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采用5L搅拌式发酵罐进行灵芝(Ganoderma lucidum)液态深层发酵实验,考察通气量对灵芝菌丝体生长和胞内多糖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保持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通气量9 L/min时菌丝体干重最高,达到15.42 g/L;通气量6 L/min时胞内多糖得率最高,为2.10 g/L。根据发酵过程中菌丝体生长的比生长速率、胞内多糖比合成速率,提出四阶段通气量控制策略:0~31.2 h通气量为6 L/min;31.2~43 h通气量为9 L/min;43~55 h通气量为6 L/min;55~96 h通气量为5 L/min。利用上述策略发酵得到的菌丝体干重为17.35 g/L,比9 L/min条件下提高了12.59%,胞内多糖得率为2.83 g/L,比6 L/min条件下提高了35.75%。研究结果可为规模化液态深层发酵生产灵芝胞内多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脂肪酸对灵芝液体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硬脂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对灵芝液体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供试脂肪酸都能促进灵芝菌丝体生物量的积累;硬脂酸有利于灵芝胞外多糖的产生,在添加浓度为1.0 g/L时,胞外多糖量达到(1 066.74±11.27)mg/L,是对照的3.37倍;亚油酸利于胞内多糖的合成,在浓度为1.5 g/L时,胞内多糖量达到(620.90±7.11)mg/L,是对照的2.56倍;另外,亚油酸还对灵芝胞内三萜和胞外三萜量表现出较强的促进作用,在浓度为2.0 g/L时,胞内及胞外三萜量分别达到(394.23±10.32)mg/L和(551.32±6.22)mg/L,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13和1.12倍;而硬脂酸和棕榈酸的添加则降低胞内和胞外三萜的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的提高灵芝(Ganoderma lucidum)菌丝体液态深层发酵合成灵芝三萜的能力,研究了氧载体正十二烷对灵芝三萜发酵的影响.以灵芝三萜浓度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对正十二烷的添加量和添加时间进行初步确定,再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对灵芝菌丝体液态深层发酵中氧载体正十二烷的添加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发酵的第25.63小时添加29.85 mL/L的正十二烷,灵芝三萜浓度理论值为0.84 g/L,在500 mL摇瓶和5L发酵罐中验证,得到灵芝三萜的浓度分别为0.85 g/L和0.88 g/L,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78%和398%.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因素实验的方法,考察何首乌(Polygoni multiflori)添加量、何首乌添加时间、液体培养基初始pH,发酵时间对何首乌-灵芝(Ganoderma lucidum)双向液体发酵菌质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对以上因素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并对最优发酵条件下获得的何首乌-灵芝双向液体发酵菌质中3种活性成分(多糖、总黄酮和三萜)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何首乌-灵芝双向液体发酵最佳条件为于发酵第3天添加何首乌0.15g/30mL、液体培养基初始pH 8.0、发酵时间9d;在此条件下,发酵菌质的还原力达到0.72,是对照灵芝菌丝体(未添加何首乌)的4.5倍;活性物质多糖、三萜、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87.32、60.88、20.74mg/g,是对照的1.98、1.54和3.23倍。因此,通过何首乌-灵芝双向液体发酵获得较高抗氧化活性菌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优化液体发酵环境条件,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吲哚乙酸(IAA),改变培养基成分组成的方法,研究吲哚乙酸对黑脉羊肚菌发酵培养产胞外SOD酶以及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脉羊肚菌发酵培养过程中,最适菌丝体生长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8℃,初始p H7,培养时间9 d;最适产酶的培养条件为温度20℃,初始p H5.5,培养时间5 d;IAA添加浓度为1.0μg·m L~(-1)时,菌丝体重量最大为14.03 g·L~(-1),浓度为2.5μg·m L~(-1)时,相对酶活性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经典回流法试验了灵芝(Ganoderma lingzhi)发酵菌丝体中三萜酸的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表明:灵芝菌丝三萜酸最佳提取溶剂为无水乙醇、液料比为10:1(mL/g)、提取时间2 h、提取次数为2次。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结合响应面分析法对灵芝菌丝三萜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建立了预测三萜酸提取的多项式模型:Y=0.52+0.022A+0.027B+0.064C+0.021AB-0.013AC+0.010BC-0.056A~2-0.094B~2-0.057C~2,经响应面最优分析,菌丝三萜酸提取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液料比为11:1(v/m,mL/g)、提取时间2 h、提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灵芝菌丝三萜酸提取率可达0.537mg/g干菌丝,与预测值(0.542 mg/g干菌丝)相比,相对标准偏差为0.65%。  相似文献   

