地处黄土高原的革命老区清涧县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50年代县上还建成了一座小型缫丝厂,数十年来一直是我省蚕桑基地县之一。1991年9月26日,县委、县政府又一次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决定”,明确指出,到1995年末,全县栽桑株数将达到1200万株,养蚕1万张、产茧  相似文献   

13.
周学珍 《蚕学通讯》2003,23(4):58-60
1 我县蚕业现状我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 ,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产业为我县城乡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初步统计 ,自 1 983年组建县丝绸公司至今 ,全县累计养蚕 83.74万张 ,收茧1 6 2 7.89万kg ,蚕农收入茧款 1 3587.89万元。 1 995年是 2 0世纪蚕桑生产发展的鼎盛时期 ,养蚕 7.6 6万张 ,产茧 1 4 5万kg ,农民茧款收入 1 336万元。但近年来 ,我县蚕桑生产逐渐萎缩 ,2 0 0 2年发种 2 .3万张 ,产茧 6 0万kg ,蚕农茧款收入 6 0 0万元 ,分别是最高年景的 30 %、4 1 .3%、4 5% ,蚕业的发展步入困境。1 .1 产业模式落后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 ,说明…  相似文献   

14.
<正>栽桑养蚕是武胜传统资源型优势骨干产业,鼎盛时养蚕曾发种达24万张,产茧500万公斤,蚕桑生产曾名列全省前茅,其四边桑栽桑模式在全省推广。近年来,为了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抓住国家西部开发、东桑西移政策  相似文献   

15.
<正> 茧丝绸是中江县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骨干产业。1995年全县有桑树2.5亿株,小桑园4.5万亩,制合格蚕种19万张,养蚕农户28万户,发蚕种35万张,产茧15.6万担,收购鲜茧14.2万担,年产干茧2750余吨,蚕农茧款收入5700余万元。全县目前有蚕茧收烘站五十个。其中:国营茧站40个,乡办代收烘蚕茧站10个。全县从事蚕茧生产收  相似文献   

16.
张权利 《蚕学通讯》2002,22(1):42-43
栽桑养蚕 ,是我市的一大传统产业 ,它具有“时间短、投资少 ,见效快”的独特优点 ,深受广大蚕农的喜爱。近年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行情变化大 ,生产总量大幅下滑 ,茧丝绸行业受到重挫 ,蚕桑基础损毁严重。1 992年 ,是永川市蚕桑生产发展最好年景 ,桑树总量达 1 .5亿株 ,年养蚕 1 1 .6万张 ,产茧 2 0 0 0吨 ,农村养蚕经济收入达到 4 0 0 0多万元 ;自 1 995年以来 ,由于国际丝绸市场低迷 ,鲜茧价格跌落 ,严重挫伤了广大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 ,到 2 0 0 0年 ,全永川桑树总量仅保留 30 0 0万株左右 ,养蚕 2 .5万张 ,产茧50 0吨 ,农民养蚕收…  相似文献   

17.
赵淑娅 《蚕学通讯》2002,22(4):52-55
蚕桑丝绸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近年来 ,开县蚕桑业受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 ,生产发展徘徊不前。围绕建成渝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实施县委提出的蚕桑“十百千万”工程 ,大力加快我县蚕桑业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建设 ,笔者就做大盘强开县蚕桑业进行了专题调研。1 现状和问题开县地处盆周山区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地理和生态环境都适宜栽桑养蚕。自古以来 ,农桑并举 ,栽桑养蚕曾有过辉煌的成就。 1 995年全县发种 7.7万张 ,产茧 1 52万kg。近几年来 ,我县蚕桑生产与全国全市一样几起几落 ,到 2 0 0 1年全县发种 2 .3万张 ,产…  相似文献   

18.
<正> 自1988年以来,我县蚕茧生产取得了巨大成绩,至今仍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势头。1996年,全县桑树已发展到了1亿株,发种10万张,产茧2500吨(5万担),蚕农茧款收入2500万元(加蚕桑其它收入共3200万元),与大发展前的1980年全县有桑树1780万株,发种50000张,产茧1250吨,蚕农茧款收入1200万元;桑树增长8.9倍,发种增长1  相似文献   

19.
胡云峰  胡安素 《四川蚕业》2006,34(3):51-53,55
我县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发种、产茧曾名列全省前茅,特别是四边桑栽植模式曾在全省推广。蚕桑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栽桑养蚕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地方经济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 栽桑养蚕是我县的一项传统性副业生产。建国后,我县蚕桑生产有很大发展。1958年全县产蚕茧20020公斤。1985年全县桑园面积曾达16734亩,1984年养蚕703张,产茧24680公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栽桑养蚕已成为我县群众的扎根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