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南油田属中等水敏性和速敏性的地层,油藏为轻质油-稀油油藏,原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和高凝固点等特点,组分含硫量低;地层水总矿化度较高,一般为1100~19900mg/L;水型为NaHCO3型。为研究渤南油田高温低渗油藏储层伤害机理,从地层特性、注入水水质、悬浮物堵塞、游离油和乳化油滴、结垢、细菌及以往增产措施等方面评价了可能对储层造成的损坏及损坏程度。渤南油田地层的水敏性、速敏性和低渗透性是储层损害的内在因素,注入水中悬浮固相颗粒、含油量和细菌严重超标,水质不合格是储层损害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2.
结合杜229东块的流体和储层参数,通过模拟计算针对复杂结构井进行了产能评价研究,就影响复杂结构井产能的敏感性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实际地质模型考虑多种井型进行油藏单井开发效果对比,从而证实了复杂结构井为最优井型。复杂结构井的产能评价研究为油藏实现少井高产,达到高效开发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依据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C135井区三工河组二段的动、静态资料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利用静态地质资料分析了 C135井区的区域应力成因机制背景,完成了储量复算,确定研究区地质储量合计67.81×^104 t。利用开发动态资料探讨了三维地质模型的应用,结合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认为,研究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C135井区三工河组二段第3小层,集中在变异系数和级差大的砂体中。认为低幅度构造油藏容易造成底水锥进,研究区目前采液速度过高,含水率上升较快,通过数值模拟确定合理采液速度为7%,对于注水见效的油井应当控制注水井注水量,防止油井水淹。  相似文献   

4.
由于储量规模小、丰度低,单井产量不高的气田,利用常规方法开采,气田开发建设的投资规模大,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或无经济效益。从地质油藏角度开展单通道(小井眼)井在边际气田的应用的可行性分析,并结合海上油气田单通道井先导性试验,认为采用单通道钻完井技术可以降低钻井成本,通过用钻小井眼井节省的钻完井费用,多钻开发井,可以有效控制储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该项技术适合在储量丰度较小的边际油气田或开发中后期调整井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分支井是开采稠油、疏松砂岩油藏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整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针对油田存在的问题,采用计算机技术和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M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潜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分支井开发方案进行了全面研究,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SLG气田砂岩气井储层压裂效果评价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渗透油藏经济有效开发的难度非常大,压裂效果评价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开发效果。通过对SLG气田砂岩气井储层基础地质资料、测井数据及试井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研究,总结出试井数据与储层测井数据、压裂改造数据的相关性规律,评价了低渗透油藏人工压裂井的施工方案,为该区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陵76井区的生产资料,通过分油砂体法计算和注采对应关系来确定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利用水驱特征曲线及吸水厚度统计分析来评价水驱储量动用程度;然后利用采收率经验公式计算最终采收率,并研究含水上升规律、注入水利用率。研究表明,陵76区块为中低渗油藏,目前已经处于中高含水期,但剩余可采储量比较丰富,开发比较稳定,水驱效果较好,只需维持稳定生产。研究构成的开发效果评价体系对注水油田开发效果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效果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孤岛油田南区是被断层复杂化的稠油疏松砂岩油藏,主要特点是断层多、油层发育差、出砂严重、停产、低液井多。为提高注聚效果,综合运用了构造精细解析技术、储层构型研究技术、储层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干扰试井分析技术对油藏进行再研究认识;在此基础上,调整完善注采关系,加大低液井治理力度,强化提液引效,控制窜聚,使二类注聚油藏取得了一类油藏的注聚效果。  相似文献   

