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33头泌乳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29.33%,乳区阳性率为33.60%。病原菌的总检出率为91.67%,引起隐性乳房炎发生的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占总检出率的37.88%和16.67%。同时对发病率与乳区、年龄、胎次及日均产奶量等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乳区间发病率差异不显著;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上升(P<0.01);不同胎次组间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日均产奶量20 kg以下的牛群发病率极显著高于日均产奶量20 kg以上的牛群(P<0.01)。  相似文献   

2.
张佳兰  茹彩霞  王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58+14259-14158,14259
[目的]分析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情况,为隐性乳房炎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个牛场2009年DHI报告的体细胞数大小来分析隐性乳房炎在不同牛场、泌乳阶段和胎次的发生情况。[结果]不同牛场隐性乳房炎发生率存在差异,牛场1泌乳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另外2个场(P〈0.05)。随着泌乳时间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呈增加的趋势,牛场3在第6、7、8和第12泌乳月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泌乳月。随着胎次的增加,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呈增加趋势,牛场1在4胎以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显著增加且与其他2个场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率与泌乳阶段和胎次有关,与牛场自身的饲养管理有关。各个牛场应根据自身条件及DHI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开封市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选择年龄2.5~10岁,胎次为1~8次的250头健康荷斯坦牛970个乳区进行连续检测,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在不同牛舍间差异不显著;在2-4月份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和乳区阳性率均随着月份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在各胎次均有发生,且随胎次的增加头阳性率增加;随着泌乳期的延长乳区阳性率增加;日产奶量≤20 kg的奶牛的隐性乳房炎感染率高于日产奶量≥20 kg的奶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庆绿色草原牧场的5个奶牛小区泌乳牛632头抽检,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年龄、胎次的增加而增加,奶牛的平均感染率为18.8%,均低于国内检出率40%~60%。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牛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及规律,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采用SMT法对郑州市某奶牛场的424头奶牛进行乳房炎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乳房炎发病率与月份、乳区有一定的关系,气温偏高、多雨月份和季节转变月份发病率偏高,前乳区比后乳区偏高。同时,乳房炎发病率也与胎次、泌乳期和产奶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泌乳末期乳房炎发病率明显偏高;胎次增加,发病率增高;产奶量越高,发病率越低。通过对该奶牛场乳房炎发病规律的调查分析为本场预防乳房炎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乳房炎是奶牛经常发生的疾病,是造成奶牛生产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奶牛业发达的美国现在有1100万头泌乳牛,患有隐性乳房炎的达50%。我国北京、上海等地调查,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在60%左右,2003年东北农业大学在哈尔滨郊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的调查,发病率高达75%,造成的损失每头患病牛每年1526.25元。乳房炎的病原体有80~130多种,其中主要的病原为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形体、乳房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奶牛乳房炎分为急性型、慢性型和隐性乳房炎。急性型乳房炎特征是乳房红、肿、热、硬、痛,乳汁显著异常,奶量减少,体…  相似文献   

7.
采用BMT法对石河子某奶牛场416头泌乳荷斯坦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测得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和乳区阳性率分别为62.02%和37.58%。同时,分析了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与胎次、乳区、牛舍、泌乳时间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于珊 《北京农业》2008,(4):44-45
采用BMT法对石河子某奶牛场416头泌乳荷斯坦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测得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和乳区阳性率分别为62.02%和37.58%。同时,分析了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与胎次、乳区、牛舍、泌乳时间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对洛阳市第一、第二两个奶牛场的125头泌乳牛,用HMT 和MWT 两种方法进行乳汁检查。结果表明,洛阳市奶牛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69.6%,患病乳区占被检乳区数的68.7%。人工挤奶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远远低于机器挤奶,差异极其显著。年龄与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呈正相关。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程度与奶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乳房炎对奶牛产奶性能的影响,采集西安市某奶牛场618头荷斯坦奶牛完整记录的各月DHI报告中体细胞数据和兽医记录,统计分析乳房炎发病率、临床乳房炎及其患病时期对奶牛305d奶量的影响。同时另采集108头奶牛有完整记录的150个泌乳期的1 368条DHI记录,对比分析不同体细胞水平对奶牛胎次奶量、日产奶量和乳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年发病率为50.5%,临床乳房炎头阳性率为4.37%,头次阳性率为8.25%。临床乳房炎极显著降低奶牛305d奶量(P0.01),而在泌乳盛期患病的牛305d奶量降低可达32.5%。隐性乳房炎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随患病程度加重而加重,平均体细胞数20万/mL胎次奶量就会显著减少(P0.05),而体细胞数50万/mL,胎次奶量极显著降低(P0.01)。奶牛泌乳盛期患隐性乳房炎比泌乳中后期患隐性乳房炎对产奶量和乳蛋白率的影响更大,患病程度重的奶牛相对于健康牛日平均奶量显著降低(P0.05),乳蛋白率显著增高(P0.05),乳脂率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1.
