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不同竹林地土壤水分入渗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深圳茜坑水库水源保护区内4个主要竹林植被类型竹林试验小区土壤入渗性能的研究,揭示了不同竹林类型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竹林地土壤的初渗速率从小到大依次为毛竹试验区(1.42mm/min)、勃氏甜龙竹试验区(11.79 mm/min)、麻竹试验区(12.22 mm/min)和红竹试验区(18.04 mm/min).稳渗速率由小到大依次为毛竹试验区(0.14 mm/min)、勃氏甜龙竹试验区(1.78 mm/min)、麻竹试验区(2.54 mm/min)和红竹试验区(3.92 mm/min).毛竹林的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和平均入渗率均较低.土壤入渗性能与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初始含水率、地表枯落物的厚度有关.相对于红竹林、麻竹林和勃氏甜龙竹林,毛竹林的土壤入渗率较低,不适宜作为水源涵养林的选择竹种.  相似文献   

2.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林冠的截留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长江三峡地区的森林水文作用,并为长江三峡的植被建设提供依据,研究重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类型典型林分的林冠截留作用。结果表明:3种林分截留率的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18.87%)〉常绿阔叶林(11.76%)〉楠竹林(10.68%);该地区林冠截留率与降水量呈一定的相关性,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直线回归关系;从自由穿透系数来看,楠竹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通过对比分析,认为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对林冠的截持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典型森林植被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三峡库区不同森林植被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选择位于湖北库区中上段的巴东县、重庆库区下段的四面山、缙云山的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庆市缙云山2012年4-9月期间测得的52场降雨、林内穿透雨、树干径流观测资料,建立林冠截留模型,对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巴东县和四面山的降雨再分配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缙云山、四面山、巴东县的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林内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2)缙云山、四面山、巴东县针阔混交林出现林内穿透雨所需要的最小降雨量分别为1.0、1.8和2.6 mm,常绿阔叶林出现林内穿透雨所需要的最小降雨量分别为1.1、3.0和1.1 mm;3)3个地点的针阔混交林的平均林冠截留率均大于常绿阔叶林的平均林冠截留率;4)在相同降雨条件下,林冠截留能力因地域不同,具有差异,即针阔混交林的林冠截留率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重庆市缙云山(46.00%)、重庆市四面山(41.42%),湖北省巴东县(22.30%),常绿阔叶林的林冠截留率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重庆市四面山(28.78%),重庆市缙云山(23.09%),湖北省巴东县(21.69%).  相似文献   

4.
南方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地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通过对几种人工林枯枝落叶的周年变化,水文效应及林冠层截留降雨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区枯枝落叶的周年变化出现2次高峰期(7月和12月),常绿的毛竹林,杉木林及柑橘林的落叶高峰以7月为主,而混交林落叶高峰期以12月为主,各林区枯枝落叶的持水量及持水率的周年变化规律与落叶规律相一致,当降雨量小于10mm时林冠层的横向截留量随距主干基部距离的增加相对减少,当降雨量大于20mm时随距主干基部距离的增加截留量相对增加,纵向截留具有推迟林内降雨开始的时间,延长林内降雨结束时间,降低开始I30雨强和减小降雨量的特点,林冠面截留具有饱和性,动态性,时间间隔性。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库区不同森林类型涵养水源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林冠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3个生态作用层次对缙云山自然保护区4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林内透雨量、树干径流量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呈二元线性关系。林冠截留率为16.91%~67.84%,平均为38.19%,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枯落物储量为16.21-32.42t/hm^2,平均为20.69t/hm^2,依次为灌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楠竹林;各种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截留的降雨量总量为450.3-686.3t/hm^2,针阔混交林的涵养水源功能最好,阔叶林、楠竹林次之,灌木林最小。  相似文献   

