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实现"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而"人的新农村"重点要留住乡村文化,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结构整体转型发展。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就是要解决"人的新农村"问题,为农民社会层面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层面的发展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2):264-266
在先秦时期,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历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作为华夏文明的核心,中原文化始终同荆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荆楚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是多方面的和长时间的,中原文化无论在器物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始终是荆楚文化的源头活水,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荆楚文化的流变。中原文化随着北人南迁而逐步南渐,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交流是全方位、多领域的,涉及经济、科技、农业、民俗等。其中,中原和荆楚之间在农业文化领域的传播与交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进行研究,阐述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含义及重要作用,分析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瓶颈,讨论了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主要包括: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观念;加大经济投入,落实设施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培养专业人才等。以期为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变情况、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特征及村落分布特点,指出发展农村体育需优先建立良好的农村体育运动环境,发挥体育文化宣传的驱动力,开展以“体育文化宣传月”等为主题的大型宣传与体验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电子信息化建设,契合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鼓励高校中体育类的学生志愿者及体育社会组织前往农村发展委员会进行宣传与普及体育文化知识,地方政府也可利用节假日农村“外流人口”的返乡带来新的一波“回流”热潮,组织开展一定范围的体育活动与交流,探寻出适合农村居民体育锻炼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支持的角度研究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以江苏省南京市M村的留守老人为调查对象,对该村15位留守老人进行深入的个案访谈。概括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从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对策,即政府层面加强法律支撑和社会保障;组织层面整合社区资源,发展社区照顾;个人层面加强文化宣传,倡导家庭责任回归。  相似文献   

6.
谭静 《新农业》2022,(20):87-89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面临农民体育意识薄弱、劳动力外流、与城市经济仍有较大差距的等问题,忽视了体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农村体育有利于改变农民体育文化价值观,提高农民健康水平、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民身体素质,营造文明新风气,促进社会和谐、传承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髓。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党近期工作的紧要任务,旨在完善体育组织和相关管理制度,增加政府对体育的人财物投入,加大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提高农村居民参与丰富多彩体育活动的意识,促进农村体育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建设中我国农村居民体育需求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和谐社会建设中我国农村居民体育需求的特点、原因及发展机遇。 我国农村居民体育需求基本处于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层面,具有支付能力的享受和发展层面的体育需求还处于较低水平。农村居民低消费水平决定了低体育消费。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高是制约体育需求水平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新农村建设为我国农村体育需求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城市化建设为我国农村体育需求提供了发展方向。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建设主要应以政府投入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为主,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培育多元化消费主体,致力于使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向更高层次即享受与发展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4):193-194
"健康中国"战略使体育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功能最大化,全民体育事业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农村体育文化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文章基于"健康中国"战略背景,分析了新时期农村体育文化事业发展新机遇,并对当前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现状与问题展开了研究,最后则从积极宣传、城乡统筹、扶持引导几个方面提出了"健康中国"背景下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社会变迁视域下农村体育文化面临的机遇,分析了农村体育文化的现实困境(农村体育在部分县市以及乡镇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仍然较低;部分乡镇机构改革导致农村体育管理部门职能弱化出现管理的“真空”;社会流动“空巢”家庭的增多导致农村体育缺乏一一定生机和活力;农村经济、文化、体育资源的滞后和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差异性导致体育文化发展的失衡和不全面),并从社会变迁的视角探讨了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几点措施(组织上要兼容、社会资源要利用;传承本土特色、弘扬传统精华;因地制宜推广民族体育;发展农村体育文化  相似文献   

10.
周平  熊少波  江浩 《农技服务》2012,29(1):118-119
节庆体育寄属于传统节庆文化之下,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升华和民众精神信仰、审美情趣、伦理关系的集中展示,承载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喜庆、和谐、民族精神等理念,蕴含着巨大的素质教育价值,是沟通农村素质教育和农民文化生活实践的一座桥梁,节庆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和谐农村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环境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对绿色环境建设的关注。其中湖北省的"绿满荆楚"行动是一项典型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该行动是湖北省委、省政府落实党的十八大政策,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文化建设于一体的战略部署。"绿满荆楚"活动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将立足于"绿满荆楚"活动,探究绿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速精神文化体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体育组织机构还不太健全,农民体育消费水平有待提高;需要确立"以农为本"的思想、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抓好"农村体育健身工程",以激发农民体育文化意识、规范农村体育文化的组织与管理、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促进良好体育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13.
竞技体育观是影响竞技体育发展走势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社会文化与竞技体育观的关系,利用比较法从儒家与基督文化、学术思想、伦理道德、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兵法文化、性格文化等6个方面阐释了中西方竞技体育观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讨论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对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优点与不足,旨在为西方先进文化"洋为中用"和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专家访谈、归纳演绎等方法,在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状况,分析当前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农村体育发展的举措。认为要发展农村体育,改变我国农村体育落后的面貌,应与新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同步推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得到飞速发展,探究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便更好地提升农村人民群众体质,繁荣农村体育文化日渐成为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分别从特征、成因以及对策等角度对江苏省"农村体育空心化"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体育意识淡薄、体育传统项目流失、体育政策落实弱化、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为江苏农村体育空心化的基本特征;(2)农村体育空心化形成可以理解成是城乡二元制度体系作用于农村"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不良演化,这是由于农村发展的内核系统与发展外源系统共同发生而产生的;(3)规避农村体育空心化的对策为:以返乡农民工为契机,培养新的农村体育主体,以乡村节庆体育为载体,弘扬体育类非物质文化,以加大政府和体育部门管理力度为抓手,搞好体育政策落实,以拓展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为重点,创新多种供给运行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的问题是在"十一五"时期研究浙江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中提出的,但是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我国社会学学者有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动、社会形态变迁三个方面的理解,其本质即社会经济形态、文化形态,人们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农村社会转型存在复杂性和特殊性,笔者根据农村社会转型的特征从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使农村公共服务均三点提出了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的功能论述较多,尚未有人系统的论述农村新闻传播功能,以致影响了农村新闻资源 开发的力度和广度。文章从组织和社会两个层面系统的论述了农村新闻传播的功能。组织层面的功能 包括信息传播功能、解释疏导功能、指导功能、扶贫功能;在社会层面农村新闻传播具有农村舆论的调 控器、农民观念的“更新”器、农村政治发展的推动器、农村经济的促进器、农村文化的转型器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传统农村社会为改变自身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劣势地位,试图通过乡土文化转型重建社会共识。乡土文化转型中的自我否定、自我创生、自我发展与现代农村社会变迁之间的调适过程,同时也是农村社会在传统与现代的耦合中快速解构与再建构的过程。在"场域—惯习"理论指导下,建立乡村场域—社会关系—资本—惯习—实践的分析框架,讨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袁家村乡土文化转型的具体机制及具有历时性特征的主体实践, 展现了在以新乡土文化为基础的村庄变迁中,乡土文化通过"学习服从—学习团结—学习自主—学习多样—包容多样"的内生发展实现了与乡村社会的双向互构,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一大突破口,推动了我国民族地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型,拥有着丰富旅游资源和鲜明民族文化的民族地区迎来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机遇。但受民族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低、宣传力度不足以及农旅附属产品品质低的影响,我国民族地区农旅融合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通过整合民族文化优势,打造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吸收引进专业人才,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积极拓宽营销渠道,促进社会知名度的提高;打造多元特色产品,提高农旅附属产品质量4个途径可以促进我国民族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为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在分析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和金融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金融支持的作用机制,进而提出了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