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应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的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tn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stomamiyagawei)的成虫体被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前者头领呈半圆形,头棘埋于体被皱襞中,依稀可见。体棘自头领分布至腹吸盘处,棘呈鳞片状,瓦片状重叠排列。后者头领发达,头棘37枝清晰可见。体棘自头领后分布至虫体后1/3处,前1/3部体棘分布最密,腹吸盘后逐渐分布稀疏,棘呈扁长形和鳞片状。似锥低颈吸虫皮层明显厚于宫川棘口吸虫。两虫皮层含杆状和圆形分泌小体,但似锥低颈吸虫皮层中部还有较多的线粒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透射电镜对棘口科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mconoideum)和宫川棘口吸虫(Echinoasotomamiyagawai)的排泄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吸虫的排泄系统均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囊组成。似锥低颈吸虫焰细胞的纤毛数为115条,宫川棘口吸虫为125条。似锥低颈吸虫的排泄管和排泄囊壁内面具有丰富的微绒毛,而宫川棘口吸虫则含少许微绒毛。两种吸虫的排泄管壁合胞体和管腔内含有丰富的脂滴。两种吸虫排泄系统均具有吞噬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棘口科、棘口属的宫川棘口吸虫,低颈属的似锥低颈吸虫的卵黄细胞发育超微结构变化。两种吸虫卵黄细胞发育过程比较相似。卵黄小叶外被覆一层基膜,未发许诺内细胞含有较少细胞质,大量游离核糖体,发育期卵黄细胞含有较多细胞质,丰富的同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卵黄球,成熟期卵黄细胞的胞质丰富,粗面内质网减少,位于核周围和细胞边缘,胞质内还出现大量糖原和包涵体,在似锥低颈吸虫的发育期和成熟期卵黄细胞内  相似文献   

4.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的宫川棘口吸虫(E.miyagawai),低颈属(Hypoderaeum)的似锥低颈吸虫(H.conoideum)的卵黄细胞发育超微结构变化。两种吸虫卵黄细胞发育过程比较相似。卵黄小叶外被覆一层基膜。未发育卵黄细胞含有较少细胞质,大量游离核糖体。发育期卵黄细胞含有较多细胞质,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卵黄球。成熟期卵黄细胞的胞质丰富,粗面内质网减少,位于核周围和细胞边缘,胞质内还出现大量糖原和包涵体。在似锥低颈吸虫的发育期和成熟期卵黄细胞内,还出现脂滴。  相似文献   

5.
小殖盘吸虫和长菲策吸虫体被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小殖盘吸虫和长菲策吸虫体被的两种电镜观察。两虫前端的口吸盘和生殖吸盘或腹袋孔间有大量无纤毛圆锥型乳突。小殖盘吸虫和长菲策吸虫体表无棘,皮层较厚,分别为13.33~19.33和16.05~19.33μm。皮层含近百列分泌小体,但无线粒体。长菲策吸虫腹袋皮层薄,为2.71~3.21μm。文中对同盘吸虫皮层超微结构特点和反刍兽瘤胃内环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台湾次睾吸虫15日龄成虫经扫描电镜观察:虫体整个背面和腹面前4/5的体表皮层着生有鱼鳞状的簇生体棘,簇生体棘在虫体前端分布较密集,由前向后渐变稀疏。每一簇生体棘中含3~6个尖刀形棘。口吸盘上有15~18个无纤毛圆丘状乳突,腹吸盘唇部光滑无乳突分布,但在其周围可见到10余个花蕾状乳突。  相似文献   

7.
东方次睾吸虫体被两种电镜观察:口吸盘有纤毛圆丘型乳突。背面和腹面前3/5体表有鱼鳞状簇生棘,前端密集,后端稀疏;皮层薄,突起小,无分泌腔、管、孔,皮层下有皮层细胞。腹面后2/5体表无棘,皮层厚,突起大,有分泌腔、管、孔,皮层下有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8.
鸭对体吸虫成虫和卵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对体吸虫成虫和虫卵扫描电镜观察:成虫腹吸盘及其周周有许多纤毛球型乳突,背腹面体表无棘、皮层均呈网状海绵样构造。虫卵平均为29.99×16.93μm,卵盖直径7.24~8.28μm,卵壳表面布满膜样隆起,末端有结节样突起。文中对鸭对体吸虫、华枝睾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的致病力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用扫描电镜对寄生于鲇鱼膀胱内的鲇叶形吸虫成虫体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成虫呈独特的乒乓球拍状。口吸盘背上方有一明显的小窝(前窝),它与发状科吸虫系统发育有关,鲇叶形吸成虫体表无体棘,表皮凹凸不平,由大小、形状较一致的表皮突起有规则地排列而成。表皮上可观察到皮孔和小珠状的分泌物。两种不同形状的无纤毛乳突被观察到。半球状突起的乳突数量多、分布广,并且在口吸盘和前窝周围呈对称分布。“玫瑰花”状乳突形同玫瑰花饰,数量少,仅分布于虫体背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了不同浓度的吡喹酮,奥芬达唑对似锥低颈吸虫的体外作用,结果显示:吡喹酮在0.01μg/ml时有杀灭作用,在0.05μg/ml就有较强作用,而奥芬达唑在0.05μg/ml才有杀灭作用,在0.1μg/ml才有较强作用。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永安市麻鸭寄生蠕虫群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在福建省永安市系统解剖26只麻鸭,检出寄生蠕虫17种,平均感染率为88.5%,其中以台湾次睾吸虫和卷棘口吸虫最高;平均感染强度为46.83条,该群落中的寄生蠕虫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优势种为台湾次睾吸虫,卷棘口吸虫,宫川棘口吸虫,似椎低颈吸虫,分歧单睾缘虫,鸭双睾绦虫,裂棘四棱线虫,优势度和感染指数亦以台湾次睾吸虫为最高,群落中,两两种对间的亲和系数和关系联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X^2检验则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在福建省古田县采集到的一批从椭圆萝卜螺中检出的梨形囊蚴是何种吸虫的幼虫,对感染组4只20日龄半番鸭各灌服100个该囊蚴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在每只感染鸭直肠内均检出平均数量为52条,大小为(2.21~3.30)mm×(0.70~0.85)mm的吸虫。该虫体分前后体二部分,前体呈杯状,有口吸盘、咽、假吸盘、腹吸盘等结构;后体呈弯月形或短圆柱形,有2个呈深分叶状的睾丸、1个卵巢以及储精囊、卵黄腺、虫卵等结构,经鉴定为波阳拟枭形吸虫。试验结果表明:福建省是中国存在该吸虫的第2个省份,椭圆萝卜螺是该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从囊蚴发育到成虫的时间为5d。  相似文献   

