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稀释率对于活体外瘤胃发酵和微生物生长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连续培养系统的4个发酵罐进行3次连续培养试验,研究瘤胃稀释率(DR,下同)对于瘤胃微生物发酵和微生物生长效率的影响。瘤胃稀释率为每小时发酵液流出量占发酵罐体积的0.03和0.06。试验日粮唯一由大豆皮组成。随着DR的提高,饲料DM,OM,CP,NDF和ADF消化率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提高瘤胃DR,显著提高了微生物发酵的pH(P<0.01),降低了发酵液中NH3的浓度(P<0.02),但对挥发性脂肪酸日产生量和乙、丙、丁酸比例没有显著影响(P>0.05)。发酵液中瘤胃细菌浓度不随DR变化而变化(P>0.05),但每日细菌总量随DR提高而提高(P<0.01)。发酵液原虫浓度(P<0.001)和原虫每日总产量(P<0.05)均随DR提高而下降。当DR从0.03提高到0.06时,微生物N日产生量和微生物生长效率分别提高41.6%(P<0.001)和51.9%(P<0.001)。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处理小麦秸作为生长肥育牛饲料的营养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试验对微生物处理小麦秸作为生长肥育牛饲料的营养价值进行了研究。利用含有乳酸菌、纤维分解菌和丙酸菌的复合冻干菌剂处理小麦秸( 并添加1 % 尿素) ,使麦秸的粗蛋白含量提高78 .8 % (P< 0 .003) ,中性洗涤纤维(NDF) 、酸性洗涤纤维(ADF)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分别下降4 .8 %(P< 0 .002) 、4 .5 % (P< 0 .041) 、5 .7 % (P< 0 .005) 和5 .2 % (P< 0 .027) 。生物处理提高了小麦秸的乳酸、乙、丙、丁酸含量和与发酵有关的微生物数量,并使处理秸秆的干物质、有机物质和NDF 消化率分别提高了11 .2 % (P< 0 .017) 、10 .1 % (P< 0 .016) 和12 .0 % (P< 0 .012) 。用微生物处理的小麦秸饲喂生长肥育牛使肉牛秸秆进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19 .4 % (P< 0 .001) 、22 .9 % (P< 0 .001) 、9 .6 %(P< 0 .023) ,并使其单位增重的饲料成本降低13 .9 %  相似文献   

3.
以装有瘤胃瘘管的肉牛(390±30kg)饲喂全羊草的基础日粮,瘤胃灌注4种不同摩尔比例的混合VFA(乙酸:丙酸:丁酸为75∶15∶10,65∶25∶10,55∶35∶10和45∶45∶10),按4×4拉丁方试验设计测定了灌注后代谢产热率(HP/ME),VFA转化为体脂肪的效率(Kf)和可消化氮转化为沉积氮的效率。结果表明,随着灌注混合VFA中丙酸比例超过25%,HP/ME明显降低(P<005),Kf值极显著地增加(P<001);可消化氮转化为沉积氮的效率显著增加(P<005);HP/ME与瘤胃中乙酸比例、Kf值与瘤胃液中丙酸比例均呈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用装有瘤胃瘘管和真胃瘘管的肥育阉牛,按完全拉丁方设计,连续定点消化道食糜采样,用KB-1型自控大型呼吸测热室测定能量平衡和氮平衡。结果表明,4种不同加工细度羊草,在维持饲养水平(1M)下的DE/GE,ME/DE,HP/ME,Km,VFA总量,乙酸:丙酸比例等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代谢能转化为维持净能效率(Km)平均为65.69%(C.V=0.88%);1.3M饲养水平的各种能量参数,4组间的差异亦均不显著(P>0.05),代谢能转化为增重净能效率(Kf)平均33.92%(C.V=1.86%)。4种不同精料:羊草比例的日粮,在维持饲养水平下,CH4(KJ)/DE(KJ)=0.0738+0.0615(NDF/OM),r=0.8928,Km=60.8651+0.3304(丙酸mol/100molVFA),r=0.9955;在1.5M下,HP/ME=14.3838+0.7805(乙酸mol/100molVFA),r=0.9903,Kf=22.9697+0.6022(丙酸mol/100molVFA),r=0.9981,或Kf=57.2265-0.3817(NDF/OM),r=-0.9987。