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同次麻醉下颈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6例,其中,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入、锁定钛板内固定 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14例;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入、锁定钛板内固定 后路全椎板切除术1例;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入、锁定钛板内固定 后路半椎板切除术1例.结果:病例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9月.大部分病人已恢复劳动和工作能力.手术疗效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17分法)标准.术后两周四肢肌力和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膝踝阵挛明显减轻,评分提高3~6分,术后半年脊髓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9.6%.无铁板松动及植骨块脱出等并发症.后路单开门无关门现象.结论:一期同次麻醉下颈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为复杂棘手的脊髓型颈椎病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在达到充分解除颈髓前后压迫的同时稳定了颈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1例采用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L4/5节段22例,L5/S1节段14例,联合5例,其中合并椎管狭窄25例,合并腰椎滑脱8例。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3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VAS,测量手术前后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ntebral disc height ratio)。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JOA评分、VAS、LL、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充分减压,缓解症状,稳定融合,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cage融合内固定治双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56例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双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28例.A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治疗,B组采用传统钛板传统钛板cage融合器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病变椎间隙高度和吞咽困难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6个月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但两组术后同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Cobb角及病变椎间隙高度变化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术后6个月,两组的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系统治疗双、多节段颈椎病不但拥有传统前路钛板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恢复状况好及维持颈椎生理曲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植骨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疗效。方法应用经颈椎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治疗18例寰枢椎不稳患者,术中在C臂辅助下行C1、C 2椎弓根置钉,复位固定,磨钻准备植骨床,取自体髂骨行椎板间植骨,术后颈托固定3个月。结果 18例72枚螺钉成功置入,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患者获12-24个月定期随访,螺钉位置良好,钉棒无松动、断裂,术后12-18个月均获植骨融合。术前JOA评分(8.6±2.8)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为(15.8±3.5)分,明显高于术前(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76%-92%。结论经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植骨融合技术具有直视下置钉、短节段固定、固定牢靠、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有利于稳定寰枢关节、恢复脊髓功能和早期投入正常生活,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寰枢椎失稳的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DLS)合并椎管狭窄的效果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收治的76例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优良率、腰椎生理前凸角及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椎间隙融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52.63%),观察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44.74%)明显高于对照组(13.1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Cobb角(10.49±1.5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35.69±3.19)°与术前的Cobb角(27.61±2.2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11.71±2.21)°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1.23±0.49)分及JOA评分(26.79±3.77)分与对照组VAS评分(2.14±0.56)分及JOA评分(20.13±2.5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S合并椎管狭窄经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冠状Cobb角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恢复,椎间隙融合情况良好,腰腿疼痛症状也得以有效缓解,但由于内固定降低了脊柱的灵活度及顺应性,邻近节段的退变较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伴有剧烈颈部疼痛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外科治疗的有效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且具有手术指征的伴有剧烈颈部疼痛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18例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术前及末次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临床疗效评价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椎体间植骨融合,无断钉、断板、复发。术前及末次VAS评分分别为(9.111±0.525)分、(1.011±0.704)分,JOA评分分别为(8.060±1.626)分、(15.170±1.505)分,术后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临床疗效评价:术后无加重患者,末次随访优良率为100%。末次随访复查X线及MRI未见复发。结论手术治疗伴有剧烈颈部疼痛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在胸腰椎管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的行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的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观察。结果:15例患者随访时间4个月~4年,术后均得到骨性融合,骨性融合时间2~3个月。术后未观察到患者存在椎管形态异常、移位等不良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出现回植部位不明原因性疼痛,给予止痛药物后得到缓解。结论:椎板回植椎管成形术在胸腰椎管内肿瘤治疗中疗效显著,在维持椎管完整性的同时降低了术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采用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4例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术前、术后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和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进行评价。结果 24例患者共28个椎体注入2~3mL骨水泥。24例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2个月),术后随访终点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1),术后随访终点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明显高于术前(P<0.01)。