6.
原始红松林和次生白桦林降雨截留分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兴安岭原始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97场的降雨测定,对原始红松林的降雨截留分配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的林冠截留量为98.68 mm,占同期降雨量的19.61%,是次生白桦林的1.3倍。与全国其他森林类型的平均林冠截留率(11.4%~36.5%)相比,原始红松林的林冠截留率处于中等水平。原始红松林在生长季内的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为395.77和8.78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78.65%和1.74%。与次生白桦林相比,其穿透雨量减少,而树干径流量增加。统计分析表明,原始红松林的林冠截留量、林内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均呈现紧密的三次多项式函数关系(p<0.01),而次生白桦林的林内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却呈现良好的直线关系(p<0.01)。最后,对影响林内穿透雨和树干径流的因子进行筛选和分析,为研究针阔混交林的降雨分配效应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重庆四面山三种人工林林冠截留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长江三峡库区的森林水文作用,并为长江三峡库区的植被建设提供依据,对重庆四面山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3种人工林的林冠截留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降雨量对林冠截留有很大影响,该地区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3种人工林达到饱和截留量时的降雨量分别为55.4,52.2,102.4 mm。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明显的一元线性关系,穿透雨量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3种林分截留率的大小顺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整个雨季的总截留率依次为:32.97%、27.36%、21.85%,平均截留率为:40.77%、31.86%、27.82%。通过分析比较,针阔混交林的林冠层次多,树冠容水量高,认为研究地区针阔混交林的林冠截留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8.
重庆缙云山主要森林类型林冠截留降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重庆缙云山主要森林类型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能力进行模拟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林冠最大截留量依次为1.08、0.71、0.43 mm。采用谢春华、关文彬等的林冠截留概念模型对林冠截留进行模拟,误差分别为针阔混交林0.24、阔叶林1.08、楠竹林0.12,能够准确地模拟林冠对季节性或长期降雨的总体截留能力。  相似文献   

9.
岷江上游油松与华山松人工混交林对降雨的截留分配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工油松与华山松混交林是岷江上游区域主要的群落类型,采用水量平衡的方法,研究了混交林林冠截留量、穿透量、树干茎流量等指标。通过混交林对24场降雨分配的定位观测,结果表明林冠截留量83.47mm、穿透量81.43mm、茎流量2.00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50.o%,48.8%,1.2%;幂函数方程能较好地拟合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而线性方程能较好地拟合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外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恢复重建后的人工油松与华山松混交林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建瓯木荷和杉木人工林林冠截留的观测,分析了二者林冠截留差异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研究表明木荷林的年截留量为379.04mm,平均截留率是21.96%,杉木林的年截留量为259.54mm,仅为木荷林的68.5%,平均截留率是16.31%,比木荷林低5.65%。两林分截留率大小随降雨特征变化存在较大差异。在雨季,木荷林的截留能力明显高于杉木林;随雨量的增大,两者的截留量与截留率的差异有增加趋势,这主要与两种林分结构特征的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1.
辽河源不同林龄油松林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为定量评价不同林龄油松林的水源涵养能力,采用水量平衡法和综合蓄水量法,对辽河源地区3种不同林龄油松林的降雨再分配、凋落物持水能力、土壤蓄水能力以及林分水源涵养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观测期间,共观测到112次降雨,累计降雨量902.2mm,平均降雨量8.1mm;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分别占总降雨量的25.2%,35.5%,26.4%和12.9%;(2)不同林龄油松林的林冠截留、林内降雨和树干茎流占总降雨量的比例分别为24.1%,72.9%和3%;林内降雨与林外降雨呈显著正线性关系;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冠截留能力增加,而树干茎流先增加后减少;(3)凋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最大吸湿比和有效拦蓄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4)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容重减小,总孔隙度增加,土壤入渗速率提高,蓄水能力增加;(5)不同林龄油松林水源涵养能力表现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在不同林龄的油松林中,随着演替的进行,林分对降雨的分配与截流能力、水源涵养能力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2.
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台兰河上游森林植被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定量评价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利用综合蓄水能力法,对台兰河上游雪岭云杉森林生态系统的林冠层截留量(C)、枯枝落叶层持水量(L)、土壤层蓄水量(S)及综合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4样地中,林冠层截留量表现为中海拔云杉林(29.94mm)较高海拔云杉林(20.56mm)高海拔云杉林(11.72mm)低海拔云杉杨树混交林(5.84mm),而茎流量则与之相反。(2)除中海拔云杉林外,各样地枯枝落叶未分解层平均厚度均大于半分解层;其中,未分解层的平均蓄积量中高海拔云杉林最大(79.32t/hm~2),半分解层为中海拔云杉林最大(59.47t/hm~2)。整体来看,枯枝落叶层的最大持水量大小依次为中海拔云杉林(32.55mm)高海拔云杉林(31.05mm)较高海拔云杉林(30.78mm)低海拔云杉杨树混交林(12.84mm)。(3)4样地平均土壤容重变动范围为0.73~1.06g/cm~3;土壤孔隙度的平均值大小均为中海拔云杉林较高海拔云杉林高海拔云杉林低海拔云杉杨树混交林;林下土壤自然含水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不断上升趋势。不同样地30cm深土层的非毛管孔隙持水量表现为:中海拔云杉林(37.6mm)较高海拔云杉林(30.7mm)高海拔云杉林(25.73mm)低海拔云杉杨树混交林(13.92mm)。(4)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在171.27~280.84mm之间,低海拔云杉杨树混交林的总持水量最小,中海拔云杉林最大。土壤层水源涵养贡献率最大,占比在77.75%~89.10%之间;总有效蓄水量虽远小于总持水量,但能够很好地发挥水源涵养功能和水土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端坊溪小流域的森林水文效益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峡库区的森林水文作用,对于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改善和维持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根据1992— 2000年实测降雨、径流等观测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端坊溪小流域森林的林冠截留作用、林地枯落物的水文作用及森林覆盖率与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和小流域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三峡库区端坊溪小流域不同树种枝条基部直径与枝叶质量呈线性正相关,不同树种枝叶容水量与枝叶质量呈线性正相关,不同森林类型在场降雨中,林冠截留量为0.38~8.78mm,截留率为10.27%~49.48%,林冠截留量与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随着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林地的土壤容重减少,总孔隙度增加;主要森林类型中,针阔混交林林地枯落物的饱和持水量最大,端坊溪小流域枯落物层截留量可达到降水量的2.8%~6.3%;小流域径流量与同期降水量呈线性正相关。端坊溪小流域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小流域汛期径流深减少6.95mm。  相似文献   

