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的研究目的用安石榴苷作为绿色还原剂制备壳聚糖/纳米银(CS/AgNPs)溶胶,并对CS/AgNPs表征及抑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H值为5,浓度为0.5%~1%的壳聚糖100 mL,硝酸银溶液浓度0.6 mol/L,加入质量浓度1%的安石榴苷溶液,25℃还原6 h可得粒径范围较窄,银粒子质量分数较高较的稳定纳米复合材料CS/AgNPs溶胶。经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溶胶中纳米银粒子粒径为8~11 nm,晶型为面心立方型。傅里叶红外光谱表明壳聚糖中-NH2与Ag+发生了螯合及CS/AgNPs中AgNPs的存在。CS/AgNPs溶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24 h后的抑菌率为95.5%,97.6%,刃天青法检测对2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均为0.096μL/mL。透射电镜扫描及细胞内容物渗漏实验表明,CS/AgNPs溶胶可以吸附菌体于细胞,破坏细胞膜,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抑制菌体生长。安石榴苷原位还原制备的CS/AgNPs溶胶具有良好的抑菌性能,可为食品保鲜或医用材料制备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采用Zn(NO3)2.6H2O和CF3COONa为原料制备ZnO纳米材料,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测定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ZnO纳米粒子在波长为200~400nm的紫外光范围内具有强吸收,以高压汞灯为光源,利用ZnO纳米催化剂对失效农药草甘膦(FGP)进行光降解实验。研究表明,在经900℃煅烧的ZnO纳米粒子浓度为0.5g.L-1,FGP试液初始pH=2.2的条件下,光催化降解90min后FGP去除率达91.8%;光催化体系中,引入Fe3+有利于提升ZnO纳米粒子催化活性。光谱分析显示,经ZnO纳米粒子光催化,失效农药草甘膦基本降解。  相似文献   

3.
鸡白细胞介素2(IL-2)DNA-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转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携带鸡白细胞介素2(IL-2)编码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通过复凝聚法制备了含有该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对制备的IL-2DNA-壳聚糖纳米粒子(IL-2 DNA-chitosan nanoparticles)进行了表征.纳米粒子呈球形,粒径分布范围为50~500nm,表面带正电,电势为+17.8mV,DNA质量占纳米粒子总质量的40.2%.DNA酶保护性、稳定性和体外释放试验证明,制备的纳米粒子在微酸性(pH 6.0)和微碱性(pH 7.4)环境中稳定性较高,可保护携带的DNA分子不被0.6~0.8U/mL DNA酶的降解.用制备的纳米粒子转染Df-1细胞系,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证明,该纳米粒子可携带质粒DNA进入细胞,使携带的外源基因获得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证明,纳米粒子的转染效率为0.2%,与裸DNA转染对照组相比较,包封入壳聚糖纳米粒子中可提高DNA的转染效率.  相似文献   

4.
玉米醇溶蛋白-壳聚糖纳米营养递送粒子的制备及性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蛋白质和多糖构建纳米营养递送载体,是提高食品活性物质稳定性及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为了构建具有缓释特性的纳米营养递送体系,该研究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基材,构建玉米醇溶蛋白-壳聚糖纳米营养递送体系,以姜黄素(Cur)为营养模型,探究了壳聚糖分子量、zein与壳聚糖质量比对纳米粒子及其负载Cur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等方法表征其结构,阐明复合纳米粒子形成机制,探讨其稳定性和缓释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对纳米粒子的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和zeta电位有影响。高分子量壳聚糖的加入可使纳米粒子粒径减小,且更加稳定。在zein与高分子量壳聚糖质量比为8∶1时,制备纳米粒子粒径较小(80.13 nm),其zeta电位为46.18 mV;在此条件下,当姜黄素添加量为1.0%时,其包封率和负载量分别为82.93%和8.29%;通过SEM观察,纳米粒子呈球形,分布均匀;氢键及静电相互作用是组装该纳米粒子的作用力;壳聚糖的引入提高了纳米粒子的pH值、离子及储藏稳定性,扩展了其应用范围;与游离的姜黄素相比,纳米营养递送粒子呈现明显的缓释特性。研究结果为构建具有缓释特性的营养递送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巯基乙酸为稳定剂,采用微波辐射加热的方法快速合成水溶性Cd Te量子点,研究了不同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反应前驱体不同的p H值对合成Cd Te量子点光学性质的影响,采用TEM、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技术对所制得产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合成温度为160℃,微波功率800 W,加热时间为15 min,p H值为12.0条件下,所合成的Cd Te量子点荧光强度最强,量子产率较高(46.891%),半峰宽较窄(FWHM=45 nm、EM=563.6 nm)。与回流方法制备的水溶性Cd Te量子点相比,该合成方法简单,反应时间短,粒径较均匀,能够满足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检测农产品中兽药残留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对上海市郊外环林带两侧总悬浮颗粒物浓度(简称TSP)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简称PM10)同步测定表明:林带的防尘效应与风向有关,下风向处的TSP与PM10日均浓度均分别比上风向低19%-44%和39%-61%。林带边粒径分布测定结果表明:下风向处较大粒径颗粒物的相对含量比上风向处小一些;冬季的粒子谱分布呈现较大粒子和较小粒子重量累积百分比较高、中等粒子的重量累积百分比较低的态势;而春季则相反,中等粒子的重量累积百分比较高、较大粒子和较小粒子则比较低。说明冬春不同风向条件下上海市郊的大道旁林带区具有一定的防尘效应。  相似文献   

