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六种水稻种衣剂防治立枯病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防治水稻立枯病时,优先选用6.25%精甲霜灵·咯菌腈FS、4.8%咯菌腈·苯醚甲环唑FS。其次8.7%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FS、27%噻虫嗪·咯菌腈·苯醚甲环唑FS、11%精甲霜灵·咯菌腈·嘧菌酯FS。再次15%多菌灵·福美双FS。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对火龙果褐腐病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抑菌持效期长且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为火龙果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褐腐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通过测量和观察抑菌圈大小及消失时间测定16种杀菌剂抑制病菌生长的持效期,对其中抑菌效果好或持效期长的杀菌剂开展田间药效试验与防效比较。【结果】咯菌腈、丙环唑、丙硫菌唑、戊唑醇、氟硅唑、异菌脲等6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抑菌持效期长,培养15 d后抑菌圈尚未消失;咪鲜胺、苯醚甲环唑、腈菌唑等3种杀菌剂对病菌的抑菌持效期较长;多菌灵、噻菌灵、嘧菌酯等3种杀菌剂初期对病菌的抑菌持效期较短;丙森锌、春雷霉素、百菌清、氟环唑等4种杀菌剂的抑菌持效期极短。田间药效试验显示,戊唑醇、异菌脲、氟硅唑、丙硫菌唑、丙环唑等5种杀菌剂对火龙果嫩茎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除丙环唑在500 mg/kg施药浓度下对火龙果嫩茎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外,其余4种杀菌剂对火龙果生长安全。【结论】生产上优先推荐使用具有内吸活性的戊唑醇、异菌脲、氟硅唑、丙硫菌唑、丙环唑等药剂防治火龙果褐腐病,轮换用药;在病情压力较大的果园,施药浓度可以适当加大。  相似文献   

3.
14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4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氟硅唑、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环唑、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烯唑醇、吡唑醚菌酯、多菌灵、腈菌唑、啶酰菌胺、多抗霉素、嘧菌酯对葡萄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258 6、0.338 0、0.376 4、0.571 6、0.5852、0.691 7、1.176 8、1.192 3、1.232 7、1.249 4、7.171 3、13.065 7、70.343 2、224.519 7μg/m L。葡萄炭疽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供试葡萄炭疽病菌对氟硅唑最敏感。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原药对橡胶树白根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抑霉唑、三唑酮、咪鲜胺、嘧菌酯、十三吗啉8种药剂对橡胶树白根病菌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抑菌效果较好,其EC50在0.017 7~6.013 6μg/m L,其中戊唑醇的毒力最强,EC50为0.017 7μg/m L;腈菌唑、丙环唑、抑霉唑的抑制作用较强,其EC50分别为0.027 8、0.045 6和0.077 3μg/m L。甲基托布津抑菌效果最差,EC50为41.299 0μg/m L。  相似文献   

5.
杀菌剂对火龙果革节孢属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9种杀菌剂对火龙果革节孢属病菌(Scytalidium sp.)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有10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该10种杀菌剂EC50值和毒力回归方程中斜率比较分析认为,腈菌唑的毒力效果最好,其次为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及咪鲜胺锰盐4种杀菌剂,异菌脲、氟硅唑+恶唑菌酮、多菌灵3种杀菌剂抑菌能力也较强。以上8种杀菌剂均可作为防治火龙果革节孢属病菌的有效药剂。  相似文献   

6.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刺五加苗木立枯病菌的毒力,筛选出有效控制刺五加苗木立枯病的高效杀菌剂.结果表明:抑制菌丝生长试验,32.5%苯甲+醚菌酯的EC50用药量最小,其对立枯丝核菌和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EC50值分别为0.016 5和0.024 7 mg·L-1,10%苯醚甲环唑次之;在抑制孢子萌发方面,32.5%苯甲+醚菌酯效果最好,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的EC50值为0.048 1 mg·L-1,25%醚菌酯次之,与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结果一致.综合分析,32.5%苯甲+醚菌酯和10%苯醚甲环唑不但可以抑制菌丝生长,还可以有效抑制孢子萌发,同传统杀菌剂多菌灵、代森锰锌比较,苯醚甲环唑和醚菌酯等新型杀菌剂更具优势,可以作为防治刺五加立枯病的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7.
8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防治油菜菌核病菌的有效药剂,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并比较了8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咯菌腈对油菜菌核病菌抑菌活性最好,其它依次为己唑醇、啶菌噁唑、多菌灵、多氧霉素、嘧霉胺和噁霉灵,嘧菌酯的抑菌活性最差。试验结果可以为油菜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草莓炭疽病病原及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炭疽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对分离自江苏省句容市的一株草莓炭疽病病原进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该病原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咪鲜胺、氟硅唑、丙环唑、氟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烯唑醇、吡唑醚菌酯、己唑醇、腈菌唑、多菌灵和啶酰菌胺对草莓炭疽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544、0.4220、0.6831、0.7112、0.8083、1.2652、1.3560、1.9176、2.2559、7.5834、14.3522和16.8140μg·m L-1。草莓炭疽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供试草莓炭疽病菌对咪鲜胺最敏感。  相似文献   

