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杂交狼尾草品种"牧特利"的生物学特性及刈割次数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株高及单株干重持续增长;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分蘖期长、分蘖能力强是其显著的特征;留茬和刈割时间对再生性影响显著,以留茬15 cm为宜,拔节前刈割较佳;粗蛋白质含量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r=-0.953),粗纤维含量、茎叶比均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9,r=0.939);产草量以刈割1次最高,刈割3次最低,但品质则以后者最好,前者最差;晒制干草或青贮以刈割1次为宜,青刈利用以刈割2次为宜;牧特利兼具高产、优质、多次刈割等特点,是农田种草养畜理想的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2.
于2009年4-10月在河北邯郸采用大田试验种植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种茎,研究不同种植密度(6944,13889,27778株·hm-2)和不同刈割频率(2、4、6次·年-1)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杂交狼尾草在某些生态条件下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密度为13889株·hm-2时,产量最大,茎叶比也最大,粗蛋白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当一年刈割2次时,鲜草产量最高;而刈割次数越多,茎叶比越小,鲜干比越大,粗蛋白含量越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越低,品质则越好;当种植密度为13889株·hm-2、刈割2次时,鲜草产量最高,达198.10 t·hm-2;当种植密度为27778株·hm-2、刈割6次时,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7.88%。综合分析,杂交狼尾草要达到高产高品质,研究地区适宜种植杂交狼尾草的密度为13889株·hm-2,适宜刈割频率为4次·年-1。  相似文献   

3.
健宝、牧特利、科多4号草产量及营养品质比较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对健宝、牧特利、科多4号3种饲料作物草产量及营养品质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健宝与牧特利草产量及营养品质均优于科多4号,其中健宝草产量略高于牧特利,牧特利营养品质好于健宝。健宝、牧特利二次刈割鲜草产量、粗蛋白产量均与其一次刈割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 01)。健宝、牧特利以青刈利用为宜,科多4号以青贮利用为宜。  相似文献   

4.
以3种3龄单播禾草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留茬高度0cm(CH0),2cm(CH2),4cm(CH4),6cm(CH6),8cm(CH8)对草产量及牧草品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羊茅草产量随留茬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冷地早熟禾和青牧1号老芒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中华羊茅与冷地早熟禾均在CH6时草产量最大,分别为233.36g/m2,197.69g/m2,而青牧1号老芒麦的最大草产量(236.11g/m2)出现在CH0时。第1次刈割,随留茬高度的增加,草产量下降,再生速度和粗蛋白含量先增后降,粗纤维含量先降后增;第2次刈割,随留茬高度的增加,3种禾草草产量、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留茬高度为CH6时均达到最大值,总有机碳含量于CH8达到最大值,再生速度变化不明显。刈割留茬高度CH6和CH8保持了较高的生产力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5.
刈割时间对黄土高原紫花苜蓿产量与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刈割时间是影响紫花苜蓿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于2009年和2010年,开展了不同的第1次刈割时间和第2次刈割时间的田间试验,分析刈割时间对紫花苜蓿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产草量与粗蛋白产量均以初花期最高,此后随第1次刈割时间的推迟逐渐下降(P<0.001),第1次刈割提前会导致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下降(P=0.003)。随着第1次刈割与第2次刈割间隔时间的延长,紫花苜蓿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纤维含量逐渐增加(P<0.001),粗蛋白含量逐渐下降(P<0.001);初花期第1次刈割,第2次刈割间隔时间分别为72 d(2009年)和68 d(2010年)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分别为2275.2和180.2 kg/hm2、2063.6和263.1 kg/hm2。研究区紫花苜蓿适宜刈割时间为初花期(6月中旬)第1次刈割、70 d左右(8月下旬)第2次刈割。  相似文献   

