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四种土蝗(直翅目:斑翅蝗科)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染色体制片方法研究了青海高山草地的四种土蝗:黄胫异痂蝗(Bryodemella bolderei holdereri Krauss,)、白边痂蝗(Bryodema luctuosum luctuosun Stoll),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亚洲小车蝗(Oedaleu asiatisc B.-Bienko)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四种土蝗染色体数目均为,(2n♂)=23=27=22+XO;全部染色体都为近端着丝点类型;四种土蝗染色体的核型公式均为K(2n,♂)=23=23T=4L+14M+4S+XO。结果表明,斑翅蝗科3属间的蝗虫主要区别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相对长度有明显差异,小车蝗属内2种间区别主要为常染色体相对长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张颖  黎丽倩  刘强 《草地学报》2019,27(1):274-278
对海南岛及粤西地区8个样区,3种生境(旷野、林缘和林中)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2n=28。染色体核型表现为2A,2B,3B和3A。核型属较不对称类型,不同居群假臭草的居群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不完全一致,说明假臭草在入侵和传播过程中受到环境因子和人为干扰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黑亮、红壳、白亮三种类型苏丹草进行了穗形态、营养器官的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穗轴长度、二级分枝数、茎节数差异性极显著;穗轴节数、一级分枝数差异性显著;三级分枝数、分蘖数及根冠比极不显著;单株可育小穗数目黑壳类型最多(16475.6粒/穗),白壳最少(5457.7粒/穗),红亮居中(9267.9粒/穗);黑壳类型小穗颖片为黑色,长5-7mm,宽28-3mm;红亮小穗颖片为红色,长5-6.smm,宽2.5-3mm;白亮小穗为淡黄色,长55.6Cm,宽2.52.smm。  相似文献   

4.
对蜀黍属的苏丹草与两个高粱品种同杂Ⅱ号和314A杂交后所得的两个杂交种的F3代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F3(苏丹草×314A♀)核型类型为2A,核型公式为2n=4x=16m(2SAT)+4sm,与其亲本有较为明显的差异;F3(同杂Ⅱ号×苏丹草♀)核型类型为1A,核型公式为2n=4x=18m(2SAT)+2sm,与亲本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早熟禾族3种基因型草坪草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禾本科早熟禾族(Poeae)匍匐翦股颖(帕特putter)和多年生黑麦草(首相premier、焦点focus)3种草坪草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种基因型材料的染色体均以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为主,都具有随体。匍匐翦股颖帕特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0条,核型公式是2n=30=22m(2SAT)+2sm,核型不对称系数(AS.K%)55.2%,分类标准属于“2C”型;多年生黑麦草2个品种草坪草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14条,其中首相核型公式是2n=14=12m(2SAT)+2st,核型不对称系数58.0%,核型分类标准属于“2C”型;焦点核型公式是2n=14=6m(2SAT)+8sm,核型不对称系数63.05%,属于“2B”型。  相似文献   

6.
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手段,对青海省西宁动物园饲养的马鹿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马鹿染色体数目为2n=68,染色体臂数NF=70(♀)、71();常染色体类型为2条中(M)着丝粒,64条近端或端(A)着丝粒;性染色体类型X为近端(A),Y为近中(sM)着丝粒;公母鹿核型式为68,XY和68XX。  相似文献   

7.
苏丹草与高粱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詹秋文  高丽  张天真 《草业学报》2006,15(2):100-106
采用去壁低渗火焰干燥法对4个苏丹草和6个高粱品种的核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苏丹草和高粱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0(2n=20);苏丹草品种均为1A核型,并具有1对随体染色体,其中1、2号品种的第2对染色体为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3、4号品种为中间着丝点染色体;高粱品种除5号为1A核型、中间着丝点染色体外,其余的5个品种为2A或2B核型,且都有1或2对近中间着丝点染色体,9号品种还出现1对近顶端着丝点染色体;高粱8、9号品种各观察到1对随体染色体。染色体数量分析表明,第1到第10对染色体长短臂的绝对长度、相对长度以及绝对全长在苏丹草和高粱2类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苏丹草和高粱的遗传差异不在染色体长度上。  相似文献   

