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和人工成本的增加,黄河流域棉区棉花收获由人工采摘向机械收获转变的迫切性日益增加。运城棉花综合试验站2011—2016年连续6 a在运城设置了"晋南棉花高密度种植模式探索"试验,把当地传统植棉的群体密度从6.0万~10.5万株/hm~2提高到12.0万~28.5万株/hm~2,利用缩节胺进行全生育期多频次、大剂量塑造棉花娇小株型;大幅度降低个体高度,减少单株果枝数量和单株成铃数量,缩短棉铃成铃周期,使棉花成铃期与当地光热富裕期高度吻合,以超大群体增加单位面积成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籽棉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显示,经6 a连续试验示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当然,晋南虽然春夏两季干旱少雨,但是在个别年份也会出现秋雨连绵,高密度棉花由于个体之间相互交错,在秋季棉花吐絮时容易出现下部烂铃,对棉花品质和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合适的种植密度为12.0万~16.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Ⅰ式果枝棉具有早熟且成铃集中的性状,适合机械化采收。以Ⅰ式果枝品系ZS07为试验材料,分析了长江中游麦(油)后直播棉在宽行、宽窄行和窄行(宽行:0.76 m、宽窄行:0.66+0.10 m、窄行:0.50 m)配置方式下不同密度(6.0万、7.5万、9.0万、10.5万、12.0万株/hm~2)以及超窄行距(0.38 m)配置方式下不同密度(12.0万、15万、18万、21.0万、24.0万株/hm~2)的子棉产量和成铃性状。结果表明,在窄行方式下,种植密度对子棉产量和群体成铃数的影响显著;宽窄行和窄行方式下,子棉产量和群体成铃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宽行、超窄行方式下,子棉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后降;宽行方式下的子棉产量明显低于其他3种行距配置方式。Ⅰ式果枝类型棉花生产上,合理密植且缩小行距是增产增效的有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根据山西棉区气候特点、当地的土壤肥力基础、生产条件和棉花本身成铃的时空分布规律,经多年试验研究,形成了棉花“密矮”栽培技术体系,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应和经济、社会效益。并从气候与棉铃形成关系、棉株成铃时空分布与纤维品质关系以及群体株型与高光效效应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密矮”栽培的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4.
旱作地膜玉米密植增产用水效应及土壤水分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干旱缺水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最大的限制因素,研究覆膜、增密和品种对旱作玉米增产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有助于揭示未来旱作粮食持续增产与水环境的关系。【方法】试验于2012—2015年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宁夏彭阳进行,在全膜双垄沟(FPRF)和半膜平铺盖(HPFC)2种种植方式下,选择耐密中晚熟先玉335和吉祥1号及不耐密早熟酒单4号3个杂交种,低密度(4.5万株/hm~2)、中密度(6.75万株/hm~2)和高密度(9.0万株/hm~2)3个水平,随机区组设计,玉米连作定位观测。采用烘干法监测不同降水年型玉米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通过Surfer软件绘制土壤水分等值线图,研究旱作覆膜连作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及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结果】在地膜覆盖条件下各因素对旱作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对籽粒产量和WUE的影响顺序依次为降水年型密度覆膜方式品种,降水年型从干旱、正常、丰水年的变化,玉米产量由7.72和8.79 t·hm~(-2)增加到11.86和11.15 t·hm~(-2),但WUE最高值并不在降水较多的年份,而在正常年型。密度由4.5万株/hm~2增加到6.67万株/hm~2,耗水量、产量、WUE增加10.6 mm、20.0%和3.45 kg·mm~(-1)·hm~(-2),但密度从6.67万株/hm~2增加到9.0万株/hm~2时,耗水量不再增加,而产量和WUE提高12.0%和2.97 kg·mm~(-1)·hm~(-2);FPRF处理较HPFC处理平均增产15.72%,WUE提高21.09%;耐密中晚熟品种吉祥1号和先玉335较耐密性弱早熟品种酒单4号增产15.46%—24.45%,WUE提高13.35%—15.55%。在全膜双垄沟种植条件下,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剖面水分含量始终高于半膜平覆盖种植,尤其是玉米灌浆期0—200 cm土层多蓄积了50—90 mm的土壤水分,在严重伏旱年份发挥了明显的抗旱增产作用。不论降雨年型如何,4年期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增加和WUE提高并没有多消耗土壤水分,土壤深层未形成低湿层,也未观察到增密增产对土壤剖面水分循环的负效应,而干旱年份半膜平铺盖形成了一个土壤水分8%的明显干土层,并且随着玉米生长时间的推后干土层厚度增加、范围扩大。【结论】在目前地膜覆盖和生产平均密度5.3万株/hm~2基础上,"全膜双垄沟播+耐密品种+增密1.5万株/hm~2"是年降雨450 mm以上旱作区玉米持续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的技术关键,增密增产不会导致土壤深层形成干土层。  相似文献   

5.
