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给灰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 Perry)初生幼体口服卤虫包膜的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探讨其对海马幼体生长、成活率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共计3批初生的灰海马幼体(3对亲本一次产出的全部幼体),每批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3批幼体作为3个重复组,以排除初生幼体质量不同引起的差异。试验组投喂用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处理过的卤虫幼体,对照组投喂未经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处理的卤虫幼体,试验时间为25 d。试验结束时,试验组灰海马幼体体长和体长增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体质量方面,仅第3批中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两批无显著差异;3批次试验组灰海马幼体的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消化酶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间除第3批试验灰海马幼体的脂肪酶活力及第1批试验灰海马幼体的蛋白酶活力无显著差异外,其它批次中试验组灰海马肠道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口服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能够显著提高人工养殖灰海马幼体的成活率及肠道消化酶活力。  相似文献   

2.
在NaCl质量浓度73g/L、25℃和光暗比12h∶12h条件下,将20日龄的中华卤虫成熟个体按每杯1雌1雄方式置于盛有约100mL高盐海水的玻璃杯中,用盐生杜氏藻按1.5×10~6、4×10~6、6×10~6、9×10~6个/杯4个投喂量培育30d,记录所产出的休眠卵和无节幼体数量,并测量休眠卵卵径、无节幼体体长和雌性亲体体长。试验结果表明,同时产休眠卵和幼体情形下的卤虫的产仔次数仅占总产仔次数的1.2%~2.9%。1.5×10~6、4×10~6、6×10~6个/杯3个试验组仅产卵的产仔次数占总产仔次数的30.4%~40%,仅产幼体的产仔次数占总产仔次数的57.5%~66.7%,而9×10~6个/杯试验组仅产卵及仅产幼体的百分比分别为61.3%和37.5%。4个试验组的单雌繁殖量分别为88.7、105.9、193、298.7个,单雌繁殖次数分别为2.7、2.9、3.9、4.7次,卵生后代比例分别为32.4%、31.1%、36.9%、66.2%。各试验组干卵径、卵生无节幼体体长和卵胎生无节幼体体长依次为1.5×10~6个/杯试验组<6×10~6个/杯试验组<4×10~6个/杯试验组<9×10~6个/杯试验组,且各试验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雌性亲体的最终体长随投喂量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卤虫解池种群的雌体在饵料充足时偏卵生,在饵料匮乏时偏卵胎生;卤虫产仔方式受到投喂量的影响,但通过降低投喂量来改变产仔方式的做法在生产上是不经济的。  相似文献   

3.
《科学养鱼》2003,(4):62-62
解毒安A与EDTA在虾蟹工厂化育苗生产中的使用,作用均是净化水质和降低重金属离子对幼体的毒害。但二者的效果和经济效益不同。一、效果EDTA用量大(常规为5毫克/升),对虾、蟹苗幼体有毒害作用。另外,EDTA将水体中有害的微量元素络合掉的同时,也将水体中虾、蟹苗及藻类等必需的微量元素也络合掉了。这样使蟹苗等幼体的生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解毒安A惰化水体中重金属离子,避免了EDTA的不足,安全性较高,对促进虾、蟹苗等幼体生长及提高成活率有很大作用。二、经济效益EDTA与解毒安A价格相当,解毒安A使用量为1~2毫克/升,是EDTA常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喂养中国对虾幼体试验,分别以卤虫虾片试验组和传统饵对照组进行。试验表明,在幼体成活率方面,前者稍优于后者,在养殖水体的最主要指标PH方面,二者差别不大。说明投喂卤虫虾片对中国对虾幼体的成活率和水质无良影响,用低值的卤虫虾片代替部分或全部高价的活体饵料是切实可行的,能够满足育苗需要。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短沟对虾和日本对虾的生长速度,意大利水产科研人员在相同池塘和相同管理条件下进行了生长对比试验。对虾后期幼体放养密度2.8只/m2,投喂配合饲  相似文献   

