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维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化疗。第6周期化疗结束后,观察组接受培美曲塞维持治疗,评估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及生存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35±1.10)vs(3.56±1.12)月,(9.03±1.13)vs(6.69±1.13)月,均P〈0.01],疗效也优于对照组(Hc=4.7102,P〈0.05)。两组不良药物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美曲塞维持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明确,毒副作用少,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晚期NSCLC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贝伐单抗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6例、稳定18例、进展10例,对照组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1例、稳定10例、进展23例,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Hc=11.74,P〈0.05)。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紫杉醇卡铂化疗联合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32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采用紫杉醇加卡铂联合化疗(紫杉醇135mg/m^2,静滴,第1天;卡铂300mg/m^2,静滴,第2天,每21天为l周期,共2—3周期),并与放射治疗(常规分割,DT62—68Gy/3l一34次)交替进行(夹心疗法)。结果:全组CR2例,PRl6例,总有效率(CR PR)56.3%.无严重毒副反应。平均生存期14.5月。结论:紫杉醇卡铂化疗联合放射治疗局部晚期NSCLC能提高近期疗效,远处转移有降低趋势.且毒副作用可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与卡铂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09年8月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43例初治为ⅢB、Ⅳ期肺腺癌患者。试验组23例,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方案(培美曲塞500mg/m2第1天静脉滴注,卡铂AUC=5第1天静脉滴注)化疗,化疗间期(每周期的第2~21天)口服吉非替尼250mg/d。对照组20例,单纯采用培美曲塞联合卡铂方案化疗。两组均21天为1个周期,每治疗2个周期后评价化疗效果,直至疾病进展。近期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病情进展(PD)。远期疗效评价指标包括疾病进展时间(TTP)、中位生存期(MST)和1年生存率。毒副反应评价指标包括骨髓毒性、消化道反应、皮肤反应等。结果试验组CR 1例,PR 8例,SD 7例,PD 7例,总有效率(RR)为39.13%;TTP为(7.1±1.3)个月,MST为(12.1±2.3)个月,1年生存率为43.48%。对照组CR 1例,PR 6例,SD 6例,PD 7例,总有效率(RR)为35.00%;TTP为(6.9±1.0)个月,MST为(10.7±2.0)个月,1年生存率为40.00%。两组相比较RR(χ2=0.08,P=0.78)、TTP(t=1.25,P=0.23)、MST(t=2.00,P=0.06)及1年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χ2=0.05,P=0.82)。试验组与对照组骨髓毒性(34.78%、40.00%),恶心、呕吐(34.78%、35.00%)及腹泻(21.74%、5.00%)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皮疹或痤疮(26.09%,0%)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χ2=6.06,P=0.01)。结论吉非替尼联合培美曲塞与卡铂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效果肯定、安全,骨髓毒性或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含铂类化疗药物联合恩度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和纳入2013年11月至2015年4月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8例,将其按就诊编号顺序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以含铂类化疗药物进行化疗;观察组患者以含铂类化疗药物联合恩度为治疗方案,对比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含铂类化疗药物联合恩度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以含铂类化疗药物进行化疗者,且不增加毒副作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联合西医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诊治的小儿支气管炎患儿160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各80例,西医治疗组给予氨溴索联合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常规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宣肺涤痰汤中医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药物治疗总疗效、用药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改善的时间差异。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患儿药物治疗总疗效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儿咳嗽、气喘、肺部哮鸣音改善时间短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结合组患儿用药不良反应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联合西医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显著提高药物疗效,促进临床表现改善,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综合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NSCLC骨转移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中,采用化疗78剜,骨磷治疗82例,接受局部姑息放疗64例.热疗10例,姑息性的外科手术治疗1例,10例因不能耐受放、化疗,只予支持、止痛治疗。所有患者通过以上综合治疗后,疼痛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改善。1a存活率为31.3%,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结论:NSCLC骨转移患者中大多数有疼痛症状,晚期NSCLC骨转移患者通过综合性、个体化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养肺消积分期疗法对晚期(IIIb-IV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存的影响。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选取符合入组标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6例,其中综合治疗组82例,单纯西医组74例,综合治疗组在西医规范化疗的基础上采用养肺消积分期疗法按阶段治疗,以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M-PFS)、中位生存期(MST)为主要观察指标,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变化、肿瘤控制率(DCR)、不良反应等为次要观察指标。结果 综合治疗组第1年、第2年总生存率分别较单纯西医组提高了23.9%、14.6%(P<0.05);与单纯西医组比较,综合治疗组无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均提高了3个月(P<0.01);综合治疗组瘤体控制率比单纯西医组提高13.2%(P<0.05)。结论 养肺消积分期疗法联合西医治疗能够提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延长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中位生存期;同时,可以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增加肿瘤控制率,不良反应小,具有增效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放化组(33例)和放疗组(32例)。两组患者均行3D-CRT。放化组分别于放疗第1、4、7周行化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放化组CR、PR分别为18.2%和69.7%,而放疗组分别是6.3%和50.0%。两组CR、RR(CR 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和放疗组1、2a生存率分别是69.7%(23/33)、48.5%(16/33)和65.6%(21/32)、28.1%(9/32),两组的1a生存率无明显差异,2a生存率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组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较放疗组明显(P<0.05)。结论3D-CRT同步化疗治疗局部晚期NSCLC疗效较好,毒副反应患者能耐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中药丹龙止痒颗粒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丹龙止痒颗粒治疗组及西药抗组胺药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证候积分,判断其近期临床疗效;随访患者治疗后3个月内的复发情况,判断其远期临床疗效。