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研究粗饲料组合对奶牛饲粮养分消化率、能量和氮的利用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将 16头体重、年龄、胎次相近的,处于干奶期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分为 4组,每组 4头。以常用的粗饲料设计 A(玉米青贮 +玉米秸秆)、B(玉米青贮 +羊草)、C(玉米青贮 +玉米秸秆 +羊草)、D(玉米青贮 +苜蓿草 +羊草)4种粗饲料组合的饲粮。结果表明:饲粮D干物质、有机物和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饲粮(P<0.05),其次为饲粮B和饲粮 C,饲粮 A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各饲粮(P<0.05),各饲粮的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粗饲料组合显著影响饲粮摄入总能、能量消化率和能量代谢率(P<0.05),饲粮 D甲烷能占摄入总能比显著低于其他 3种饲粮(P<0.05)。各饲粮的粪氮、尿氮占摄入总氮比差异不显著(P>0.05),饲粮 D的氮消化率显著高于饲粮 B与饲粮 C(P<0.05),且饲粮 B显著高于饲粮 A(P<0.05);饲粮 B、饲粮 D的氮利用率显著高于饲粮 A(P<0.05)。由此可见,玉米青贮 +苜蓿草 +羊草型饲粮的养分消化率、能量和氮的利用均优于其他各饲粮,羊草与玉米秸秆之间存在正组合效应,两者搭配使用可提高玉米秸秆的消化率,优化能量和氮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瘘管手术方法对3头生长牦牛在饲喂代谢能ME均为9.6MJ/kgDM,粗蛋白(CP)为8%和12%的日粮时的复胃氮代谢与瘤胃、肠道消化代谢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日粮CP水平升高后,生长牦牛瘤胃氨氮浓度由3.3升至5.9mg/100ml(P<0.01),瘤胃内氮的消失率由1.9%升到21.1%(P<0.01)。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效率基本不变(平均69.1gCp/kgDOM);一昼夜进入十二指肠的食糜量及食糜干物质量基本不变;食糜总氮、氨氮及非氨氮量均显著增加(P<0.01),其中非氨氮增加20%:非氨氮中微生物氮的比例由45%降至39%(P<0,05);日粮DM,OM,CP和ADF整体消化率分别提高12.9%、13.4%、34%和22.3%(P<0.01)。日粮CP由8%升至12%后,生长牦牛瘤胃TVFA中乙酸比例由54%降至43.5%(P<0.01).丙酸比例由24.8%升至28.4%(P<0.05),丁酸比例也由21.1%增至28.5%(P<0.01)。同时C2/C3比由2.19降至1.54(P<0.01)。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用瘤胃尼龙袋法测定了酱油渣(长营)、酱油渣(豆各庄)、白酒糟(大厂)、白酒糟(围场)、玉米淀粉渣、麦芽根、啤酒糟、麸皮、羊草、稻草、氢化稻草、高梁青贮(豆各庄)、大麦青贮(长营)、高粱青贮(长营)、苜蓿、王米秸、麦秸、氨化麦秸的瘤胃有机物动态降解率(%)分别为46.50、46.02、25.41、18.54、38.58、59.03、32·84、69·14、41.14、32.09、37.77、39.86、36.36、36.78、45.13、32.87、29.50、37.15。前8种饲料营养成份的粗脂肪(EE)、粗蛋白(CP)、粗纤维(CP)、无氮浸出物(NPE)与瘤胃有机物动态降解率(FOM)的回归方程为:FOM=191.45+0.80EE-2.20CP-4.39CF-0.91NFE(R=0.91.n=8)相应后10种饲料的回归方程为:FOM=-10.53-0.41EE+1.83CP+0.44CF+0.56NFE(R=0.90,n=10)  相似文献   

8.
