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5种常用药物对大黄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几种水产常用药物对大黄鱼幼鱼的安全使用浓度,在水温22.0~23.8℃,盐度19~23的条件下,采用甲醛、高锰酸钾、硫酸铜、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等5种药物对全长2.8~3.4 cm的大黄鱼幼鱼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5种药物对大黄鱼幼鱼的48 h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分别为:甲醛溶液206.41、32.72 mg/L,高锰酸钾2.06、0.60 mg/L,五水合硫酸铜2.09、0.48 mg/L,三氯异氰尿酸粉8.72、2.18 mg/L,二氧化氯14.94、4.48 mg/L。试验结果表明,甲醛、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可在大黄鱼幼鱼的病害防治中安全使用,高锰酸钾、硫酸铜则需慎用。  相似文献   

2.
在2016年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病原菌耐药性普查工作的基础上,筛选出盐酸恩诺沙星和盐酸土霉素2种大黄鱼源假单胞菌的敏感性药物,首次在国内针对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开展早期干预治疗试验,显著降低了该病的发病率及因该病引起的死亡率,其中,又以盐酸恩诺沙星的抗菌效果更为明显。本次试验以期探索早期防治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有效方法,在降低发病率的同时,指导养殖户科学用药,为保障渔药减量行动、节约渔药成本等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日前,浙江省海洋水产所选派鱼类科研团队赴南麂岛开展"三服务"活动,重点解决大黄鱼寄生虫暴发问题。研究所团队专家深入发病严重的南麂岛国胜岙海区大黄鱼网箱养殖点,通过现场采样病鱼观察和解剖、详细询问发病情况,诊断此次病害为刺激隐核虫病。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又称白点病,为动物二类疫病,是对大黄鱼养殖业危害最大的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海洋水产所鱼类  相似文献   

4.
由于大黄鱼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海水网箱设置过于密集,养殖区域水质恶化严重,以及大黄鱼经多代人工繁殖造成性状退化,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原因,故随着高温期的到来,大黄鱼细菌性疾病不断发生,出现以体表出血、鳃丝变白、体表长白点(或白斑)、眼睛红肿为主要特征的四大病害类型。 去年6月28日,我们走访了大黄鱼主要养殖区──福建省宁德三都澳和霞浦东安渔排,了解到近期渔病情况,并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四大病症类型大黄鱼14尾,对其进行病原体培养、分离鉴定及药物试验,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前三种症状均由细菌引起。并对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大黄鱼网箱养殖发展迅速,海区网箱养殖密度过高,养殖户居家的生活污水、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的不断堆积,造成养殖海区海水污染,各种有害病菌大量繁殖,致使养殖大黄鱼疾病频繁发生,尤其是发病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的弧菌病,严重威胁大黄鱼的养殖。作者就大黄鱼感染弧菌的症状、病理变化;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筛选有效药物与治疗效果作一简要介绍。 1.病鱼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2000年7月下旬,宁德三都黄湾某大黄鱼网箱养殖场,养殖业主送来病死及濒死病鱼苗,一种为1999年秋季放养的秋苗,规格15c…  相似文献   

6.
不同养殖模式对大黄鱼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工厂化养殖模式、网箱养殖模式养殖的大黄鱼和野生大黄鱼进行了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工厂化养殖模式和网箱养殖模式的大黄鱼粗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野生大黄鱼(P0.05),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大黄鱼(P0.05)。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大黄鱼必需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网箱养殖大黄鱼,但显著低于野生大黄鱼(P0.05)。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大黄鱼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均显著高于网箱养殖的而显著低于野生大黄鱼(P0.05)。工厂化养殖模式养殖大黄鱼可以生产出肉质营养结构和风味优于传统网箱养殖的大黄鱼。  相似文献   

7.
<正>据椒江区近年来对养殖大黄鱼的病害测报和监测,网箱养殖大黄鱼主要疾病有内脏白点病、寄生虫病、弧菌病、虹彩病毒病等,其中冬春季以内脏白点病为主。台州市椒江区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站于2017年1月着手开展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诊断与控制技术研究,现将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实地操作汇总如下。一、大黄鱼杀香鱼假单胞菌现场采集分析根据2016年大黄鱼内脏白点病发病情况,编写大黄鱼疾病调查方案和操作指南,调查包括大黄鱼养殖基本情况、养殖群体最近一个阶段的摄食、异常活动、有无发病、主要外表异常和解剖  相似文献   

