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甘草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药用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内生真菌资源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选择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枸杞黑果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 f.sp.cucumeris)、黄瓜立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4种细菌作为供试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抑菌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甘草根、茎、叶中分离出20株内生真菌,其中根部最多,占分离菌株总数的65.0%,其次为茎部,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分类鉴定归于2目2科5属,梭孢霉属为优势菌属,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0.0%;在分离的内生真菌中有15株菌对1种或1种以上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分离内生真菌总数的75.0%,19株菌对1种或1种以上供试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分离内生真菌总数的95.0%;有7株内生真菌对枯草芽孢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P<0.05),有 8株内生真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有3株内生真菌对大肠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有1株内生真菌对革兰氏阴性铜绿假单胞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其中菌株RLEFR015对番茄灰霉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10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02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供试细菌拮抗活性差异显著;菌株RLEFR015、RLEFR002、RLEFR010均为梭孢霉属,为高活性菌株。甘草内生真菌具有多样性和抑菌活性,多数菌株对供试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具有拮抗活性,对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枯草芽孢杆菌拮抗活性较强,预示着甘草内生真菌具有重要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药用植物柽柳内生真菌资源的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了分离,并选择小麦全蚀病菌、枸杞黑果病菌、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黄瓜立枯病菌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4种细菌作为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从柽柳不同组织器官中分离出18株内生真菌,茎部最多,根部次之,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分类鉴定归于2个目,3个科,7个属;有11株菌对2种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菌株总数的61.1%,有8株内生真菌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4.4%;活性内生真菌菌株TCEFL001分别对枸杞黑果病菌、小麦全蚀病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属于组丝核菌属。药用植物柽柳具有较为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值得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进行了8味中草药提取物对7种食源性致病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8种中草药对7种食源性致病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其中盐肤木提取物对所有食源性致病菌均有较高抑制活性;臭椿对4种致病弧菌抑菌活性较好,MIC均在7.81 mg/mL以下;连翘则对致病真菌抑制活性较强,对3种病原真菌抑制率均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荒漠植物牛心朴子(Cynanchum komarovii)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通过组织块法分离其内生真菌,并选择5种植物病原真菌和4种人体病原细菌作为指示菌测定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的25株内生真菌以茎部最多,根部次之,叶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归于2目3科11属,曲霉属(Aspergillus)为优势菌属;84%的分离菌株对2种以上病原真菌,以及60%的分离菌株对1种以上病原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2株高活性菌株CKEFL003和CKEFS001对多种病原菌拮抗作用明显,均为曲霉属。牛心朴子内生真菌在根茎叶组织器官中数量分布存在差异,种群构成具有多样性特征,对植物和人体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抑菌资源较为丰富,高活性菌株为曲霉属,抗菌谱较宽。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离青海高寒草地针茅根际土壤细菌,以番茄早疫病菌、马铃薯枯萎病菌、马铃薯坏疽病菌和马铃薯炭疽病菌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对其拮抗功能进行评价,并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针茅根际土壤中共分离获得23株土壤细菌,17株可转代培养,根际土壤细菌数量介于6.4×10^6~36×10^6cfu·g^-1,其中4T1、5T1、10T1和10T3至少对1种病原真菌有抑菌作用,占细菌总数的17.39%,抑菌率介于46.68%~75.71%;菌株10T1的抑菌效果最好,对番茄早疫病菌、马铃薯枯萎病菌、马铃薯坏疽病菌和马铃薯炭疽病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7.14%、68.57%、61.43%和75.71%;23株土壤细菌均呈革兰氏阳性,杆状,大小介于3.79μm×0.85μm^10.50μm×2.37μm。结合培养形状、形态特征和16SrDNA序列分析将17株土壤细菌鉴定为7属12种,其中芽孢杆菌属8株,占鉴定总数的47.05%,为优势属。通过对青海高寒极端生境针茅根际土壤细菌的拮抗功能评价,为生防菌剂的开发提供了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高寒草地禾草内生细菌B-401的生物防治潜力,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了其抑菌能力。抑菌谱表明,B-401对马铃薯坏疽病菌、马铃薯褐腐病菌、马铃薯炭疽病菌、马铃薯枯萎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小麦根腐病菌、孜然根腐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74.45%,71.57%,70.05%,48.01%,56.01%,60.25%,64.65%,45.01%和31.79%。在贮藏库中进行10倍液喷雾,对马铃薯坏疽病的防效达52.67%。生物学功能测定表明,该菌株在含有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King培养基中分泌IAA分别为3.42和2.60 mg/L,且具有固氮能力,无溶磷能力。对B-401通过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测定,结合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其为萎缩芽孢杆菌(Bacillus atrophaeus)。  相似文献   