以装有瘤胃瘘管的成年肉用阉牛(体重390±30kg)喂100%羊草的基础日粮,通过瘤胃瘘管灌注4种不同摩尔比例(乙酸:丙酸:丁酸分别为75:15:10,65:25:10,55:35:10和45:45:10)的混合VFA,按4×4拉丁方试验设计测定了灌注后血液CO2结合力、血液总酮体水平、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结果如下:瘤胃灌注4种不同比例的VFA对血液CO2结合力、血液总VFA浓度和血液总酮体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瘤胃液中的丙酸比例超过1855%时,血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水平显著增加(P<005),血液中葡萄糖(Y,mmol/L)和胰岛素(Y,μg/L)水平分别与瘤胃液中的丙酸比例(mol/100mol)存在线性正相关,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1710+0078X(r=0967,n=4);Y=7212+0020X(r=0922,n=4)。VFA转化为体脂肪的效率(kf,Y,%)和可消化氮转化为沉积氮的效率(RN/DN,Y,%)分别与血液中葡萄糖水平(X,mmol/L)呈线性正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Y=-28499+21444X(r=0969,n=4);Y=-16641+14513  相似文献   

9.
阉牛不同日粮的纤维消化,瘤胃内VFA对甲烷产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装有瘤胃和真胃瘘管的成年阉牛4头,体重(500±50)kg,采用4×4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在呼吸代谢室内就不同日粮的纤维消化、瘤胃内VFA对甲烷产生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可消化中性洗涤纤维(DNDF)和可消化酸性洗涤纤维(DADF)的甲烷产生量,在不同加工细度羊草之间(7.5mm,15mm,35mm和长草)无显著差异(P>0.05)。(2)不同精粗比日粮(0∶100,25∶75,50∶50,75∶25)的NDF或ADF降解量(kg/d)与甲烷产生量呈较高的线性正相关(r=0.8689或r=0.9775),乙酸、丙酸、乙酸+丙酸产量(mol/d)以及乙酸/丙酸与CH4产生量(L/d)之间均存在较高的线性相关(r依次为0.9691,-0.9683,0.9789,0.8833)。  相似文献   

10.
日粮添加硫、磷提高水牛瘤胃纤维素消化率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应用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4头水牛研究了以稻草加精料和羟甲基尿素(FormaldehydetreatedureaFDU)(I)为基础日粮,分别添加硫(Ⅱ)及硫、磷(Ⅲ)后瘤胃内纤维素消化率的变化。添加硫(Ⅱ)后瘤胃液内硫化物、总硫水平均显著提高(P<0.01);瘤胃内pH下降(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增加(P<0.01),发酵类型发生改变;瘤胃尼龙袋法纤维素消失率提高9.19%(P<0.01)。在Ⅱ期的基础上添加磷,瘤胃TVFA含量、纤维素消失率分别提高了16.17%、14.48%(P<0.01)。而瘤胃容积、稀释率却未见显著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硫可促进瘤胃纤维素消化,而添加复合硫、磷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1日龄AA肉用雏鸡以马立克氏病强毒(vMDV)人工感染后,马立克氏病(MD)发病率33.75%,死亡率11.25%。同健康雏鸡相比,IL-2诱生活性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降低(P>0.05)和显著降低(P<0.05)。vMDV感染雏鸡注射香菇多糖和黄芪多糖,MD发病率分别为20%、17.5%,死亡率分别为7.5%、5%。同感染组相比,感染/香菇组和感染/黄芪组的IL-2诱生活性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升高(P>0.05)和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12.
瘤胃持续模拟装置测定低质粗饲料发酵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瘤胃模拟技术研究不同喂料方式及不同粗饲料对发酵罐内pH值,氨氮(NH3-N)浓度,总氮(TN)浓度及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选用25g喂料量,分别以稻草,羊草和麦秸为被测日粮,比较52μm尼龙袋法,散放法和250μm尼龙袋法3种喂料方式对发酵罐内粗饲料发酵规律的影响。结果pH值散放法最高,24小时为7.28~7.50,250μm尼龙袋法最低,为7.05~7.15。24小时VFA浓度是散放法最低,分别为稻草组28.09mmol/L,羊草组30.04mmol/L,麦秸组27.01mmol/L,250μm尼龙袋法最高,分别为稻草组31.06mmol/L,羊草组32.27mmol/L,麦秸组30.00mmol/L。结果表明3种喂料方式中250μm尼龙袋法效果最佳,3种低质粗饲料中羊草营养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13.