8.
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同一海区不同养殖模式(大围网、传统网箱)的成年大黄鱼及野生成年大黄鱼,进行体色、背部肌肉肉质性状(pH值、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的测定及肌肉感官性状的主观评定.结果表明:1、大围网养殖大黄鱼的体色与野生大黄鱼接近(P>0.05),显著优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2、大围网养殖大黄鱼肌肉的粗蛋白、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肌肉的粗脂肪、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及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均显著低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肌肉的pH值、水分和粗灰分差异不显著(P0>0.05).3、大围网养殖大黄鱼肌肉的感官性状显著好于传统网箱养殖大黄鱼(P<0.05).4、大围网养殖大黄鱼上述肉质性状接近野生大黄鱼(P>0.05).大围网养殖可改善大黄鱼的生活环境,补充天然饵料,是一种提高大黄鱼肉质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大黄鱼养殖周期长,养殖各阶段会暴发各类病害。病害一旦发生,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鱼迅速传染和死亡。多年来,抗生素在预防及治疗大黄鱼细菌性疾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会导致产生耐药菌株、破坏微生态平衡、抑制免疫系统等诸多弊端,甚至会在水产品中产生药物残留。因此,加强抗生素替代品尤其是抗菌益生菌的创新研究更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健康大黄鱼肠道分离益生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合生理生化鉴定,  相似文献   

10.
大黄鱼育苗常见的白点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黄鱼的人工育苗经常受到白点病(即刺激隐核虫)的侵袭,且大黄鱼鱼苗不同于其他海水鱼苗,对周围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对药物的抗毒性较差,因此,一旦染上该病,往往会造成鱼苗大量死亡,大大影响育苗的成活率,成为大黄鱼人工育苗成功的一大障碍。作者经这几年育苗试验,对该病进行分析研究,探索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病鱼来源:1991~1996年,福建省宁德、福清人工培育的大黄鱼仔、稚幼鱼。先对大量的病鱼进行症状观察,然后用解剖针将鱼体上的白点刮落,用显微镜进行连续观察,确认该病原后,用不同浓度的C…  相似文献   

11.
福建大黄鱼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黄鱼产业是闽东地区的支柱产业,为准确把握大黄鱼生产形势,促进大黄鱼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结合《大黄鱼推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经过深入调研,总结福建省大黄鱼产业发展形势,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质量监管、饲料研发、养殖规范、疾病预防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大黄鱼激隐核虫病临床防治试验中,筛选出自主研发复方中草药"HD-2"、生石灰、甲醛、双氧水和硫酸铜等几种药物作为该病的临床中试药物,并通过药物挂袋预防、药物口服预防及治疗、不同浓度药物药浴治疗三种试验方法对该药物防治刺激隐核虫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0mg/L氧化钙、10mg/L三氯异氰脲酸片、100mg/L复方中草药"HD-2"、100mg/L双氧水、200mg/L甲醛、2mg/L硫酸铜、2mg/L高锰酸钾和淡水浴均可以使鱼体表面的刺激隐核虫活力下降,解体死亡,但使用高锰酸钾、硫酸铜、三氯异氰脲酸和甲醛药浴时存在治疗不彻底、安全浓度低、容易造成死亡等安全隐患;在网箱边缘悬挂氧化钙固体和三氯异氰脲酸片,也能使网衣上附着的刺激隐核虫包囊数量下降,大黄鱼死亡率下降,摄食量有所提高;对患病大黄鱼以口服复方中草药"HD-2"的方式进行临床治疗试验,能使部分病鱼的摄食恢复,死亡率下降15%~30%不等,体表和鳃丝上的寄生虫数量分别下降45%和60%,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投喂中草药对大黄鱼几种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中草药配制的药物饵料投喂大黄鱼,比较大黄鱼的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及对致病性假单胞菌人工感染抵抗力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投喂不同中草药饲料28 d内,血清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均随饲料投喂时间的延长而升高;投喂28 d后,各试验组血清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党参组大黄鱼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在假单胞菌人工感染中,黄芩组、黄芪组和党参组表现出一定水平的保护力,其他中药组没有明显保护效果。本研究提示,饲料中添加黄芪、黄芩和党参能有效提高大黄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但不足以保护免于特异性的感染。  相似文献   

14.
大黄鱼曾是浙江省、福建省等地渔民的主要捕捞对象.自20世纪50年代起,大黄鱼年捕捞量迅速攀升,超负荷的捕捞强度让东海大黄鱼种群逐渐处于濒临枯竭的困境.为保护大黄鱼资源,1985年福建省在宁德市设立"官井洋大黄鱼繁殖保护区",开展了诸多关于大黄鱼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宁德地区大黄鱼养殖产业获得蓬勃发展,为当地经...  相似文献   