为预测荷斯坦牛亚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规律,利用最小二乘法对2015—2018年江苏省某大型奶牛场的48 778条荷斯坦牛生产性能测定记录中的体细胞评分差(SCSD)进行分析,探索不同胎次、测定年度、测定月份、产犊季节和泌乳月对荷斯坦牛SCSD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胎次、测定年度、测定月份和泌乳月对荷斯坦牛的SCSD有极显著影响,其中,不同胎次中第1胎的荷斯坦牛体细胞评分(SCS)降低最多,SCSD为-0.33;测定年度中2016年荷斯坦牛的SCS下降最大,2018年SCS增加最多,其SCSD分别为-0.66和0.18;测定月份中2月荷斯坦牛的SCS降低最多,7月份SCS增加最多,其SCSD分别为-0.90和0.37;第2泌乳月荷斯坦牛的SCS下降最大,SCSD为-0.87,第5—13泌乳月SCSD间无显著差异;不同产犊季节对荷斯坦牛的SCSD无显著影响;荷斯坦牛的SCSD与乳脂率、蛋白率和尿素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92、0.109和0.036。因此,SCSD作为一种预测荷斯坦牛亚临床型乳房炎发病规律的指标,受到奶牛胎次、测定年度、测定月份、泌乳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南京地区奶牛乳房炎的现状、成因与防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对南京市不同类型奶牛场奶牛临床型乳房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发病规律、发病因素及发生危害进行调查与分析 ,并提出防制奶牛乳房炎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比较热应激与喷淋-风扇系统对热应激期不同泌乳期奶牛生理、生产性能、发病率的影响,将泌乳牛按泌乳时间分为新产牛(0~21 d)、泌乳前期(22~120 d)、泌乳中期(121~200 d)、泌乳后期(201~305 d)奶牛,分别随机选择体况、年龄、泌乳时间相近的健康经产(2~4胎)各泌乳阶段奶牛10头,共计40头作为试验对象。按养殖场日常饲养和管理方式,不做人工干预,热应激期采用喷淋-风扇系统降温。每日测定牛舍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直肠温度、呼吸频率、日产奶量、日大缸奶乳成分、日新发肢蹄病、酮病、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型乳房炎等。结果表明:喷淋-风扇系统下,热应激期牛舍内温度接近30 ℃,相对湿度为82%,风速达1.35 m·s-1,湿热指数处于中度热应激。热应激期,各泌乳期奶牛直肠温度平均分别升高0.9、0.7、0.6、0.5 ℃,呼吸频率平均分别上升32.9、29.1、29.3、28.5次·min-1,较非热应激期均极显著(P<0.01)升高;新产牛、泌乳前期和中期奶牛日单产均极显著(P<0.01)下降,降幅分别为9.17%、18.97%和13.23%,而泌乳后期奶牛无显著变化(P>0.05),新产牛泌乳启动时奶产量下降,各阶段泌乳牛泌乳峰值均降低;全群泌乳牛乳脂率、脂蛋比均极显著(P<0.01)下降,乳蛋白显著(P<0.05)降低,乳脂率、脂蛋比、乳蛋白含量分别降低0.29百分点、5.23%和1.61%;全群泌乳牛肢蹄病、酮病、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型乳房炎发病率分别升高5.77、0.78、2.60和5.77百分点。结果说明:喷淋-风扇系统对舍内热环境改善不显著;热应激影响新产牛和泌乳前期、中期奶牛直肠温度和呼吸频率,使新产牛泌乳启动时产奶量下降,各阶段泌乳牛产奶峰值降低;全群泌乳牛乳品质降低,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14.
