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大量钻井、测井剖面以及相标志的基础上,对柴西南地区上干柴沟组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发育湖泊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湖底扇相3种沉积相类型,其中浅湖亚相是湖泊相中的主要亚相类型,由浅湖砂坝、浅湖泥、浅湖灰泥、藻灰岩、浅湖鲕粒(生物碎屑)滩和风暴沉积组成。辫状河三角洲相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该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和河口砂坝微相;湖底扇相主要发育于七个泉地区,其中发育典型浊积岩层序序列。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实测剖面资料和室内薄片鉴定资料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陕北盐盆东缘奥陶系马家沟组(Om)碳酸盐岩微相进行了系统研究,共划分出6个微相类型,分别为:粉晶白云岩微相、泥质白云岩微相、砾屑白云岩微相、泥晶灰岩微相、泥质条带灰岩微相及粉屑灰岩微相。参照威尔逊碳酸盐岩综合相模式,将Om划分为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台地蒸发岩相3个相带。通过分析纵向上相带的变化特征,认为研究区 Om是在陆表海碳酸盐台地沉积背景下发育的3个海退到海进沉积旋回。东西连井剖面对比分析表明东缘沉积环境与盆内在纵向上有极好的耦合性,华北板块东部在 Om 沉积期可作为良好的预备盆地对陕北盐盆进行物源补给。  相似文献   

3.
综合岩心观测、测录井资料、古生物及镜下薄片鉴定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H地区长7油层组的沉积微相进行了有效划分。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主要发育深湖-深湖亚相,沉积微相主要为浊积岩与深湖泥,其中浊积岩为主要的储集体。长73油层沉积时期,主要发育深湖泥微相,浊积岩体零星分布;长72油层沉积时期,浊积岩体开始发育,主要位于区内东南方,连片分布;长71油层沉积时期,浊积岩体持续沉积,砂体厚度与面积持续增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室内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普光气田的沉积古环境进行研究,分析了各小层单元内的沉积体系类型及其沉积模式。研究表明,普光地区主体带长兴组和飞仙关组的碳酸盐岩地层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台地、台地边缘和斜坡一盆地3大类沉积体系,其中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可划分为开阔台地、局限台地、蒸发台地3个相带,台地边缘沉积体系可划分为台地边缘相带,斜坡一盆地沉积体系为台地前缘斜坡相、陆棚相和盆地相3个相带。二叠统长兴组发育台地边缘礁滩组合相沉积,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则发育台地边缘滩相沉积。  相似文献   