15.
大黄鱼肝脏病变组织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对不同生存条件下的大黄鱼以及肝脏病变的大黄鱼肝组织进行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酸水解法测定不同生存条件下以及患肝肿大的大黄鱼肝脏的脂肪含量,了解其变化情况。以野生大黄鱼的肝组织细胞结构为参照,初步探明了小网箱养殖大黄鱼的脂肪肝、肝肿大、肝胆汁淤积、肝淤血的组织病理变化情况,讨论了大黄鱼肝脏病变的原因和病变致死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是一种名贵海水经济鱼类,从上世纪90年初开始大黄鱼在南方地区大规模育苗和养殖。由于没有对大黄鱼实施种质改良,故近几年养殖大黄鱼种质衰退,导致养殖大黄鱼生长速率下降,病害频发、品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大黄鱼的经济价值。如何改良养殖大黄鱼的种质,保持大黄鱼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已成为水产养殖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通过染色体工程技术实现鱼类种质改良成为大黄鱼遗传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多倍体大黄鱼的诱导技术研究较为热门。 本文就热休克法和冷休克法诱导大黄鱼四倍体的实验进行了总结。 …  相似文献   

17.
网箱养殖大黄鱼溃疡病的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倪海儿  王国良 《水产学报》2009,33(2):334-341
本文以舟山市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为研究对象,根据对2001-2005年间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情况的观察分析、养殖水域环境因子的监测及其收集的气象资料,对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规律和养殖环境的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不仅与季节有关,而且还与环境因子的状况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大黄鱼溃疡病发生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筛选出与大黄鱼溃疡病发生密切相关的环境因子,从而建立了网箱养殖大黄鱼溃疡病发生的预报模型。经检验该模型对预报大黄鱼的溃疡病是否发生及发生的程度有高度显著的效果,用该模型对舟山市2005年大黄鱼溃疡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预报,预报的正确率达到81.2%。为能有效、适时地对发病季节大黄鱼疾病的控制,本文还同时给出了网箱养殖大黄鱼发病季节溃疡病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8.
养殖大黄鱼和天然大黄鱼的理化指标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养殖和天然大黄鱼的理化指标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养殖大黄鱼的肉质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养殖和天然大黄鱼的体长、体质量以及水分、脂肪等指标的测定采用常规分析法,并对大黄鱼的肥满度进行分析。养殖大黄鱼体长和体质量的自然对数值成正比;无论是养殖还是天然大黄鱼,其肌肉中水分含量和脂肪含量成反比;肥满度的大小与脂肪含量成正比,但两者的变化范围以及变化速率都不尽相同。养殖和天然大黄鱼的主要差别在于其脂肪的变化,养殖大黄鱼的肉质改善重点在控制其脂肪含量上。  相似文献   

19.
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与地理隔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往研究认为,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可划分为3个种群,其中在东黄海,浙江的岱衢洋大黄鱼和福建的官井洋大黄鱼被认为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种群。本研究根据中国大陆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 1982年间的大黄鱼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和海洋水文方面,重新审视了东黄海大黄鱼种群划分问题,为大黄鱼种群划分和大黄鱼资源兴衰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东海北部外海和东海南部近海是大黄鱼主要的两个越冬场,其中闽东温台水域的大黄鱼产量在东海南部近海产量占主导地位。东海南部近海大黄鱼地理分布表明,从温台渔场到闽东渔场大黄鱼的越冬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连续性,而官井洋大黄鱼正是闽东渔场大黄鱼的主体部分。由此可以认为:官井洋所在的闽东渔场的大黄鱼和东黄海大黄鱼同属于东黄海大黄鱼种群。这一结论通过3个旁证得到印证:其一,大黄鱼标志放流结果显示,1959年4月21日在连江县北茭洋东32 m深的地方(26°21′5″N、119°50′E)重捕到浙江水产实验所于1958年5月20日在岱衢洋寨子山东偏北大黄鱼产卵场放流的1尾雄性大黄鱼,因此,闽东渔场的大黄鱼和岱衢洋是相互混栖的同一群体;其二,东海沿岸流和台湾暖流终年影响着闽浙近海,难以形成大黄鱼种群隔离、种群分化所需要的海洋学条件;其三,官井洋大黄鱼春夏之交产卵,与岱衢洋和猫头洋大黄鱼相似,而与粤东和粤西大黄鱼在9-12月产卵完全不同。本研究旨在为大黄鱼资源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近年,由于养殖一哄而上,大黄鱼目前出现大量积压,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并针对这一问题建言献策。 一、从改善大黄鱼种质入手.因势利导建立大黄鱼原良种场 近年养殖的大黄鱼多系福建引进的闽东族,由于多年的养殖,种质已严重退化,不再具有原来的大黄鱼风味。目前舟山已采集岱衢族大黄鱼亲种进行繁育,因势利导建立大黄鱼原良种场,保持水产原良种的优良性状,应是大黄鱼养殖常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二、改变投饵结构,多喂配合饲料 该市养殖的大黄鱼投饵多为鲜活饲料,尤以富含脂肪的青占鱼为主,这一方面造成养殖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