6.
刈割期对紫花苜蓿叶粉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从现蕾至盛花期(80%开花期)分4次取样,测定W323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各样本的茎叶比和叶中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以研究刈割时对苜蓿叶粉质量的影响,确定合理刈割期.研究结果证明:随刈割期推迟,叶比例在10%开花期后极显著下降(P<0.01);叶蛋白质含量各时期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叶中粗纤维含量随刈割时期推迟显著提高(P<0.05),50%开花后,粗纤维含量极显著高于现蕾期和10%开花期(P<0.01).生产紫花苜蓿叶粉适宜刈割期为现蕾至10%开花.以现蕾期为基础,叶比例、叶粗蛋白含量、叶粉容重均与现蕾后刈割期推迟日数呈负相关,而叶粗纤维与之呈正相关.叶粗蛋白含量与叶粉容重显著正相关,可通过叶粉容重估算叶粉中粗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刈割高度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合刈割茬次对3个生长高度的苜蓿干草进行产量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在相同高度,第1茬紫花苜蓿干草产量最高,品质最优;随着生长高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在每一茬次和全年的产量明显增加;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在酒泉玉门地区,以生长高度为刈割标准,株高在75 cm左右进行刈割可获得高产量和好品质的苜蓿干草。研究结果可为紫花苜蓿种植技术优化和精益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小黑麦牧草产量与品质对施氮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施氮对不同刈割时期小黑麦中饲237 Triticale cereale cv. Zhongsi 237的饲草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和刈割时期对中饲237的草产量均有明显的影响,施氮可显著改善刈割后中饲237的再生性,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二茬鲜草、干草产量,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同时可提高饲草的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改善饲草品质.起身期刈割的处理,其二茬草的草产量、粗蛋白、粗脂肪产量均高于拔节期刈割的处理.追施氮肥处理的粗蛋白含量及产量均大于未追施氮肥的处理,而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小于未追氮肥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适合晋北地区的多年生紫花苜蓿栽培技术,本文研究了有机肥施量和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牧草产量、粗蛋白含量、中性及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有机肥处理下,随刈割次数增多,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均得到提高和改善,但是在15000kg/hm~2和22500kg/hm~2有机肥处理下,刈割3次和4次在产量和粗蛋白含量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不同刈割次数处理下,紫花苜蓿的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均随着有机肥施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中性及酸性洗涤纤维均随着有机肥施量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但15000kg/hm~2和22500kg/hm~2有机肥处理在各产量指标和营养指标均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考虑,在紫花苜蓿种植的第三年宜采用刈割3次、施有机肥15000kg/hm~2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0.
饲用墨西哥玉米生长特性及其营养成分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养殖业畜群结构的调整,农区草食动物饲养量的增加,种植优质、高效牧草是当前人们所迫切需要的.试验就饲用墨西哥玉米Euchlaena mexicana的生长特性及其营养成分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饲用墨西哥玉米适宜在冀东农区种植,该作物具有较强的分蘖性能,适于多次刈割,每茬次刈割鲜草质量400~700 g/株,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草产量大幅度增加,可采食的优质草量增多,纤维化程度大大下降,可消化养分量增加,种草的效益随刈割茬次显著的上升.墨西哥玉米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磷和胡萝卜素的含量都优于其他禾本科牧草.刈割茬次间各种营养成分差异不大,非常适合青饲,经饲喂的各种草食动物,适口性好,采食率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添加不同播量的燕麦(Avena sativa L.)进行混播以及刈割茬次对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研究设100%多花黑麦草(H0)、100%多花黑麦草+25%燕麦(HY1)、100%多花黑麦草+50%燕麦(HY2)、100%多花黑麦草+75%燕麦(HY3)与100%燕麦(Y0)5个处理,通过测定株高、分蘖、茎叶比、鲜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体外消化率、纤维素及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来研究各处理地上生物量和营养品质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对分蘖数、可消化干物质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累计粗蛋白产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株高、茎叶比、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其他田间生产性状和营养品质指标无显著性影响(P<0.05);刈割茬次对除株高和粗蛋白含量以外的其他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不同混播比例与刈割茬次对株高、分蘖数、茎叶比、粗蛋白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单茬干物质产量、单茬粗蛋白产量、可消化干物质含量和单茬可消化干物质产量具有交互效应(P<0.05)。处理HY1(25%燕麦添加量)的资源互补利用性较好,多花黑麦草竞争优势稳定,饲草饲喂价值及生产性能均较高,累计干物质产量达19 445.30 kg·hm-2、累计粗蛋白产量达2 814.04 kg·hm-2、累计可消化干物质产量达13 135.30 kg·hm-2,为四川农区多花黑麦草人工草地最佳燕麦混播组合。  相似文献   