9.
喇萨杏油田在层系井网重组过程中,应用多学科油藏研究和层系井网优化技术,确定了分类油层层系井网调整的技术经济界限,形成“层系细分、井网独立、井距优化、匹配调整”的层系井网重组方式。2008年以来在多个区块开展不同形式的层系井网重组试验,实施后改善了区块开发效果、水驱采收率得到提高,为特高含水期砂岩油田的层系井网重组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松辽长岭断陷松南气田火成岩气藏的特点,分析了松南气田火成岩气藏试井测试难点,提出了针对性措施:测气合理工作制度的选取;防止水合物的形成;建立产能方程、确定无阻流量,并在YS1井进行了完井测试、试采和第2次复试等相关工作.完井测试中采用常规回压试井,在第2次复试中采用修正等时试井,2种产能试井工艺在该井均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计算的无阻流量基本相同,试井资料解释结果基本一致,求取的储层参数可信,为该构造的下1步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环玛湖地区相继发现了多个异常高压特低渗透油藏,由于该类油藏存在孔喉细小、比表面积大、渗透率低、压敏性强的特点,渗流规律不遵循达西定律。为做好该区此类油藏的开发工作,以该区已经投入开发的玛2井区为例,在研究总结异常高压、特低渗透砂砾岩储层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历史不稳定试井曲线,确定该区油藏渗流遵循低速非达西渗流规律。以低速非达西渗流理论为基础,建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低速非达西渗流试井解释模型。通过对实际测试资料的解释分析,获得真实的油层参数,确定了生产井的启动压力梯度大小及合理关测时间,评价了油井完善程度,对异常高压、特低渗透砂砾岩油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海拉尔油田属于复杂小断块油藏,自然递减和含水上升速度难以有效控制已严重制约油田的开发。通过不断深化油田地质认识、精细油藏描述,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油藏注水受效规律。针对不同类型油藏注水受效特征及主要开发矛盾,实施了针对性的综合调整。从而形成了一套适合海拉尔复杂小断块油藏的综合调整技术系列,实践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控制油田产量递减率、含水率上升速度,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胜坨油田整装砂岩油藏矢量化井网调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胜坨油田整装油藏井网不完善、储量控制程度低的问题,对造成单元井网完善程度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认识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实施井网调整,以网控储,实现了层系矢量化井网调整对于物性好的高渗层和主力砂体,抽稀注采井网,实现均衡驱替最大化;对于物性较差的非主力层和非主力砂体,加密注采井网,舅现储量动用最大化。现场应用表明,应用矢量化井网调整技术之后,单井产液量降低,综合含水率下降,日产油量上升,动液面回升,注采对应率、储量控制程度都有所上升,油藏整体开发形势明显好转,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海上复杂断块油田面临着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测试资料少、认识程度不足等难题,严重制约着油田的滚动开发。针对该问题,以渤海Z油田M断块油藏为例,从三维地震资料分析入手,结合油藏动态资料,利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该断块的潜力储量规模及其分布范围,从多角度论证了潜力储量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指导了油田开发兼评价井的部署和滚动挖潜,实现了断块油田的增储上产,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复杂断块油田开发过程中类似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油田某地区储层为裂缝溶洞发育地层,采用分支井技术有利于增大井眼与油藏的接触面积,提高泄油效率和油井原油产量。在分析和研究该地区油藏具体特点、井身结构特点以及分支井类型的具体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分支井类型优选原则,优选出适合于开发该地区古潜山油藏的分支井类型为双反向分支井和多底三分支井。  相似文献   

16.
缝洞型碳酸盐岩是塔北地区哈拉哈塘油田的主要储集层,油藏的储渗空间主要为规模不同的洞穴、溶蚀孔隙以及各级裂缝。缝洞连通性是油田勘探开发实践中高效井优选的重要依据,连通的大型缝洞集合体是研究的主要目标。缝洞量化描述技术是储层描述中的关键技术,重点解决裂缝量化研究、缝洞连通性以及缝洞体系储集规模等方面的问题。针对研究区缝洞型储层的强非均质性,提出裂缝强度量化描述、裂缝方向量化描述与缝洞体系储集规模量化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缝洞体系连通性进行量化分析,确定连通单元边界,最终指导油藏高效开发井组部署。  相似文献   

17.
赛51井古生界潜山油藏勘探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剖析赛51井古生界潜山油藏的油藏特征,发现赛51井古生界潜山油藏获得高产油流的关键2个原因是古生界基底潜山规模大和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物性好。但该潜山油藏由于基岩岩性复杂,较为隐蔽,为此在勘探中采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综合手段。着眼于实际资料,采取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及钻井资料的综合思考和模式建立、利用速度差异区分片岩与碳酸盐岩、利用波形分类及属性等地球物理特征识别古生界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3个步骤对赛51井古生界潜山油藏勘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港南部油区段六拨区块地质构造复杂,属于典型的高压低渗区块,其完钻斜深在3500~4200m之间,含油层位为沙三段,孔一段的枣0、枣Ⅱ、枣Ⅲ油组,油藏埋深2880~4100m,地质储量1038.51×104t,含油面积6.5km2。另外段六拨区块钻至孔一段时容易发生气侵、溢流、井涌并伴随井漏卡钻发生,泥浆安全密度窗口窄,因此固井施工风险大,质量难以保证。为实现勘探开发和地层评价的目的,针对以上难点开展了技术攻关,提出了采用高pH值泥浆裹砂,加重隔离冲洗液工艺。用纤维防窜高密度水泥浆体系,通过平衡压力固井技术和工艺措施,使得该区块固井质量明显提高,为今后该区块的固井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其复杂性,试井资料解释和油藏评价存在一些困难。应用数值试井方法,对储层模型和油相流动模型通过PEBI网格离散获得相应的差分方程。用该差分方程的解解释碳酸盐岩储层试井数据,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A井区是由B断层和近北东向的C断层夹持的小断块。该断块以前一直归属于D区块进行开发,2015年通过井震结合重新落实构造,该断块仍处在大洼断层上升盘,与E油田主体同属一块。构造重新落实后,结合新建储层二次解释,该井区含油面积增至0.5km2,地质储量增至158×104 t。以前井区内共有9口油井,累计产油39.71×104 t ,采出程度较低(为25.1%);井区仅有的3口注水井均位于断块边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块整体水淹程度较低,部分区域未水淹。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精细油藏地质体研究、精细量化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分层系开发井网优化部署研究,一次部署调整油井14口、注水井12口。在中东部区域优先实施直井2口,日产能力较高达(23.9t ),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为该井区分层系规模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