6.
甘露寡糖对斑点叉尾鮰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辨非  徐海 《渔业现代化》2010,37(3):34-36,47
在水库中选用8个网箱进行斑点叉尾鮰的养殖试验,网箱分为试验箱和对照箱2个组,每组设4个平行.在试验组的斑点叉尾鮰饲料中添加甘露寡糖进行投喂,甘露寡糖添加量为鱼体重的0.15‰,对照组不添加,试验时间60 d.结果表明,试验组斑点叉尾鮰成活率为94.51%,对照组为87.01%,高出7.5个百分点.随着投喂时间的延长,试验组斑点叉尾鮰的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至试验结束时的第55~60天,死亡率比对照组的同一时间段下降了10倍;试验组斑点叉尾鮰体重的增加比对照组快16.5%,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采用饲用干酵母和电解多维作为替代单细胞藻类的饵料进行了仿刺参浮游幼体的培育研究.从生长速度(G)、浮游期成活率(SRP)、变态成活率(SRM)、特定生长率(SGR)和40%樽形幼体出现时间(T)等5个指标比较了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E6)组与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单胞藻、海洋酵母混合饵料组以及饲用酵母单独投喂组(6个组合,E1~E5和E7)的投喂效果,并进行了不同发育阶段饲用干酵母投喂量组合(Q1~4)的研究,确定了仿刺参浮游幼体不同发育阶段饲用干酵母的最佳投喂组合.结果表明: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能够促进刺参幼体的正常发育和变态.E1至E6组间5个指标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优于E7(饲用干酵母)组.E6(饲用干酵母+电解多维)组刺参浮游幼体的5个指标(G、SRp、T、SRM和SGR)分别为112.75±8.63、54.72±6.47、188.5±9.52、54.46±8.36和22.00±0.40.饲用干酵母不同投喂量对浮游幼体的上述5个指标有显著影响,除指标G外(Q3和Q4差异不显著),后3个组合(Q4~6)的其余4个指标显著优于前3个组合(Q1~3)(P<0.05).最优投喂组合为:耳状幼体平均体长<400 μm时,海洋酵母的投喂量为4×105 cell/(mL·d);平均体长在400~600 μm时,投喂量为6.66×105 cell/(mL·d);平均体长>600 μm时,投喂量为9.33×105 cell/(mL·d).  相似文献   

8.
以受精后24h孵化出的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耳状幼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养殖水体不同量光合细菌对糙海参苗期生长、成活、消化道消化酶活性和养殖水体水质变化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光合细菌(浓度为1×10^11cfu·mL^-1)添加量分别是0m L(组1,对照组)、50m L(组2)、100m L(组3)和150m L(组4),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10^4尾幼体于室内水泥池(5m×3 m×1.5m)中,试验周期为41 d。结果表明,添加光合细菌组的糙海参出苗体质量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组3和组4的体质量和成活率又明显优于组2(P〈0.05),组3和组4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光合细菌还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糙海参苗体消化道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试验组3种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组3和组4的蛋白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组2(P〈0.05),淀粉酶活性在3个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试验第10天后,各试验组氨氮(NH3-N)和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第20天后,各试验组化学需氧量(COD)的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总磷(TP)的差异不大(P〉0.05)。表明光合细菌可以促进糙海参幼体的生长,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成活率,并改良育苗水体水质。  相似文献   