7.
以白色金针菇为试材,以菌丝体生物量、密度、萌发时间等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L9(34)正交实验对影响其液体摇瓶培养时的条件因素(培养基的初始pH、接种龄、接种量、摇床转速)进行优化,以实现白色金针菇摇瓶液体菌种高密度发酵。结果表明:适宜的摇瓶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 6.5,接种龄102h,接种量10%,摇床转速140r·min~(-1)。在上述条件下,金针菇菌丝体生物量达到17.93 g·L~(-1),密度104.21个·mL~(-1),直径1.35mm,萌发时间8h。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稀土元素镧(La)对灵芝菌丝体富集有机硒的影响。结果表明,镧能有效促进灵芝菌丝富集有机硒,当发酵培养基中镧的添加浓度为100mg/L时,菌丝产量和硒转化率最高。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中对灵芝菌丝体富硒影响最大的是镧浓度,其次是硒浓度、培养时间和pH值,最佳发酵条件是镧浓度100mg/L,硒浓度100mg/L,pH值4.5,培养时间7d,在此条件下菌丝体产量47.3g/L,硒转化率88.1%。  相似文献   

9.
以灵芝为试验材料,采用干质量法测定生物量,苯酚-硫酸法测定胞外多糖产量,研究了单色LED光照处理对灵芝菌丝体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μmol·m-2·s-1 LED光照12h条件下,不同LED光照处理均能促进细胞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其中白光LED最有利于细胞生长,蓝光LED最有利于胞外多糖合成。综合考虑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以100μmol·m-2·s-1蓝光LED光照10h效果最佳,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分别为15.16g·L-1和3.102g·L-1,比黑暗处理提高了45.91%和109.74%。光照对灵芝细胞生长和胞外多糖合成具有调控作用,为灵芝液体发酵合成胞外多糖的高效定向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解无机磷细菌B51-7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以发酵液初始pH、碳源、氮源和培养温度为研究对象,以钼蓝比色法测定发酵液中可溶性磷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确定其发酵条件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初始pH 4.5、30℃、10 g·L~(-1)葡萄糖、0.1 g·L~(-1)蛋白胨培养条件下,菌株B51-7发酵液中可溶性磷含量最高;菌株B51-7解磷能力的最优发酵条件组合为初始pH 4.0,葡萄糖12 g·L~(-1),蛋白胨0.05 g·L~(-1),温度30℃。该研究为菌株B51-7解磷能力的掌握以及其在微生物磷肥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三十烷醇(TA)在不同浓度下对蛹虫草液体培养的影响,通过测定菌丝球大小和密度、菌丝体生物量、直径和虫草多糖的含量,确定了TA的最佳使用浓度,并对各浓度下蛹虫草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TA质量浓度为0.5 mg·L~(-1)时,菌丝体湿重提高了45.17%,菌丝体干重增加了44.49%,胞外多糖提高了173.1%,胞内多糖增加了305.7%。当TA质量浓度超过0.5 mg·L~(-1)时,促进作用均越来越小,当TA质量浓度超过1.0 mg·L-1时,上述各项指标均小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以菌丝体生物量及发酵培养性状为主要指标,对卫星灵芝2号菌株种子摇瓶发酵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宜的配方为玉米面1.5%,麦芽糖1%,酵母膏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VB1 1片/L,pH 6.0;摇床转数180 r/min,培养温度29℃,培养终止时间为5-6 d,此时发酵液菌丝体干重可达1.3 g/100 mL。  相似文献   

13.
利用7 L发酵罐发酵桑黄(Phellinus linteus),研究不同温度对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发酵前期,26℃是菌丝体生长和胞外多糖生产的最适温度,而在发酵后期,23℃是产物积累的最适温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两阶段温度控制策略,在发酵过程中0~60 h发酵温度为26℃, 60~120 h发酵温度为23℃,得到的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最高,分别为(8.92±0.90) g/L和(95.25±4. 91) mg/L,比23℃恒温培养提高了58.8%和12.7%。根据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消耗情况,进一步对发酵培养基所含主要成分的比例进行调整,最终发酵培养基组成(g/L):27. 5葡萄糖、10玉米粉、5.0麸皮、2. 5豆饼粉、0.15 MgSO_4·7H_2O、3 KH_2PO_4,并用两阶段温度控制策略发酵桑黄,得到的最大菌丝生物量和胞外多糖产量分别为(9.97±0.71) g/L和(94.03±5.33) mg/L。本实验结果可为工业化生产桑黄菌丝和胞外多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灵芝富硒能力的几个参数如摇床转速、培养温度、pH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灵芝能在含有低质量浓度亚硒酸钠100mg/kg的培养基中生长,并能在菌丝体内富集硒。当培养温度30℃、pH7.5、摇床转速160r/min,培养7d,在优化的发酵条件下,试验结果为富硒灵芝菌丝体生物量为40.6g/L,菌丝体硒含量为1572.89μg/g,总富硒量为63859.17μg/L。  相似文献   