笔者对呼市伟嘉公司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和防治工作进行初步调查,并参与了该牛场对乳房炎的防治工作.该牛场有泌乳奶牛200头,用加州乳房炎试验(CMT)进行检查,阳性者为97头,隐性乳房炎阳性率为48.5%,通过在饲料中拌入“乳炎散”治疗隐性乳房炎,每头1d 300g,连用9d,情况大为好转,治愈率为80%.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杨凌莱夫尔公司生产的“乳炎宁”搽剂,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进行治疗试验。将年龄、胎次、分娩时间、日产奶量接近的14头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另选7头年龄、胎次、分娩时间与以上两组接近的健康牛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组外敷用药,每日两次,对照组和健康组不用药,其它饲养管理条件相同。一周后,进行BMT检测隐性乳房炎情况,并采混合乳测定体细胞数和乳成分。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奶牛乳中体细胞数显著下降67.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药物对隐性乳房炎的有效率为79.8%,表明“乳炎宁”对奶牛隐性乳房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正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普遍存在的一种疾病,由于忽略防治直接造成经济损失,它是奶牛乳腺因感染、外伤或化学刺激而引起的炎症反应,主要分为隐性乳房炎及临床型乳房炎。其中,临床型乳房炎发病大约占5~10%,直接造成牛乳遗弃,产乳量下降,严重的使泌乳奶牛丧失泌乳功能等。通过对30户鹤庆县奶牛家庭牧场(主要是饲养10头以上的泌乳奶牛)进行跟踪调查,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高达50%,因奶牛乳房炎防治不当造成泌乳丧失直接淘汰的比例达4%。其中,高热潮湿的夏季多发、泌乳高峰期奶牛多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内蒙古大黑河奶牛场的泌乳牛群进行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及其致病菌的分离鉴别与药物敏感试验,其结果:①共检测泌乳牛283头次1078个乳区,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为61.84%,乳区阳性率为32.28%,并且其发生与管理、挤奶卫生及其程序、泌乳期、年龄、胎次有很大关系;②致病菌的总检出率为92.31%,其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占总检出率的41.66%、20.83%和16.67%。③对所检出的病菌,一些新药物敏感性较好,而一些常用药物效果较次。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某奶牛场发生的隐性乳房炎,制订了综合防治措施。在实施该措施前,应用LMT法对泌乳牛的隐性乳房炎进行了检测,其发病率为31.48%,乳区阳性率为21.99%。实施综合防治措施2月后,通过LMT法检测实施效果,结果显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下降为18.55%,乳区阳性率下降为9.71%。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常见病,发病后严重影响牛奶的品质,可以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增加药物费用,造成奶农的经济损失。奶牛乳房炎主要表现为临床型和隐性型.其中隐性型乳房炎的发病率明显较临床型乳房炎高。由于奶牛隐性乳房炎无临床症状,乳房和乳汁通常肉眼无可见变化,所以通过实验室群体检测.2008年3月,阿克苏市动物防疫监督站对依杆其乡某奶牛场临床健康奶牛进行乳房炎检测,隐性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为57.3%。而对病牛进行治疗和淘汰,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乳房炎是泌乳奶牛最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本文对奶牛乳房炎发病原因、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不同类型乳房炎特别是隐性型乳房炎与临床型乳房炎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与综合防治措施,为养殖户更好防治泌乳奶牛乳房炎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