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粳条下载有“粳谷奴”一药,时珍自注:“谷穗煤黑者。”此药主治“走马喉痹,烧研,酒服方寸匕,立效。”“粳谷奴”一名,不见于古代其它本草或植物学著作,此为何物,未详。赵腾芳同志《黑糯稻的考察和研究》一文(载《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认为指“黑糯。”董国堃同志撰《对“粳谷奴就是黑糯稻”的质疑》一文(载《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提出异议,认为此物“一是指谷穗煤黑者,为粳谷奴也;二是指此煤黑者可入药,能治走马喉痹(即白喉)”。(按:着重点原文所加)上述二说,笔者均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
枸札     
枸杞(LyciUmchinense)是茄科枸杞属的多分枝灌木植物,高0.5~1m,栽培时可达2m多。国内外均有分布。枸杞全身是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  相似文献   

3.
赵腾芳同志在《黑糯稻的考察和研究》一文(见《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中说:“李时珍(1518—1593)著《本草纲目》记载,黑糯(古称[粳谷奴]),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和明目活血作用。”据赵的考证,他认为《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粳谷奴就是黑糯稻,并具有滋阴补肾,健脾暖肝和明目活血作用。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粳谷奴”其实并非指黑糯稻。查阅《本草纲目》可知,李时珍对粳谷奴作了如下注释:“粳谷奴,谷穗煤黑者”又说“主治走马喉痹,烧研,酒服方寸  相似文献   

4.
我国玉米的种植是明代从外国引进的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玉蜀黍),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有叫棒子的,有叫苞谷的,也有叫玉茭子的……大约有五十多个名子。据说玉米的故乡是美洲的墨西哥,墨西哥的“玛雅文化”人们称为“玉米文化”,在其传说中的特拉洛克神就是阿兹蒂克族的玉米神,墨西哥人每年祭祀玉米神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地理知识》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佟屏亚同志著文所述甚详) 我国从何时种植玉米,史学界和一些考古工作者认为自明代始。罗尔纲先生说:“玉蜀黍本产自美洲,其传入中国约在明隆庆(公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前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玉蜀黍已有正确记载。并言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案时珍《本草纲目》采辑始于壬子(公元一五五二年),始于万历戊寅(公元一五七八年),可知玉蜀黍之  相似文献   

5.
林蒲田 《农业考古》2006,(1):169-171
“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蓬蒿”即茼蒿。这是宋代陆游在回到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在《初归杂咏》中的诗句,用茼蒿来寄托自己的满腔忧愤所凝结的遁世思绪。茼蒿之名始见于唐代孙思邈(581-622年)的《千金·食治》和《唐本草》,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则称“蓬蒿”,明代兰茂《滇南本草》称“同蒿菜”,清代吴仪洛《本草从新》称“蓬蒿菜”。因有蓠之清气,菊之甘香,花形似菊,所以,清代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中又称之为“菊花菜”。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茼蒿“形气同乎蓬蒿,故名。”北京叫茼蒿为蒿子杆儿。茼蒿…  相似文献   

6.
“茶艺”论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 ( 1 36 )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注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  相似文献   

7.
枸杞,又名红果子、明目子、枸杞豆、血杞子,茨树多名。枸杞属茄科落叶灌木植物。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有诗赞曰:“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名可延年”,清康熙皇帝赞其功效不凡故称之为贡果。自古被誉为药疗食补佳品,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春采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果名枸杞子,冬采根为地骨皮《本草汇言》评述,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升、阳可生、  相似文献   

8.
地耳又名地木耳、地皮菜(江、浙一带)、雷公屎(湖广一带),是一种陆生蓝藻类,在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分布,尤其是南方丘陵山区雨季时生长旺盛,可作鲜菜食用或干菜贮存。明代李时珍(1590年)的《本草纲目》对此早有记载:“地耳俗名地踏菰,生丘陵如碧石青也。状如木耳,春夏生雨中”。这应当是全世界对此种藻类最早的生  相似文献   

9.
福建荔枝栽培起于何时,尚未找到明确的历史记载。荔枝原产于我国,原产地系广东的海南岛与雷州半岛。福建的荔枝约于六朝(公元420~589年)初期从广东传入。六朝时福州称“东冶”,是福建的重要港口。《后汉书·郑弘传》载:“建初八年(公元83年)旧交趾七郡贡献,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艰阻,沉溺相系。”认为古代荔枝先从广东传至福建的福州,并且栽培颇盛。明·王象晋撰《群芳谱》(1621年)载:“荔枝初出岭南及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为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共产党中央革事委员会关于建立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纪念堂的决定….…”3<总585)中共中央关于出版《毛泽东选集》 和筹备出版《毛泽东全集》的决定二”二“”·”·”··……”~二~…3(总586)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一3(总587)吴德同志在首都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一3(总59的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普及…  相似文献   