15.
对卫星灵芝2号菌株的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3%,豆饼粉1.5%,酵母膏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VB11片/L,pH6.0。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发酵周期48h、接种量10%,装液量100mL,摇床转速180r/min,温度29℃,初始pH6.0。发酵条件优化后,菌丝体干重可达1.63g/100mL。  相似文献   

16.
从越橘(Vaccinium spp.)健康果实中分离获得65株内生细菌,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筛选出1株对灰葡萄孢具有高拮抗作用的菌株YJ15,经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暹罗芽胞杆菌(Bacillus siamensis)。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出3个发酵重要因素(温度、pH和氮源)。利用最陡爬坡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对菌株YJ15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获得最优发酵条件为葡萄糖20 g·L~(-1),酵母粉36.01 g·L~(-1),FeSO4 1.5 g·L~(-1),甘油1 g·L~(-1),K2HPO41.5 g·L~(-1),接种量1 mL,摇床转速150 r·min-1,温度31.35℃,pH 7.43,培养时间15 h。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菌株YJ15的发酵液对9种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抑菌率在43.42%~92.39%之间。菌株YJ15发酵液处理越橘果实后,灰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均明显小于对照,与多菌灵防效差异不显著,可用于越橘灰霉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更多的灵芝菌丝体产量,以单因素摇瓶试验法研究了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发酵液的初始pH对灵芝液体深层发酵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灵芝液体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这3个因素对菌丝体产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发酵液的初始pH、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而当发酵温度为28.7℃、发酵时间为124h、发酵液的初始pH为5.9时,获得的菌丝体产量最大,为22.89g/L,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3种生长素,吲哚丁酸(IBA)、α-萘乙酸(NAA)、2,4-D在不同浓度下对蛹虫草液体培养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浓度下蛹虫草生物量以及胞内、胞外多糖的含量,确定了3种生长素使用的最佳质量浓度,并对各浓度下蛹虫草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在生物量方面,IBA的质量浓度为3 mg·L~(-1)时达到最大为21.50 g,比对照组提高了11.30%。NAA的质量浓度为1 mg·L~(-1)时达到最大为16.20 g,比对照组提高了32.80%。2,4-D对蛹虫草生物量的累积起抑制作用。在胞外多糖方面,IBA和2,4-D均起抑制作用,NAA在1 mg·L~(-1)时起抑制作用,但其质量浓度为5 mg·L~(-1)时,胞外多糖累积量达到最大为85.60 mg,比对照组提高了80.30%。在胞内多糖方面,3种生长素均起促进作用。当加入质量浓度为1 mg·L~(-1)的NAA时,胞内多糖累积量达到最大为117.93 mg,比对照组提高了275.36%。  相似文献   

19.
通过内转录间隔区测序和序列比对的方法,对1株高产竹红菌甲素(hypocrellin A,HA)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以HA得率为目标,对种子液培养时间、接种量以及发酵产HA的培养基碳氮源进行优化,并对萃取发酵的表面活性剂种类、添加量和时间进行筛选和优化。通过形态和荧光染色观察,研究菌丝体形态、细胞膜成分和活性氧分布对萃取发酵的响应。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竹黄菌,命名为Shiraia bambusicola(GDMCC 60438)。在实验范围内,以10 g·L~(-1)甘油、4 g·L~(-1)马铃薯浸出粉和12 g·L~(-1)牛肉膏为培养基,经72 h液态发酵,单位碳源HA生物转化率(得率)达到13.98 mg·g~(-1)。在1%~10%(V∶V)范围内,增加接种量可以提升HA得率。Triton X-100为萃取发酵的优选表面活性剂。与常规发酵相比,在第70小时添加0.2%(V∶V)Triton X-100启动萃取发酵,HA的得率提高37.02%,达到了16.70 mg·g~(-1)碳源。萃取发酵时,菌丝表面发生褶皱,呈现收缩或聚集状态;菌丝体内活性氧得到诱导。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10个菌株发酵菌丝体的生物量、多糖、黄酮、三萜及多酚含量,并比较其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分析活性成分含量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菌株SH06发酵菌丝体的黄酮和多酚含量较高,抗氧化能力较强,且黄酮含量与3个抗氧化指标显著相关,表明黄酮是桑树桑黄抗氧化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比较了萘乙酸(NAA)、细胞分裂素(6-BA)、3-吲哚乙酸(IAA)、水杨酸(SA)、脱落酸(ABA)这5种植物激素对菌株SH06液体发酵的影响,发现发酵培养基中添加10 mg·L~(-1)6-BA可将菌丝体生物量及胞内黄酮含量分别提高1.38和1.76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