12.
饲用小黑麦适宜刈割时期及刈割次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低平原区以中饲828和NTH1048饲用小黑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刈割时期及刈割次数对其生长发育,饲用品质及产草量的影响,测定分析了不同生育天数内株高、干物质积累量、鲜干比、茎叶比、茎数、粗蛋白含量及二茬草的产草量等性状指标。结果表明:饲用小黑麦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粗蛋白产量的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鲜干比呈递增趋势,茎数、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鲜草产量、茎叶比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回归模型。综合分析得出,饲用小黑麦1次刈割应在抽穗初期至抽穗期进行,且1次刈割产草量最高为48 119kg/hm2,优于2次刈割产草量,如春季进行多次刈割时,每次刈割应在拔节期以前完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找到热研4号王草(Pennisrtum purpureumxp typhoidevm‘Reyan No.4’)在河南省黄河滩区营养和产量俱佳的刈割利用方式,从苗高80cm开始,在留茬15~20cm的情况下,采用每隔30d、40d、60d和全年1次性的刈割方式,研究不同刈割方式对王草生长、产量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为当地草食家畜的发展提供优质且稳定的饲草。研究表明:刈割会限制茎长,增加茎粗,有利于植株的分蘖及降低倒伏率;过频刈割会降低茎叶比(S/L ratio),叶面积指数(LAI)和生长速度,不利于饲草生产;适度的刈割有利于提高鲜干比(F/D ratio)、单株分蘖数和生长速度,有利于牧草的高产。另外,刈割次数对热研4号王草粗蛋白质和粗纤维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粗脂肪、粗灰分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影响不显著,多次刈割会提高粗蛋白质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每隔30d与40d刈割1次与1年仅割1次相比,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5.47%(P0.05)和2.80%,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6.67%(P0.05)和5.54%(P0.05),而每隔60d刈割1次和1年仅割1次相比,饲草营养没有显著差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每隔60d刈割1次,一年刈割2次,留茬15~20cm,牧草生长良好,粗蛋白质含量可达到13.01%,全年产草量达到29.83tDM·hm-2,均达到理想水平。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鹏  温定英  孙启忠 《草业科学》2011,28(12):2203-2208
以科多8号青贮专用型玉米(Zea mays)为试验材料,设低(6.80万株/hm2)、中(8.00万株/hm2)、高(9.55万株/hm2)3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发酵品质、营养成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种植密度植株高度、单株叶质量、茎质量均最高,但鲜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却低于其他处理;青贮饲料营养成分随密度变化不一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粗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青贮降低了原料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种植密度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影响不显著。比较产量、发酵品质、营养成分、硝酸盐类物质含量,中种植密度玉米产量和青贮质量较高,为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5.
刈割次数对苜蓿相关表型性状与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取4份苜蓿材料,设4次刈割处理,观察测试表型性状及干物质的变化动态,并用DPS7.05数据处理系统对各性状指标与饲草产量的关系进行计算分析,以探讨刈割次数对苜蓿表型性状及饲草产量的影响,为高效优质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刈割频度显著影响苜蓿越冬率(P<0.05),苜蓿株高、茎粗、茎叶比、分枝数等指标均随刈割次数增...  相似文献   

16.
黄河滩区紫花苜蓿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4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3个不同生长年份的生产性能、植株高度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1)4个紫花苜蓿品种前3个生长年,其年干物质产量不断上升.到第3年达到顶峰;从3年平均产量来看.以亮苜400产量最高.2)紫花苜蓿不同茬次的产草量呈现"U"型的变化趋势.第1个峰值在第1茬,并且可以持续到第2茬,第2个峰值在最后一茬.7、8月苜蓿的产量均降至最低;株高的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提高产量的重点在于春季和秋季的生产.3)紫花苜蓿的株高和干物质产量呈现显著(P<0.05)的正相关,叶茎比和粗蛋白含量同样呈极显著正相关.和粗纤维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苜蓿的选育工作中,可以通过在田间测定植株高度、叶茎比,预测该品种饲草的产草量、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进而预测其品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氮、磷、钾、锌肥配施对墨西哥玉米草(Zea mexicana)首次刈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锌肥能显著提高墨西哥玉米草首次刈割鲜草和干草(叶片+茎鞘)产量(P<0.05)。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饲草鲜质量和干质量增幅为7.00%~39.08%和6.02%~37.94%,且氮肥对墨西哥玉米草的增产作用大于磷、钾肥。氮、磷、钾、锌肥也能显著提高墨西哥玉米草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的含量和产量(P<0.05),且叶片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含量大于茎鞘;氮、磷、钾、锌肥还显著降低了无氮浸出物含量,茎鞘无氮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叶片,但施肥对无氮浸出物产量影响不大。氮肥对墨西哥玉米草营养成分含量提高作用大于磷、钾肥,配施锌肥有助于墨西哥玉米草产量的提高和营养品质的改善。总之,氮、磷、钾和锌肥配施能显著提高墨西哥玉米草产量,并改善其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