14.
北亚热带次生毛竹林冠生态水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长江三角洲森林生态定位站北亚热带次生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林冠水文作用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毛竹林林冠截留量、透流量、树干茎流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1~4.55 mm,0~105.88 mm,0~2.8 mm;截留率、透流率、树干茎流率变化范围分别为1.3%~100%,0~96.3%,0~11.8%;年截留量、透流量、干流量分别为171.7,864.78,74.3 mm;年截留率、透流率、树干茎流率分别为15.5%,77.9%,6.7%.(2)毛竹林林冠截留量(率)、透流量(率)、树干茎流量(率)均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降雨特征对毛竹林林冠分配降雨的各环节影响最大.(3)不同雨量级、雨强条件下,毛竹林分配降雨效果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燕山北部山地典型植物群落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燕山北部山地常见的几种植物群落类型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截留量在地上植被层总截留量中占有最大比例,地上植被的截留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人工落叶松林(4.39mm)>天然次生杨桦林(3.81mm)>榛子灌丛(1.70mm)>绣线菊灌丛(0.18mm);土壤最大持水量及总孔隙度都以榛子灌丛为最大,其次分别为天然次生杨桦林、人工落叶松林和绣线菊灌丛。土壤渗透速率以天然次生杨桦林为最大,榛子灌丛与人工落叶松林相近,绣线菊灌丛最低;群落水源涵养总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榛子灌丛(272.52mm)>天然次生白桦林(239.61mm)>人工落叶松林(221.53mm)>绣线菊灌丛(194.85mm)。地上植被层截留量在水源涵养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小,但截留量不能完全说明其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说明在燕山北部山地,天然次生杨桦林和榛子灌丛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能力,绣线菊灌丛水源涵养能力较差,需采取合理措施对该地区大面积分布的绣线菊灌丛进行改造,以提高其水源涵养能力。  相似文献   

16.
青海云杉林冠截留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运用统计建模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冠截留与降水、林分郁闭度间的关系。构建包含林分郁闭度因子的改进模型,通过模拟认为,复合模型I=a(1-e^-PC)+bPC模拟精度高,参数物理意义较明确,其中参数a(1.3627)代表了林冠吸附容量系数,b(0.1835)代表了区域的降雨蒸发系数,较好地解释了青海云杉林冠截留吸附、湿润与蒸发物理过程的机理。分析表明,青海云杉林冠截留率随降水的变化曲线可分为快变期(完满郁闭度截留率大于36.1%,降水小于5mm)、渐变期(完满郁闭度截留率36.1%~20.40%,降水5~25mm)和稳定期(完满郁闭度截留率小于20.4%,降水大于25mm)3个阶段,完满郁闭度林冠稳定截留率为20.4%,反映了青海云杉树冠几何形态特征与截留特征间的关系。观测期间青海云杉现实林分林冠截留率平均值为19.36%~23.96%,完满郁闭度林分截留率的平均值为25.67%。青海云杉树干次茎流率均低于0.1%,平均为0.0182%,树冠的几何形态结构(枝叶的分布与排列)不利于形成树干茎流。  相似文献   