7.
青海玉树不同海拔高度草毡土微生物数量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稀释平板法探讨了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与生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样地真菌数量差异显著;AM-2样地细菌、真菌数量最大;AM-3的放线菌数量最大;而AM-4的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均为最小值;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真菌、放线菌与海拔、地下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土壤微生物受到地下生物量及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连作田土壤中主要病原真菌的种群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作物长期连作后出现土壤肥力不平衡,病原物种类及其数量不断累积,表现出严重的连作障碍。连作障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土壤微生物作为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土壤中病原菌种群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研究土传病原真菌与马铃薯连作的关系,探明马铃薯连作障碍的机理,采用稀释平板法和残渣分离法研究了马铃薯连作对土壤病原真菌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半阴坡村马铃薯的主要土传病原真菌为镰孢菌、轮枝菌和立枯丝核菌;3种病菌主要分布于0~10 cm土壤层,10~20和20~30 cm土壤层则较少,其中0~10 cm土壤层中每克土壤中的菌落数均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镰孢菌(Fusarium spp.)为3 900,900,2 100和5 900个/g土,轮枝菌(Verticillium spp.)为200,400,600和1 600个/g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为7.80,9.58,20.60和22.40个/10 g土;建议通过翻耕或药剂处理重点防治表层土传病菌。  相似文献   

9.
崔岩  王蒂  柴兆祥  李金花  余斌 《草业学报》2014,23(1):276-282
利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甘肃国营条山农场马铃薯连作田植株根围土样中分离到1株真菌菌株,经形态学特征、ITS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俄罗斯木霉(Trichoderma rossicum),为国内木霉新记录种。将其有伤接种马铃薯块茎,发现其对马铃薯块茎无致腐能力。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株对马铃薯干腐病优势病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接骨木镰刀菌(F.sambucinum)和黑痣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拮抗效果,其拮抗系数均在0.70以上,证明其具有较好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乙醇、水、丙酮为溶剂对柑橘皮和种子分别进行提取获得提取物,以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玉米青枯病菌(Fusarium gramincarum)、西瓜炭疽病菌(Colletetrichum orbicalare)、小麦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cumerin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8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为靶标,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柑橘提取物对8种供试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10mg?ml-1时,提取物对供试的8种病原真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最好,且3种溶剂的种子提取物的抑菌效果一般要高于橘皮提取物。  相似文献   

11.
通过木霉属5个菌株与草坪禾草褐斑病菌、草坪禾草镰刀枯萎病菌的对峙培养试验,发现哈茨木霉1、哈茨木霉2、深绿木霉、钩状木霉及桔绿木霉的抑菌效果很好,可以作为草坪镰刀枯萎病菌的生物防治拮抗菌加以利用。在这5株木霉中以哈茨木霉对草坪镰刀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2.
马铃薯坏疽病、炭疽病和枯萎病是甘肃省马铃薯贮藏期最主要的病害,为了获得马铃薯贮藏期病害防治的生防菌株,利用对峙培养法从东祁连山高寒草地线叶嵩草内生细菌中筛选获得高抗菌株263XY1,其对马铃薯枯萎病菌、马铃薯炭疽病菌和马铃薯坏疽病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67.17%,86.17%和70.89%;该菌株在含有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金氏培养基中分泌的IAA分别为3.31和1.52 mg/L,在PKO含无机磷培养基中的有效磷增量为38.94 mg/L,具有固氮能力。经16S rDNA序列分析,其与死谷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登录号:JQ547633.1)同源性达99%,初步鉴定为死谷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3.
番茄早疫和晚疫病害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兰州市皋兰县高山村番茄连作田病害调查发现,其主要病害为早疫病和晚疫病,病原菌鉴定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和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番茄早疫、晚疫病病菌在番茄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接种不同方式、番茄不同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有伤接种条件下番茄果实病斑扩展速度明显快于无伤接种;巨霸最感病,德富次之;捷美153最抗病;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和72%霜脲·锰锌对番茄早疫病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100%和98.35%;10%烯酰吗啉和72%霜脲·锰锌对番茄晚疫病菌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分别为98.71%和100%。  相似文献   