3日龄雏鸡禽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强毒(vAMV)人工感染后,禽成髓细胞性白血病(AvianMyeloblastosis,AMB)发病率86.7%,死亡率70%;雏鸡vAMV感染10日龄脾脏、胸腺、法氏囊、心脏、肝脏、肾脏和性腺组织中指质过氧化物(LPO)含量高于(P>0.05)或显著高于(P<0.05,P<0.01)健康对照雏鸡;17日龄后各器官组织中LPO含量则低于(P>0.05)或显著低于(P<0.05,P<0.01)健康对照雏鸡。  相似文献   

14.
人工瘤胃中半胱胺的稳定性及其对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人工瘤胃中半胱胺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培养24h后,可检测到初始浓度的74.3%,实验还发现,实验组的总脱氢酶活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NH3-N浓度降低28.69%(P〈0.01),MCP浓度提高9.07%(P〈0.01),TVFA浓度较对照升高,25.56%(P〈0.05),同时,乙酸比例升高,丙酸比例降低,结果表明半胱胺可影响瘤胃微生物的活动及其区系结构。  相似文献   

15.
奶牛常用粗饲料的瘤胃降解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旨在研究 2种苜蓿[黑龙江公农 1号苜蓿、美国安德森(Anderson)一级苜蓿]、黑龙江 2种含杂量不同羊草(杂草率分别为 10%、34%)、全株玉米青贮、玉米秸秆青贮和玉米秸秆共 7种粗饲料的瘤胃降解特性。试验选用 8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采用尼龙袋法评定其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瘤胃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结果表明,美国安德森一级苜蓿、全株玉米青贮和黑龙江公农 1号苜蓿三者 72hDM 降解率差异不显著(P>0.05),并显著高于其他 4种粗饲料(P<0.05),而 DM有效降解率以美国安德森一级苜蓿最高,并与依次降低的黑龙江公农 1号苜蓿、全株玉米青贮和玉米秸秆青贮差异显著(P<0.05),羊草与玉米秸秆的 DM有效降解率显著低于其他粗饲料(P<0.05)。72hCP降解率及有效降解率以美国安德森一级苜蓿最高,且降解率与依次降低的黑龙江公农 1号苜蓿、全株玉米青贮、玉米秸秆青贮、杂草率为 10%的羊草、玉米秸秆和杂草率为 34%的羊草间差异显著(P<0.05)。全株玉米青贮、玉米秸秆青贮 72hNDF降解率显著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而有效降解率以 2种苜蓿较高,其次为玉米秸秆青贮与全株玉米青贮;降解率和有效降解率最低的均为杂草率为 34%的羊草。因此,从 7种粗饲料在奶牛瘤胃的消化特性来看:1)美国安德森一级苜蓿营养价值最高,杂草率为 34%的羊草与玉米秸秆营养价值较低;2)羊草的品质受杂草率的影响;3)青贮能改善玉米秸秆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饲粮能量浓度对梅花鹿瘤胃消化代谢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4 头装置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梅花鹿,用3 种含有不同能量浓度的精料补充料,按4 ×3 不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瘤胃内pH 值、氨态氮(NH3 - N) 、三氯醋酸沉淀蛋白(TCA-P) 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 浓度进行了测定, 并研究了它们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VFA 组分百分率。试验日粮精料部分以玉米面、豆饼等为主要原料,配制出能量浓度不同(GE:3 .95 、4 .05 、4 .15 Mcal/kg) ,含粗蛋白质(20 .99 % ) 、钙(0 .67 % ) 、磷(0 .40 % ) 相同的三种精料;粗料为玉米青贮,自由采食,计量不限量。试验鹿为单圈舍饲,每日每头鹿供给精料1 .75kg ,分两次饲喂,自由饮水;每种饲粮预饲期14 天,采样期10 天。采用PHs - 29A 型酸度计测定pH 值;采用岛津GC- 9A 型气相色谱仪测定TVFA 浓度及VFA 各组分比例; 采用氧化镁直接蒸馏法测定NH3 - N 浓度; 用岛津UV- 240 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TCA- P 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日粮能量浓度对瘤胃内pH 值、NH3 - N 浓度、TVFA 浓度没有显著的影响(P> 0 .05) ,而对玉米青贮采食量及TCA- P 浓度影响显著(P< 0 .  相似文献   

17.
