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榆林沙地矿区植被恢复造林模式推广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榆阳区小纪汗沙地矿区为例,选择樟子松、班克松、彰武松为主栽树种,通过多树种混交格状防风固沙林、块状混交防风固沙林、带状混交防风固沙林和常规造林不同造林模式的推广示范,达到改造沙地原有植被、增加防护植被类型、改变林分结构、探讨沙地矿区植被恢复造林模式的目的。提出多树种混交格状防风固沙林为最优模式,株行距5m×25m,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松树是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近年来蛀梢害虫对松幼林的危害已造成很大影响。作者经过近3年的调查和防治试验,初步积累了松幼林蛀梢害虫的防治经验。本文总结了醴陵市松类蛀梢害虫的发生现状,分析了松类蛀梢害虫发生原因及防治试验结果,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et Champ.)茶科,为我国珍贵用材树种,树干通直,木材坚硬,为纺织工业中的特种用材树种。该树种树冠浓密,叶片厚,革质,能耐火,萌芽力强,与马尾松混交能起到防火、防治松毛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火力楠不同混交模式生长效应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清堤 《林业调查规划》2011,36(3):73-76,80
对20 a生火力楠不同混交模式生长效应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不同模式混交造林效果优于纯林,混交林产量比增6.2%~46.4%.火力楠作为主要树种与马尾松、杉木混交宜采用行间混交,混交比例按2∶1;火力楠作为伴生树种与杉木、马尾松混交宜采用插花式混交,混交比例按1∶3,种间关系较为协调.火力楠混交林与纯林比较,林分结构比较复杂,能充分利用光照条件,枯落物多且成分复杂,有利于改善林内小气候及土壤状况,林分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混交林有十大好处,营造混交林是一种科学的造林方法。混交造林,就是在一块造林地里,栽植两种以上的树种,使其混交生长,互相促进,创造适合它们生长的自然环境。混交林有块状混交,带状混交,还有行间混交和株间混交等形式。混交林的十大好处是: 一能抗病防虫。混交林中不同树种的林木,可以使害虫的天敌  相似文献   

6.
<正> 南宁树木园(原示范林场)1965年曾在市郊砖红壤性侵蚀红壤、含有较多小卵石及石砾的低丘台地,营造了大面积柠檬桉纯林和上千亩混交林。与桉混交的树种有马尾松、相思树,板栗、千年桐等。因立地条件较差除松和相思树外,其他混交树种均未成功。在失败的混交造林地后来又补植松树,也获得了成功。现将桉、松混交造林的效益和增产原因分析研究如下: 一、桉、松混交造林的经济效益1.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分产量:在贫  相似文献   

7.
研究马尾松与固氮树种、非固氮阔叶树种混交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与固氮树种、非固氮树种混交后,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坚实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提高土壤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说明马尾松与其他树种混交能够改善土壤的持水性,减轻植物生长的土壤坚实(容重)胁迫、改善土壤的氮素供应;固氮树种在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全N、水解N和速效K供应方面的作用大于非固氮树种。  相似文献   

8.
在福建邵武卫闽林场建立了马尾松、福建柏(建柏)、闽粤栲、木荷纯林以及马尾松与其他3个树种的混交林(混交比例1∶1)的试验林,混交林有3种模式:块状(3株×3株)、横排带状(3行×3行)、竖排带状(3列×3列),株行距均为2 m×2.5 m(初植密度2000株/hm~2)。试验后25年的结果表明:13种林分类型生长量差异显著,蓄积量大小顺序为:建柏纯林闽粤栲纯林马尾松×木荷竖排带状混交马尾松×建柏竖排带状混交马尾松×木荷块状混交马尾松×建柏横排带状混交木荷纯林马尾松×木荷横排带状混交马尾松×建柏块状混交马尾松纯林马尾松×闽粤栲竖排带状混交马尾松×闽粤栲块状混交马尾松×闽粤栲横排带状混交,其中蓄积量最高的建柏纯林(279.20 m~3/hm~2)是蓄积量最低的马尾松×闽粤栲横排带状混交(84.32 m~3/hm~2)的3.11倍。马尾松与木荷混交效果最好,其次是马尾松与福建柏混交,马尾松与闽粤栲混交效果最差,其蓄积量低于两个树种的纯林。  相似文献   