9.
方格星虫幼体饵料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0种饵料投喂方格星虫幼体进行定性和定量试验,实验用的方格星虫幼体是通过人工催产孵化获得。试验结果表明:9种海产单细胞藻类和面包酵母都是方格星虫幼体的良好饵料,其中以扁藻、等鞭金藻、叉鞭金藻、绿色巴夫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投喂效果最好,星虫幼体日平均生长率达46~52μm,存活率达80%以上。饵料密度对星虫幼体生长及存活的影响明显。饵料密度过低,星虫幼体生长率和存活率都较低;饵料密度过高时,虽然星虫生长率有所提高,但存活率明显下降。扁藻投喂密度以4000~6000cell ml、金藻、角毛藻密度以15000~20000cell ml为宜。初期幼体投喂金藻和角毛藻时,其生长率大于投喂扁藻的生长率;后期幼体投喂扁藻时,幼体生长率反而大于投喂金藻和角毛藻的生长率。因此,初期幼体宜投喂细胞较小的金藻和角毛藻,后期投喂扁藻。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活体生物饵料在非洲斑节对虾(Penaeus mondon)溞状幼体中的应用效果,试验使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vos mueueri)和经牟氏角毛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替代商品螺旋藻粉(Spirulina platensis)投喂非洲斑节对虾溞状幼体,试验设置3组:对照组(A_0)采用传统的虾片与商品螺旋藻粉在溞状幼体阶段全程投喂;试验组A_1组以牟氏角毛藻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投喂;试验组A_2组以牟氏角毛藻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投喂,并在Z_2和Z_3期添加投喂经牟氏角毛藻强化的褶皱臂尾轮虫,每组设3个平行。结果表明:3组间溞状幼体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A_2组最高(73.9%),A_0组最低(51.4%);在溞状幼体变态时间上,3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A_2组变态时间最短。试验表明,活体生物饵料替代商品螺旋藻粉有利于非洲斑节对虾溞状幼体培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1998年闽南地区斑节对虾人工育苗幼体成活率普遍很低。作者结合多年的斑节对虾育苗生产经验,采取综合的技术措施,进行提高幼体成活率的试验。从无节幼体到仔虾幼体后期(P_(10)—P_(16)),试验的总成活率为42.1%。  相似文献   

12.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4,10×10~4,15×10~4,20×10~4 cell/ml;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4、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 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6月,四川眉山卞先生池塘养殖黄颡鱼10亩,且为老池塘,饲喂自配饲料,几天前下过雨,6月9日开始出现死亡40~50尾,50~100克/尾均出现死亡。开始头部出现红点,后期溃烂、并开裂;肝脏肿大、淤血;下颌、腹部充血;有的背鳍基部出血甚至形成溃疡;腹部膨大,淡黄色腹水。水质检测,水色较浑浊,透明度低、p H值为8,氨氮1毫克/升,亚硝酸盐0.15毫克/升。显微镜检,无寄生虫。初步  相似文献   

14.
用3种营养强化剂强化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投喂牙鲆仔鱼,研究牙鲆仔鱼的生长、成活、体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用强化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投喂牙鲆仔鱼,成活率、增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1),其中V号强化剂的效果最好,成活率为29 34%,比对照组提高100%;增重倍数为217 90,比对照组提高68 61%;这是由于V号强化剂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体内含有较多的AA的缘故,饵料中AA含量的提高,可以提高牙鲆仔鱼的成活率、促进其生长。牙鲆摄食强化过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后,其EPA、DHA、n-3HUFA、PUFA的含量随着饵料中含量的升高而升高,这也是牙鲆仔鱼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生物饵料种类对拟穴青蟹后期蚤状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Z3~Z4阶段分别投喂初孵卤虫无节幼体、活体桡足类以及冰冻桡足类的3个实验组的培育成活率无显著差异,均在90%以上,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实验组的变态时间间隔缩短一天;Z4~Z5和Z5~M阶段,投喂活体桡足类实验组的培育成活率分别为95.72%和89.66%,Z3~M累计成活率达到80.18%,比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实验组各发育阶段的培育成活率分别提高1.07%、6.09%和7.11%;比投喂冰冻桡足类实验组分别提高0.92%、5.14%和6.27%;3个实验组Z3~M所需天数,除投喂冰冻桡足类实验组为10 d外,其余两组均为9 d。实验结果可为丰富青蟹苗种培育的生物饵料种类和开展土池育苗生产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5.饵料投喂策略初孵仔鱼→3天仔鱼(投放益生菌1毫克/升、投喂小球藻30万个/毫升、S型轮虫2个/毫升)→8天仔鱼营养强化(投喂S型或L型轮虫3个/毫升)→18天仔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无节幼体0.5个/毫升)→28天稚鱼(停喂藻类和轮虫、投喂小卤虫或桡足类1个/毫升)→38天稚鱼(投喂卤虫或桡足类成体2个/毫升)→40天幼鱼(投喂颗粒饲料,投喂量为幼鱼体重的5%~8%)。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双齿围沙蚕亲体在不同底质及不同饵料条件下的培育效果,以及在不同盐度下的受精率、孵化率和不同开口饵料下沙蚕幼体的成活率。结果表明,泥沙底质以及投喂单胞藻对亲体培育有较好的效果,成活率较高;盐度在25时受精率、孵化率最高,分别达到88 4%和87 4%;采用金藻投喂的试验组幼体成活率最高,达到95%。  相似文献   