17.
冀北山地阔叶林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昱程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1):107-110,115
[目的]探讨冀北山地阔叶林林冠层的穿透降雨、冠层截留和树干径流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为该地区的森林建设、森林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PSS专业统计分析软件对林地降雨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林分的穿透雨占的比例是最大(占到总比例的70.22%),林冠截留其次(为28.20%),而树干径流占得比例最小(为1.58%);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有比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7 9),林分在降雨比较小的时候是不会有穿透雨的,当林外降雨量达到0.78mm时开始出现穿透雨。林冠截留在降雨的再分配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树干径流量与林外降雨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R^2=0.9703),阔叶树林在降雨达到4.88mm时才会出现树干径流,但是树干径流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时滞性的大小和林木本身及雨量的强弱都有很大的关系,当叶面积指数较小,并且枝干夹角成45%,林木表面光滑则形成比较容易。[结论]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有重要影响,冀北山地阔叶林林冠层的水文效应与森林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The conversion of montane cloud forests into pastures for grazing cattle is the main cause of important impacts on rivers and streams in most of the Ande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changes we need to understand water fluxes, particularly canopy interception. We measured net precipitation responses by the canopies of Pennisetum clandestinum Hochst. ex Chiov. and Melinis minutiflora Beauv. under simulated rainfall. The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grazed pastures during 1 year, digging out round mats of grass, placing them on wire-mesh devices after eliminating soil and underground biomass, and irrigating with different water amounts. The resulting data allow us to present a validated model for each species that predicts percentage of interception at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intensities taking into account previous canopy wetness within determined biomass ranges. We use these models to estimate 2 years of interception values for pastures of both species in the upper watershed of El Cañadón, Capaz River, Venezuelan Andes.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of El Cañadón is 1244 mm and the estimate of pasture interception was 36.5% and 31.8% for P. clandestinum and M. minutiflora, respectively. Interception models, such as the ones derived in this study, provide a basis for quantifying interception rates as a function of previous wetness of canopies and grass species.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太行山4种经济林林冠层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河北省太行山区4种经济林林冠层的水文效应,揭示其水源涵养功能。[方法]选取位于石家庄市西南部山区的核桃、苹果、杏、樱桃成林,雨量筒测定穿透雨量,树干缠绕法测定树干径流量,分析林冠层水文效应。[结果] 4种经济林的林内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均随林外降雨量增加而增大;林外降雨量达到45.1 mm之前,林冠截留量随之增加而增大,之后增大趋势减缓;次降雨量在14.3~29.5 mm时,4种经济林的林冠截留作用最大,截留量占比均在20%以上;林外降雨量一定的情况下,4种经济林林冠层对降雨的截留量有较大差异,其排序为:樱桃苹果核桃杏,与郁闭度大小排序一致,林内穿透雨量与截留量排序相反;树干径流量排序为:樱桃杏核桃苹果,与平均地径大小排序基本一致。[结论] 4种经济林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明显,林冠截留作用主要与林外降雨量有关,受林分类型、树冠结构特征如郁闭度、树木地径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漓江上游典型森林群落内外降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对漓江上游典型森林群落木荷(Schima superba)林内和林外降雨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试验区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干旱与暴雨频发,雨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2.39%,旱季降水仅占全年江水的17.61%。2011年生长季节总体表现为极其干旱,但降水总量却高于前几年的平均值,5—6月降水总量占观测期间降水总量的63.59%。单次最大降雨16h达319.8mm,降雨强度达20.0mm/h;超过50mm的日降雨量占观测日降雨总量的65.25%。木荷林内外降雨联系紧密,林内穿透降雨量与林外降雨量存在显著线性相关,但降雨穿透率与林外降雨量及强度之间的关系复杂。在高雨量级或强降雨情况下,林内降雨穿透率大,变异小,小于2.5mm/h的降雨穿透率为60.96%,变异系数为39.81%;大于8.0mm/h的降雨穿透率为72.40%,变异系数为5.64%。本研究为正确认识流域森林生态水文功能,制定有效的水资源调配和水源涵养林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