9.
石再华 《湖南林业》2006,(10):24-24
一、大力营造混交林。松毛虫猖獗成灾多起源于大面积的松树纯林,同时松毛虫是寡食性害虫,实行多树种混交,重视保护林内植被,种植蜜源植物,对过稀的纯林或松毛虫发生的虫源地以及没有培育前途的残次林,进行补栽阔叶树,逐步改纯林为多树种、多层次的混交林,形成不利于松茗虫生存和繁殖的生态环境,能有效地控制松毛虫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马尾松是达州市达川区重要的经济用材树种。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尾松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也越来越突出。但由于种实害虫频频出现,造成马尾松种子产量与质量的双下降,也极大阻碍了马尾松良种化的发展进程。基于此,简要探讨了马尾松母树林害虫防治的有效措施,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瓦氏葛藤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瓦氏葛藤(PuerariawalichiDC.)是紫胶虫的一种优良寄主植物,也是木本蛋白饲料植物;可作为干热河谷地区恢复植被的造林先锋树种。经引种栽培试验以及生产推广应用已总结出成熟的瓦氏葛藤造林技术。文章从采种、育苗、整地、施肥、造林(直播、植苗造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瓦氏葛藤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2.
紫薇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紫薇作为城乡绿化的重要树种,适宜于庭院、园路两侧、池畔河边栽植。结合栽培管理实践,系统地总结了紫薇树的育苗、修剪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对思茅松工业人工林的不同混交配置模式的植物多样性及其与思茅松主要害虫的发生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思茅松与红木荷、西南桦或高阿丁枫的混交林以及栽松留阔的思茅松人工林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思茅松纯林.思茅松工业人工林乔木层的植物多样性越大,则思茅松的主要害虫思茅松松毛虫、微红梢斑螟、松实小卷蛾等的危害程度越低.在思茅清水河各种配置的思茅松混交林中,其乔木层的Shannon指数与思茅松毛虫及微红梢斑螟的危害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了 解杏树林 害虫的 为害与 发生 规 律, 给 防 治提 供依 据, 采用 标 准地 方法 对 不同类型的 杏扁林进 行了系 统调查。 结果表明 , 杏树林 害虫群 落共有6 目25 科55 种, 优势 种集中于蚧虫 、蚜虫、卷 叶蛾等 类群及天 幕毛虫、 舞毒 蛾等 。树 木 年龄 可 影响 害 虫 群落 的 组 成、优势种数 量及危害 程度 。管 理水 平 对 害虫 发 生 有明 显 影响 , 一 般 管理 水 平高 者, 害 虫 种类 少、危害较轻 。杏树林 害虫的 年发生规 律 是发 生周 期 短、优 势 种高 峰期 出 现早 、为 害期 集 中、群落凋落 迅速。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在库布齐沙漠腹地进行景观绿化工程所采取的栽植技术措施,并分析探讨了在沙漠地区影响苗木成活率的重要因素,表明在沙漠地区进行景观绿化工程必须充分掌握引入种树木生物学特性,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制定适宜的栽植技术措施;确保正常季节栽植,避免反季节栽植;尽量做到苗木随起随栽,避免假植;合理搭配植物,确保整体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6.
考察翠云廊的形成,研讨借鉴其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提出绿色通道建设要明确目标,科学规划,乡土树种+引进树种,大力协同,以政府行为为主体、辅以市场机制,严令保护,专门机构,专门法规,防火、防治病虫、补植,与其它工程相配套。  相似文献   

17.
秋茄蛎盾蚧Lepidosaphes pallidula(Williams)是一种严重危害红树林树种秋茄Kandelia obo-vata的刺吸式害虫,为中国新记录种.分别从广东省珠海淇澳岛和惠东县红树林湿地的秋茄上采得该虫,并对其鉴别特征、寄主植物、地理分布和经济重要性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生物,属国家检疫性害虫之一。红脂大小蠹在山西省泽州县分布于伊候山林场、巴公镇、大阳镇,寄主植物有油松、白皮松、华山松。该虫在泽州县1a发生1代,以成虫和幼虫以及少量的蛹在树干基部或根部的皮层内越冬;采取性诱、化学防治、伐除虫害木、检疫、生物防治、营林等技术进行了防治,防治效果达80%以上,虫株率可控制在1%以下。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了解杏树林害虫的危害与发生规律,为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应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了英吉沙县不同管理措施杏园生态系统中昆虫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3种类型的杏园中有昆虫37种,分别隶属于9目26科;不同杏园昆虫群落的科数、物种数及丰富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不同生境集中性指数也有一定的差异;各园的优势种主要以剌吸式口器的朝鲜球坚蚧为主;不同杏园昆虫群落及各类群生态优势集中性在不同时段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R.T.Gahukar 《林业研究》2010,21(2):231-238
讨论了苦楝树和其他热带树种天然产品在印度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生物功效。这些树木产品可起到拒食素、防护剂、不育诱导剂、毒素等作用,可以调控害虫生长,具有效力高、价格低廉和对环境无公害的特点。将这些树木产品整合到森林虫害管理策略中,会增强森林的可持续性,防止木材质量衰退。表3参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