13.
在鉴定我县耕牛寄生虫区系调查吸虫标本时,发现了同盘科、腹袋亚科、腹袋属一新种,以其腹吸盘巨大特征而命名为巨盘腹袋吸虫(Gastrothylax magnadiscus sp.nov.)虫体中型,活体时呈暗红色,酒精保存后呈灰白色,虫体部最大宽度在中部,腹吸盘大于体宽,外翻似帽状。前端呈圆锥形,电镜扫描具有横走向的皱纹和乳头。根据15个染色标本测量结果:体长9.8~12.5mm(11.15).体宽3.1~6.2mm(4.65),体宽与体长之比1:2.40.腹袋开口于口吸盘和肠分叉之间,后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不同浓度的吡喹酮、奥芬达唑对似锥低颈吸虫的体外作用,结果显示:吡喹酮在0.01μg/ml时有杀灭作用,在0.05μg/ml就有较强作用,而奥芬达唑在0.05μg/ml才有杀灭作用,在0.1μg/ml才有较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扫描电镜对寄生于钻鱼膀胱内的鲇叶形吸虫成虫体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成虫呈独特的乒乓球拍状。口吸盘背上方有一明显的小窝,它与发状科吸虫系统发育有关,鲇叶形吸成虫体表无体棘,表皮凹凸不平,由大小,形状较一致的表皮突起有规则地排列而成。表皮上可观察到皮孔和小珠状的分泌物。  相似文献   

16.
用镜检东方次睾吸虫囊蚴阳性的麦穗鱼饲喂雏鸭,连续10天后,经口投服丙硫苯咪唑,驱虫12小时后,剖检并收集虫体,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表明,口服丙硫苯咪唑后,扫描电镜下可见虫体皱缩,口、腹吸盘以及部分体壁凹陷,体棘脱落等损害。透射电镜下可见虫体肌层肌纤维数量增多,纵切面肌纤维呈波浪状外观,横切面可见肌纤维数量增多,同时还可见到空隙增多。卵黄腺细胞发育受抑制,Ⅰ期和Ⅲ期卵黄细胞增加,而Ⅱ卵黄细胞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7.
用扫描电镜对寄生于斑Hu肠道中的五角前吻吸虫成虫体表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成虫的前吸器具有伸缩性,当完全伸展时,前吸器呈喇叭状,中央凹陷,7个角状突起呈放射状排列;当前吸器完全收缩时,7个突起缩入体内,此时,前吸器呈钝锥状,中央部位凸于身体最前端。成虫体棘也具有伸缩性,当完全伸出时,体棘呈刷状,当体棘完全收缩时,体表仅剩下一个一个的长方形棘囊。成虫表皮凸凹不平,似由鹅卵石状突起紧密排列而成。成虫的体  相似文献   

18.
1987年在福建省永安市系统解剖26只麻鸭,检出寄生蠕虫17种,平均感染率为88.5%,其中以台湾次睾吸虫和卷棘口吸虫最高;平均感染强度为46.83条,该群落中的寄生蠕虫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优势种为台湾次睾吸虫,卷棘口吸虫,宫川棘口吸虫,似椎低颈吸虫,分歧单睾绦虫,鸭双睾绦虫,裂刺四棱线虫,优势度和感染指数亦以台湾次睾吸虫为最高,群落中,两两种对间的亲和系数和关联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x~2检验则表明,在透明前殖吸虫和厚尾束首线虫间关联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似锥低颈吸虫的成熟精子分为前段和主段。前段含两鞭毛轴丝和一圈连续纵向排列的膜下微管;主段含两条不等长鞭毛轴丝、核线粒体、糖原,背侧和腹侧的膜下微管。在精子形成过程中,精子细胞出现胞质突起,核与胞质突直民部的质膜之间出现特殊分化区域。  相似文献   

20.
鸡后口吸虫(Postharmostomungallinum)的糖原细胞位于精巢的周边,初级精母细胞以8个细胞为一簇,次级精母细胞以16个为一簇,精子细胞以32个为一簇呈玫瑰状排列.并逐渐移向精巢腔.精子细胞成熟过程中出现特殊分化区域。成熟精子分两部分,头段含两根鞭毛轴丝和一圈约38—40根左右的膜下微管为特征.体段含两根鞭毛轴丝和核.线粒体及糖原.而膜下微管仅出现在背、腹侧.两根鞭毛轴丝不等长,一根直达末端,另一根终止于体段中后部,线粒体远端之前.体末端仅含一根鞭毛轴丝.无膜下微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