11.
在秦汉文献中,曾屡屡出现“种树”一词。例如: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纪》者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之书”。《汉书·卷四·文帝纪》:“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  相似文献   

12.
亩字在先秦时期有两个意思:一是作为土地面积单位,所谓“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一亩为“广一步、长百步”,亦即一百方步的面积;二是田间种庄稼的长垄,如《书·归禾·序》“异亩同颖”传云:“亩,垄也。”比较起来,先秦文献中出现的亩字多释为后一义,如《尚书·大诰》之“子曷敢不终朕亩”、《诗·甫田》之“禾易长亩”、《诗·信南山》之“南东其亩”,《左传》成公四年之“尽东其亩”等等都是垄亩之义。亩与畎是相对的。《国语·周语》“或在畎亩”韦昭注云:“一耦之发,广尺深尺为畎,百步为亩。昭谓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亩既为种庄稼的长垄,畎则为亩(垄)间利水溉田的小沟。  相似文献   

13.
靖州茯苓     
<正>茯苓是药食同源的大宗中药材,享有“十方九苓”和“药膳白银”之美誉,别名玉灵、松柏芋、苻胎、茯仙、松茯苓等,在分类上属真菌门、多孔菌科。主要产于湖南、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其中,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靖州”)是“中国茯苓之乡”,拥有全国最大的茯苓集散市场,年集散量占全国75%以上。一、地域范围靖州茯苓地理标志保护地域范围覆盖全县17个乡镇(管委会),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660多公顷(320万窖),靖州茯苓种植户以菌种、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栽培在我国古代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但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上曾引证了唐甄权(一643年)有关木耳栽培的一段记载:“……煮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这种被记在书中的食用菌栽培方法虽很简单,但也是从实际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我国古代人工栽培食用菌的开始时期一定比这一记载还要早得多。这一记载可以证明至少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唐朝,就早已开始用人工的方法栽培食用菌了。  相似文献   

15.
豆腐起源于何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文华 《农业考古》1991,(1):245-248
豆腐的发明年代,是中国食品营养学史上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早在宋代,哲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写过八首素食诗,其中一首是写豆腐的:“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自注曰:“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可知早在宋代就有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年)发明的传说。此后,明代的罗颀在《物原》中说:西汉时的古籍中有“刘安作豆腐”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叶子奇在《草木子》中  相似文献   

16.
<正> 五棓子是一种药材,也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出口物资。“五倍子”或称“五棓子”似有分岐,现提出个人的看法,以供有关部门制定国家标准时的参考。 《本草纲目》第三十九卷里,李时珍列出了“五倍子”,不过李时珍开篇即指出:“五倍当作五构”,承认沿袭“五倍子”的名称,是个错误。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文献中使用的是“构字”,  相似文献   

17.
《农业考古》1985年第1期发表的覃彩銮诸君的文章——《从考古资料看汉初南越国的农业》一文,其中提出了“蒲桃是何种水果”(见该刊第125页)的疑问,笔者仅就这一问题略述管见,敬致于覃彩銮先生及广大农艺爱好者。蒲桃是葡萄(Vitis viaifera Linn.)的古称,见于《汉书》、《西京杂记》及《博物志》等书。如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葡萄,汉书作蒲桃”。  相似文献   

18.
萝卜在我国民间素有“小人参”之美称,也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要医生开药方”之说。 我国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对萝卜也极力推崇,主张每餐必食,他在《本草纲目》中提到:萝卜能“大下气、消谷和中、去邪热气”。  相似文献   

19.
我国花生栽培历史初探——兼论花生栽培种的地理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南美洲是花生的唯一原产地,我国的花生是明末清初从国外传入的。尽管我国五十年代以来,两次出土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炭化花生种子,古籍中也有不少关于花生的记载,但在上述传统观念的束缚下,不少学者对这些事实表示怀疑和否定。例如,有的学者提出:“如果我国新石器时代就有花生,不可能忽然绝迹,为什么元朝以前的古书中没有记载;甚至明代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578)和徐光启的《农  相似文献   

20.
大鲵的药用价值及人工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是我国珍稀名贵特产,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俗称“娃娃鱼”。属大型两栖纲有尾目隐腮鲵科,有活化石之称。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鲵鱼,山海经谓之人鱼,……声如小儿,故名。”藏器曰:“鲵生山溪中,似鲇有足,长尾,能上树,天旱则含水上山,以草叶覆身张口,鸟来饮水,因吸食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