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为77.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50%,两组远期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丹龙止痒颗粒治疗慢性湿疹疗效确切,近期及远期疗效均优于西药抗组胺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夹脊穴结合督灸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强直性脊椎炎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观察组采取针刺夹脊穴结合督灸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常规抗炎止痛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2%(63/6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2/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08%(41/65),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54%(14/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结合督灸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喜普妙联用阿普唑仑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喜普妙联用阿普唑仑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广泛性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阿普唑仑组及喜普妙联用阿普唑仑组(简称联用组),每组各41例,喜普妙治疗剂量为20~40 m g/d,阿普唑仑为0.4~0.8 m g/d,观察时间均为4周。疗效评定采用H am ilton焦虑量表(HAM A),安全性评价应用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及体格检查。结果:联用组总有效率为97.6%,明显高于阿普唑仑组的78.0%(P<0.01)。联用组HAM A评分在用药1、2、4周分别为(19.44±3.67)、(17.32±3.11)、(13.19±2.89);阿普唑仑组分别为(22.31±2.43)、(20.61±2.46)、(15.63±2.54),联用组HAM A评分明显高于阿普唑仑组(P<0.01)。联用组的副反应发生率为22.0%,阿普唑仑组为14.6%,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喜普妙联用阿普唑仑治疗广泛性焦虑症疗效较单用阿普唑仑好,副反应轻,患者服药依从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序贯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中药熏蒸、牵引及推拿序贯综合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序贯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无副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预防高危乳腺癌骨转移的效果。方法综合治疗后具高危因素的乳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唑来膦酸4mg静脉滴注30min,每3个月1次,计划总疗程为2a或病情进展及毒性不能耐受时停药,而后定期随访监测,若出现复发、远处转移等病情进展(包括发现骨转移病灶)视为观察终点;对照组按期随访监测,每3个月1次,直至病情进展(包括发现骨转移病灶)。结果治疗组中发生骨转移的患者20例(50.0%),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mPFS)为(19.5±2.7)个月;对照组中发生骨转移的患者30例(75.0%),mPFS为(12.4±1.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不良反应主要为发热(12例)和关节肌肉酸痛(10例),未见肾功能损害及下颌骨坏死病例,绝大部分不良反应轻微,仅需一般对症处理即可缓解。结论高危乳腺癌患者在综合治疗后给予唑来膦酸预防性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骨转移发生率,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丹红注射液对脑梗死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13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7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68例给予丹红注射液+西医常规治疗。治疗14d后比较两组血脂水平变化、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水平分别为(5.11±0.90)mmol/L和(6.23±1.00)mmol/L,甘油三酯水平分别为(1.73±0.49)mmol/L和(2.42±0.51)mmol/L,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分别为(0.78±0.06)mmol/L和(0.56±0.05)mmol/L,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DNS评分分别为(8.7±3.3)分和(16.4±2.4)分,ADL评分分别为(74.1±7.4)分和(56.8±7.6)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71例,随机进行分组,定义接受单纯药物治疗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采用综合治疗的36例患者则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33/36),明显高于对照组68.6%(24/35),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治疗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性高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我管理项目干预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试验组给予药物治疗与自我管理项目干预;对照组予药物治疗与常规的健康指导。干预6个月后采用GERD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和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管理行为、症状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的RD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4.32±3.18)分vs(8.49±5.21)分,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P〈0.01)。结论对GERD患者进行自我管理项目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改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缬沙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00例,按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实验组给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1s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为(47.65±7.89)%,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为(61.21±8.51)%,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92.0%,咳嗽、低血压总发生率为8.0%,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贝那普利治疗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抗抑郁药物帕罗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80例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帕罗西汀20m g/d晨服,共服药2个月;对照组则给予外观相同的安慰剂。治疗前、治疗后第2、4、8周末分别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Zung(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 S)评分,并分别评定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 D)、Zung(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 S)评分分别为(12.5±8.4)、(54.1±11.2)、(50.2±9.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5±4.3)、(61.8±17.2)、(54.2±1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P<0.01)。结论:帕罗西汀能较好地缓解焦虑情绪,是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慢性卜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予以银质针导热疗法,对照组予以小针刀,2周1次,2次为1个疗程,经1个疗程治疗后于2周、12周时进行 疗效评定,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患者卜腰痛症状均有缓解,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3 0Ic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0Ic ,治疗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D.OS )、结论银质针导热疗法治疗慢性卜腰痛疗效明显,且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