牛体外受精胚冷冻保存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牛卵泡卵母细胞体外受精(IVF)168h的致密桑椹胚、囊胚用常规快速冷冻法、预冷和不预冷的超快速冷冻法进行了冷冻保存试验。结果表明:IVF囊胚采用含10%甘油的常规快速冷冻法、含2.1mol/L甘油和0.25mol/L蔗糖预冷5min的一步冷冻法及含25%甘油和25%乙二醇预冷5min的玻璃化冷冻法等3种方法进行冷冻保存,解冻后的继续发育率(68.0%,59.0%,65.7%)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用快速、简便、预冷的一步冷冻法或玻璃化冷冻法替代常规快速冷冻法;IVF致密桑椹胚可用一步冷冻法(2.1mol/L甘油+0.25mol/L蔗糖)和玻璃化冷冻法(25%甘油+25%乙二醇或25%甘油+25%1,2-丙二醇)进行预冷的超快速冷冻保存;冻前预冷(5min)能显著提高IVF囊胚的冻后形态正常率和继续发育率(P<0.05);IVF囊胚冷冻—解冻后的继续发育率高于IVF致密桑椹胚。  相似文献   

18.
影响棉籽饼有效赖氨酸含量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模拟螺旋压榨榨油工艺,测定不同蒸炒或加热条件对棉籽饼中自由棉酚(FG)、还原糖(RS)、有效赖氨酸(A-Lys)含量的影响。对蒸炒前喷洒硫酸亚铁的作用也做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加热强度、棉酚结合、还原糖含量与有效赖氨酸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5(P<0.01)、-0.9515(P<0.01)、0.4395(P>0.05);蒸炒前添加FeSO4,按Fe∶FG摩尔比4.5∶1和9∶1时均极显著地(P<0.01)提高A-Lys含量,两剂量组间无差异(P>0.05);按4.5∶1添加FeSO4可提高A-Lys7.60%~37.77%,同时表明,FG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3日龄肉用AA雏鸡成髓细胞性白血病强毒(vAMV)人工感染后,鸡成髓细胞性白血病(AMB)发病率86.7%、死亡率70%,脾脏、胸腺、法氏囊、心脏、肝脏、肾脏和性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健康对照雏鸡相比,T-SOD和Mn-SOD活性于10日龄时均极显著升高(P<0.01),于17日龄时则极显著下降(P<0.01),以后日龄亦有明显降低(P<0.05,P<0.01),而Cu,Zn-SOD活性于10和24日龄无明显变化(P>0.05)、17日龄时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30日龄则明显升高(P<0.05,P<0.01)。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包被蛋氨酸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和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的影响。选用 18日龄科宝 500肉鸡 3780只,按试验要求随机分为 7组,每组设 3个重复,每个重复 180只鸡。对照组(A组)饲粮添加 0.16%的消旋蛋氨酸(DL Met),试验组饲粮添加含量为 50%的包被蛋氨酸,添加量分别为饲粮的 0.32%(B组)、0.29%(C组)、0.26%(D组)、0.22%(E组)、0.19%(F组)、0.16%(G组)。饲喂至 42日龄结束。结果表明:B组和 C组末重、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除 G组外)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和 C组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 G组(P<0.05),其他生化指标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干物质和粗蛋白质表观回肠消化率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除 G组多种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外,其他试验组的各种氨基酸表观回肠消化率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随着包被蛋氨酸添加量的增加,肉鸡生长性能逐渐改善,氨基酸回肠消化率逐渐提高。饲粮添加 0.19%包被蛋氨酸(替代对照组 60%的蛋氨酸)即可满足肉鸡需要,即采用包被方式后,蛋氨酸最多可节约 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