2017年以酒棉1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甘肃省敦煌市研究了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不同种植密度(34.2万株/hm~2、24.6万株/hm~2、22.5万株/hm~2、18.8万株/hm~2)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酒棉10号在甘肃河西走廊棉区,机采棉种植模式下34.2万株/hm~2的密度时,始节位有所提高,单株结铃数下降,但群体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一、技术运用 1.栽培密度 沙湾县金沟河镇2009~2010年引进1膜8行滴灌栽培技术,棉花种植模式由1膜4行改为1膜8行,667米2种植密度由1.0万~1.2万株提高到1.8万~2.4万株,是一般普通宽膜植棉密度的1.5倍,在中低产田充分发挥了"以密取胜"的优势,依靠坚实的群体,最大限度挖掘棉花群体综合生产潜力,在同等投入基础上,获得30%~50%增产效果,实践证明,采用"以密取胜"的高密度栽培技术,依靠增加密度,提高棉花单位面积株数、总铃数是常规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冀中棉区棉花适宜种植密度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冀中地区适宜的棉花群体结构,在密度1.5万~10.5万株/hm2范围内设置6个水平,调查了不同种植密度处理的株高、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和产量指标。结果表明:在冀中棉区多雨年份和精细整枝条件下,棉花高产优质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9万~8.7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棉花是石河子乡的主导作物,主栽品种新陆早13号、新陆早21号占棉花种植面积的80%。已形成的栽培模式为密度1200-14000株/667m^2。单株果枝台数8-10个,成铃率25%左右,单株铃数4.8—6.0个,单铃重5.0g,总铃数57600—72000个/667m^2,籽棉产量288—360kg/667m^2。其核心技术是加强棉花中后期管理,首先要塑造良好的群体结构和高产株型。其次,协调好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养分供需矛盾。再次,采取与品种相适应的栽培技术措施,减少棉株中、下部果枝花蕾脱落,提高成铃率,增加伏前桃和伏桃。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构建良好的群体结构,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充分发挥高粱品种的增产潜力。以酿造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晋杂23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4.5万株/hm2、7.5万株/hm2、10.5万株/hm2和13.5万株/hm2)对高粱生长、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高粱株高相应增高,而茎粗相应变细;高粱的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光合势(LAD)和总光合势呈显著性增加,而透光率、群体净同化率(NAR)、群体生长率(CGR)呈现递减的趋势;高粱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现递减的趋势,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性增加。在4.5万株/hm2~10.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籽粒产量随密度增加呈显著性增加,其中密度在10.5万株/hm2的籽粒产量比4.5万株/hm2增产13.8%。随着密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相应增加,穗粒数相应减少,千粒重没有显著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种植密度与LAI、LAD、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而与透光率、NAR和CGR呈显著性负相关。本研究表明,种植密度对高粱群体生理指标、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的影响。酿造高粱‘晋杂23号’的种植密度以10.5万株/hm2为宜,在高粱生产中可形成良好的群体结构,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生长,优化群体光合生理功能,使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都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抗虫棉常规精细整枝,早衰严重,劳动效率低。低密度下棉花整枝高大松散,单株成铃多,单位面积成铃少;高密度棉花整枝紧凑矮小,底部烂铃多。对此,通过裂区试验研究鲁棉研28号不同密度不同整枝条件对其成铃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密度条件下"四桃"铃数明显高于高密度,差异显著;不同整枝栽培成铃主要集中在伏桃和早秋桃,简化整枝处理的伏桃和早秋桃数略少于其它整枝处理;随密度增加,单株棉花的下、中、上层棉铃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密度和整枝互作对棉铃纵向分布影响更大,密度越高精细整枝、简化整枝处理的下层棉铃越少,在(3.0~4.5)万株/hm~2密度范围内开心整枝处理的下层棉铃出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密度的变化对不同整枝处理的横向成铃影响不大。鲁棉研28号3.0万株/hm~2开心整枝种植,其成铃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上更加合理,更易结成优质棉铃,提高棉花等级。  相似文献   

11.