5.
钟市油田潜江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及其砂体展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市油田潜江组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以砂岩、岩盐、暗色泥岩及泥膏岩为主。根据岩石结构和沉积构造特征,在潜江组共识别出10种岩石相,主要有Mg、Mp、SSrf、SSr、SSp和Srf等。根据岩石相类型和沉积构造特征,研究区识别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前扇三角洲亚相2种沉积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席状砂4种沉积微相。通过沉积相演化和砂体发育特征的分析,认为南北向展布的扇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坝砂体为区域有利的剩余油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6.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下二叠统太原组斜道段灰岩和毛儿沟灰岩中高产气藏的发现,太原组煤系烃源岩以外的碳酸盐岩生烃潜力评价显得尤为重要。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地区太原组灰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及地化实验数据的综合应用,分析海陆混合沉积潮坪环境中灰岩有机地化特征,并对有利于烃源岩发育的岩相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1)总体看来,太原组灰岩较之泥页岩有机质丰度偏低,斜道段灰岩有机质丰度最高,毛儿沟段次之;有机质类型主要以Ⅰ型为主,部分样品出现Ⅱ型干酪根特征;有机质普遍处于高成熟度演化阶段,热解峰温(Tmax)平均可达483℃,镜质体反射率(Ro)普遍高于1.2%。(2)基于地球化学参数及岩石学特征的差异,将太原组灰岩共分为4类岩相类型:Ⅰ-Ⅱ型干酪根高有机质纹层状泥质泥晶灰岩相、Ⅰ-Ⅱ型干酪根中-高有机质块状泥晶灰岩相、Ⅰ-Ⅱ型干酪根中有机质块状生屑泥晶灰岩相以及Ⅰ型干酪根低有机质块状藻凝块灰岩相。(3)研究区中部以Ⅰ-Ⅱ型干酪根中-高有机质块状泥晶灰岩为主,烃源岩厚度不大;西部以Ⅰ-Ⅱ型干酪根中有机质块状生屑泥晶灰岩岩相为主,有...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资福寺洼陷新沟咀组层序格架下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的分布和沉积相特征,从而得到新沟咀组生储盖层的发育特征,通过生储盖在空间上的配置关系可知资福寺洼陷新沟咀组主要发育2种生储盖组合:沙市组上段一新沟咀组下段自生自储型组合和新沟咀组一荆沙组下生上储型组合,并分析了2种组合各自对应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地震、测井、录井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建立了大芦湖油田东北部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明确了沉积体系类型及垂向演化规律。研究区可划分为3个四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为四级层序1、四级层序2和四级层序3。研究区主要发育三角洲、浊积岩和滨浅湖滩坝沉积:三角洲是研究区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在3个四级层序均有发育;受断层坡折和负地形的影响,浊积岩主要发育在四级层序1和四级层序2早期,位于三角洲沉积前端;滨浅湖滩坝沉积主要发育在四级层序2晚期和四级层序3时期,受相对平缓的古地貌、滨浅湖波浪和沿岸流作用的影响,该沉积是由三角洲前缘沉积物被再搬运、沉积而形成。总体而言,相对湖平面的变化规律和沉积古地形的演化特征控制了研究区垂向上的沉积体系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淮南煤田新集矿区早二叠世含煤地层层序地层格架,探讨其对煤层分布的控制作用。方法主要以下切谷砂体底部冲刷面为层序界面,结合沉积旋回特征,对矿区早二叠世含煤岩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结果将早二叠世含煤岩系从下到上划分为层序Ⅰ、层序Ⅱ、层序Ⅲ3个三级层序及8个体系域,构建新集矿区含煤地层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结论在层序地层格架下,煤层厚度变化呈现一定规律,其中层序Ⅲ煤层最厚,总厚度为15.77m;层序Ⅰ煤层较为发育,总厚度为7.42m;层序Ⅱ煤层较不发育,总厚度为5.59m。同一个层序中,海侵体系域煤层厚度最大,高位体系域煤层次之,低位体系域煤层最不发育,其中可采煤层主要发育于泻湖-潮坪沉积环境和近海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的海侵体系域中。  相似文献   

10.
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建立了巴布亚盆地Fly台地中侏罗统Imburu组层序地层构架,并划分了沉积相,分析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展布特征与油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Imburu组可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Jsq11和Jsq12的海侵体系域是区内主要是烃源岩发育期,但高位期形成的河道和三角洲砂体在Fly台地中南部构造背景下难以形成有效的圈闭,下一步勘探应该转向地层、岩性等圈闭。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A井区珠海组发育潮汐沉积,以细砂、粉砂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含有泥砾。根据A井岩心观察,按岩石学特征出发在珠海组识别出6种岩石相似及3种岩石相组合。据岩相类型和沉积构造特征,可从A井珠海组沉积内识别出3个沉积亚相和3个沉积微相,包括潮下带的潮汐砂坝;潮间带的混合坪微相;三角洲水下平原的水下分流河道。总结出珠海组潮汐影响三角洲的取心段沉积相和沉积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五峰组-龙马溪组为滇黔北页岩气开发的主要目的 层段,对威信凹陷麟凤向斜的Y井岩心进行了有机碳含量(TOC)、薄片镜下鉴定、X衍射全岩岩石矿物组成、XRF(X射线荧光光谱)元素分析等.结合测录井资料,系统分析了Y井矿物与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有机质的保存和富集区域.研究结果表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1小层(S1l11-1)页岩沉积速率慢,陆源输入少,沉积时间长,沉积环境还原缺氧,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一亚段4小层(S1l11-4)沉积速率加快,陆源输入增多,沉积时间较长,沉积环境贫氧,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一段二亚段(S1l12)沉积速率快,陆源输入多,沉积时间短,有机质被稀释,沉积环境富氧,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Y井的笔石主要发育在S1l11-4中,从有机碳含量和自然伽马特征来看,S1l11-4和S1l11-1有机质丰度相当.目前,滇黔北地区的页岩气,主要以S1l11-1为目的 层进行开发.从Y井的分析结果来看,S1l11-4和S1l11-1均是Y井区页岩气开发的可能有利目的 层.  相似文献   

