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农资》2013,(9):24
<正>在小麦产量构成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中,一般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亩穗数。因此,麦田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争取亩穗数最大化,也就是要争取早分蘖、多分蘖、培育大蘖,千方百计增加分蘖和提高分蘖成穗率,而春季麦田水肥供应对分蘖成穗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2.
选用北部冬麦区生产中应用的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共4个品种,研究了其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不同穗型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速度和总含量不同。多穗型品种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最多,产量较高;重穗型品种小花数多,结实粒数较多,但由于分蘖成穗数显著小于多穗型,最终产量显著低于多穗型品种。在保持较高的生物产量和合理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穗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将是高产小麦性状改良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在分蘖成穗率和穗粒结构上的差异以及栽培密度、施肥方法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和平均单穗粒重的关系,品种间差异明显,大穗型品种的单穗粒重有随单株穗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多穗型品种以带2个分蘖穗的植株单穗粒重最大;降低栽培密度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每穗粒数印单穗粒重心显著提高,但成穗率是否增加因品种而异;孕穗肥可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每穗粒数和单穗粒重。文中还就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栽培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小麦超高产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群体动态、穗花发育、子粒灌浆和产量构成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实现超高产产量指标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即对于分蘖成穗率高、穗粒重较低的多穗型品种,应在保持适宜群体头数的基础上,采取拔节期追氮等措施能有效减少小花、子房退化,增加粒数和粒重,提高产量;针对大穗型品种分蘖成穗率低、穗粒重较高的特点,充分发挥其分化小穗、小花数多,穗粒重高的优势,并通过适当加大播量和适期肥水管理,促进分蘖成穗,增加有效穗数,是提高该类品种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高产与低产是相对而言,随着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生产技术的逐步提高,产量节节攀升,在同一地区人们对高产、低产的认识也随之变化。根据当前的小麦生产水平,本文试图探讨亩产500~750公斤的小麦精播高产技术。一、播量与产量小麦高产三因素,即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通俗的说法是:穗多、穗大、粒饱、产量高。小麦是分蘖作物,分蘖可以成穗。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如果播量过大,分蘖瘦弱,也会少成穗、成小穗甚至全部  相似文献   

6.
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类型品种在分蘖成穗率和穗粒结构上的差异以及栽培密度,施肥方法对这些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穗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多穗型品种以带2个分蘖穗的植株单穗粒重最大;降低栽培密度可增加单株分蘖数和成穗数,每穗粒数和单穗粒重显著提高。文中还就提高小麦分蘖成穗率和单穗生产力的栽培途径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罗俊 《吉林农业》2002,(12):20-20
小麦分蘖是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特性,分蘖成穗多,则产量高。高产麦田的分蘖穗数,一般均占每亩总穗数的50%以上,低产麦田只占10~20%,栽培小麦分蘖成穗,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关键。而小麦的分蘖发生在地表下的分蘖节上,如果冬季发生冻害,地上部被冻死,只要分蘖节不受冻害,麦苗就可以安全越冬,正常分蘖。因此,在寒冬进行小麦冬管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分蘖节。  相似文献   

8.
小麦分蘖是小麦高产的一个重要特性,分蘖成穗多,则产量高.高产麦田的分蘖穗数,一般均占每亩总穗数的50%以上,低产麦田只占10~20%,栽培小麦分蘖成穗,是提高小麦单产的关键.而小麦的分蘖发生在地表下的分蘖节上,如果冬季发生冻害,地上部被冻死,只要分蘖节不受冻害,麦苗就可以安全越冬,正常分蘖.因此,在寒冬进行小麦冬管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分蘖节.  相似文献   

9.
“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证明,小麦分蘖成穗与生态条件的关系存在着品种间的变异。按这个思路,成功地培育出了"协调型"系列小麦品种,它们不同于四川盆地其他品种:它们能在保持较大穗重的情况下有较高的成穗数。研究表明:与对照品种川麦28相比,"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产量潜力有所提高,产量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单位面积的成穗数明显高于对照。协调型小麦新品种成穗数较高的原因,除了较强的分蘖能力外,主要在于它们有更高的分蘖成穗能力。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较大穗重的情况下较高的成穗数使生物产量显著增加。"协调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为改变四川盆地小麦品种类型现状,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对中筋小麦扬麦14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农田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free-air CO2 enrichment,FACE)研究平台,研究大气CO2浓度增高对中筋小麦扬麦14号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FACE处理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平均增产13.83%;使小麦单位面积穗数、毎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8.14%、5.39%和2.7%,增产作用为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FACE处理使小麦最高分蘖数、分蘖成穗率增加5.51%和7.02%,显著增加小麦成熟期生物产量,增幅达12.10%,使小麦经济系数增加8.77%。  相似文献   

