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不同程度与高半胱氨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动脉狭窄程度分轻、中、重度三组,并按斑块类型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分别比较它们之间的高半胱氨酸水平。结果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同组别之间的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其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2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同时检测血脂、血糖含量,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正常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为(2.36±0.59)mm,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27±0.13)mm(P〈0.05)。脑梗死组的斑块检出的例数、个数及稳定、不稳定性斑块的个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死组患者的血TC、TG、LDL、FB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脑梗死组中有斑块组患者的血TC、LDL、FBG水平又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86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167例非脑卒中患者作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异常的检出率为8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软斑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硬斑所占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斑所占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出现异常率达88.7%,且颈动脉斑块中软斑、硬斑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结构发生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100例,依据血浆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70例和单纯型高血压组30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回顾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特点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情况。结果:H型高血压组斑块占85.7%;单纯型高血压组斑块占50%,有统计学差异(P0.05)。H型高血压组颈动脉狭窄50%占8.6%,单纯型高血压组占3.3%,无统计学差异(P0.05)。H型高血压组IMT测量值高于单纯型高血压(P0.05),斑块总积分高于单纯型高血压组(P0.05)。结论: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结构改变有密切相关性,对IMT水平、斑块总积分检测,可评估病情,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对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56例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NIHSS≤5分),Fazekas视觉评分法评估WMLs,其中无WMLs者49例,轻度WMLs者77例,重度WMLs 30例。联合认知筛查量表MMSE和MoCA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分析WMLs对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90 d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156例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认知功能正常组85例,认知障碍组7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W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正常组患者WMLs(1.2±1.13)分,认知障碍组患者WMLs(1.62±1.07)分;认知正常组和认知障碍组WMLs患者例数分别为51例(60.00%)和56例(78.8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MLs严重程度影响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90 d后MMSE分数和MoCA分数,且影响MMSE的定向力、即刻回忆、语言认知域,也影响MoCA的视空间、执行功能、抽象、定向认知域。结论 WMLs影响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90 d后认知功能,主要影响执行功能、视空间及信息处理速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血糖、血脂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和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血脂及血糖水平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P<0.01).扩张型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血糖以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均呈负相关(r=-0.39、0.45,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呈正相关(r=0.41、0.43,P<0.05),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无明显相关性(r=0.21、0.11,P>0.05).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血脂水平异常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内皮素-1(ET-1)与血管性痴呆(VaD)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VaD患者50例(VaD组)、非痴呆性脑梗死患者55例(脑梗死组)及健康者46例(正常组),观察各组血浆中Hcy、ET-1、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VaD组和脑梗死组血浆Hcy、ET-1水平升高(P<0.01),而叶酸和VitB12水平降低(P<0.01).在VaD患者中,中、重度痴呆者血浆Hcy、ET-1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痴呆者(P<0.05),而叶酸和VitB12水平降低(P<0.05).Hcy与ET-1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221,P<0.05).结论 血浆Hcy和ET-1水平可作为判断VaD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方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56例,随机分为综合组及常规组各128例,分别给予综合干预方案及常规干预方案进行护理,对比2组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性质变化,并监测各时间点血脂水平。结果干预前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及斑块性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6),不稳定斑块向稳定性斑块逆转增多(P0.05);干预后综合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及斑块性质改善情况均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2组TC、TG、HDL及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TC、TG、LDL较干预前下降(P0.05),HDL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综合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综合干预方案可稳定或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炎症反应程度与年龄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便更好地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机制,更好地防治此类疾病.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1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男90例,女102例,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彩超检查颈动脉明确颈动脉斑块形成,并将两组的hs-CRP和年龄进行对比.结果 在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男性年龄小于女性,而hs-CRP明显高于女性(分别为P<0.01和P<0.05).结论 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炎症反应程度与年龄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男性的年龄较女性小,而男性中的hs-CRP明显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部血管的病变特点及TIA与颈部大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100例诊断为TIA的患者为TIA组,69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量受试者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颅外段、椎动脉颅外段及双侧锁骨下动脉管腔内径及血流速度、斑块部位、形态、大小及性质,有无管腔狭窄及其狭窄程度。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颈内动脉系统TIA组及对照组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组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发生率低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TIA患者颈部动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对预防TIA发生、发展及TIA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椎动脉的结构变化。方法:对13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椎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血管走行、动脉粥样斑块及颈总动脉内径(CCAD)、血流峰值(BF)、血管壁内膜-中膜厚度(IMT)、阻力指数(RI)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毛糙者24例(18.2%),粥样斑块93例(70.5%),总体异常者117例(88.6%),椎动脉异常者51例(38.6%)。