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业部畜牧局主持的北方10省区治虫灭鼠座谈会,于1988年10月11——15日在齐齐哈尔市召开。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陕西、吉林、黑龙江、辽宁等省的各级主管草原治虫灭鼠工作的负责同志  相似文献   

2.
宁夏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且对原方法进行改进创新,以全国为参照区,将宁夏及有关地区值折合成统一的标准值,对①1995-2004宁夏十年间的相对资源承载力,②2004年宁夏与西北其它省区的相对资源承载力,③2004年宁夏各市县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十年来宁夏的综合承载力虽在不断提高,但仍然处于超载状态;②宁夏的综合承载力与西北其它省区相比基本处于中等水平;③宁夏各市县之间的综合承载力存在着很大差异,北部各市县的综合承载力高于中南部;④宁夏耕地资源承载力有一定富余,但农用地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严重超载。因此,要实现宁夏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化农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草畜等特色优势农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促进城乡间、地区间农村人口的转移。  相似文献   

3.
西部省市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有助于西部和中国生态旅游战略规划决策.从资源、市场、支撑三个方面构建了省域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建立了省域生态旅游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以西部十二省市区为例,测算出各省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并进行功能分区.结果表明,四川为极高潜力区,云南、内蒙古和广西为高潜力区,陕西、贵州、西藏、新疆、甘肃、重庆、青海为中潜力区,宁夏为低潜力区.西部各省生态旅游发展潜力总体良好.极高潜力区与高潜力区多分布于经济相对发达、区位条件较好且优质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省份.从驱动模式、生态旅游形态与区域定位分析了各功能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运用西北5省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产业碳排放量,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影响因素与产业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① 从总量来看,1999-2010年西北5省产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碳排放量分别从1999年的3.22×107 t、3.05×107 t、7.80×106 t、1.12×107 t和3.02×107 t增加到2010年的1.24×108 t、6.86×107 t、 2.15×107 t、5.76×107 t和9.29×107 t,从2008年起,陕西省的碳排放量开始高于全国平均值。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也呈现出波动增加趋势,宁夏的人均碳排放量在不同年份均高于其他4省。② 从空间来看,西北5省之间的产业碳排放量存在内部差异,其排序为: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③ 西北5省产业碳排放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有某种相似之处,共同表现出:经济效应>人口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④ 不同影响因素对产业碳排放量的关联度存在省际之间的差异,人口效应表现为:宁夏>甘肃>新疆>青海>陕西,经济效应表现为:新疆>宁夏>青海>陕西>甘肃,结构效应表现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技术效应表现为:宁夏>青海>新疆>陕西>甘肃。  相似文献   

5.
出游潜力是衡量客源地居民旅游购买力的重要指标。以西部12省、市和自治区为空间单元,选取38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评价各区出游潜力水平。结果表明: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信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居民受教育水平是影响西部地区出游潜力水平的主要因素。2)西部出游潜力空间分异格局为:四川、重庆出游潜力较强;陕西、云南、广西、内蒙古出游潜力一般;甘肃、贵州、新疆出游潜力较弱;宁夏、青海、西藏出游潜力弱。3)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等新经济因素成为居民出游的重要驱动力,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苹果蠹蛾在中国的适生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苹果蠹蛾是严重危害全球水果生产的一种重要害虫。本研究根据中国760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和苹果蠹蛾生物学数据,综合运用CLMEX模型和ArcGI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苹果蠹蛾在中国的适生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苹果蠹蛾在我国的适生区域较为广泛。中高度适生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内蒙古、山西、宁夏、甘肃,吉林、北京、陕西、新疆、西藏的大部分地区,辽宁西部、河北西部和北部、青海北部、云南北部、四川西部、贵州西部及山东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7.
甘肃陇东1990~1994年小麦条锈病流行状况分析李刚(甘肃省植保植检站,730000)甘肃陇东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北方麦区的传播桥梁区。该区小麦条锈病的春季流行不仅直接影响当地的小麦生产而且对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晚熟冬春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的时空差异性,以2004—2012年相关数据为基础,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1)2012年西北旱区的生态服务价值较2004年增加了166.1×109元,而人均生态服务价值却减少了8元,说明人口的增速比生态服务价值的增速大,应适当控制人口增长;(2)西北旱区各省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大小依次为甘肃陕西中北部新疆内蒙古中西部青海宁夏,其中宁夏和青海为负变化;(3)2004—2012年间西北旱区生态经济协调度为0.33,表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处于轻度协调状态;(4)敏感性指数小于1,说明西北旱区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弹性较弱,本文研究结果真实可信。研究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取得了较明显的生态效益,为西北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平台。  相似文献   

