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综述康保县北关村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北关村发展循环经济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同时也说明了循环经济在康保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综述康保县北关村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北关村发展循环经济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同时也说明了循环经济在康保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以江苏沿海14县(市、区)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四大方面选取了13个指标,采用熵值法结合GIS技术,对江苏沿海地区县域尺度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得出:(1)江苏沿海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整体上呈现由南到北递减的趋势,通州市、海门市、东台市城镇化水平较高,东海县、赣榆区、响水县、灌南县、灌云县较低。(2)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上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大丰市、东台市、射阳县、如东县发展水平较高;灌南县发展水平最低;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从南向北逐级递减"的分布特征,海门市、通州市、启东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灌南县、响水县、灌云县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生活城镇化发展水平由南到北基本呈递减趋势,通州市发展水平最高,灌南县、响水县、赣榆区、东海县、灌云县发展水平较低;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呈"北高南低"的态势,滨海县、东海县、灌云县、东台市发展水平较高;通州市、如东县、海门市、启东市发展水平较低。(3)运用相关性分析对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个体从业人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相关性较大;生态环境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呈负相关。(4)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出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协调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国乡村特色产业的大力发展,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村寨地区也迎来了重要发展时期。基于SWOT分析方法,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以民族村寨的典型区域大理市喜洲镇上关村为例,对上关村发展花卉产业的优势、劣势、机会、风险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上关村发展花卉产业对策。通过发展花卉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打造"上关村"花卉品牌,促进上关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对霸州市北关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规划目标、规划理念、园区规划形式进行了论述,并对规划项目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农业科技生态园区规划总体构想和植被规划进行了研究,提出现代农业生态园区规划"三实行、三实现"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然而,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失调发展现象日益凸显,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走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道路。文章通过借鉴物理学中关于容量耦合的理论,以2011~2015年川东北地区经济与农业发展相关数据为样本,构建了川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达州市与南充市的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要明显优于巴中市与广元市。其中,2014年达州市与南充市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已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程度,而巴中市与广元市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选取2003—2019年浙江省各市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考察浙江省不同区域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农民就业增长、城镇化的长期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农民就业增长、城镇化三者均具有自我发展的惯性;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浙东北片区正向作用于农民就业增长,在浙西南则产生抑制性效果;浙东北地区城镇化抑制农民就业增长,而浙西南的城镇化对农民就业具有促进作用;浙东北、浙西南地区的城镇化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呈正向促进关系。因此,应强化农民就业对集聚的正向效应;统筹省域内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式发展;完善城乡联动机制,促进集聚、就业、城镇化三者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发展体现了城乡统筹和区域发展的战略导向,开展"四化"同步研究对于经济统筹发展、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及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浙江省"十二五"期间的"四化"发展进程,揭示其区域内部差异,评价了"四化"协调发展,以期为后续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浙江省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均稳步推进,工业化步入实现阶段的后期,城镇化与信息化双双进入平稳发展的后期阶段,农业现代化则处于初步实现阶段。浙江省"十二五"期间"四化"发展步调不一,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关联松散;与此同时,"四化"发展仍然存在显著的省内差异,浙西南城市发展水平总体滞后于浙东北。因此,今后浙江省应注重突破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约瓶颈,增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并逐渐消弭省内"四化"进程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新疆城镇化路径演化的特征:即重北轻南、重量轻质、重发展轻安全、市场机制发育不足而政府调控作用明显.指出新疆城镇化在功能定位、发展路径、行政体制背景等方面存在的特殊性,决定了新疆的城镇化进程必须更多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提出新疆城镇化的政府调控路径,应加强政府财政对城镇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培育支柱产业、调整发展战略、协调好利益冲突与新疆城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张平军 《甘肃农业》2012,(12):37-39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中有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作用。从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路径来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时,同步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可以装备和带动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农业现代化如果跟不上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步伐,也会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受阻。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而农业现代化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加快补齐,这样才能实现同步推进"三化"发展,实现我国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课题。新型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有着根本区别,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过去一阶段,我国城乡现代化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政府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刻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发展质量和整体发展格局。但是,政府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缺位"、"越位"、"移位"等不良现象,导致了城市环境出现许多不安全、不舒适的问题。着重从政府定位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索新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政府角色定位规范,规正前期行为偏差。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强调"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以往的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要求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快、改革创新、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九团东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就其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发生了跨越性的变化。文章以新型城镇化的视角揭示兵团第二师二十九团东区在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天津农业科学》2016,(7):62-65
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分析兰州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机制的基础上,重点描述了兰州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进程中,关于"人"的城镇化和"人"的现代化。通过分析,兰州市城镇化发展已进入高级阶段,农业现代化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较低。兰州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人地矛盾问题,农民"市民化"问题,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应采取积极对策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雷春芳  张志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910-911,925
分析了茂名市人口城镇化的历史演进和现状,提出了应当从制定人口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中小城市中心功能,加快建制镇建设等方面来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并逐步形成"中小城市吸收为主,建制镇吸收为辅"的人口城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5.
构建成渝城市群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各项指标权重,结合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划分"三化"协调阶段类型,从3D与2D视角借助全局趋势与平面插值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整体工业化平均指数最高,农业现代化次之,城镇化发展较迟缓;仅重庆市与四川省成都市的城镇化发展超前于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其他城市工业化发展均快于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与工业化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倒"U"形分布与东高西低的特征,农业现代化南北向的二阶函数倒"U"形分布不显著,东西向呈一阶函数的陡峭递增。重庆市"三化"综合发展强度位居首位,四川省成都市次之,四川省德阳市、绵阳市、南充市再次之,以成都市为分割点的四川省中部、东部"三化"发展潜力强于西部,重庆市高值区扩散范围大于四川省成都市,低值区分布在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中心的川西北,整体表现为东部西部的东高西低、中部南北的倒"U"形不均衡分异格局。重庆市"三化"为勉强协调阶段,成都市为濒临失调衰退,其他为中度失调衰退,耦合度的相对差异高于协调发展度,东西向呈中部东部西部、南北向呈中部南部北部特征,四川省中部、东部是高水平耦合集聚区,重庆市与四川省成都市为协调发展制高点,川西、川西北与川东北为耦合与协调发展的极低地带。  相似文献   

16.
《天津农业科学》2016,(1):42-46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和三门峡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出发,指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针对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城市品牌、县域纽带、特色城镇和美丽乡村"四种发展战略,并给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发展比较缓慢,提高我国农村发展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实施完善农村城镇化战略对策,同时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上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是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存在着许多矛盾。本文重点探讨了城镇化的本质与农村的发展、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城镇化过程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突破城镇建设中空间、人才、资源和效率瓶颈的关键。在传统城镇化向集约型城镇化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科技创新要素供给不充分,致使城镇化建设的水平较低,质量不高,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持续性受到阻碍。因此,增加城镇化建设中科技创新要素的供给,促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类资源合理配置、各项要素边际效率提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改善,推动城镇化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重数量的外延式扩张向重品质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3):194-196
"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城乡形态的形成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增长极,有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土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产业和城乡间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和问题入手,在国内外城镇化发展借鉴基础上,首先提出了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创新驱动战略构想,进一步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土地、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耦合机制路径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0):172-173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短板是"三农"问题,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过程,一方面,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又可以促使县域经济进一步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