13.
利用岩心、测井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辽河坳陷欢喜岭下台阶沙河街组四段(Es4)沉积相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表明Es4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进一步可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溢岸砂、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河道间、湖泥等6种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等砂体粒度粗、厚度大可作为区内有效储集层;研究区物源主要来自西北方向,砂体多呈北北西向展布。认识沉积微相与储层砂体的关系,明确展布规律,可以为下一步的开发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为重要的石油产出区域,盆地西南部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是重要含油气勘探目标层位之一。目前,对研究区长3油层组沉积环境的研究成果较少,沉积相的划分一直存在争议。基于对露头剖面和岩心的观察描述,结合测井、钻井等资料,运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及地球物理测井等理论知识,通过岩心相与测井相的综合对比分析来确定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沉积微相类型与特征,探讨沉积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什社地区长3油层组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沼泽等沉积微相。多期河道砂体相互叠置构成研究区储层的主体骨架。  相似文献   

15.
涠洲10-3油田及围区流三段Ⅱ油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岩心观察描述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化验、录井资料,通过岩石颜色、岩石结构和沉积构造等相标志的综合分析,确定了流沙港组三段(流三段)Ⅱ油组的沉积相类型,划分了沉积亚相和微相,并据此探讨了流三段Ⅱ油组的沉积相展布特征和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流三段Ⅱ油组为扇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进一步可划分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和滨浅湖4个亚相和若干微相;流三段Ⅱ油组沉积时期,扇三角洲沉积在该研究区西北部广泛发育,仅在其东南部分布滨浅湖亚相;Ⅱ油组MSC5到MSC6沉积时期,沉积相展布格局基本相似,但伴随湖平面逐渐上升,MSC6沉积时期扇三角洲分布范围逐渐减小;扇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有利的油气储层相带。  相似文献   

16.
以威尔逊提出的碳酸岩沉积相综合模式为理论,结合四川盆地飞仙关组岩性组合、沉积构造、生物发育等特征,将涪陵区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相、4个亚相和10个微相。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局部地震异常的反射特征,对涪陵区块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飞一段至飞三段主要划分了前积、地层超覆尖灭、低频强振幅等局部地震异常。通过单井划分、沉积相对比、地震相分析及地震相图的勾绘,为沉积相图的编制、综合评价以及有利目标区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钻井、测井、地震及古生物资料,对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明化镇组浅水三角洲砂体分散体系的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内砂体的展布受层序结构、微古地貌和基准面旋回的共同控制。层序结构控制了砂体垂向上的非均一性,低位体系域砂体最富集、其次为晚期高位体系域,早期高位体系域和湖侵体系域砂体不发育。微古地貌控制了砂体横向非均一性,次级洼地区更利于分流河道与河口坝沉积,砂体相对富集。基准面旋回控制了砂体叠置样式,基准面的升降决定了砂体的展布规模和垂向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18.
渝东彭水廖家槽上震旦统灯影组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宜昌莲沱上震旦统灯影组的野外剖面踏勘观察描述,研究地层分布及沉积发育特征。渝东彭水廖家槽灯影组剖面主要为一套潮坪环境沉积的白云岩,共划分为3个岩性段、4个三级旋回层序;区内灯影组储集岩以晶粒白云岩、藻纹层云岩和残余砂屑、鲕粒云岩为主。并以野外踏勘观察为基础讨论了储层发育特征、有利储层类型,找出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预测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带。得出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晶间溶孔、溶洞、裂缝等,属于白云岩储层和古岩溶型碳酸盐岩储层。以此为基础预测出该相带控制的研究区的物性特征较好,储层类型较好。  相似文献   

19.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将渤中26-3油田明化镇组下段(NmL)划分出7中期旋回。在区域沉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岩心、壁心、岩屑和测井资料,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NmL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受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及基准面旋回的控制,储层发育特征及物性特征在平面上规律性较差,而纵向上与长期基准面旋回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惠民凹陷商河油田商三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EsL2)储集砂体变化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充分利用岩心、测录井资料,开展精细沉积微相研究,共识别出3种沉积亚相5种沉积微相类型,精细描述了各个小层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的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区为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浅湖-半深湖沉积,随着湖平面升降和沉积物供给的变化,三角洲由西北向东南不断推进或收缩,纵向上可划分为3个旋回,即经历了3次由浅湖-半深湖演变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的湖退过程。由于区内砂体横向尖灭普遍,可形成较大规模的岩性圈闭,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