以麦后直播特早熟品种国新早11-1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密度(7.5、9.0、10.5万株·hm~(-2))和生长调节剂棉太金(0、1 170、2 340 mL·hm~(-2)),研究其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与机采相关的农艺性状影响。结果表明:在密度(9.0~10.5万株·hm~(-2))和棉太金用量1 170 mL·hm~(-2)条件下,籽棉产量在3 551.25 kg·hm~(-2)以上。在此条件下,群体现蕾主要集中于7月16日—7月31日,成铃主要集中于8月16日—9月20日。在株型方面,上述处理整个生育期均保持较为适宜的株高日增量,最适株高为84.5 cm;果枝始节位为5—6节位间;果枝始节位高度均在20 cm以上;果枝长度保持在17 cm左右;果节量能保持在360~375万个·hm~(-2)之间。说明中高密度配合适宜棉太金化控能实现小麦后直播棉的集中现蕾、集中成铃与高产,并使得棉花株型达到机采要求。  相似文献   

12.
短季直播栽培对棉花株型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株型角度探明棉花短季直播栽培产量形成的机制,采用不同类型的棉花品种(常规棉和杂交棉),以长江流域当前主要的栽培模式即稀植大棵、大水大肥(GIMWF)为对照,研究了2种密度与施肥量组合的短季直播栽培模式(SGDDS)对棉花株型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密组合的SGDDS模式能显著减小棉株各部位果枝与主茎夹角,且棉株下部果枝夹角减小幅度较中上部更大,SGDDS模式下角度指数较GIMWF模式增加0.04~0.36,株型更接近筒型;SGDDS模式下棉花群体的叶面积指数更高,且在棉花生育中后期下降幅度更小;与GIMWF模式相比,SGDDS模式干物质量更集中分布于中层空间;SGDDS模式下的B3模式(9.0×10~4株/hm~2,N、P_2O_5、K_2O用量分别为140、60、150 kg/hm~2)较GIMWF模式较大程度提高了棉花皮棉产量,2个品种分别高出15.79%和12.84%。可见,与长江流域传统的GIMWF模式对比,SGDDS模式能显著改善棉花的株型结构,进而提高光能利用率;SGDDS模式下合理的肥密组合能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滇中高海拔地区玉米高密度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优质高产玉米新品种云瑞505在4个密度梯度6万株/hm~2、7.5万株/hm~2、9万株/hm~2、10.5万株/hm~2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有明显影响,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单位面积穗数、穗位高和秃尖相应增加,穗粒数、穗行数、千粒重则有所减少。种植密度9万株/hm~2的产量最高,达11 340 kg/hm~2。说明滇中高海拔地区云瑞505最佳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大豆矮秆新品种黑河5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新选育的品种,为研究其良种良法大垄密高产高效综合配套集成技术模式,特设置保苗45万、55万、65万株·hm~(-2)三个密度,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大面积验证及示范展示,测定了各物候期大豆株高、结荚高度、单位面积植株鲜重、单位面积植株干重、叶面积指数、倒伏程度、大豆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及产量指标。结果表明:株高、结荚高度、单位面积植株鲜重、单位面积植株干重、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增加趋势;随密度增加,倒伏程度加重,保苗65万株·hm~(-2)时产生严重倒伏,导致减产;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呈现减少趋势,但单株粒数×密度×百粒重呈增加趋势;在不产生严重倒伏情况下,大垄窄行密植有增产的趋势,高密度比低密度增产效果好,以保苗55万株·hm~(-2)为最好。黑河51在红色边疆农场保苗株数55万株·hm~(-2)大面积验证与示范展示,大垄窄行密植和生产上主推的60cm垄距30万株·hm~(-2)保苗株数垄三栽培模式对照,产量分别为2 922.16和2 430.31kg·hm~(-2),增产491.85kg·hm~(-2),增产幅度为20.24%,增收1 385.21元·hm~(-2)。  相似文献   

15.