7.
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研究油区农田土壤在颗粒为2mm、0.25 mm和0.15 mm时的光谱(原始、一阶微分、连续统去除、多次散射校正)反射率与石油烃含量变化的关系,建立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估测了石油烃含量.结果表明:原始、连续统去除、多次散射校正光谱的反射率对石油烃含量变化的响应在350 ~ 600 nm最敏感(P<0.05),一阶微分光谱的敏感波段为2 280 nm(|r|=0.81,P<0.01);光谱预处理能明显提高石油烃含量的估测精度,但土壤研磨对估测精度的影响因光谱预处理方法而异.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本研究确立了估测油区农田土壤石油烃含量的颗粒粒径(2 mm)和光谱预处理方法(一阶微分),实现了石油烃含量的快速、有效估测,探索了一种可替代传统分析技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不同粒径土壤的光谱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壤通报》2015,(2):292-298
通过野外采集土样,研磨后获取不同粒径(2、1、0.5、0.25、0.15和0.05 mm)土壤,在暗室内进行光谱测定。分别采用光谱数据微分变换和连续统去除的方法,研究不同粒径土壤的光谱特征差异,探索不同粒径处理对土壤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粒径土壤的平均光谱反射率在全波段、可见光、红外波段都随土壤粒径的减小而增加;土壤光谱反射率与土壤粒径呈负相关关系。微分变换放大了某些在原始光谱数据中比较隐晦的信息。可见光、全波段平均反射率均在土壤粒径0.25 nm时,呈现出更明显的增长趋势,而红外波段则在土壤粒径0.15 mm时,增长趋势更为明显;土壤光谱在450和490 nm处的吸收峰值随土壤粒径的减小呈多项式分布;土壤全波段光谱反射率随着粒径的减小呈幂函数增长。  相似文献   

9.
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不仅能够引起谷物霉腐,而且能够代谢产生具有强肾毒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的赭曲霉毒素A (ochratoxinA,OTA),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然而,赭曲霉也能够发酵应用于甾体转化和生产木葡聚糖酶等有益方面.为深入解析赭曲霉中OTA的生物合成与调控机制以及探索其有益的基因资源,本研究基于同源重组的原理,利用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成功构建了赭曲霉的遗传转化体系.基于赭曲霉对潮霉素的敏感性,本研究选择以潮霉素抗性基因作为赭曲霉遗传转化体系的筛选标记基因,筛选浓度为70 μg/mL以上,为保障筛选的稳定性和减少假阳性,选择浓度100 μg/mL的潮霉素进行筛选.赭曲霉原生质体的质量和浓度是转化成功的必备条件,本研究优化2%蜗牛酶和2%纤维素酶为原生质体制备的适宜细胞壁酶解条件.本研究采用融合PCR和巢式PCR技术获得目的基因上下游和潮霉素抗性基因相融合的拟转化DNA片段,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将拟转化DNA片段转化入赭曲霉原生质体,经潮霉素抗性筛选、PCR测序验证鉴定是否为阳性转化子.赭曲霉遗传转化体系的成功构建为今后赭曲霉在OTA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和工业生产应用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为了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纳米粒子应用于果蔬保鲜中,该研究以芒果叶提取液和偏钛酸(TiO(OH)2)为原材料,采用生物合成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TiO2)粒子。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通过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了纳米TiO2生物合成工艺,研究了其抗菌性能。优化合成工艺为:TiO(OH)2添加量0.65 g,反应时间10.2 h,灼烧时间2 h,灼烧温度786 ℃。纳米TiO2的光诱导降解率为96.24%,与理论值标准偏差为0.6%。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结果显示,生物合成的纳米TiO2为锐钛矿型。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显示,生物合成后改性的纳米TiO2粒径分布在10~30 nm,无明显聚集体。紫外(Ultraviolet,UV)光诱导,生物合成改性的纳米TiO2(P<0.05)对青霉菌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该制备工艺为光诱导抗菌性纳米TiO2的合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