14.
旗草内生真菌与旗草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旗草内生真菌交织顶孢霉的7个不同分离物对旗草主要病源真菌德氏霉和立枯丝核菌在PDA培养基上的体外对峙试验表明,大多数内生真菌分离物对这2个病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不同分离物对同一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不同,同一分离物对不同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也不同,EB6780.501和EH32a对德氏霉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旗草植株抗病试验表明,内生真菌感染的植株对叶枯病具有明显的抗性,但这种抗性随着病原菌立枯丝核菌入侵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在体外抑菌试验中,对病原菌生长抑制能力强的内生真菌分离物,在旗草体内也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说明抗病内生真菌的体外抑菌筛选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对13个草坪早熟禾品种分别接种茄类镰刀菌(Fusariumsolan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禾草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3种病原菌,进行品种的室内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早熟禾属的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在接种茄类镰刀菌的处理中,抢手股、浪潮、优异和蓝鸟4个品种的抗病性较好;在接种立枯丝核菌的处理中,巴润和午夜的抗病性最好;在接种禾草离蠕孢菌的处理中,康尼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6.
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礼县种植的二年生掌叶大黄根腐病发病部位分离纯化,然后利用根部离体接种法致病性测定,旨在明确导致掌叶大黄根腐病的病原物,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掌叶大黄根腐病株中共获得8种分离物,主要致病菌分别为粉红单端孢霉、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其分离频率随病原菌种类和植株发育进程而异,粉红单端孢霉和立枯丝核菌在不同生长期发病部位均可分离获得,分离频率分别为41.18%~55.56%和3.03%~44.44%,尖孢镰刀菌仅在生长后期获得,分离频率为9.09%。刺伤大黄幼根接种致病菌后,根腐病发病率均较无刺伤接种显著提高。尖孢镰刀菌潜育期最短,病斑面积最大,致病力最强,而粉红单端孢霉和立枯丝核菌潜育期长,病斑面积小,致病力相对较弱。以上说明伤口有助于掌叶大黄根腐病病原菌的侵染,建议掌叶大黄定植和栽培管理过程中要尽量保证植株的完整性,严防伤口产生。另外,利用根部离体接种法进行根腐病致病性测定操作简单,回接时间短,再分离率高,结果可靠,可在植物根部病害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郑州地区冷季型草坪草根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郑州地区冷季型草坪草根腐病病原物分离鉴定发现,主要病原物有镰刀菌(Fusarium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德氏霉菌(Drechslera spp.)、弯孢菌(Curvularia spp.)和腐霉菌(Pythium spp.)6大类。其中,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4)的分离频率最高,致病力比较强,为优势病原。  相似文献   

18.
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河北廊坊、内蒙古临河和山西阳高县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于2013年采集疑似感染镰刀菌根腐病的苜蓿病株,在PSA和MGA等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后观察菌落、菌丝和大小孢子等形态特征。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筛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克隆其rDNA-ITS和TEF-1α序列。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对分离出的代表性菌株进行快速鉴定,并通过回接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共分离6个菌株,分别命名为C1、C2、C3、C4、C5和L1。根据形态和分子共同鉴定:C1和C2为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C3、C4和C5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L1为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L1和C4菌株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均大于80%,病害严重指数分别为61.35%和59.26%。C2株系致病性最弱(DI 54.44%,DSI 29.63%)。C1、C3和C5菌株的发病率和致病性均无显著差异,发病率分别为66.66%,62.22%和65.55%;病害严重指数分别为42.59%,40.37%和38.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