11.
为了能动地调控大穗型品种的分蘖成穗率,采用大田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几种生长调节物质对小麦大穗型品种分蘖成穗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叶面喷施萘乙酸、赤霉素、矮壮素、细胞分裂素、烯效唑、有机液肥和磷酸二氢钾,对提高此类型品种亩穗数和产量作用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郑麦366为材料,在秸秆还田和不还田的条件下,进行不同施肥处理(不施氮肥、施纯氮180 kg/hm2、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施纯氮270 kg/hm2)的田间大区对比试验,以探讨秸秆还田与氮肥、有机肥配施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对小麦的生育时期无影响;在施加有机肥的情况下,秸秆还田能使小麦的开花期和成熟期提前;施有机肥能够推迟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在不施氮肥条件下,秸秆还田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增加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180 kg/hm2时,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成穗数、千粒质量,提高小麦产量;在施纯氮270 kg/hm2时,秸秆还田抑制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在秸秆不还田时,施加氮肥和有机肥均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且成穗数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秸秆还田时,施加氮肥能促进小麦分蘖和穗的发育,提高小麦成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但成穗数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加有机肥能增加小麦成穗数,但降低小麦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总之,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干鸡粪1 500 kg/hm2处理最优;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纯氮180 kg/hm2处理最优,且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3.
大穗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具有代表性的6个大穗型小麦品系和2个多穗型品种配成28个组合,采用Griffing交配设计,研究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模型及亲本配合效应。结果表明,冬季分蘖、春季分蘖、穗数的一般配合力达显著水平,以加性效应为主,遗传力较低;株高、穗长、小穗数、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显著水平,加性、显性效应较重要,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遗传力较高,选择效应较大。大穗型小麦品  相似文献   

14.
分析高产小麦分蘖成穗特性及成穗率与产量的关系, 表明高产小麦主茎第1、第2 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高,在获得适宜穗数前提下提高茎蘖成穗率能改善群体质量、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实现高产。栽培措施对茎蘖成穗率有显著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5.
锌肥和锰肥对涡阳县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锌、锰微肥对涡阳县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锌、锰肥在促进年前分蘖数、提高小麦成穗及增加穗数数、千粒重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作用,进而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并能增强小麦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1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法,以甘肃省庄浪县为例对全膜覆土穴播小麦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几个因子中,其贡献率依次为穗/穴粒/穗千粒重成穗率穴/m2,说明每穴穗数、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在今后的推广过程中,宜选择穗大粒多及分蘖能力强的品种作为当地主栽品种,同时,采取栽培措施增加有效穗数,提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提高小麦产量的栽培管理模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种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管理模式中C模式年前分蘖发生早、出蘖快,分蘖成穗率高;完善小花数显著增加,穗粒数显著提高;灌浆强度最大,粒重增加;三种管理模式子粒产量(kg/hm~2)分别为7863、9705、9618,管理模式B和C的产量显著高于管理模式A。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能明显促进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增加,且与旋耕存在显著性差异;深耕和旋耕后耙实镇压也能显著提高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和群体数,而翻耕+镇压措施促进作用最显著,其中,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均比翻耕+旋耕多1.75%~9.37%,比旋耕+耙实镇压多9.83%~15.22%,比旋耕多13.61%~21.26%。此外,翻耕和镇压表层土壤措施均可显著提高小麦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对小麦亩穗数和产量影响较大,而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及适宜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麦14号小麦不同播期、密度对其生物学性状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推迟,小麦不同生育期均相应推迟,但主要是前期营养生长期显著缩短,中后期生殖生长期则相对稳定,全生育期变短,总叶片数减少,植株高度变矮,干物质积累量减少,群体前小后大,分蘖成穗率降低,穗数不足,穗型变小,粒数减少,粒重提高,产量下降,品质变优。迟播小麦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群体总苗数、叶面积系数、有效穗教等群体质量性状迅速增强,单株分蘖及成穗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成穗率、结实粒数、千粒重等个体质量性状均逐渐变劣,但不同密度之间个体质量性状衰减的速率要远远小于适期早播的小麦。因而,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增强群体质量性状,弥补个体性状瘦弱之不足,有利于提高晚播小麦产量。本试验晚播小麦基本苗增加到360万/hm^2,产量最高,但品质变劣。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大穗型和多穗型冬小麦分蘖成穗调控因子及其调节机理,实现产量提升,本文归纳了遗传因素、群体环境因素、内源激素等方面对不同类型品种分蘖成穗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认为,以后研究应侧重于多种分蘖调控因子的影响机制及因子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分蘖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激素间平衡及基因表达、调控与小麦分蘖发生关系的研究,以期为小麦高产栽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