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现在啊,一只仔猪连只鸡都不如。”湖北襄樊的一位王老汉在集市上用一天时间,终于以10元的价格卖出了他那只饲养了45天的仔猪后如此摇头叹息。老汉叹息声中的那份无奈与酸楚实在令人心颤!猪价暴跌,这不是第一次,但跌幅之大、跌价之狠,却是历史上所罕见。这对于...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省滨海县灌溉渠南的几个小镇,每逢赶集,一辆用大巴车改装成的“流动榨油厂”周围总是围满了村民,在这里加工或购买食油的人们时常排起了长队,成为集市上的一大亮点。这位流动榨油厂的主人就是当地的李明光。  相似文献   

3.
我老家C镇马镇长的堂客姓周名贤,人称贤大姐,是个绝顶聪明之人。3年前,已是C镇某厂办公室主任的贤大姐,目睹工友们一批又一批下岗,而自己虽然无所事事,竟安然无恙,稳坐办公室照常拿工资,心里甭提有多别扭了。为求摆脱,她递上申请,自愿下岗,找到环保部门当上一名街道清洁工。镇长堂客当清洁工,这可是特大新闻,且是一条被小民百姓看好的新闻。在整洁的街道上过往的人们对她行着注目礼,还不时有人亲热地喊她一声:“贤大姐好,贤大姐辛苦了。”一天,贤大姐正在工作,看到一位少妇,牵着一个4、5岁的小女孩来赶街。小女孩盯…  相似文献   

4.
今年四月中旬,江西省上高县南港镇出现了一件新奇事。在该镇的农贸市场上,茶陵村农民李君华所种的丝瓜一上市便被顾客抢购一空,而别人摊位上的丝瓜却少有人问津。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李君华是一位有头脑、善于思考的农民。今年,他搞起了蔬菜大棚,种植了优质丝瓜0.5亩。经过几个月的辛勤耕作,丝瓜喜获丰收。四月正是蔬菜市场青黄不接之时,李君华采摘自己种植的丝瓜到集市上去卖。可是,刚卖一两天,他便发现买菜的顾客总是挑三拣四,除了品种要好的以外,还专拣那些长得又圆又长又直的丝瓜。一天卖下来,李君华剩下了大量弯曲的…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射阳县临海农场养殖户吴琴.利用当地的习俗.养殖白羽母鸡,常年按只卖.一只鸡卖40-50元。她卖鸡一不吆喝,二不做广告.三不进集市.但上门求购者不断.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6.
这一天,人们如同过节一样,领到了兑现款,脸上的笑容比天上的红日还灿烂。可她,我们故事中的主人公——闵绍兰,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尽管她手中拿着12万元,尽管人们投来羡慕的目先。她眼里闪着泪花心中默默地说:忠圣,要是你还在,我就不会作这么大的难了。是啊,一个女人,种170亩棉花,风里雨里、泥里水里,还要侍弄家,还要带孩子,还要……心都操碎了呀。但她挺了过来。而且她获得了丰收。鼓掌吧。我们无法用别的方式表示对她的敬佩,只能把热烈的掌声献给她。  相似文献   

7.
<正>小时候,每次父亲发了工资,母亲都会拿出大部分存到银行,仅留少许部分作为生活开销和我们姐妹的学费。有时候不够用,母亲就采摘自家园子里的蔬菜,或自己做一些手工艺品拿到3公里以外的集市上去卖。看到母亲这样辛苦,我们心疼她,但更不理解她。当时父亲的收入在我们队上是数一数二的,人家都说我们家有钱,可母亲却总是勒紧裤腰带,一分钱都想掰成两半花,她这样吝啬何苦呢?  相似文献   

8.
“人心态好,做起工作也顺心。” 张卫勤爱笑。现年44岁的她,从1992年起就以临时工的身份在郑州做环卫工了。她用十几年起早贪黑、披星戴月的工作,让流淌在扫帚尖上的青春和岁月熠熠闪光。同时,她也感知着一名环卫工人的酸甜苦辣。 一个偶发事件,她毅然投身环卫工作张卫勤决定做环卫工,并不是一时冲动。1992年,一位年轻的环卫工人的举动感动了她。当时,从驻马店市新蔡县关津乡刘菜园村来到郑州的她,做过营业员、服务员、推销员。一天傍晚,下了晚班的她不慎将自己的提包丢在了大街上。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回头一点一点地找,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正当她心灰意冷之时,发现前面一位年轻的环卫工在马路边东张西望,手里还拿着她丢失的提包。当对方检验并确认她是失主之后,原物奉还。之后,她和这位年轻的环卫工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相似文献   

9.
湖北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祖祥  姜元珍 《农业考古》2004,5(2):190-193
荆楚民众,素有饮茶的习惯。茶馆不仅为人们生活所需,而且也是工商业者进行交易的场所。因此,湖北城镇集市,皆有茶馆的开设。根据现有资料,对湖北茶馆的分布及其经营方式,作一简介,以期人们对旧社会茶馆种种情景的了解,有所稗益。  相似文献   

