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信阳茶区栗茶间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铭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07-2211
对信阳毛是的纯茶园和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栗茶间作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及提高土壤养分.栗茶间作茶园茶叶品质较纯茶园也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而茶多酚含量却显著低于纯茶园茶叶.因此,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梨茶间作茶园生态效应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单作茶园和梨-茶间作茶园为研究对象,测定间作梨树对茶园微域气候、茶树生长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并对单作茶园和间作茶园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间作梨树可有效调节茶园光照,夏季正午时分可使茶园光照强度明显降低;也可调节茶园水分和温度,间作茶园夏季日间气温较纯茶园低1.1 ~8.2℃,空气相对湿度较纯茶园高3.0%~7.1%,改善了茶园小气候;间作茶园还可促进茶树生长,使茶树氮代谢加强,提高了茶叶品质;间作茶园还能增加茶园经济效益,使茶农增收25.2%~28.5%.说明间作梨树对茶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茶树-苜蓿间作条件下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茶树与苜蓿间作条件下主要生态因子特征.结果表明,在盛夏季节,间作能降低茶园光照强度、空气温度,提高系统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改善土壤温度和物理性状,且随着间作密度的增加其效应更加明显.试验表明茶树-苜蓿的合理间作能够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促进茶园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夏季茶园小气候及提高茶叶产量,以晚春茶为对照,开展夏季茶园遮阴、喷灌单项及组合试验,对夏、秋茶园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及茶树百芽重、鲜叶产量、折干率进行检测、统计,共获取四批茶17个茶样.试验表明,遮阴对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的影响优于喷灌,喷灌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优于遮阴,(喷灌+遮阴)组合措施对茶园小气候...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夷陵区茶-林、茶-果不同间作方式对茶园生态环境和鲜茶叶品质的影响,为夷陵区茶园科学间作提供参考。【方法】以纯茶园为对照(CK),选取夷陵区茶-山胡椒、茶-柚子、茶-板栗、茶-杉树4种间作处理,分析不同间作处理茶树发芽密度、生态环境、土壤养分和鲜叶品质的差异。【结果】与纯茶园(CK)相比,4种间作方式对茶树芽密度均无显著影响;茶-山胡椒、茶-板栗间作对茶园温湿度影响不显著;茶-柚子、茶-杉树间作对湿度影响不显著,而对温度影响显著(P<0.05);茶-山胡椒间作对茶园光照强度影响不显著,茶-柚子、茶-板栗、茶-杉树间作对光照强度影响显著(P<0.05);茶-杉树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影响显著(P<0.05),茶-山胡椒、茶-柚子、茶-板栗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从调节茶园土壤看,土壤pH、有机质含量表现为茶-山胡椒、茶-板栗间作高于纯茶园,茶-柚子、茶-杉树间作低于纯茶园;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茶-杉树间作低于纯茶园,茶-山胡椒、茶-柚子、茶-板栗高于纯茶园;速效钾含量表现为茶-柚子、茶-板栗间作高于纯茶园,茶-山胡椒、茶-杉树间作低于纯茶园。从茶树鲜叶品...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幼龄茶园中间作药用植物对茶园小气候和土壤状况的影响,以单作茶园为对照,间作元胡、紫云英和菘蓝3种药用植物为处理,测定茶园温湿度、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间作药用植物可有效降低茶园空气温度,增加茶园空气湿度,其中菘蓝间作效果最佳;间作茶园土壤元素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均有所提高,土壤有效氮在成熟采收期含量高,有效磷在不同发育期含量都高,有效钾在发育中期含量高,且均高于单作茶园,其中菘蓝间作茶园土壤元素含量最高;在发育中期,菘蓝间作茶园的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间作类型。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土壤养分含量呈正相关,土壤蔗糖酶、土壤有效钾呈正相关,过氧化氢酶与土壤pH和有效钾呈正相关。茶园间作药用植物能明显改善幼龄茶园土壤和小气候环境,保障幼龄茶树生长,尽快达到采摘标准,使茶农及时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7.
连续五年的定位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纯茶园和间作茶园在小气候因子,林分结构,茶树生理特性上存在着显著差异,间作茶园内茶叶品质较纯茶园内茶叶品质好,茶叶产量前者较后者高6.5%,此外,间作茶园内茶叶产量的高代与湿地松的遮荫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防寒措施对幼龄茶园冬季小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幼龄茶园为研究对象,设置行间铺草+防风障、搭建小拱棚、行间铺草3个处理,以裸地为对照,测定各处理下的土壤温湿度、空气温湿度及光照强度等指标。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可降低茶园土壤温度的变化、减少土壤表面水分的散失,维持冬季茶园较高的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其中以搭建小拱棚的防护措施对幼龄茶树的保护效果最好,试验期间其土壤含水量较对照提高6.28%,地表最高温较对照提高9.4℃,光照强度较对照降低14.63%,茶园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分别提高3.8℃和26.35%。防风障+行间铺草和行间铺草的效果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对10月份间作荞头与紫薯林地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与露点变化进行观测,研究油茶幼林秋季间作对小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林间空气温度能力大小的作物排序为荞头紫薯清耕(对照);调节林间空气湿度能力大小的作物排序为荞头紫薯清耕(对照);调节林间光照强度能力大小的作物排序为紫薯荞头清耕(对照);调节林间露点能力大小的作物排序为荞头紫薯清耕(对照)。因此,紫薯和荞头对秋季油茶幼林小气候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油茶间种改善林地秋季小气候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松茶间作模式下茶园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因子的变化规律,本试验以‘黄金芽’茶苗为材料,设置松茶间作及常规露天栽培两种模式,测定两种不同模式下的气象因子、土壤因子以及生物因子等指标。结果表明,茶树生长季节内,与露天栽培相比,松茶间作下的空气和土壤温湿度变幅较小且相对稳定,其气温为12. 02~24. 96℃,空气湿度为52. 09%~91. 81%,土壤温度为10. 00~25. 25℃,土壤湿度为8. 89%~20. 71%;松茶间作下的光照强度和风速均低于露天;松茶间作土壤(0~40 cm)的容重较小,但有机质、速效NPK和全效NPK含量均较高;两种栽培模式下的茶树主要发生虫害相似,但虫害发生规律不同,并且松茶间作下的虫害天敌种类及数量均高于露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