8.
采用外周血微量全血培养法研究了生活在青海省三角城种羊场的青海细毛羊、新疆细毛羊、藏系绵羊的染色体核型及畸变。结果表明:三种绵羊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54,NF=62,公羊核型为54,XY;母羊为54,XX。染色体畸变类型主要为结构断裂和多倍体,其频率分别为:青海细毛羊1.530%和1.844%;新疆细毛羊2.292%和1.568%;藏系绵羊2.022%和1.103%,并对三种羊的畸变类型进行下检验,结果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9.
青海细毛羊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军祥 《中国养羊》1996,16(1):8-13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研究了青海细毛羊染色体的核型和畸变,并以GTG,CBG,硝酸银等方法对染色体标本进行分带处理,分别显示了青海细毛羊染色体的G-带,C-带和Ag-NORs带型,结果表明;(1)青海细毛羊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54,公羊核型式为54,XY,NF=62。母羊核型式为54,XX;NF=62。(2)染色体畸变类型主要为断裂和四倍体,频率分别为1.530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对3种来源不同的苏丹草的抗寒性,抗旱性进行了比较测定,结果表明3种类型苏丹草的抗寒性能差异比较明显,黑壳苏丹草抗寒性能最强,红壳苏丹草抗寒性能其次,白壳苏丹草最差;抗旱性测定结果表明黑壳苏丹草抗旱性能最佳,白壳苏丹草其次,红壳苏丹草最差。  相似文献   

11.
麦冬草坪群落中杂草的分布及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对麦冬草坪群落中主体植物麦冬草和4种杂草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分析了该草坪中4种杂草的分布与染色体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麦冬草染色体数最多,为2n=68,而4种杂草的染色体数明显偏少,依次为狗尾草2n=28、小飞蓬2n=26、葎草2n=16、大巢菜2n=14。麦冬草为同源四倍体植物,染色体基数最大,为x=17。狗尾草虽为四倍体植物,但其染色体基数x=7,其他3种杂草均为二倍体,这一差异可能是麦冬草不易被杂草大面积侵染的原因之一。2)不同杂草对麦冬草坪的入侵能力与染色体数和染色体倍数成正相关关系,二倍体大巢菜(2n=2x=14)的染色体数目最少、倍性最低,其发生情况最轻;四倍体狗尾草(2n=4x=28)染色体数目最多、倍性最高,其发生情况最重。3)核型分析结果表明,麦冬草的最长和最短染色体长度比(L/S)最大,为3.90,其核型类型为2B型,比其他4种杂草的核型类型(均为2A型)进化程度高,这可能也是麦冬草坪中以上几种杂草难以大面积发生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2个高丹草(Sorghum-Sudangrass hybrid)染色体诱变株系SRSCD-01和SBSCD-02的细胞遗传学特征、育性表现及DNA水平上的遗传差异,以二倍体散穗高粱(Sorghum vulgare)×红壳苏丹草、散穗高粱×黑壳苏丹草2个杂交组合F1为对照,对其花粉可育率、结实率、染色体配对构型及SSR指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个变异株系SRSCD-01和SBSCD-02的PMCMⅠ染色体数目均为40,为四倍体(2n=4x=40),配对构型分别为19.93Ⅱ+0.04Ⅰ和19.93Ⅱ+10.06Ⅰ,染色体配对行为规则。其花粉可育率分别为92.18%和91.85%,结实率分别为72.16%和73.43%,与其二倍体杂种F1相近。试验筛选出条带清晰稳定的3对SSR引物STWAX-2,S184和ZCT339,对4个供试材料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得到44个SSR位点,多态性位点39个,多态性百分率高达88.64%。每对引物扩增的SSR指纹图均可以清晰地将4个供试材料区别开来,这为高丹草四倍体株系鉴定及下一步新品种育成登记和知识产权保护利用提供了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3种类型苏丹草种子的活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3种类型苏丹草种子中,以黑壳类型苏丹草种子活力最强,明显优于红壳和白壳苏丹草,而红壳和白壳苏丹草之间种子活力差异不明显;对3种类型苏丹草种子产量测定的结果也表现出与种子活力相同的结果,将种子活力与种子产量做相关分析后结果表明;3种类型苏丹草种子产量均与种子活力成正相关,即种子活力越强,种子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4.
前人研究认为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与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 (Bge.)Hsiao)染色体数目为2n=16。本试验采用根尖染色体常规制片方法,观察了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种子根尖有丝分裂相。结果显示:膜荚黄芪与蒙古黄芪染色体数目为2n=18,这2种植物各有4条小染色体。膜荚黄芪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2x=18=4sm+14m,核型类型为2B型。蒙古黄芪染色体核型公式为K(2n)=2x=18=6sm+12m,核型类型为2C型。  相似文献   