18.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菱鲆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400、600 mg/kg,投喂初始体质量为(23.08±0.09) g的大菱鲆,8周后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菱鲆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还原型谷胱甘肽添加量为200 mg/kg时,大菱鲆的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饲料中添加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大菱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还原型谷胱甘肽添加量的增加,大菱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对照组最高,200 mg/kg试验组最低;大菱鲆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00 mg/kg试验组最高。200 mg/kg试验组和400 mg/kg试验组大菱鲆肝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0 mg/kg试验组大菱鲆肝脏中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力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根据回归分析,确定大菱鲆饲料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最适添加量为189.70 mg/kg。  相似文献   

19.
陈骁  丁艳峰 《河北渔业》2010,(1):3-5,44
对双齿围沙蚕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进行饵料种类试验,共设8组有盐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微绿球藻、海洋酵母、空白组和混合组(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用不同密度的球等鞭金藻开始投喂3刚节疣足幼体(均由同一条沙蚕孵化而来),设置梯度为5×107L-1(cells/L),10×107L-1,15×107L-1,20×107L-1;不同幼体期投沙试验:设置梯度为3刚节疣足幼体期、4刚节疣足幼体期、5刚节疣足幼体期;沙粒试验:设置梯度为细沙(100目过滤)、粗沙(80目过滤)和对照组不投沙。不同饵料种类的投喂试验表明:沙蚕幼体在3刚节末(即体节已发育分化成4节,但疣足和刚毛尚未长出)时开口摄食,此时较佳的饵料是球等鞭金藻、盐藻、角毛藻、海洋酵母和混合藻(亚心形扁藻+盐藻+角毛藻)。以球等鞭金藻为幼体主要饵料进行的不同投喂密度的试验表明:以20×104cell/mL组效果最佳。投沙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3刚节幼体末期投细沙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湿土网箱法,在内铺土层厚度约6.0cm,规格35.0cm×14.5cm×11.5cm的网箱中层,饲养体质量≥1.5 g的菲牛蛭,以存活率和个体体质量增长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养殖密度、饲料配比和投饲频率三个因素进行考察,以确定合理的养殖密度、饲料配比和投饲频率。采用层次分析法统计正交试验结果,分析各因素各水平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权重。试验结果表明,以存活率为考察指标时,三种因素对成活率的影响依次为养殖密度>投饲频率>饲料配比,以50尾/箱的养殖密度,饲料配方Ⅱ和每15 d投喂一次的投饲频率组合为最佳;以菲牛蛭个体体质量增长率为考察指标时,三种因素对个体体质量增长率的影响依次为饲料配比>投饲频率>养殖密度,投喂以密度为50尾/箱、饲料配方为Ⅰ、投喂频率为每10 d投喂一次组合为最优。层次分析表明,各因素对正交试验的指标值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养殖密度、投饲频率和饲料配比,正交试验的最优方案为50尾/箱的养殖密度、配方Ⅰ和每10 d投喂一次的投饲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