9.
从不同地区采集的苹果轮纹病病果以及大樱桃流胶病枝条木质部中分离纯化得到7株苹果轮纹病菌,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个不同结构类型的杀菌剂对7株轮纹病菌的毒力.结果显示,所试杀菌剂对7个菌株的毒力由大到小依次是咯菌腈、戊唑醇、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嘧霉胺和嘧菌酯.菌株不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不同.所有菌株对咯菌腈、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相对都比较敏感,EC50值均小于1μg/mL,最敏感菌株与耐药性最强的菌株间EG0值分别相差7.5倍、13.67倍、9.14倍.所试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稍差,EC50值介于0.51~2.27 μg/mL.嘧霉胺和嘧菌酯对所试的7个菌株均表现较低的毒力,不能作为轮纹病菌的防治药剂.仅菌株1010对嘧霉胺的EC50值=0.02 μg/mL<1 μg/mL,但其回归方程的b值很小,EC95值达到2.95×104 μg/mL,也失去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7种杀菌剂对牡丹黄斑病菌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防治牡丹黄斑病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并采用涂布平板法测定了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及嘧菌酯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在含药平板上测定了对产孢量影响。结果表明,嘧菌酯和醚菌酯可强烈抑制菌丝生长,EC_(50)分别为0.247、0.865 mg·L~(-1),嘧菌酯对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均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但对产孢量影响较弱。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和苯醚甲环唑对菌丝生长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EC50分别为2.808、1.268、4.078、0.446 mg·L~(-1);苯醚甲环唑对孢子萌发的影响较弱,但对病菌产孢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多菌灵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为1.034 mg·L~(-1),对孢子萌发及产孢量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3类杀菌剂均可用于牡丹黄斑病的化学防治,根据其不同的形态毒理学效应应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嘧菌酯可作为保护剂在病害发生前期喷施;苯醚甲环唑可作为治疗剂在病害发生期使用;多菌灵可在病害发生前同嘧菌酯混用或病害发生期同苯醚甲环唑混用,以防止抗药性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药剂。[方法]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不同杀菌机制的杀菌剂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的毒力。[结果]5种杀菌剂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的作用效果差异很大,其中咪鲜胺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仅为0.067μg/ml;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噻呋酰胺的抑制作用次之,EC50在0.102~0.372μg/ml;多菌灵的抑制作用最小,EC50为30.588μg/ml。[结论]对小麦蠕孢菌叶枯病菌安徽分离株有较好抑制作用的药剂是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戊唑醇。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防治芝麻立枯病菌的高效、低毒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芝麻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氟硅唑和多菌灵的抑制效果最好,可作为田间防治立枯病的首选杀菌剂,其EC50值分别为氟硅唑0.000712849 mg·m L-1、多菌灵0.001064272 mg·m L-1。为田间防治芝麻立枯病选用化学药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出安全有效的花生白绢病防治药剂。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杀菌剂对花生白绢病菌的毒力活性。9种杀菌剂对花生白绢病菌表现出不同的毒力活性。10%已唑醇 EC 毒力最强, EC50为0.0989μg /ml;50%咯菌腈 WP 、25%苯醚甲环唑 EC、25%吡唑醚菌酯 EC 毒力作用较强,EC50分别为0.1223、1.3823、1.5371μg /ml;50%嘧菌环胺 WG 毒力最弱,EC50为84.7805μg /ml。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药剂筛选和田间药效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治刺五加黑斑病的有效药剂,为刺五加黑斑病的药剂防治及这些药剂在刺五加上使用标准和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39种药剂及不同浓度对刺五加黑斑病菌的室内抑菌作用;在室内抑菌测定的基础上,选用7种药剂进行田间试验。室内抑菌测定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氟菌唑、寡雄腐霉、嘧菌环胺、啶酰菌胺、咪鲜胺、戊唑醇、氟硅唑对黑斑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EC500.1 mg/L,其次是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吡唑醚菌酯等8种药剂,其EC50为0.1~1.0 mg/L;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氟菌唑、苯醚甲环唑、菌核净、多菌灵、嘧霉胺、丙环唑和吡唑醚菌酯在试验剂量下对刺五加黑斑病均有较好的防效,防治效果为67.86%~80.62%。  相似文献   