15.
张伦 《草业科学》1993,10(6):8-11,15
对黑龙江野生燕麦和栽培燕麦的染色体组型观察分析,绘制核型模式图,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野生燕麦与栽培燕麦的六倍体染色体数目皆为2n=6x=42。NO.1、NO.3、NO.6染色体黑龙江野生麦皆为“m”型而栽培燕麦皆为“sm”型之外,蓁的18对染色体尖型皆一一对应一致。黑龙江野生燕麦的核型公式为2n=6x=42=28m(2STA0+14sm,栽培燕麦的核型分析中未发现有随体染色体。另外,黑  相似文献   

16.
孙浩男  李明阳  刘冬云  王鑫  田琳  吴芳芳 《草地学报》2021,29(11):2477-2485
为了区分不同金鸡菊的种质,明确目前广为栽培的金鸡菊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特征,采用常规压片法,以60个不同的金鸡菊种质为材料,鉴定其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并选取其中18个籽播系材料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0个金鸡菊的染色体数目包括12个类型,染色体数目24~52不等,18个核型分析的材料全部为二倍体,染色体基数存在x=10,12,13,14四种。在6个材料中发现了随体,未发现B染色体,染色体类型包括s,sm,st三种。核型全部为2A,核型整体上较为对称,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56%~64.93%,一年生类型的金鸡菊普遍进化程度更高。亲本复杂的染色体基数及染色体倍性是造成栽培金鸡菊染色体数目多变且产生大量非整倍体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从细胞学方面为金鸡菊的分类鉴定和杂交育种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荒漠猫染色体的首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常规染色体制备分析技术,对青海省珍稀兽类荒漠猫染色体进行首次研究,结果显示:荒漠猫的染色体数目为2n=38,常染色体形态类型为10M+10sM+12sT+4T(或A),性染色体形态类型X为sM,Y为sT,染色体总臂数NF=72,公母猫核型式为38,XY和38,XX。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手段,对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饲养的哈白兔×日本大耳兔F1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1的染色体数目2n=44,染色体臂数NF=78(♂);常染色体类型1~7对为中着丝粒染色体(M),8~10对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11~16对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ST),17~21对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性染色体X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Y为中着丝粒染色体(M),公兔核型式为44,XY(♂)。  相似文献   

19.
热研11号黑籽雀稗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了染色体压片法研究了热研11号黑籽雀稗Paspalum atratum cv.‘Reyan11’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结果表明:热研11号黑籽雀稗的染色体数目2n=40,核型公式为2n=2x=40=32m+4sm+2st+2M。核型分类为"2A"型,比较对称。研究确定了热研11号黑籽雀稗染色体的数目,并分析了其核型,这为热研11号黑籽雀稗的起源演化及分子生物学提供了细胞学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军祥 《四川畜牧兽医》2000,27(3):24-24,26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常规染色体制备分析手段,对青海省西宁动物园展出的兔逊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是:兔逊染色体数目为2n=38;常染色体形态类型划分为12M+14sM+8sM+2T,性染色体形态类型为X、Y均是sM;雄 、雌兔逊染色体核型公式分别为38,XY和38,XX;染色体总臂数雌雄均为NF=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