经与CT或MRI比较,侧向符合率为82.0%。两组单侧脑梗死患者相比较,其CCAD、BF、RI部分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相比较而言,椎动脉对于脑梗死的预测意义不如颈动脉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病、冠心病发病的关系。方法抽取80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组)及78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晨起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血糖、甘油三脂水平,与8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血尿酸水平明显低于高血压组及冠心病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血糖、甘油三脂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患者发病与血尿酸水平异常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及β2微球蛋白(β2-MG)、肌酐(CR)、尿酸(UA)在动脉硬化疾病中的含量,并比较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脑梗死、冠心病患者肾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842例脑梗死患者及96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Hcy、Cys-C、β2-MG、CR、UA检测,以1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和冠心病组Hcy、Cys-C、UA、β2-MG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Hcy显著高于冠心病组,冠心病组UA显著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CR、Cys-C、β2-MG与脑梗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Hcy水平与UA水平呈正相关(r=0.402,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冠心病患者Hcy水平与UA水平呈正相关(r=0.415,P0.05)。结论血清Cys-C、Hcy、UA等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在脑梗死和冠心病中Hcy水平与UA水平呈正相关,Hcy水平与肾功能衰退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以及其与传统脑梗死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血糖等)的关系,为脑梗死的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5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3 d内的hs-CRP水平,部分患者第7天复查hs-CRP,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CNDF)、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同时测定23例有脑梗死危险因素而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对照A组)及30例健康人(对照B组)的hs-CRP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比对照组A、对照组B的hs-CRP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A比对照组B的hs-CRP增高,差异有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与复查组hs-CRP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查组与对照组A、对照组B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重型脑梗死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中型、轻型(P〈0.05),中型脑梗死的hs-CRP水平高于轻型,差异有意义(P〈0.05),作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hs-CRP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关系;hs-CRP与收缩压、纤维蛋白原、血糖、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年龄、舒张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I、载脂蛋白B无相关性;以hs—CRP为应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的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FIB、血糖、收缩压是hs-CRP的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hs-CRP可作为判断病情的一种手段,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脑梗死发生的一种预测因子.hs—CRP与收缩压、纤维蛋白原、血糖、总胆固醇呈正相关关系,是优于其他因素的综合性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93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及对照组45例,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脂蛋白[LP(α)]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IMT,比较2组患者IMT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TG、LP(α)、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IMT值、斑块个数及斑块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IMT值,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部大动脉彩色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TIA患者110例(TIA组),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55例,颈动脉系统TIA 46例,设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颅外段和锁骨下动脉(SubA)斑块部位、大小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TIA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系统TIA患者CCA、ICA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P0.05);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SubA粥样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颈动脉系统TIA患者(P0.05)。结论 TIA发病与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糖负荷膳食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负荷组及传统组各40例,分别根据低糖负荷膳食法及传统食物交换份法制定膳食干预方案,对比2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1年后糖、脂代谢指标及颈动脉斑块影像学指标变化。结果干预前2组糖脂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2组HbA1c、FPG、2hPBG水平较干预前下降(P0.05),低负荷组低于传统组(P0.05);低负荷组干预后TC、LDL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且低于传统组(P0.05),HDL较干预前明显上升(P0.05)且高于传统组(P0.05);干预后低负荷组IMT及斑块面积均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低糖负荷膳食干预更有利于T2DM患者调节糖脂代谢,进而达到稳定及消退颈动脉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间关系的评定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TIA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颈动脉超声诊断仪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外动脉(ECA)、颈内动脉(ICA),对比2组颈动脉斑块情况,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计算斑块总积分,观察CCA、ICA、ECA斑块好发部位。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正常率低于对照组,斑块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总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依次为CCA、ICA、ECA。结论颈动脉超声可发现早期CAS病变,具有无创、简便、重复性好等特点,对TIA及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麻和脊椎-硬膜外阻滞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需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87例,随机分为全麻组42例和脊椎-硬膜外阻滞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及在术前24h、术后6h及术后24h的β淀粉样蛋白(Aβ)表达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输液量、尿量及疼痛评分(VAS)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h和24h与术前相较,Aβ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且全麻组较脊椎-硬膜外阻滞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MMSE评分均降低(P0.05),且全麻组较脊椎-硬膜外阻滞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脊椎-硬膜外阻滞较全身麻醉可明显降低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24h内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脑疝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检测,了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脑疝后合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脑疝后脑梗死患者22例为观察组,脑疝后无脑梗死患者3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HDL-C水平是脑疝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