15.
7种杀菌剂处理棉花种子防治苗期立枯病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7种不同杀菌剂包衣处理棉花种子,研究杀菌剂对棉花苗期立枯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棉花出苗率和发芽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杀菌剂比单剂杀菌剂防治棉花苗期立枯病的效果好。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平均防效达到90.3%,极显著高于100 g/L嘧菌酯悬浮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的防治效果较好,2年结果均在80%以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较低,2012—2013年2年平均防效为66.1%。发芽率和出苗率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对棉花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影响不显著;在一定条件下,25 g/L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00 g/L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50 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100 g/L嘧菌酯悬浮剂包衣处理棉花种子后能够极显著提高棉花种子的出苗率。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防治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白锈病,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了62.5%嘧菌环胺·咯菌腈水分散粒剂、50%咯菌腈可湿性粉剂、39%精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和10%戊菌唑水乳剂等4种杀菌剂对菊花白锈病(Chrysanthemum white rust,CWR)的防效,采用插穗浸药法测试了11种杀菌剂对带病插穗生根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28 d,10%戊菌唑EW3000倍液的累积防效最好,为82.46%;处理后57 d,39%精甲·嘧菌酯SC2000倍液和10%戊菌唑EW1000倍液的效果最好,累积防效达90%以上.带菌插穗药剂试验结果表明,11种药剂药浴处理插穗不能提高带菌插穗的生根率和存活率,因此,10%戊菌唑EW可用于防治菊花白锈病.  相似文献   

17.
2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及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20种杀菌剂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以及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混配后对芦笋茎枯病菌抑制作用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氟环唑、戊唑醇、百菌清、噻菌灵对芦笋茎枯病菌的抑制作用强,其中咪鲜胺的毒力最高,EC50为0.035 5mg.L-1,而代森锰锌、噁霉灵、福美双、嘧霉胺、井冈霉素、硫酸铜钙和氨基寡糖素对芦笋茎枯病菌抑制作用较弱。苯醚甲环唑和丙环唑按照1∶1的比例混配后对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共毒系数(CTC)为123.42,表现为增效作用。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按照8∶5、1∶5、1∶8的比例混配后抑制芦笋茎枯病菌菌丝生长的CTC分别为164.17、132.91、141.91,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8∶5混配后增效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室内毒力,为甘蔗黑穗病药剂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冬孢子萌发抑制法、担孢子增殖抑制法及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的生物活性.[结果]嘧菌酯、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噻呋酰胺、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对甘蔗黑穗病菌冬孢子萌发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EC50分别为0.0117、0.0234、0.0636、0.1238、0.1441、13.7620和25.9300 μg/mL,而丙环唑的活性较低,EC50为155.5000 μg/mL.啶酰菌胺对甘蔗黑穗病菌担孢子增殖没有抑制作用,除嘧菌酯对“+”、“-”两种担孢子增殖的EC50分别为4.3250和5.3040 μg/mL外,其余药剂的EC50均小于1.0000μg/mL.对甘蔗黑穗病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好的药剂依次为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啶酰菌胺,EC50分别为0.0145、0.0643、0.1291、0.1689、0.2535、0.6767和4.8610 μg/mL,嘧菌酯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稍差,EC50为94.5000 μg/mL.[结论]供试8种杀菌剂对甘蔗黑穗病菌不同生长时期均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可进一步开展这些杀菌剂的田间药效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 (Schwein.) Petch]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和该药剂与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区分剂量法检测了采自江苏省26个县(市)的520株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检测了对多菌灵不同敏感性的10个菌株对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唑胺菌酯、氟环唑、己唑醇、灭菌唑和咯菌腈等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县(市)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差异较大,总抗性频率为50.58%;通过EC50值相关性分析,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和上述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较高,迫切需要筛选新的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对甘蓝灰霉病具有良好防治作用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筛选抑菌作用显著的杀菌剂及组合,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明:25.5%啶菌噁唑EC、50%啶酰菌胺WG、50%咯菌腈WP、10%苯醚甲环唑WG和75%百菌清WP对甘蓝灰霉病菌毒力较高,EC50分别为0.1356、0.2137、1.1332、5.8642、6.0204μg/mL.啶菌噁唑+咯菌腈(1∶3)、啶菌噁唑+苯醚甲环唑(1∶1)、啶酰菌胺+咯菌腈(1∶3)和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1∶1)对甘蓝灰霉病菌毒力增效作用显著.田间试验表明,上述4个复配药剂对甘蓝灰霉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达86%以上,其中25.5%啶菌噁唑EC+50%咯菌腈WP的防效最高为95.32%.4个复配药剂可用于灰霉病的防治,实现农药的减量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