9.
新疆主要旅游资源的地州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填补目前新疆区域旅游资源整体优劣势评价的空白,本文选取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类四种主要旅游资源,从旅游资源的丰度,组合状况以及整体优势度等方面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阐述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和旅游业的区域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资源是随生态旅游发展而出现的新概念,它作为生态旅游的客体为各国旅游专家学者所关注。甘肃省作为一个深处在祖国西部的省份,在人们传统观念中是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导的大省,但通过对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现存状况的汇总研究后,发现甘肃省又是一个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丰富多样的省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这一研究将为甘肃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与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对未来甘肃旅游业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兰州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兰州市是甘肃省的省会和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具有座中四联的良好区位、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很不尽人意,与其在西北地区所处的地位极不相称。为此,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价值、环境要素、接待条件三方面对兰州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旨在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兰州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入境游客年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入境旅游是甘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入境游客年度增长变化、入境游客年度结构变化以及在全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年度位置变化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自1983~2002年20年间甘肃省入境游客年度变化的客观规律,为更准确地细分客源市场,进行高效的市场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价是区域内旅游资源优化组合和合理开发规划的重要基础。文中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运用模糊聚类的相关知识,采用单体总量、单体密度、类型丰度、储量丰度、平均品质、优良级单体数量6种评价指标,对平凉市七个县(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崆峒区资源条件高居首位,泾川、崇信、华亭、庄浪发展良好,灵台、静宁较为滞后,得出的结论比较客观,完善了对区域旅游资源的定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对策,旨在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平凉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主类资源等级优;旅游资源要素价值高、影响力大、特色鲜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良好;具有打造成为世界公园的实力。但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商品等级低、基础设施薄弱是公园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吉林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旅游资源总优势度评价法和最邻近指数评价法,对吉林省旅游资源做系统分类和定量评价,探讨吉林省旅游资源丰度、品位度、总体优势度在地区上的差异,总结吉林省旅游资源的空间上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吉林省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分属8个主类、30个亚类、144个基本类型,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拥有率分别为100%、96.77%和92.90%。综合丰度、品位、总体优势度和最临近指数等评价方法得出吉林省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呈现:一心、四域和五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提出目前我国处在前旅游时期向新旅游时期发展的转型期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两个旅游时期的不同特征以及旅游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剖析了陕西森林旅游存在的产品同质化、休闲度假类产品少、国际级大项目旅游产品少、资源活化不足、产品消费卖点不足、规划设计未重视核心规划要素等六个方面问题。提出了转变理念、实施大项目工程、推进森林公园二次提升开发、建立森林公园示范区、林业和文化结合、实施整体营销,提高旅游产品认知度、高起点高水平做好森林旅游总体规划等七大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和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针对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模式应有所创新。由于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散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模式应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城镇为节点,重要旅游景区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按照"12356910"的总体布局与发展模式选择来实现空间开发格局,牵引式、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旅游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化挖掘的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甘肃省的整体旅游形象和兰州市旅游形象的感知以及兰州市旅游意象构成要素调查的基础上,对地方文脉进行了深入地剖析,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CIS方法,将兰州旅游形象的文化识别概括为:黄河文化、渡口文化、桥和山水文化、城市和建筑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将兰州市旅游意象的精邃归纳为:河-渡-桥-路-山-水-城.结合市场调查,突出兰州的历史文化地位和地理文脉,将兰州旅游形象的一级理念定位为:"千古丝路集散地,山水秀美黄河城";结合兰州旅游的地方性,可以设计出兰州的二级旅游理念:"黄河之都" ;"天下黄河第一城".在此基础上,建立兰州旅游形象系统及宣传口号.  相似文献   

19.
运用入境游客集聚与扩散指数模型、GIS技术,对西部各省区入境游客集散能力进行演变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西部各省集聚扩散指数均呈现波动态势,演变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峰林结构";入境旅游发展较好的陕西、云南、广西等省区集散指数演变过程较为平缓,其余省份变动则较为剧烈。2)通过集聚指数GIS分析,云南、陕西、四川等3省区处于核心区,集聚入境游客能力最强;新疆自治区与宁夏自治区处于边缘区,集聚入境游客能力最弱。3)通过扩散指数GIS分析,四川、广西、云南等3省区处于核心区,扩散入境游客能力最强;宁夏自治区、青海省等2省区处于边缘区,扩散入境游客能力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