10.
郭辉 《新农村》2009,(6):32-32
在河南省夏邑县火店乡,一提起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人们都会想到刘双梅。她娇小、文静,很难让人相信她是个商能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娇弱女子,凭着“诚信经营”的理念,在珠海创办了一家资产上百万的鞋业公司,单枪匹马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相似文献   

11.
今年入夏,某村一位姓田的农民朋友,连赶两个集市都没有把自家产的甘薯淀粉卖出,心里非常着急。他在赶集时听到一些城里居民说,天热了,想吃点凉粉,自家做又嫌麻烦,如能买到现成的该多好。……  相似文献   

12.
正母亲一生中只上过三天学,因为母亲说她一看到那些歪歪曲曲的汉字时,就像看见蚂蚁在书上爬一样,头都会发麻。那时,不愿上学的母亲没少挨外公的打骂,但这也无济于事,母亲说她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没办法,任凭外公怎么打骂,上了三天学的母亲就再也没有跨进过学校的大门了。母亲没多少文化,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方圆数十里,一提到母亲的名字,人们都知道母亲是个勤劳善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市场发育程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农村市场发育的含义 传统上人们提起农村市场往往想到农村周期性的集市,现在也有人把农村市场定义为以下消费市场。我们认为这两种理解并非没有道理,但有些片面,单纯从这些角度考察农村市场与农村经济市场化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不符。  相似文献   

14.
<正> 对进入集市交易的仔猪及架子猪进行猪瘟疫苗、猪丹毒苗和猪肺疫苗注射,是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在春、秋两次防疫之后,控制猪烈性传染病发生的补救措施之一。但近几年来,经调查发现,在集市上交易的仔猪,有些养殖户购回后,少则两三天,多则半月,均会相继发生猪瘟、肺疫等传染病。  相似文献   

15.
《农家致富》2007,(12):19-19
某农场有个姓郭的职工回河北探亲,一天到城里办事,发现农贸市场里的经纪人都穿着黄背心.有的还带着袖套,原来在这里农村经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服饰。他想到自己家种了200亩红小豆,何不也买一件黄背心.在集市上转悠转悠。很快。他遇到一位正愁着要派人去东北农场收购小豆的经理.听说能上门供货求之不得。郭某回到家中将自家的30余吨红小豆卖完后.  相似文献   

16.
普通的小麦面粉,经李变玲之手就变成了海螺、贝壳、花生壳等像生小食品;油炸、蒸煮后,成为可口的面食,深受人们喜爱。李变玲是山西吉县吉昌镇西关村(邮编:042200)农民,在县城开了一家粮油商店。一天,她从杂志上看到用多功能面食机可将小麦面粉做成多种面食,于是投资数千元买回1台。每天上午李变玲用面食机轧出50公斤海螺、贝壳、  相似文献   

17.
在四川成都市郊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有这样一个女孩:因为家境贫寒,她高中毕业后在成都摆起了鞋摊,成了一个卖鞋女贩。可她心中的求学梦并没有泯灭,卖鞋攒下一笔钱后,她毅然舍弃一切,只身来到俄罗斯求学。历经千辛万苦,她最终成了莫斯科大学的一名女硕士。如今,她在俄罗斯拥有了自己的豪宅名车,并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创造了一个成才神话。人们不禁要问,她到底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呢?卖鞋姑娘的梦———去俄罗斯念大学钟雪茹家住成都市九里堤诸葛庙村,她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1990年7月,钟雪茹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  相似文献   

18.
集市作为基层市场,是满足社会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主要场所。在这里,笔者把以谋生为目的,从事集市职业的这类群体称之为集市谋生群体,经常在集市这个场域中消费的这一类群体称之为集市消费群体。集市谋生群体与集市消费群体在集市中进行贸易往来,通过交换获得满足自身需要的用品,集市是谋生群体与消费群体的生存的场域空间之一。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集市受到了城市化张力的排挤,低层次集市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地制约,有的集市甚至被予以取缔,集市谋生群体、集市消费群体的利益受到了极大侵害。本文主要从集市谋生群体、集市消费群体的自身特点,来说明集市对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世全  周新 《湖南农业》2004,(11):23-23
在江苏省滨海县灌溉渠南的几个小镇,每逢赶集,一辆用大巴车改装成的“流动榨油厂”周围总是围满了村民,在这里加工或购买食油的人们时常排起了长队,成为集市上的一大亮点。这位流动榨油厂的主人就是当地的李明光。  相似文献   

20.
《北京农业》2014,(3):38-41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健康、质量保障意识的需求不断增加,农夫市集应运而生,它着重于小农户的直接销售,为更多的低收入消费者提供有机产品。农夫市集即自然农夫市集或有机农夫市集,又称集市或农夫集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