除1例患者椎旁骨水泥渗漏外,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伴椎体压缩性骨折安全、可靠,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于骨外科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为该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医院骨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3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探讨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为期1年的术后随访,患者治疗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治疗前改善极显著(P0.01);治疗后矢状面后凸角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外科临床上对于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以及矢状面后凸角,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anatmetal尺桡骨髓内钉固定治疗前臂尺桡骨多节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12例尺桡骨骨折按AO分型:C1.2型3例,C2.2型9例。采用骨折复位,Sanatmetal尺桡骨髓内钉固定。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8周。按Anderson评分标准评定优8例,良2例,可2例。结论应用Sanatmetal尺桡骨髓内钉固定治疗尺桡骨多节段骨折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功能恢复及椎管侵占率、伤椎前高压缩比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功能优良率及椎管侵占率等指标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更加符合生物力学,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恢复椎体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观察术后早期相邻节段的退变情况。方法 3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B组采用双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Cage融合术治疗。术前及术后1 a均在头侧第一邻椎和第二邻椎行常规MRI扫描和T2弛豫时间成像(T2 mapping)扫描,测量头侧两邻椎髓核相应的mapping扫描T2值,分析并比较两组组内及组间邻椎间盘T2值的差异;同时分别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神经功能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并观察植骨Cage融合情况和与Cage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两邻椎术后1 a的T2值均低于术前(P〈0.01),且第一邻椎术后1 a的T2值均低于第二邻椎(P〈0.01);A组术后1 a的第一邻椎T2值高于B组(P〈0.05),第二邻椎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a的JOA评分均大于术前(P〈0.01),A组术后1 a时JOA评分大于B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1 a的ODI评分均小于术前(P〈0.01),A组术后1 a时ODI评分小于B组(P〈0.05);两组间植骨融合率、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术后1 a均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早期相邻节段退变,但单侧的退变程度较双侧轻;同时单侧和双侧融合术均可有效地促进腰椎神经功能和腰椎功能恢复,但单侧也优于双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自制复位装置与传统后路置钉短节段固定对胸腰椎骨折伤椎中央高度恢复效果.方法 38例Magerl 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传统(n=23)或自制复位装置(n=15)后路经伤椎置钉及短节段内固定,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中央高度压缩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38例患者平均随访13.0个月.术前、术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动态变化,探讨不同年龄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差异。方法90例中青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及60例中老年颈椎病患者均行中立及后伸位MRI检查,观察两样本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及椎管狭窄程度在中立位及后伸位的变化。结果中老年组后伸位椎管狭窄程度较中青年组加重,后伸位黄韧带增厚比例较中青年组多。结论椎间盘及黄韧带退变的发生与发展与年龄呈正比,后伸位较中立位更加明显;对于椎管狭窄程度的判断,后伸位可作为中立位的有效补充,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简称零切迹)与钛板系统(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C3-C7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接受零切迹治疗的患者10例,钛板系统1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VAS及NDI评分变化及吞咽困难发生率、病椎融合率、沉降比例,颈椎Cobb角术后改变及邻椎异位骨化情况。结果零切迹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P0.05)。2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均升高,VAS及NDI评分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零切迹组术后无吞咽困难发生,钛板组有4例(30.77%)(P0.05)。末次随访中2组病椎融合率及沉降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零切迹组颈椎Cobb角明显改善(P0.05),且邻椎异位骨化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零切迹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效果与钛板系统相似,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颈椎曲度改善明显、吞咽困难及邻椎异位骨化发生率低等优势,可考虑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效果,评价其手术耐受性。方法:对23例年龄大于70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前伴发内科疾病,术后全身和局部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总结,对17例获得3~23个月随访的患者采用日本骨外科学会[JOA]29分法,术前和随访时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进行评分,计算改善率。结果:术后出现的全身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局部有脑脊液漏和伤口延迟愈合。17例患者随访时的平均改善率为66.1%,手术疗效不佳的患者占11.7%。结论:高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严格控制伴发疾病,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能够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Z-形钛合金钢板前路内固度定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前方减压、椎体间植骨、Z-形钛钢板内固定,术后卧床3周,3周后戴支架起床活动。结果随访平均12.5个月,术后CT或MR显示椎管内压迫去除,植骨愈合。脊柱后凸Cobb角较术前改善12.7°,无继发脊柱后凸畸形。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以上的改善。结论Z-形钛合金钢板前路内固定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减压彻底,固定牢固,不破坏后稳定结构,并能一期重建脊柱系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椎管内占位性病变手术治疗和术后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总结26例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治疗体会。结果: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痊愈出院。结论:采取颈后正中入路,保护好横突,术后给予激素、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解剖型钛合金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用切开复位解剖型钛合金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29例。结果: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14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估术后功能。手术治疗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达86.2%。结论:切开复位解剖型钛合金板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选择30例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经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及骨水泥充盈,内固定有无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并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取钉时统计伤椎后凸畸形角(Cobb角)、伤椎前缘与后缘高度的比值,以及对腰背痛症状采取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患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塌陷等并发症。术前与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与椎体后缘高度的比值、Cobb角、VA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与术后1年取钉时伤椎前缘高度与椎体后缘高度的比值、脊柱后凸Cobb角、腰背疼痛VA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重建脊柱稳定,缓解腰背部疼痛,减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并发症,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