以早熟棉邯686选系HS901为试验材料,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的种植模式下,对4个种植密度(6.0万、7.5万、9.0万和10.5万株/hm2)下棉花不同时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在获得较多群体总铃数的基础上铃重没有明显降低,棉花产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密度处理,子棉产量达4867.5 kg/hm2。由此提出在黄淮棉区采用早熟棉花品种,在晚春播、不覆盖地膜的种植模式下,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使棉花吐絮期躲过雨季,减少烂铃,获得较高产量,节省人力和投入,增加棉田纯收益。其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中早熟棉花品种在油菜收获后直播条件下的最佳群体结构及其配套化控技术,以中早熟棉花品种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探讨高密度(6.0万、9.0万、12.0万和15.0万株/hm2)配合重化控(全生育期每公顷分别喷施有效成分98%的DPC360、540 g)技术下油菜收获后直播棉花的生长发育特征以及不同处理的化学脱叶催熟效应。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和化控量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大和化控量的增加,主茎变细、始果枝高度上移、中部和上部果枝缩短,单株干物质积累减少,其中密度因素的影响大于化控量的影响。密度和化控量及其互作对单位面积成铃数影响不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大,单株铃数和单铃重逐渐减少,化控量增加能够使衣分降低而使子指增大;随着密度的增大和化控量的增加,棉花的自然吐絮进程缓慢,在各处理中以密度9.0万株/hm2配合DPC360 g/hm2全程化控子棉产量最高。密度和化控量及其互作对喷施脱叶催熟剂的棉花脱叶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对最终的吐絮率影响不显著,对基础吐絮率小的催熟效果更明显。综合各方面因素,在长江流域鄱阳湖植棉区,中早熟棉花品种油菜收获后直播的适宜密...  相似文献   

17.
进行玉米京科301不同播种密度对生育期及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育期由早到晚的密度分别为4.5万、6.0万、7.5万株/hm2,单位面积收获粒数由高到低的密度为7.5万、6.0万、4.5万株/hm2,千粒重由高到低的密度分别为4.5万、6.0万、7.5万株/hm2,穗位由高到低分别为7.5万、6.0万、4.5万株/hm2。玉米种植密度在6.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因此,明确京科301播种的最佳密度,对提升该区域玉米高产高效生产能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2014年北海市秋季豇豆密植早丰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4年在北海市进行秋季豇豆密植早丰试验,结果表明:2014年秋季豇豆播种至初收历时50 d,采收期历时35 d,在本试验设计范围内,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是10.5万苗/hm~2,折合产量达30 422.54 kg/hm~2,比种植9.0万苗/hm~2增产1 725.36 kg/hm~2,增产率6.01%,增产显著;比种植7.5万、6.0万苗/hm~2分别增产2 887.33、6 760.57 kg/hm~2,增产率分别是10.49%、28.57%,增产极显著。  相似文献   

19.
基于集中收获的新型棉花群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合理群体结构是实现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栽培学基础。我国传统棉花群体结构主要有"高密小株类型"、"中密中株类型"和"稀植大株类型"3种,分别在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广泛应用,为实现棉花高产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进入新时期,传统群体结构不利于集中收获和提质增效的弊端凸显,探索新型棉花群体结构成为新时期棉花栽培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简要评述了传统棉花群体结构的主要特征和弊端;基于新时期轻简节本、提质增效的需要,提出了建立"降密健株型"、"增密壮株型"和"直密矮株型"3种适于集中收获的新型棉花群体结构替代传统群体结构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3种新型群体结构的主要指标和调控技术,对新型棉花群体结构的研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以适合机械化种植的2个高粱品种(辽杂37、晋杂34)为试材,研究其种植密度分别为9.0万、10.5万、12.0万、13.5万、15.0万、16.5万株/hm~2时对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群体透光率及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杂37、晋杂34在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时,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相互共同作用效果相对最佳,最有利于获得较高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穗数的变化最为活跃,穗粒质量次之,而千粒质量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小;辽杂37、晋杂34种植密度为13.5万株/hm~2时,2个品种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3.59、3.49,光合速率较对照变化相对较小;辽杂37、晋杂34这2个品种的密植潜力存在差异,辽杂37群体的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等比晋杂34更具优势,更具密植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